药物外渗的护理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
临床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概述:药液外渗是指药物通过血管外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的现象,常见于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治疗过程中。
药液外渗不仅会导致药效减退或无效,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应加强对常用药液外渗的护理,确保药液正常输送,提高治疗效果。
一、原因分析:1. 药液输注速度过快:药物在快速输注过程中,造成静脉内压力过大,导致药液通过静脉壁渗漏至周围组织间隙。
2. 静脉穿刺不到位:静脉穿刺时,穿刺点未完全进入静脉腔,导致药物不经过静脉腔被输送至周围组织。
3. 加压不当:输液过程中,护士忘记及时停止加压,药液以较大压力输入导致外渗。
4. 静脉血管壁破损:在穿刺或注射过程中,静脉血管壁被损伤,导致药液渗漏。
二、预防措施:1. 规范操作流程:操作前认真查看医嘱,确认药物种类和剂量。
穿刺时正确选择穿刺点,保证针头完全进入静脉腔。
2. 缓慢输注:药物输注时要缓慢进行,调整输液速度,减少注射压力和静脉壁的刺激。
3. 定期巡视: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定期巡视输液情况,观察药液输液部位是否有红肿、硬结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4. 加压恰当:输液过程中,若需进行加压,应掌握适当时间和力度,不过度加压,以免造成药液外渗。
5. 注意静脉通畅:保持患者静脉通畅是避免药液外渗的基础。
遵循静脉穿刺操作规范,避免造成静脉血管破损。
三、处理步骤:1. 发现药液外渗:护理人员应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将输液装置与静脉置换装置拆开,以避免药物进一步外渗。
2. 按规范处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红肿、硬结等异常症状。
若有异常,应嘱患者暂时不要活动该肢体,并向医生报告情况。
3. 给予患者病情安抚:药液外渗容易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安抚和支持,告知患者外渗并不是严重的并发症,有时可由自身消化吸收。
4. 根据医嘱重新输液: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重新制定输液计划,包括剂量、速度和药物选择等。
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护理课件
03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定期开展药物外渗安全培训, 确保医护人员熟悉药物外渗的 危害、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方 法。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护 人员的药物管理知识和技能进 行评估,提高其安全意识。
鼓励医护人员主动学习药物外 渗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应 对能力。
规范药物管理流程
制定详细的用药操作规程,确保医护 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药物配置和输 注。
药物治疗
根据外渗程度和病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炎药、止痛药 等。
心理护理
对外渗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05
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
疼痛评估
01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疼痛缓解
02
通过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注意保持舒适体
法律风险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和法 律诉讼,使医护人员面临法律风 险。
对医疗机构的危害
声誉受损
药物外渗事件可能对医疗机构的 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患者对
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经济损失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患者延长住院时 间、增加治疗费用等,给医疗机构 带来经济损失。
管理压力
药物外渗事件可能引发医疗管理部 门的调查和处罚,增加医疗机构的 管理压力。
位,避免压迫外渗部位。
疼痛药物使用
03
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使用止痛药或抗炎药,以减轻患者的疼
痛感。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其战 胜疾病的信心。
沟通交流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其需求和顾虑,提供 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得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得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得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得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得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得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得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得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得就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得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与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得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得危害与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得皮肤,怀疑外渗得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得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得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得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与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外渗护理工作流程
药物外渗护理工作流程
一、外渗护理前准备
1.患者评估
(1)评估患者病情
(2)确定外渗部位及情况
2.护理计划制定
(1)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2)确定护理频次及持续时间
3.设备准备
(1)准备外渗护理器材
(2)检查器材完好性
二、外渗护理操作
1.洗手及穿戴无菌手套
(1)洗手程序
(2)佩戴无菌手套
2.清洁外渗部位
(1)选择合适清洁液
(2)用无菌棉球轻柔擦拭
3.放置敷料
(1)选择合适敷料
(2)确保敷料贴合外渗部位
4.固定外渗装置
(1)使用透明胶布固定装置(2)避免压迫外渗部位
三、外渗护理后处理
1.记录护理过程
(1)记录外渗量及性质
(2)记录患者反应及不适情况2.清洁器材
(1)丢弃一次性器材
(2)对可重复使用器材进行消毒3.患者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护理过程(2)提供患者家庭护理指导
四、注意事项
1.定期观察外渗情况
(1)注意外渗量变化
(2)观察外渗颜色及性质
2.注意患者反应
(1)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感染迹象(2)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觉
3.注意外渗部位护理
(1)避免外渗部位受到摩擦或碰撞(2)定期更换敷料并清洁外渗部位。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_药物外渗的整改措施
药液外渗整改措施_药物外渗的整改措施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从血管内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导致局部组织炎症、损伤甚至坏死等不良反应。
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整改措施。
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 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外渗的认识,加强药物外渗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药物外渗的原因、表现、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2. 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因穿刺不当导致的药物外渗。
