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作者:梁诗莹梁惠红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摘要】本课以苏轼为何为方山子作传及沈德潜为何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为引子,抓住“耸然异之”这个关键词,以“追因”的方式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既让学生懂得“写了什么”,又使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关键词】因果语文方山子传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20-04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方山子传》。看题目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但是你们知道吗?苏轼其实是不喜欢写人物传记的,他曾经说自己“平生不为行状碑传”,“行状碑传”就是墓志碑文和人物传记。本不爱写人物传记的苏轼为什么要给方山子作传呢?另外,沈德潜曾评价《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这又是为什么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熟读课文。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0页,齐读一遍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抛出了两个“果”——苏轼破例作传、《方山子传》是“传中变调”。因二者均能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故能顺势生发出两个相互渗透的问题:苏轼为何给方山子作传?《方山子传》为何被称为“传中变调”?而以问题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师:大家读得很好,字音把握得也很准确,看来预习得不错。学习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能实现两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意,把握方山子的形象内涵;②知人论世,理解方山子的形象意义。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即将开展的课堂心中有数。
二、检测翻译,疏通文意
师:理解文意,是开展文本赏析的基础环节,课前已布置大家串译全文,现在我们通过课堂翻译PPT上的重要句子,检测大家的预习效果。(课件出示检测文句:①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检测翻译时应指导学生注意直译,补出省略之处,捋顺语序,重点译准“不遇”“无得”等关键词。
【设计意图】此文是文言文,文言知识的积累自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本文的文言字词难度不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便能基本解决,此处检测的几个句子既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理解文意的重点。扫清字词障碍,方可疏通文意、深入探讨文本,故此环节为文言教学应当设置的环节。
三、分析方山子的人生经历和各阶段的心态
(一)分析方山子经历了哪几个人生阶段
师:大家翻译得不错。字词障碍扫清后,文意就容易把握了。本文的主人公是方山子,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第一、二段,说说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件展示问题: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我看大家研读后似乎胸有成竹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少时、稍壮、晚年。
师:很准确,那么,在“少时”“稍壮”“晚年”这三个阶段,方山子的人生追求有什么不同?
生:“少时”是“侠士”,(教师板书“侠”)“稍壮”是“折节读书”。
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当官。
师:“当官”文雅地表达就是?
生:“入仕”。
师:非常好(教师板书“仕”)。那晚年呢?
生:隐。
师:很好。(教师板书“隐”)
(二)分析方山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
师:方山子的人生经历了“侠、仕、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请你找出文中对应的关键词。(课件展示问题:在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阶段,方山子分别是怎样的心态?)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学生点头)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他少时想做侠士的时候是比较狂热的,追名逐利。
师:追名逐利?
生:(犹豫)也不是。是想潇洒仗义。
师:对,要注意用词的精准。那文中哪个词能表明他是“狂热”的?
生:我觉得是“慕”。
师:好,“慕”是什么意思?
生:仰慕,希望像他们一样。
师:很好。(教师板书“慕”)那他对于“仕”是什么心态?
生:我觉得比少时要稍微弱一点。
师:文中是否有表心态的相关词语?
生:“欲”。
师:很好,“欲”即想要。(教师板书“欲”)那对于“隐”呢?
生:我觉得是“不与世相闻”。
师:“不与世相闻”是一种心态吗?
生:(其他学生)不是。
师:是啊,这是一种生活状态。那哪个词是表示心态的呢?
(学生沉默)
师:看来不太好找。请大家一起读一下“隐”的部分,看看能否找到相关词语。
(学生齐读相关片段)
生:“自得”。
师:非常好,“自得”。“得”是什么意思?
生:满足。
师:很好。(教师板书“自得”)
四、探求作者“耸然异之”的原因
师:(教师指着板书)少慕侠、壮欲仕,晚自得于归隐,方山子的人生可谓几经变化。他与作者是故友,相熟相知,但在异乡重逢时,他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生:(集体)“耸然异之”。
师:对,“耸然异之”,感到惊异。请你研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研读课文相关文段:作者惊异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