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在氏族部门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也扩大了。另一方面,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其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生产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生产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种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出现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即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社会分工只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还不是商品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仅有分工,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不能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这样便必然表现为商品。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不同的产品归属于不同的私有者,非所有者不能直接占有它,而所有者又有权支配它,这才使交换成为可能。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由此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 物,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 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 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 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 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二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
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 地域分工。这是由于各个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
所处的地域不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劳 动产品也不尽相同的结果。
自然分工产生的背景
1、需要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
类的需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 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自然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只能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结成原始群体,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 然分工。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 力极为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很少,只能用来 维护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因而, 在原始群体内部只能平均分配食物和其他劳动 产品,以保证大家能共同生活下去,否则就会 削弱这个群体。
自然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自然经济,不仅 在原始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也占据着统治地位, 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形式。
1.1.3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特征是: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
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
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等。
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1.经济上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政策上
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
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
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第1 页共1 页。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国内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内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秦: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秦始皇的优礼。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
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
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隋朝:东都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部分⼈就来⾃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如临淄、邯郸、⼤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如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
商业税收在全国财政收⼊中⽐重逐步增⼤。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解作⽤。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场⼿⼯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和缓慢发展,经济上⽡解着封建⾃然经济,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益腐朽,促使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产⽣。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
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
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
何为商品,“商品”这个词在以前并不存在,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给了它一个定义,那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了商品,就有了经济,这意味着在以前落后的的时代里,也是有着“经济”的,并且有两种经济,一种是商品经济,另一种则是自然经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而我们最熟悉的国家“中国”,它以前的封建社会式的商品经济又是怎样的呢,
第2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生产者是农民。”其根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具有较大的人生自由和经营自主权,具备成为小生产者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除盐、铁等大宗商品是来自于手工部门之外,很多商品都来自农业部门,出自农民之手,粮食、纺织品、茶叶等农产品都成了大宗产品……..
第3点,“货币较早地介入交换,商业比较发达”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另一重要特征。”得出这一结论,其推论前提是: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流通贝币,春秋战国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宋代出现纸币,白银逐渐成为货币,货币经济较为发达。而货币发达,那商业还不发达吗,
我们可以从上述3点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的蓝图,也可以了解到它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然又怎么会有如今如此强大的中国呢,
其实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了解它的特点,因此我们从特点方面来了解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前人的记述,再套用现代经济学家的思路,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特点分为3大点。
第1点,“土地私有,土地较早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单从时间上看,中国在公元359年商鞅变法之时,就确立起了“民得买卖”的地权原则,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起来……..而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任何人却不得已土地买卖,因为这个时期正处于领主制阶段…….伴随着领主制的解体和地主制的到来,土地买卖发展了起来。换言之,土地买卖是地主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经济现象;从地主制产生之日起,就会有土地买卖,并无此先彼后之分,因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可以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们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来看,经历着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