3.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和技能竞赛,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理水平。
二、完善药物管理制度1. 加强药物储存管理,确保药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保存,避免药物降解、污染等导致外渗的因素。
2. 制定严格的药物领用、分发、使用和回收制度,确保药物在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3. 对易发生外渗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性液体等,应在标签上注明注意事项,提醒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
三、优化输液操作流程1. 提高输液穿刺成功率,避免重复穿刺,减少药物外渗风险。
2. 合理选择输液途径,对于容易发生外渗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等安全可靠的输液途径。
3.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四、加强患者教育及家庭支持1.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药物外渗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2. 指导患者正确配合输液操作,如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等。
3.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五、建立健全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及反馈机制1. 制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标准及流程,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药物外渗事件。
2. 对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3. 定期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六、加强护理科研与技术创新1.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药物外渗相关的研究,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药物外渗护理质量标准
项目
质量标准
分值
扣分及原因
得分
目的(5)
1.正确掌握药物外渗的预防
2.患者安全,无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5
操作前
(10)
1.护士:衣帽整治,洗手戴口罩
2
2.患者:评估患者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配合
3
3.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肢体活动能,药物外渗的名称,性质,外渗范围及局部情况
3
4.环境及用物:温度适宜,必要时准备外用药物
2
操作
流程
(60)
1.核对医嘱、床号、姓名、手腕带信息等。
5
2.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10
3.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5
4.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
10
5.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遵医嘱局部用药预防静脉炎及组织坏死
10
7.密切观察局部皮肤,血管的变化,询问患者的主诉,严格交接班
10
操作后
(10)
1.安置患者:置患肢抬高舒适体位,给予心理支持
3
2.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
3
3.整理用物,终末处理
2
4.洗手、记录
2
注意
事项
(5)
1.遵循安全的原则
2.保护患者隐私,尽量减少暴露,注意保暖
3.处理方法正确
5
提问(5)
见附理论知识点
5
总体
评价
(5)
1.及时发现药物外渗,处理方法正确,患者及家属知晓护士的告知事项
3
化疗药物外渗 护理部整改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管理。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以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以下是我们护理部的整改措施:一、建立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制度1. 制定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操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和流程要求。
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定期开展化疗药物外渗预防知识培训和考核,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规范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1. 建立化疗药物外渗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要求所有外渗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并进行记录。
2. 配备专门的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设备和药物,确保外渗事件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3. 设立化疗药物外渗事件的查找和分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三、加强对患者的个体化护理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2. 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化疗药物外渗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四、建立和健全化疗药物外渗事件的跟踪和评估机制1. 对化疗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 定期进行化疗药物外渗事件的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趋势和规律,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上述整改措施的实施,我们护理部门将严格管理和监督化疗药物的使用,加强对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规范外渗事件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经过护理部整改措施的不断实施和加强,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将继续介绍护理部门在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和管理方面所进行的创新举措及其取得的效果。
一、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管理水平,护理部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
药物外渗_应急预案
一、概述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不当,药物进入周围组织而非血管通路,造成局部皮肤或组织的损伤。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药物外渗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药物配置和输注操作规程,规范输液操作。
(2)对输注药物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药物名称、剂量、浓度和给药途径正确。
(3)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
(4)对高渗、刺激性、腐蚀性药物,应选择合适部位输注,并加强局部皮肤保护。
2. 应急处理(1)发现药物外渗后,立即停止药物输注,告知患者并安抚情绪。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及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
(3)根据药物外渗程度,采取以下措施:a. 轻度外渗:局部湿热敷,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b. 中度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消肿垫外敷、局部冰敷制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c. 重度外渗: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以下措施:- 强碱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局部环封。
- 高渗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阳离子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2%利多卡因、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 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湿热敷,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
