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合集下载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冯至(1921年-2012年),原名冯景龄,笔名至冯、冯竹山等。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冯至的诗作以其朴实、朗朗上口的特点而著称,他的诗风通俗易懂,直接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他的诗歌大多数叙事性较强,描绘了农民、工人、渔民等底层民众的生活,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多情并富有深情。

以下是冯至的十四行集的一些作品:1.《歌中自述》家里家外得安静,香车宝马穿杨里。

夜来也近在咫尺,东家西家半打分。

阴阳两处足须填,人多势众未能说。

软弱如丝只多病,一个娘亲养便够。

大概如此无费力,等待天昏透沉黑。

2.《故园》一别故园纳百忧,空余色眸世相流。

登七年楼鸟啼处,古今愁恨万如秋。

一夕少年似忘返,星星欲织细楼头。

千里愁来故国梦,彩云难乘踏平畴。

3.《闺中》梅花落尽踏青寒,纱窗疏影过红颜。

银钿红字心无倦,苦思满怀起禅看。

江南无眼情无限,照见天上最相似。

手把青胡看幻境,珠帘乍卷晓云卷。

4.《久别》久别已融余脉气,早起忘情母月白。

巢兄巢妇回寒地,琴火烧焦向我来。

再嫁汉子空设想,断尹乡心枕云才。

征途奇难著黄鹤,南去核舟过上苔。

5.《晨光》升柱一柱露烟开,曙色飘散大如盘。

潭光初人臆假相,鸟事依前际幸赞。

庄周岂有徒然说,明月岂落不关闭。

鹊桥十二吐星河,思妇指望夜可怀。

6.《秋日寄情》写出一字是长秋,归来翠帙作纹章。

桐花填郭留香羽,庐山青叶盛笳章。

羡他田舍知耕牛,念及芳丛眼亦愁。

愿得远赴河西去,青云度晕不晴修。

7.《独立》楚树无休蝶翡翠,乌奏云间鸣宝贝。

石楚坐臣报天鸡,瑟弦犹有何心取。

岳阳小子捉北风,飘飖龙副悬珠金。

社稷残春乐未荐,一度纵横鸣凤吟。

8.《夜行船》一声我去船型上,两岸毂鸟通索索。

酒杯三半是多事,利心疾笑吾脉扣。

秦玺何年才点头,浮云晴去白日多。

晓光不闪明夜街,路窄人行慢重坐。

9.《梅花》南挚五眠御厨满,陈后五魁喧嚣赞。

危坐红楼抛转追,日出露珠残深雪。

何妇笑人无与比,何妇恶人无与杀。

山东人说山东话,山东话诸君说达。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

1941年冯至写的诗集摘要:一、引言:了解1941年背景及冯至简介二、诗集概述:诗歌主题及风格三、诗歌分析:选取代表性诗歌进行解读四、诗集意义:对当时时代的影响及后世评价五、结语:总结诗集价值及当代启示正文:【引言】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此时,著名诗人冯至创作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诗集。

冯至,原名冯顺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这部诗集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诗集概述】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在1941年创作的诗歌,主题丰富,风格独特。

其中,既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的作品,如《赞美》《祈祷》等;也有表现个人情感的作品,如《怀亡妻》《思念》等。

诗集整体风格沉郁厚重,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心灵历程。

【诗歌分析】1.《赞美》这首诗歌以赞美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黄的麦田”、“碧绿的草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愿。

2.《祈祷》这首诗歌以祈祷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渴望。

诗中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

诗人借助祈祷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3.《怀亡妻》这首诗歌以怀念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二人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集意义】这部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鼓舞人民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诗集中的作品既反映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爱。

此外,诗集对后世评价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研究现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

【结语】1941年冯至诗集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作品。

冯至简介

冯至简介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冯至”是他1923年春在上海的《创造季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组诗“归乡”时所取的笔名。

生于一破落的盐商家庭。

父亲是个读书人,性情温和、善良淡泊。

冯至童年时代曾听父亲讲解《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个别篇章。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在慈爱的母亲抚慰下,冯至的童年并不都是灰暗的。

母爱给了他不少欢乐。

父爱和母爱给予冯至的影响,加上家道中落所造成的忧郁,构成了冯至性格的基本要素:这就是:淡泊、认真、矜持、忧郁,渴求温情,敏于感受。

小学毕业后冯至进入北京四中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两位老师。

潘云超老师使他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并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