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以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是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氏族、奴隶主、封建主庄园)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自然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已出现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渐地土崩瓦解,并最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
自然经济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异常薄弱,甚至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自然经济形式下,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利用自身的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这种排斥社会分工的“小而全”的经济形式,使生产力被封闭在一个个零散的独立的家庭或经济单位。
他们虽然也有分工,但都是家庭成员或经济单位成员之间内部的劳动分工。
中国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就是这种分工的真实写照。
第二,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前提。
自然经济不仅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阻碍了产业体系的完善。
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以农业生产部门占绝对优势,然后才是手工业部门,而其他部门都是这两个部门的补充。
即使在农业部门和手工业部门之间,手工业部门也仅仅是农业部门的补充形式。
因为,农业劳动受自然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生产者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从事手工劳动为主的各种副业。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在家庭这一经济单位内部有机结合的基本形式,为自然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条件。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1.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总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从未处于支配地位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市场机制在全社会内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未来的基本经济形式是产品经济.思考题: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关系?经济类型(形式)经济运行体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方式思考题: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的调节作用);法国、日本的行政管理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调节干预相结合);德国、北欧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经济常识(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
1.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共存在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常考二者之间的区分标准。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家习惯于男耕女织,生产的东西是自己吃自己用,这种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
后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人们就拿着剩余产品与别人进行交换,就逐渐产生了商品经济。
(2)假如:王某的副业是生产假奶粉,其生产假奶粉目的不是自己喝,而是为了交换赚钱,即商品经济。
(3)区分标准:是否用于交换,即生产目的,若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若是用来交换,属于商品经济。
(4)表述:人类社会只会经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错误),原因: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还会经历共产主义社会,即想要什么国家提供什么,买东西不需要花钱交换,是国家无偿提供,即产品经济。
故若是表述为“迄今为止,只存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形态”,正确;若是强调“人类社会”,则表述错误。
2.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比如社会上有些人专门从事种植业,有些人专门从事畜牧业,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各种劳动专业化、具体化。
就是社会分工。
考点:基础/前提,列宁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比如张某拿着锄头锄地,锄头属于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资源和工具,锄头属于工具,土地属于资源。
3.商品(常考):满足两个条件。
(1)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人们劳动产生。
(2)必须用于交换。
(3)例子:①自然界呼吸的空气不是商品。
因为空气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呼吸也不需要交费。
②空气罐头是商品。
比如把新鲜空气装到罐头瓶子里去超市售卖,其属于商品。
因为搜集新鲜空气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而且空气罐头在超市商场售卖,需要花钱交换,两个条件均符合,属于商品。
③农民伯伯种的黄瓜不一定是商品。
如果农民伯伯种的黄瓜是自己吃、自己用,自给自足的黄瓜则不是商品;如果进行售卖,经过交换,这则成为商品。
封建社会地主的自给经济
封建社会地主的自给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课题,可以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
我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文中,曾对封建社会农民的自给生产和商品生产有所讨论。
现在拟对封建地主(包括西欧封建领主和中国封建地主)自给经济的若干问题,略加论列,作为补充。
(一)在西欧中世纪领主制经济下的封建庄园,是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剥削农民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封建庄园中,封建领主利用农奴劳动组织自给生产。
其自给经济通常包括农田、果园、菜园、葡萄园、家禽家畜饲养场、磨坊、面包房、手工作坊等等。
这些生产设施,大都设立在领主的自营地上。
此外,还有公用的森林、牧场等等。
由于庄园大小悬殊,上述各种生产设施的规模,在各个庄园并不一致,有些庄园也并不齐备。
尽管如此,封建领主的自营地生产大都可以满足领主家庭乜梢运凳蔷哂械?BR>在封建庄园中,通常有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佃农份地。
因此,封建庄园与领主自营地,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国学术界对封建领主自营地的自然经济性质,是没有多大分歧的,但有时却把它与封建庄园混淆起来,从而过高地估计了自然经济在封建庄园中的地位,对封建庄园与商品货币经济的联系却估计不足。
随着对欧洲中世纪经济史研究的深入,这种认识近年来已有很大改变,但对封建庄园自然经济简单化概念化的认识,并没有完廓清。
我认为,这主要有如下理论认识上的失误。
首先,封建领主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单位,其生活消费所需的生活资料,按照恩格斯的分-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生存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家庭成员延续生命所需的生活资料,如粮食、蔬菜之类。
一部分是享受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家庭成员超越劳动者的生活需要,过养尊处优生活的生活资料,如美食、锦衣、华堂、珍宝之类。
一部分是发展资料,这是封建领主及其子女受教育或进修所需的生活资料,如图书、文具、乐器之类。
恩格斯说,人类“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存资料进行,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封建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现在有些偏远的农村,也还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小农经济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封建经济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在封建经济中,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但封建经济还包括其它内容,如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商品经济等。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划等号来理解,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我们这时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一节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也就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建立在小生产和自然分工的基础上,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等)组成,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其主导地位最终为商品经济所代替。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拥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社会分工是产生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