(4)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5)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安慰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三、后期处理1. 对药物外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
2. 分析药物外渗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3.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附则1. 本预案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各科室应根据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
化疗药物渗漏患者护理常规
化疗药物渗漏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诊断】
1.损伤
2.疼痛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可口的食物
2.活动与休息
卧床并抬高患肢(至少在48小时内)
3.治疗与护理
1)应立即停止注药,保留针头并接注射器回抽残留药液(以3-5ml为宜),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2)局部使用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用量根据外渗范围)封闭,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坏死。
3)化疗药物外渗24小时内局部冷敷(奥沙利铂外渗忌冷敷):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等)局部热敷。
4)化疗药物外渗24小时后,局部予以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软膏、如意金黄散外用。
5)水疱大于2cm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液体,避免去表皮。
4.观察要点观察静脉注射局部有无红肿、坏死,以及
范围。
5.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1)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减少穿刺侧手臂的运动,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移动穿刺侧手臂,减少化疗药物外漏的可能。
2)出院前继续观察局部情况,遵医嘱局部湿敷或涂抹喜辽妥软膏。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
药液渗出和外渗后的处理原则1. 药液渗出和外渗的概述说到药液渗出和外渗,很多人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什么鬼?”其实简单来说,药液渗出就是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不小心跑到血管外的情况。
外渗就更简单了,就是药物意外“走了岔路”,流到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影响疗效,搞得医生和护士也要忙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些麻烦时,该怎么处理。
1.1 及时发现问题首先,发现问题是关键。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
如果病人感觉到注射部位不对劲,像是疼痛、肿胀,甚至是皮肤发红,那就得马上留意了。
这时,护士可不能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转,而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检查一下。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不至于让情况恶化。
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越早发现,越能减少后续的麻烦。
1.2 处理步骤一旦确认了渗出或外渗的发生,接下来就得动手处理了。
这可不是随便抓抓就行的事,得有一套流程。
首先,应该停止药物的注射,千万别继续加剧“伤情”。
然后,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看看肿胀程度如何,疼痛感有没有加重。
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用手轻轻按压,看看有没有水肿,能帮你判断情况严重与否。
2. 具体处理措施2.1 评估情况这时候,评估情况可不能马虎。
根据渗出程度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得有所不同。
如果只是轻微的肿胀,通常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
这就像小时候摔了跤,冰敷一下,立马舒服多了。
不过,冷敷的时间也别太久,一般15到20分钟就差不多了,别让皮肤受冻了。
2.2 药物处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能就得考虑使用药物来消炎了。
比如,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消炎药。
这里得注意,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那可是“自作自受”。
这时候,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能给出最靠谱的方案。
3. 预防措施3.1 技术要到位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那下次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首先,技术要到位,注射时要仔细,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文献药物外渗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活动中,药物泄漏出了原本应用部位、内腔或管路外的现象。
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人为因素、设备故障、操作错误等。
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从预防、处理和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论述。
一、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1.建立科学的用药方案:包括规范用药途径、剂量、频次等,避免用药过量、频繁造成药物外渗的可能。
2.增强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药物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确保正确使用药物,降低药物外渗的风险。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用药前准备、用药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确保每一步操作正确无误。
4.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确保设备正常工作,防止设备故障引起的药物外渗。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控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白云等,北京医学,2024)的研究,以上预防药物外渗的处理途径及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
二、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1.及时发现并停止药物外渗:医护人员在发现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或者采取其他措施,避免继续外渗。
2.清洗受污染部位:采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用的溶液清洗受药物污染的部位,确保清洗彻底,避免药物滞留。
3.敷贴干净敷料:在清洗受污染部位后,使用干净的敷料进行包扎,避免二次污染和感染。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对药物外渗的患者需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
根据文献《药物外渗的处理及护理干预》(吴艳明,护理学杂志,2024)的研究,以上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外渗的不良影响,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相关措施1.加强护理团队合作:医护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合作,避免操作误差,共同预防和处理药物外渗。
2.上报汇总药物外渗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外渗事件上报和统计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药物外渗的相关数据,发现问题和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注射或输液时溢出血管外,导致药物无法迅速进入循环系统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现象,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1. 增强注射技能首先,要提高护士的注射技能和操作水平,以减少服药患者外渗的概率。