施天侔老师则让为他讲解西方文学流派和《庄子》。

但他在中学里读的都是古文和一部分辞赋,很少接触诗词。

读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登载的早期的新诗以后,冯至对新诗发生了兴趣,自己也写起诗来。

然而他很快被创作上难以进步的苦恼和不得要领的焦灼所纠缠。

这时他读到了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的通信集《三叶集》。

《三叶集》使他第一次明确“知道了什么是诗”。

冯至后来欣赏浪漫主义的诗人歌德、海涅,写诗主张从生活中的个人感受出发,重视真情实感,强调自然流畅,反对无病呻吟和过分雕琢,就与《三叶集》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三叶集》在理论上使他明白了什么是诗,《女神》则在现实上为他提供了现实的榜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后,冯至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一个丰收期。

这一时期作品收在《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中。

1927年4月,冯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昨日之歌》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忧郁,而又以对平淡生活、平凡事物的诗情阐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批判。

黑暗的现实使苦闷的诗人忍不住发出了“不能容忍了”的强烈呼喊。

然而诗人并不仅仅沉湎于个人的哀乐和命运,他热切地关注着苦难的现实人生。

他不甘于现实的羁绊,对光明彼岸的渴望使诗人表达了否定黑暗现实的热切向往。

10.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10.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选文】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
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主张“推翻词调曲 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 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 ,“作诗 如作文”。 胡适的《尝试集》是早期白话诗的代表作。
可以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书写了诗 人在社会现实中的追求与幻灭;这又是一 首爱情抒情诗,抒发对爱情的喜悦与毁灭 的哀伤;更是一首哲理诗,表现了个体与 社会、爱情与生活、小我与大我、现实与 未来的深沉思考。
3. 诗歌中的意境美与情感基调如何融合在一 起的?
这首诗有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优美, “小河”、“影儿”、“柔波”、“彩霞” 等抒情表意,使得全诗的意境清新优雅。
诗中把“我”比喻成一条小河,“你”比喻 “影儿”。接下来的两节写“我”与“你” 相处时的恬淡与美好。最后两节笔锋一转, 情调皆变,小河流入“又厉又狂”的大海, 狂风巨浪冲散了“我”与“你”。
爱情因此幻灭,却又无可奈何,全诗笼罩 着一种哀愁与怅惘的情绪中。全诗借爱情 三部曲——初见时的美好、相处时的融洽 与无奈的分离,表达了自己和社会新浪潮 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 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奏的美。 冯至这首诗,情调上哀而不伤,形式上节 奏舒缓,音韵柔美,风格幽婉,在是“五 四”新诗中独具一格。

冯至 诗歌

冯至 诗歌

冯至诗歌
冯至是一位杰出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他的诗歌代表作包括《蛇》、《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等。

《蛇》这首诗以蛇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蛇在草原上游动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在陌生房间里度过亲密夜晚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以及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而有力。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这首诗以山巅为比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绘山巅的广袤和平静,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冯至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邃,情感细腻,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冯至的诗

冯至的诗

冯至的诗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十四行诗集蚕马吹箫人帷幔蛇南方的夜赠之琳十四行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

关于冯至的诗《十四行集》苗雨时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

1921年入北京大学学习,1930年赴德留学,攻文学和哲学。

归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后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所长。

他是在大学时代开始创作,最初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奠定了诗坛地位,被鲁迅生先称许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十四行集》是他的第三本诗集,1942年由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

出版后,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欢。

诗人这时期的创作明显受了里尔克和德国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1938年他翻译出版了黑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里尔克的诗歌观点,使他感到一种心理上的契合。

十四行体,亦称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体。

冯至的《十四行集》就是在里尔克的作品和理论的启示下进行创作的。

对这部诗集,李广田率先写了长篇论文《沉思的诗》,对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作了深入、独到的剖析。

他指出,诗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人生哲理,把“平凡的事物”表现得“又深邃,又生疏”。

例如,诗人写一群在“潮湿的阴郁”中降生的小狗,被大狗衔到太阳地晒太阳,然后又衔回窝中。

诗中写道:第一次领受光和暖,等到太阳落后,它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没有记忆,但这一幕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深夜吠出光明。

关于诗歌形式的建构和艺术表现,李广田写道:“……十四行体,这一外来的形式,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本来是最宜于表现沉思的诗的,而我们的诗人却又能运用得这么妥贴,这么自然,这么委婉而尽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说冯至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在日常的环城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并指出“十四行体”在诗人手中“渐渐圆熟”,“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

