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整合_框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式结构框架(thematic frame) 片断式结构框架(episodic frame) 社会因果,社会责任 个人因果,个人责任 政治容忍度,态度的 基本价值观基础
案例二:Thomas Nelson 价值框架
自由人权框架(civil liberty frame) 公共安全框架(public order frame) 冲突框架(conflict frame) 趣闻框架(human interest frame) 人物框架(personality frame) 后果框架(consequence frame)
Hilgartner & Bosk (1988)


公共场域:承载能力有限 议题之间的竞争其实是社会行动者/群体之 间的竞争,利益之争 议题的消长即这个争夺-博弈的政治过程 博弈的手段:话语的建构 因此,议题倡导者(issue entrepreneurs), 运作者社区(communities of operatives), 修辞和造势手段,文化的共鸣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


实验:议题熟悉程度(expertise),相互抵触的框 架(精英话语中的抵触),讨论组构成(同质、异 质) 架构效果:态度、偏好、选择等方面方向和信心程 度上的比较

接触某框架(如得、失)与未接触框架之间 相抵触框架之间(如得、失) 精英话语中框架相抵触 民众当中的讨论/谈论:异质群体 vs. 同质群体 个人的议题熟悉程度(专家特征)
80 70 64 72
87
% of Support for Increasing Gov. Spending on the Poor by Frames and Values

架构效果的调节: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源自文库
Druckman (2004)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Sniderman & Theriault (2004)
% of Support for Gov. Spending by Framing and Prior Principle

公众议题是公民参与的内容和渠道 (集体地)思考和讨论公众议题是民主生活的基本 内容之一 公民的身份认同和角色扮演在这种思考和讨论中得 以实现 民主体制体现于公众议题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公共决 策之关系 因此,


这些问题是政治传播的基本学术课题; 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联系个人、体制、社会过程,连接宏观 和微观、话语与社会结构以及效果; 解答这些问题是传播研究理论发展的重要领域。



框架:赋予话语以结构特征的主导意义(central organizing idea) 架构:话语建构的过程,经此而界定现实、限定表达(即 思考)方式的过程 架构的效果:思考与谈论受到所给予框架的制约和型塑 框架的建构(frame building,社会学的考察) 文本中的框架(文本分析) 框架的效果:态度、思维步骤、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的 考察)
依赖常识 整合文献 梳耙(历史的)文本资料
理论的指导:
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整合的一个取向 符号理论(semiotics):另一个理论和方法整合的取向 William Gamson 的应用:核心主题、象征手段
话语分析:
1. W. Gamson: 架构分析
“Signature matrix: frame and signifying devices Ideological/discursive packages
议题的生命历程
Anthony Downs (1972): 议题(issues)的生态学 理论假设
“Issues” = domestic conditions or problems that can be solved by means of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or collective actions Finite attention resources: issues compete for recognition Americans are essentially conservative
n.s.
p < .01
“关联网络”的结构图示
Node=concepts Path=relationship B A
C
“启动”(语义显化)过程的图示
ST memory use •Attention •Judgment •Evaluation
Activation
available
LT memory not available Acquisition
案例三:Vince Price et al. 新闻价值框架
思考内容:框架限定 的途径,确定态度的 因素
Iyengar (1990) 框架效果的实验结果
主题框架 片段框架 t 检验
社会根源
个人根源
.70
.28
.51
.46
p < .10
p < .05
社会的处理责任
个人的处理责任
.66
.26
.52
.47
Ranking of issue coverage
+
Ranking of issue importance
检验该假设:三种方法
方法:
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结合 实验的方法(《至关重要的新闻》) 媒体内容和问卷调查数据的时间序列
问题:
媒体作为镜子,公众感知作为镜子? 谁在设置议程? 议程是什么?它的生命历程如何? 问题、议题、议程: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场域
理论的解释