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合适,针头是否清洁干净,注射速度是否过快等问题。
如果护士发现外渗现象,应该立即中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采用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在注射前,需要先准确计量药物,清洁注射区域,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操作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准确注射。
不同类型的药物,如胰岛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和姿势。
3. 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如果药物外渗,需要及时处理。
处理措施的选择根据外渗的情况及范围不同。
3.1 对局部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只在局部外渗,应该及时清除药物液体。
一般来说,可以用棉球或消毒纱布清洗局部,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果外渗液体较多,可以用无菌纱布加以压迫,直至外渗停止。
3.2 对大范围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液体外渗范围较大,需要及时采用紧急抢救措施。
例如,可以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进行输液或者静脉注射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因药物过多造成过敏反应等危险情况。
若需要,可以及时紧急转诊到相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4. 加强护士培训最后,还需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提高护士对于药物外渗的认识和掌握相关处理方式的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外渗是药物输液时常见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标准使用和注射技巧,同时要了解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简介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渗漏到患者体外。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药物浪费,并且可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造成安全风险。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
外渗处理措施控制外渗源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时,首先需要迅速控制外渗源。
如果是身体部位的外渗,可以通过立即将滴注引流管拔出或折叠防漏衣,以减少药物外渗量。
如果是药物袋或瓶子的外渗,应立即暂停输注并将药物容器放置在透明塑料袋内收集渗漏的药物。
安全处理药物处理药物外渗之后,需要注意安全处理药物的方法。
首先,应将渗漏的药物容器放置在密封袋中,并尽快送往医院专门的药物处理区域。
同时,应将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消耗品,如手套、折叠防漏衣等也收集起来,并置于密封袋内一并处理。
患者伤口清洁与护理如果化疗药物外渗到了患者的伤口或其他敏感部位,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与护理。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无菌液清洗药物外渗部位,然后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红、肿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给予患者进一步的指导和护理。
及时报告可以减少药物浪费,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事项预防为主化疗药物外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化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和使用注射和输液装置时,要注意质量可靠、防漏性好的产品,并进行正确的连接和固定,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加强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外渗如何预防和应对等方面。
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外渗的风险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知。
住院病人发生药液外渗护理应急预案
住院病人发生药液外渗护理应急预案
1、认真执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适应症。
有以下情况的病人,应通知医生行深静脉穿刺或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实施PICC:
2、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注,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出针头。
另外开放静脉通道继续用药。
3、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报告科护士长、护理部。
4、必要时科护士长邀请医师、药剂师、护理专家会诊。
5、根据外渗药液不同给予拮抗剂进行局部封闭。
6、药液外渗24小时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
7、药液外渗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液的吸收。
8、加强交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避免局部受压,做好护理纪录。
9、护士长填写药物外渗报告表,一式两份,一份交护理部,一份科室保存。
10、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完整版
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完整版案例回顾2021-05-24,某外科病区收住了一位从外院转入的老年男性患者。
责任护士在入院评估时发现患者左手背肿胀、疼痛明显,患肢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了解,患者4天前左手背曾经打过留置针,刚开始有点痛,后来慢慢肿了起来。
护士将留置针拔除后又在前臂部位重新打了留置针。
考虑到手背肿胀可能与药物外渗有关,责任护士汇报了护士长。
那么,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肿胀的手背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建议用土豆皮外敷,有的建议用硫酸镁湿敷,有的建议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有的建议白天用土豆皮、晚上再用水胶体透明贴贴敷。
最后,护士长电话联系笔者,想听听笔者建议。
笔者建议采用水胶体透明贴+红外线照射+抬高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
该患者当天行手术治疗,术后转ICU监护。
2021-05-25,笔者去ICU评估,发现患者左手背肿胀较之前略有减退。
2021-05-26,患者从ICU转回外科病区,责任护士予重新更换一次水胶体透明贴。
2021-05-27,患者左手背肿胀已明显消退,但较右手背略显肿胀。
患者自我感觉局部已无疼痛,手指活动自如。
知识链接:水胶体的作用机制1.密闭原理:水胶体被贴敷于静脉血管走向的皮肤上,形成一个单向透气的密闭环境,局部皮肤的氧分压降低,刺激毛细血管生成,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及氧供,加速代谢。
2. 镇痛原理:密闭的半透膜产生的局部低氧张力,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因子及白细胞介素,加速炎症愈合,从而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3. 保温原理:水胶体敷料可以将穿刺部位的局部温度控制在35~36 ℃,减少寒冷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缓解局部血管的痉挛,扩张局部血管,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4. 湿性愈合:对于已经有渗液产生的破溃伤口,水胶体敷料提供的湿性愈合环境,可以有效吸收渗液,促进爬皮,加速愈合。
药物外渗:原因知多少?可见,造成患者药物外渗的因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患者输注的药物中,说明书上都有提醒在输注时谨防药物外渗和静脉炎:文献报道,引起外渗的常见药物包括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药物、抗生素、强酸强碱性药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一、非药物处理ຫໍສະໝຸດ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2.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