但是,在冯文炳的《谈新诗》中,则表示了某种批评的意见。

他说:“新诗本不必致力于形式,新诗自然会有形式”,“十四行体不能保护一切”。

冯至简介

冯至简介

冯至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抗战时偏安的昆明,在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等等。

诗人冯至的作品

诗人冯至的作品

诗人冯至的作品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主要作品:《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

《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定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早在二十年代的浅草社时期,初登诗坛的冯至就以其清丽幽婉的笔调,写下了不同凡响的诗篇,在诗坛上
独树一帜。

《沉钟》创刊后,由于社会阅历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他继续发表的
新诗意蕴更为深沉,技法更为圆熟。

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近百首新诗,主要收录
在《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个集子里。

《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坛代表性作家冯至的选集,包括小说、自述及他人的评论,是一部全面了解该作家作品的文集,有见证作家成长过程的照片10余张。

故事的结构非常均衡完美。

全书共九节,分别以伍子胥可能经过的地点为题名。

首先是郢都外的“城父”;接着,经过了两处水域:“林泽”和“洧滨”;随之
是两处陆地:“宛丘”和“昭光”;接着又是两处水域:“江上”与“溧水”;
整个故事则结束在另两处陆地:“延陵”和“吴市”——而“吴市”,冯至暗示我们注意那可能是又一个“城父”。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先生写于1954年至1972年间的大量十四行诗作。

诗集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冯至的十四行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冯至先生。

冯至(1922-1996年),湖南浏阳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重要文学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曾毕业于延安临时大学文艺系,后在中国科学院文艺研究所工作。

冯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研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

冯至的十四行集,正如其名,是一部收录了冯至创作的十四行诗作的集合。

十四行诗,又称为“英国式十四行诗”,是一种诗体形式,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的作品。

这种诗体形式由14行组成,一般分为四个四行诗和一个两行诗(也可以是八行加六行)。

每行诗的音步通常为十个音节,按照特定的韵律规则进行。

冯至的十四行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创作的十四行集。

这部诗集共收录了162首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作,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情感。

其中包含了对生活、自然、人生、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与传统的十四行诗相比,冯至的十四行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节奏。

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的诗作,是一大特色。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阅读和理解。

比如,[冬日白日漫天飞舞]这首诗,以冬天和白日的景象为主题,描绘了寒冷季节中的美丽和活力。

通过对冬天和白日的描写,詹冯至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受。

除了主题的选择,冯至的十四行集还以其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冯至先生擅长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意境和哲理。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反思,对人生、自然和爱情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诗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也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别离冯至

别离冯至
春和冬可以分别比喻人的“相聚”和“别离”。 春和冬可以分别比喻人的“相聚” 别离” 因为别离与相聚使人生升华,精神年轻, 我们” 因为别离与相聚使人生升华,精神年轻,“我们” 就将人生的相聚别离带到大自然轮转的高度, 就将人生的相聚别离带到大自然轮转的高度,而感 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年龄。 受不到世俗意义上的年龄。
文章赏析
友谊常青 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 十四行集》 这首诗是冯至 《 十四行集 》 中 的第十九首。 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 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 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 了真挚的友情。 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 义和价值。 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 情的存在, 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 持,离别的痛苦便可以化为前进的 动力。 动力。
第三节中,为什么要“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第三节中,为什么要“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因为离别让自己的人生意境提升了, 因为离别让自己的人生意境提升了,作者对此心 存感激。 存感激。
结合全诗理解,第四节中春和冬可能分别指什 结合全诗理解, 为什么“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么?为什么“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第二节: 第二节: 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 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 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 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 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 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 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 ”“把各人的世界耘耕 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 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 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 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 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怎样理解第一节中“身边感到冷, 怎样理解第一节中“身边感到冷, 眼前突然辽阔” 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 两个婴儿” 两个婴儿”?