●三次社会大分工:I.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从采集和狩猎活动中分离出来。
II.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III.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由商人专门经营的新的行业和部门。
●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初始形式,它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的两种性质:I.自主性 II.平等性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到全社会,市场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就意味着商品经济由简单的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阶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的调节手段和配置方式,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的基础。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是保障商品关系正常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基础,同时信用也不可忽视信用可完善和弥补法律的不足,要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监督机制。
●经济开发性。
●国家调节的重要性,市场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本文概述封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历史现象,其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内涵。
本文旨在辨析“封建主义”这一概念,从历史发展、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封建主义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本文将首先梳理封建主义的历史脉络,从起源、发展到衰落,揭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探究封建土地制度、农奴制等经济制度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在政治体制方面,本文将探讨封建王权、贵族政治、封建割据等政治现象,分析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和缺陷。
本文还将从文化观念层面,探讨封建主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分析其对人们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封建主义概念的辨析,本文旨在揭示封建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封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封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晚期。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制的逐渐形成,社会开始出现了阶级分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形成了早期的奴隶主阶级。
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种种原因,如战争、债务等,沦为奴隶,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社会形态,我们通常称之为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封建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封建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天下,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推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重视实际斗争中的才干和智谋的培养,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封建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一)
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一)《中国经济史研究》最近发表了几篇文章,开展对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问题的讨论。
本文拟对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联系,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在封建经济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市镇与封建经济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结合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参加这一讨论。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根据生产条件的来源和产品的去路来判断生产单位是否属于自然经济或商品经济范畴的办法,是可行的,但不能拘泥一端。
只看生产条件的来源,说通过商品货币交换关系才能进行再生产的经济单位不是自然经济的,那末,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单位把产品留作自用的该怎么算?只看产品的去路,说生产品只用来满足本单位需要的不是商品经济的,那末,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才能进行生产的单位该怎么算?所以,必须既要看到生产条件的来源,也要看到产品的去路,而且,不光看到生产、生产单位,还要看到消费和消费单位。
换句话说,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进行分配,到满足消费的需要,这一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以内,凡是通过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活动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凡是不通过的,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在考察各个环节之后,再作总的概括,也许可以减少一点片面性和简单化。
一许多著作都拿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体论证封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紧密联系,这并非毫无道理。
因为这类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如果它具有自然经济的性格,封建经济也就必然与自然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了。
且不说那些论证是否确切,只就它们大多强调小农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相对忽视它同封建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的特点的联系而言,是失于片面,需要作些补充的。
封建社会里的小农,包括自耕农在内,这里暂时撇开它不谈。
只谈没有土地,租种土地所有者土地,利用自己一家人的劳动力,进行独立经营的小农。
这类小农包括交纳各种形态地租的直接生产者。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封建社会是指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为主,农民则是其所支配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经济本质是一个自然经济,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本文将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方面探讨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
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是指在封建地主制度下,农民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土地、工具、耕畜等。
农民自给自足,寻求生存、发展和繁荣。
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主要交换方式是以物换物、以种子还种子、以烙记抵账等方式进行交换的。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农民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产力极其低下;产权是农民的集体所有,生产工具和农产品是集体的,个人所有制和家庭农场尚未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市场交换,商品低下,货币的使用率很低;农产品只能在本地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物物交换或物货交换,生城市商品的需求受到限制。
