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精讲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
文言知识讲解
三、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四、特殊句式:
2、古今异义词: A、词义扩大:“甘”,本义是“美”“甜”,现在 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 “心甘情愿”。 B、词义缩小:“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 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C、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今指鼻涕; “丈夫”古代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 子的配偶。 D、词义弱化:“怨”古代表示“仇恨,怀恨”, 现在仅表示“埋怨、责备”。
2、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有些名词在文言文 中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1)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狐鸣呼曰:“大楚兴,陈 胜王。”狐:像狐狸一样 (2)动作行为(或待人、事物)的态度: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3)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 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 特点。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2、动词的使动: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 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E、词义强化:“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 现在表示“仇恨,怀恨”。
F、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 以臣卑鄙”;今含有贬义,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3、通假字: A、本字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 “旦日不可不蚤日来谢项王” B、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来为了区 别,另造一个新字(今义)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 个意思。“莫”,古代就是黄昏,后来用它作否定 词,又另选一个“暮”字来表达黄昏的意思,这样 “莫”“暮”就成了古今字。“至莫夜月明,独与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一.中考文言实词虚词(按音序排列)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w高三复习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③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 古义: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今义: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⑤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⑥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不同色调的物理特性
三、音通形似
• • • • • • • •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智慧 2、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 ;恐惧,惊慌 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同“按” ;审察,察看。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找出通假字,说说意思
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 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 二) 词 义 缩 小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 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 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 黄金。
金 妻子 丈夫 丈人 事故
古义:金属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古义:妻子与儿子 今义:老婆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古义:老年人的通称 今义:岳父 古义:事情(包括好事坏事) 今义:意外的不幸。
⑧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⑨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10)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最接近 的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五)词义强化或弱化
•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 表示仇恨、怀恨。 • 如“宣言”古代表示扬言,今天表示“宣告、声 明”(强化) •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 怨、责备。 • 如“羞”古代语义强表示感到耻辱,今天害羞不 好意思 (弱化)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通假字、⼀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通假字、⼀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归类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字现象之⼀,“通假”就是“通⽤,借代”,即⽤读⾳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的考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答题格有⼀定的格式:“xx”同“xx”,“xx”的意思。
七年级通假字汇总
⼀词多义,指⼀个词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中的有些字词根据语⾔发展的规律,应⽤范围逐步扩⼤,同⼀个词,在这个句⼦中是⼀个意思,⽽在另⼀个句⼦中⼜有了新的意思,⽽这些意思⼜有⼀定的关联。
⼀词多义现象在⽂⾔⽂中相当普遍,把握⼀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词多义归类
有些词语在⽂⾔⽂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不同,⼤致有如下⼏种:词义扩⼤、词义缩⼩、词义转移、感情⾊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名称说法改变。
在这⼏种情况中,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特别是⼀些差别细微,⽤今义解释似乎也“通”的词句,更不可马虎放过。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环境中⼜可以灵活运⽤,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就叫做词类活⽤。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主要有如下⼏种:名词活⽤作动词、名词活⽤作状语、动词活⽤为名词、形容词活⽤为动词、形容词活⽤为名词、使动⽤法、意动⽤法。
七年级上册词类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考向一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通假字辨识“3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4. 时{ } ①冻风时作(经常) ②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35. 然{ } ①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②娟然如拭(……的样子)
36. 始{ } ①冰皮始解(开始) ②髻髫之始掠也(刚刚)
3/3
3/3
1/3
1/3
19、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衣服) 20、 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21、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使……寒冷) 22、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分别作“折”“行”
的状语) 23、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24、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5、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
11. 其{ }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耶(表示反问语气)
12. 或{ } ①或以为死(有的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3. 患{ } ①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4. 故{ } ①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②西蜀之去南
海(距离) 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27. 开{ } ①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28. 而{ }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转接连词,却)
29. 乐{ } ①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意动,以……为乐)
三、词类活用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3、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4、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5、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6、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7、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8、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9、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10、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11、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2、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3、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14、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6、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17、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18、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初一初二文言文重点篇目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学习
初一初二文言文重点篇目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学习01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一、通假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三、古今异义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16、施:加。
02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通假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三、重点实词1.欲:想要,喜欢。
所欲:喜爱的东西。
2.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3.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4.苟得:苟且取得。
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不同 劳作 离去
偏义复词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果园
婆婆
指兄长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 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 的词语表示了。如: “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 “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宣言 古:扬言 今:名词,(国家、政党或团体)对 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动词,宣告,声明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 古:地位卑贱,见识浅陋 今:(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 义词。 总之,这类词语不多,除了归纳记忆外,还可以 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推断出其与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或不平常。今义:副词,表程度 ②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 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词义弱化、