最新-冯至的诗 精品

最新-冯至的诗 精品

冯至的诗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

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

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十四行诗集蚕马吹箫人帷幔蛇南方的夜赠之琳十四行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冯至诗歌创作

冯至诗歌创作

二、创作特色:古典与现代交融
• 1、20年代的诗歌,古典中映现着现代 • “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冯至的叙事诗的 开 拓之处在于这些诗作使得中国的叙事诗摆 脱了古典的束缚走上了现代诗歌的成熟之 路。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中国古典 叙事诗的现代诗形的变革。 代表作:《蚕马》、《帷幔》
帷幔
• • • • • • • • 谁曾经,望着那葱茏的山腰, 葱茏里掩映着,一带红墙, 不曾享受过,幽闲的圣味── 氤氲地,漾起来一丝遐想? 在那里起居的,或男或女, 都说是脱去了,许多索累; 在他们深潭古井般的心中, 却像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 • • • • • • • • 在二百年前,尼庵里一个少尼, 绣下了一张珍奇的帷幔; 每当乡中进香的春节, 却在对面的僧院里展览, 这又错综,又神秘的原由, 出自乡人们单纯的话里── 出向少尼在十七岁的时节, 就跪在菩萨龛前,将乌丝剃去。
蚕马帷幔帷幔暗暗地离掉了她的家园除了她隐隐深潜的痛苦聪明冯至不仅仅是确立中国现代叙事诗的成熟形式而且在这些成熟完美的形式中还融注了同时期其他作家所不曾真正关注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这其实是具备很深的现代性品格的
冯至诗歌创作
一、诗人简介
• 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散文 家、小说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曾参与组织“沉钟社”。有诗集《昨日之 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冯至诗选》等。
• • • • • • • • • • • • • • • •
“泪珠儿随着清脆的语声, 一滴滴,一字字,湿遍了衣襟。 老尼说,“你削去烦恼丝, 泪珠儿也要随着恼消尽!” 恼人的春风,才吹绿了山腰, 凄凉的秋雨,又淋病了檐前的弱柳; 人世间不知又起了,多少纷纭, 尼庵总是静静地没有新鲜,没有陈旧。 只有那暮鼓晨钟,经声佛号, 不知是将人唤醒,还是引人入梦? 她的心儿随着形骸消瘦, 可是没有泪的眼前,更觉朦胧。 过了一天,恰便似过了一年, 眼看就是一年了,回头又好像一天; 水面上早已结了寒冰, 荒凉与寂寞,也来自远远的山巅。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1941年冯至写的诗歌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1941 年冯至的诗歌创作背景
2.冯至的诗歌特点
3.1941 年冯至的具体诗歌作品
4.这些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941 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许多优秀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等都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一年的诗人阵容中,冯至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

他的诗歌创作在 41 年这一年中达到了一个小高峰,产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30 年代初,40 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1941 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冯至的创作热情。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特点鲜明,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深沉,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更有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还有散文诗。

在 1941 年,冯至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诗歌作品,如《雨夜》、《孤独》、《夜歌》等。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雨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通过对雨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对侵略者强烈的仇恨,以及对光明和希望的热切向往。

冯至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

冯至诗歌《我们准备着》细读

冯至诗歌《我们准备着》细读

冯至诗歌《我们准备着》细读北京大学工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子阳冯至(1905——1993)是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曾被鲁迅评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十四行集》《昨日之歌》、散文集《伍子胥》等。

其中《十四行集》创作于处于抗战中期的40年代初。

在那个充满动乱和战争的年代,面对特殊时代的现实,冯至用自己的方式思索生命以及死亡,并将其所思灌注于创作《十四行诗》中。

而作为《十四行集》的开篇之作的诗歌,《我们准备着》则集中反映了诗人对世界、命运、存在的体察和对生命、死亡的感悟。

《我们准备着》全诗如下: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一、承受、领受的意义及其与对世界、命运、存在本身的体察的关系1.承受、领受对应着奇迹的两个不同方面,表达出对对存在的体察的积极态度。

诗在开头提到了“领受”,在结尾提到了“承受”。

领受指接受(好意)、顺从,承受指接受、经受(压力)、禁受。

“领受”和“接受”的对象是“奇迹”,这说明了“奇迹”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纵观全诗,“奇迹”在诗中对应的意象是“彗星”和“狂风”。

彗星象征着短暂、美好,象征着人生中绚烂的一笔;狂风象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暗含了个人在时代浪潮面前的渺小感。

同时可以看到、第三段中写道,“一次交媾”、“一次危险”,这也与“好”和“不好”相对应。

因此,“领受”和“承受”分别对应着奇迹的两个方面。

这里我们注意到,在第一段和第四段,彗星和狂风的顺序相反。

对此可以如此解释:第一段处意为在我们生命遇到最绚烂的时光时,却受到了时代的波及;第四段处意为即使我们的生命受到了“狂风”的冲击,我们生命中的“彗星”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会带领我们超越生命的无常。

