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 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状语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C、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课文分析
第三段中,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者 以
燕 以荆卿为计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解明题意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 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 论”。 文章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 讽今。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 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 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 的风度。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课文分析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赵 用武而不终
呜呼!以赂秦百度文库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大欲 大患
赂 秦 力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灭 之 道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或曰……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 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
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D)
A、暴霜露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 论政治和历史的。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 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 入“唐宋八大家”。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朱德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诸侯所亡 不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战 胜 负 判
齐附于秦 智
盖失强援 燕行刺客 力
不能独完 (不赂者)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孤 危 败 亡
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 与 承上启下 秦 (借古) 相 较 或 勿从六国 未 破灭之故事 易 量 北宋王朝
(讽今)
知识累积
古今异义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日削xuē月割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
课文分析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注 赂秦 意 率赂秦耶 字 思厥先祖父 音 无厌
下咽
洎牧以谗诛
当与秦相较
悲夫
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互丧 小则获邑 暴霜露 草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尽 或未易量 日削月割
注 赂lù秦 意 率shuài赂秦耶yé 字 思厥jué先祖父 音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判断句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7)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D)
A、 B、 C、 D、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暴,通“曝”,这里指“冒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厌,通“餍”,意思是“满足”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无,通“毋”,意思是“不要”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存。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
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始速祸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 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真 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件。
课文分析
从最后两段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劝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对
于强敌应不赂而胜之。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有没有隐含对统治者的批评? 明确:有。
“苟以天下之大”针对北宋最高层统治者 “又在六国之下”是对北宋高层统治者的严厉 批评。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六 国 破 灭 弊 在 赂 秦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 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 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六 国苏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 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 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 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 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 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写《六国论》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牧以谗诛。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字词回顾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