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再加上时代变迁,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商品经济是指以货币为媒介,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买卖。
封建地主成为商品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力量。
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更多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特征,以纺织、陶器、家具、雕刻等手工制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经济确立,为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贡献。
商品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农村生产与城市生产相分离,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流通不完全依赖于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而是通过货物市场上的交换,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买卖;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向导,生产所得商品通过市场流通和转化为货币;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流通的地域范围扩大,实现了交换的普遍性。
结语经历了长达1000年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在其中交织、发展,为后来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封建地主所创造的生产关系,使中国经济成为有机的、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长期面对国际经济巨擘的威胁,未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直到20世纪以后才有所变化。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封建社会是指中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以及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经济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为主,这两种经济模式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畜牧业。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消费、交换全部在自给自足的框架之内,劳动力从居民自己的身上获得。
封建社会耕地多集中在贵族和教会手中,他们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使得农民愈加贫困。
与此同时,封建社会的手工业和畜牧业也处于落后的状态,技术和生产工具都非常简单。
由于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商品经济。
其次,商品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起于城市和城市化地区,以市集和集市为活动场所。
小商贩和手工业者通过生产和贸易活动来进行商品交换,生产的产品为市场而生,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开始形成,商品交换开始特化,从而引发着城市的兴盛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此时,封建社会的贵族和教会也开始参与到商品交换的活动中来,形成了等级分化和地位差异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虽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特征,但由于这两种经济模式各自的特点和限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自然经济缺乏多样性和统一的贸易市场,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
商品经济虽然创造了新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但其受限于工具和技术条件,为出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机会和条件提供了。
也正是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模式固化和限制,才会有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从而带来了人类经济历史长期最突出的变化。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分别代表了落后和先进的经济生产力。
尽管自然经济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模式,贵族和教会的剥削农民活力得不到充分释放,但其也为社会贡献出了安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历史上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只拟对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若干问题,作点初步探讨。
一首先从自然经济说起。
什么是自然经济,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人们对它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表述。
马克思主义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所反映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出发,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出发,来考察自然经济的。
凡生产是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换的经济,不论它在人类历史上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可以认为它是自然经济。
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
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这种理解和表述,体现着自然经济一般。
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
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存在。
在这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自然经济具有一系列的部分质变。
探讨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要探讨这个经济范畴在封建社会具体的历史内涵。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国家、封建地主、个体农民以至个体手工业者,都经营有自然经济性质的生产。
如在中国,封建国家经营有满足自己需要的官手工业,封建地主经营有“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以赡衣食”的自给性生产等等。
然而个体农民(包括自耕农和佃农)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农民家庭是社会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集中通过小农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表现出来。
当时的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已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而存在。
从农民来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足以把农业、手工业和其他副业结合于家庭内部。
农民为了直接取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特别是衣食等基本生活资料,就要进行自给性生产。
他们既从事农业,又从事手工业,并形成通常所说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日益多样化。
由家庭经营和个体劳动所局限,任何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可能满足自己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
小农的这种特点,就迫使他们卷入市场交换,从事商品性生产,与其他农民和手工业者交换产品,取得自己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持续自己的生产,维持一家的温饱。
生产使用价值的自给性生产,与生产交换价值的商品性生产,就相辅相成地结合在同一个主体之上,也就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结合在同一个主体之上。
当时,自然经济又与封建剥削制度相联系。
农民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通过缴纳封建赋税或封建地租,养活封建主阶级。
缴纳封建租赋,是农民获得小块土地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们必须把封建租赋同自己直接消费的产品一样,摆在自给性生产范围之内,当作使用价值生产出来。
自然经济成为农民既为自己消费需要,又为封建地主消费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就体现着自然经济与封建经济的本质联系。
[!--empirenews.page--]尽管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等同于个体农民的自给性生产,但是,由于个体农民的自给性生产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整个农民的自给性生产,具有封建国家、封建地主和手工业者所经营的自给性生产所不可比拟的巨大规模,自然经济就以个体农民的自给性生产为主要内容存在于封建社会之中。
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而存在的条件下,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仍然会同其他任何经济形式一样,具有体现自己经济关系的经济实体。