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变化。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 (中性词)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褒义词)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善(善于、擅长)用矛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一、通假字
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4、猛浪若奔(奔:)
5、所以动心忍性(动:)
6、吾妻之美我也(美:)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何苦而不平(苦:)
2、北通巫峡(北:)
3、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
4、无案牍之劳形。(劳:)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课后练习: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X 通X” (或“X 同X” )。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 ;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 ;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度:同“渡” ;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以下是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知其所亡。
(《论语十则》)“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中断。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春秋》)“道”通“导”,引导。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ppt课件
( 古:攻克。今:抬起。)
• 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古:跑。今:行走。)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
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
又如:“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大雁只有在飞行时才会列成队列。 故只有“行”的意义。)
•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 • “国家”、“人物”、“质量”、“舟楫”、
“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 语素义消失。 • “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 • “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 • “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 • “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 • “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中国”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 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 称呼。)
2. 词义缩小
“臭”,古代好坏气味均可,现只表坏的气味; “让”,古代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 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I、考测什么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 点,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 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从1989年到2011年,20多年的高 考语文试卷中,考测词类活用的竟有42处之多(按1个活用的实 词作1处计算)其中,某些实词用如使动的12处,用如意动的6 处,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6处,名词用作状语的13 处,形容词 用如名词的1处,形容词用如动词的3处。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推辞
古义:告诉、告别、道歉、推辞、感谢 今义:感谢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 事物。
如 “走”
• 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 指行走。
“丈夫”
• 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
• 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
5、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
1பைடு நூலகம்一词多义
4、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一个词往往含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且属 于不同词类,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 生时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 路途、道路。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暮去春来颜色故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汤:本意是“热水” ;今义则菜汤、米汤等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是( B )
A 不能复分别 分辨
B 乃厌倦不堪
C 对面取人物 当面
D 对面取人物 人家的东西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 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 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 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 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 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 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 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 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 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 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 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 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爪牙”现: 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卑鄙”:
古代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贬义词。
古义为议论是非、评论得失 ,今义为贬义
“谤”(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古义为建筑结构紧凑工致,褒义词。 “勾心斗角” 现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斥,贬义词。
古为偏执,不驯服。
“乖” 现为顺从、伶俐。
,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1.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义来判断。 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根据词语的语法关系来判断
• 如:昼夜勤作息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 1.吾从而师之。 (《师说》) (名词,老师——以……为老师) • 2.耻学于师。 (《师说》) (名词,羞耻——以……为羞耻)
•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 名词,老师——以……为老师)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羞耻——以……为羞耻)
•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饥”,灾年;“穰”,丰年。
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
意谓“谁的年龄大”;⒘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 噌hó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
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
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 曾不吝情去留“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名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
例:①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
(《过秦论》)(云:象云那样汇集;响:象声响那样应和;景:象影子那样随从)②(孤)鸣呼曰。
《陈涉世家》(像狐狸一样)(2)表工具。
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
例:①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厚币:用厚币……)翻译: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3)表处所。
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
例:①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上:向上;下:向下)(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似的”。
例:①倡优蓄之。
(《报任安书》)(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②皆谦而礼交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日日;月:月月)②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日:一天天地)③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时:当时)(6)方位名词用作副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从中间)②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向东)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2、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代词,名词后面如果是代词,往往构成动宾关系,那个句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因为名词不能修饰代词。
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风干)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③(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鞭打)(2)名词+名词,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就要考虑是否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
例: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当王)②夜(篝)火。
(《陈涉世家》)(用笼子罩住)(3)名词+补语,名词前如果没有动词,而后面又是介宾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①一狼(洞)(于)其中。
《狼》(打洞)(4)副词+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
如果前边是副词,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
例:①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赐福)②深入不(毛)。
《出师表》(长草木)(5)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边一般有动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游水)(6)所+名词,所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用鱼网捕)规律总结:(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3、名词使动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他为王)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使孙膑为将)4、名词意动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当作粪土)规律总结: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精:精湛)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列论战》)(伏:伏兵)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2、动词使动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