昨日之歌冯至名词解释

昨日之歌冯至名词解释

昨日之歌冯至名词解释
冯至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其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风格
和思想倾向。

以下是对冯至和他的作品进行的名词解释:
冯至(1125年-1197年),字仲淑,号腊山,即南宋时期文学家。

他出生于山东,自幼聪慧,善于文辞。

冯至一生涉猎广泛,涵盖文学、诗歌、剧本等多个领域。

冯至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其作品题材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的田园诗,也有抨击时弊和抒发理想的议论诗。

他的诗风清新,表达深沉,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他的作品《枕中记梦》被誉为"昨日之歌",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学思考的抒情
诗歌。

这首诗以一个梦中人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领悟,通过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惜与反思。

冯至的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富有哲理意味,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人对生活、
自然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

冯至不仅对诗歌有着重要贡献,他还涉足剧本创作。

他的一部话本剧《元日》
展示了他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冯至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
和思想深度而著称,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枕中记梦》被称为"昨日之歌",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冯至最经典的诗

冯至最经典的诗

冯至最经典的诗原文:《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一、衍生注释:
“寂寞”: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受。

“蛇”:一种象征,可能代表诗人隐秘而深沉的情感。

“乌丝”:指女子乌黑的头发。

二、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以蛇为喻,将寂寞具象化。

蛇的安静、神秘,恰
如诗人内心深处那份默默的情感。

用“月影一般轻轻地”描绘蛇的动作,营造出轻柔、梦幻的氛围。

把梦境比作“绯红的花朵”,充满了诗意和
美感。

三、作者介绍:
冯至,现代诗人、学者。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蕴含着
深厚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思考。

四、运用片段: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

这时,
我想起了冯至的《蛇》,我的寂寞仿佛也化作了那条蛇,在月光下静
静地等待着。

难道这不是一种独特而又深沉的情感体验吗?就像我在
这孤独的时刻,渴望着有人能读懂我内心的热烈。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和他的散文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号君武,江苏无锡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有《在赣江上》《别离》等。

《在赣江上》通过描写作者乘船从赣州到万安的经历,表达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别离》通过描写作者与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重逢的期待。

冯至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游记、随笔、回忆录等多种形式。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优美,情感真挚动人。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冯至的散文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游记散文。

他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欧洲、美洲、非洲等地,通过他的笔下,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

他的游记散文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注,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此外,冯至的散文还涉及到了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散文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冯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冯至(1905—1993),诗人,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大预科,1923年转本科德文系,曾参加浅草社。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创作了大量诗文。

1927年毕业后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及北京孔德学校任教,曾与冯文炳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赴德留学,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

抗战后任教于北大西语系。

1964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曾任作协副主席。

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著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冯至全集》12卷。

第一卷
昨日之歌
卷上
绿衣人

满天星光
一颗明珠
不以容忍了
夜深了
幕雨
楼上
新的故乡
歌女
狂风中
残余的酒
怀
追忆
初夏杂句
别友
窗外
瞽者的暗示宴席上
残年
你——
秋千架上
春的歌
琴声
在海水浴场沙中
海滨
墓旁
雨夜
孤云
我是一条小河
如果你
怀友人Y.H.
遥遥
……
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
集外
第二卷诗歌
《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文选集》(诗歌部分)、《冯至诗选》、《冯至
选集》(诗歌部分)、《立斜阳集》(诗歌部分)、《文坛边缘随笔》(诗歌部分)、
部分集外
诗歌
第三卷散文、小说、故事、报告文学《山水》、《东欧杂记》、集外文章、《伍子胥》、历史
故事与儿童故事、《张明山和反围盘》
第四卷随笔、散文、杂论《冯至选集》第二卷(文章部分)、《立斜阳集》(文章部分)
第五卷随笔、散文、杂论《文坛边缘随笔》(文章部分)、集外文章第六卷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
第七卷学术著作《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德
国文学简史》(到1848
年)
第八卷学术著作《论歌德》、《冯至美术论著自选集》、集外文章
第九卷译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集外译诗
第十卷外译诗(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第十一卷译文《审美教育书简》、《哈尔次山游记》、《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歌德
年谱》、《远方的歌声》、集外译文
第十二卷书信及年谱
书信、自传、遗嘱、年谱等
作品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