我曾经在《论清代前期农民商品生产的发展》[1]一文中提出,在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条件和农民自身生产条件的差异,农民启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的结合程度,是会各不相同的。
在整个小农经济中会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商品生产结构。
这个结构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也就是自给性生产的多层次结构,即农民自然经济保持程度的多层次结构,其具体构成如下。
第一,自给型生产。
这种农民总产品的绝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和缴纳封建租赋,只把自用有余的小部分产品投入交换,以换取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这里所说的总产品,是指农民所生产的包括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其他副业产品在内的全部产品。
自用有余的产品,可能是属于其中的这种或那种产品。
这种农民的生产,不但自给性生产占有显然的优势,而且其出售的产品,本来是为了自用而生产的,即不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
只是由于投入交换,才具有商品的性质。
这是一种具有自然经济痕迹的、在流通领域里形成的商品,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商品。
这种农民少量产品的出售,只能补偿少量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不可能更新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还是自己生产的,即经济条件的“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2]。
尽管已经有了商品交换,但生产循环仍然是一种自我完成的再生产。
所以马克思把这种农民直接消费其产品的绝大部分,只有少部分进入流通过程的生产,叫做“真正的自然经济”[3]。
第二,半自给型生产。
这种农民总产品的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和缴纳封建租赋,同时又根据社会需要生产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换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前期,这部分商品还会包括一些是自然生产物的土特产品和奢侈品。
尽管它们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界实现的,但一经由“任土作贡”的方物,转化为商人贩运贸易的商品,农民的狩猎,采集、捕捞等活动,也就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这种农民出售的产品,都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
这是他们与上广种农民的区别所在。
这种农民已经有了部分商品性生产,他们的生产也就开始纳入整个社会生产分工的体系之中。
但是,由于自给性生产比重大,商品性生产比重小,其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的部分,并没有超过自己生产的部分。
因此,从整体来看,这种农民的生产,还基本上不是以流通为媒介的再生产,而仍然基本上是自我完成的再生产。
所以恩格斯说,这是商品生产“还只是在形成中”[4]。
第三,交换型生产。
这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些农民,其总产品除了缴纳封建租赋之外,少部分供自己消费,大部分用于交换,以换取其他生产和生活用品。
他们从事商品生产,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以维持一家的温饱。
这是一种在交换价值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生产,还没有脱离自给的内核,因此,其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
由于商品性生产已居于主要地位,自给性生产已退居次要地位。
这类农民已成为或基本上成为小商品生产者。
[!--empirenews.page--]交换型生产的另一类是,农民商品性生产的比重更大,自给性生产比重更小,甚至已无足轻重。
他们从事商品生产,已不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而主要是追求利润,即交换价值增值,以发财致富。
其商品流通是“为卖而买”。
这种农民已属于从小商品生产者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的过渡形态。
上述这四种类型的生产,以具有部分质的差异相区别,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阶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任何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事物又常常是包含着多种运动形态和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使它具有多方面的质。
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就是由其主要的质所规定的。
当其次要的质的量变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界限,它仍然会保持自己的原有性质,而不会转化为另一事物。
自给型农户和半自给型农户的自给性生产,超过或大大超过其商品性生产,自然经济就仍然是其主要的质,商品经济仅是其次要的质。
因此,它们就应当属于或基本属于自然经济范畴,成为封建社会中体现自然经济关系,即自给自足经济关系的经济实体,是自然经济单位在封建社会[1][2][3][4][5]下一页中存在的具体形式。
自给自足是对自然经济本质的一种通俗概括。
现象总是以丰富多变的形式表现本质,特别是在事物具有多种质的条件下,现象与本质之间更会出现差别和矛盾。
所以完全意义的自给自足,只是存在于原始社会的初期,此后它只是相对地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在事物质变和量变错综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如果不区分主要的质和次要的质,如果不把握住决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而是机械地把完全意义的自给自足作为衡量小农家庭是否是自然经济的绝对尺度,必将导致对自然经济过多过早的否定,这无疑是不适当的。
封建社会的农民,已是使用铁制农具和牛马畜力,并具有自有经济和一定独立性的生产者,他们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生产者,具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更优越的生产条件,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封建社会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相比较,生产者产品自给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是大不相同的。
综上所述,以个体农民的自给性生产为主要内容,以自给型农户和半自给型农户为主要存在形式,以使用铁制农具和牛马畜力的小生产方式为生产条件,这就是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具体的历史内涵。
它体现着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在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具有强大的地位。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会逐渐削弱,并随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会最终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代替。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国家和封建主都经营有使用徭役劳动、奴婢劳动或雇佣劳动的商品生产,还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商品生产,但是,最普遍大量的是农业和手工业中,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生产。
因此,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可以说主要是小商品经济。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重要关键:(1)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
”[5]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农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过程。
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empirenews.page--]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作为一切生产首要条件的粮食生产,还不能在农民满足自己消费之后,有更多的剩余,从而为从事农业的人和从事手工业的人,为从事食物生产的农民和从事原料生产的农民,提供实行较大分工的可能,因而,自给型农户这时就必然占有大多数,半自给型、交换型农户还只是居于少数。
这时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农村市场上交换的产品,既有半自给型、交换型农户和手工业者商品性生产的产品,又有自给型农户自用有余的产品。
这时自给型农户自用有余的产品,已不是偶然的、间或存在的剩余品,而已是普遍的、不断反复出现的剩余品。
广大自给型农户把这种剩余品投入交换,就会使它在整个市场交易量中占有巨大的比重。
前面已经说过,自给型农户自用有余的产品,不是基于社会分工而生产的。
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因此,这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具有完备的社会分工的基础。
欧洲的封建社会就有过这样的阶段,马克思说过,“曾经有这样一个时期,例如中世纪,当时交换的只是剩余品,即生产超过消费的过剩品”[6],(马克思所说的中世纪,一般是指欧洲的9-14世纪)在中国,《孟子》所说的,农民“男有余粟,女有余布”、“纷纷然与百工交易”的阶段,是否属于这样的时期,有待于经济史学者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