语义显化: 基模或关联网络的一块被激活 相关与适用度的判断 信息处理和判断与决策时的应用:
关注基模一致的信息或冲突特别明显的信息 基模一致的理解 基模一直的判断与评判 自我强化的过程
新闻框架分析:文本与内容分析结合
如何“确认”新闻文本中的“框架”?
基本的方法:无章可循
生命周期(公众关注周期)的五阶段
前问题(pre-problem) 发现的警报(alarmed discovery) 代价和处理方案的掂量(商议?)(weighing the cost of treatments) 兴趣的逐渐下降(gradual decline of interests) 后问题的尴尬之境(post-problem “limbo”)
态度判断 时对该议 题时的倚 重程度
新闻框架的初步定义
新闻文本的主题结构:

主题(报道角度)(W. Gamson: “central organizing idea”) 逻辑展开的基点(premise)和途径(path)
文本建构中的角色:


材料的选择和组织(R. Entman) 符号资源的运用与组织(Gamson, Pan and Kosicki)
2. 文本的纬度 (Fiske & van Dijk):
Paradigmatic: headlines, words, images, metaphors, quotes, sources Labels: “handover,” “return home,” „take-over,” “annexation” Syntagmatic: (1) “story grammar” & “macro structure,” (2) “megastory” & “global structure”
议程设置:基本假设
1. 2. 问题: 我们从新闻媒体中获取什么认知? 答案:议题的重要程度 基本假设: Media tell us what to think about but not what to think
Salience of an issue in media + Salience of the same issue in public’s mind
媒体显化效果示意图:

理论模式:
+ 该议题在 公众脑中 的重要或 显著程度 + 态度判断 时对该议 题时的倚 重程度
媒体上的 显著议题
议程设置
显化效果
新闻媒体显化效果的研究:

因变量:态度(政治人物的评判) 时间:重复启动 (相对)长久的容易提取?
议题重要 程度判断 媒体上的 显著议题 + 该议题在 公众脑中 被轻易提 取的程度 (accessibility) +

三个过程的时刻:



话语场景和架构效果:

Druckman (2004):架构效果的心理机制

接入度(accessibility,Iyengar) 侧重度(weighting, Nelson) 信息整合(多思、多种想法、可用性/实用性判断 ,选择性应用,Druckman, Pan & Kosicki, Kinder & Sanders)
理论整合:
新闻架构“理论”:关于新闻作为话语之一,在社会话语建构中的作 用与过程的理论
话语及其建构过程为研究对象,观察场所 动态的“中层理论”
话语场景
媒体报道 报道量/强度
认知效果 议题显著度
态度效果
问题的提起 意义的争夺 新闻框架 议题理解
政治评判
框架或架构分析的构成:

三个构成部分:
民主商议过程中的框架效果
理解公众议题的形成及其作用
核心问题:



公众议题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如何(集体地)谈论(亦即思考)这些 问题? 我们谈论这些问题的视角和用语从何而来 (由什么因素、通过什么动态的过程而形 成)? 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或有什 么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总结:

从议题显著度,到议题的生命周期,到议题间的相互 竞争 理论问题: 议题




根植于社会条件(如财富分配不均、资源掠夺过度、社会公 德沦丧) 得到了社会行动者合情合理的宣称(claims) 牵涉到不同行动者的宣称和界定及其相互间的利益、意识形 态为基础的争夺 牵涉到不同类型的社会行动者:relevant publics, stakeholders, claimants, definers,以及 他们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结构性不平等与行动能力/影响力 的不平等)
议题的演化(issue evolution)

Carmines & Stimson(1989): Issue Evolution


假设 1: 无限多的议题品种及其变异 假设 2: 有限的资源(注意力、处理能力) 假设 3: 适者生存 议题生发的类型:
Strategic maneuvering i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External disruption: e.g., 汶川地震 Issue adaptation and expansion: e.g., 消费者权益、食品安 全 Cybernetic issues emerging from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system: 唱红歌
议程建构:

Hillgartner & Bosk(1988): 公共场域模式 (a public arena model)




Relating to Downs: issue/social problem NOT a mer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Relating to Carmines & Stimson: Dynamic process, competition, and variation Relating to both: public attention is a scarce resource Differing from both: Not a natural history constituted by a pre-determined set of stages
区别框架(frame)与架构(framing)的文本或表达手 段(textual or discursive devices) 新闻再现(news representations):新闻文本与新闻事 件
新闻框架的效果:
如何知道新闻文本框架会有影响?会有什么影 响?
案例一:Shanto Iyeng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