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审美精神的影响

合集下载

道家(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道家(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道家(道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倾向:贵清真贬浮华,尚含蓄,重超脱,追求朴素平淡真性情。

2、魏晋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玄学,它明显与老庄思想有关系。

一方面,玄学确立了老庄思想的“真”与“自然”,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催生了三派:“崇尚自然派”“意不尽言派”和“得意忘形派”。

同时,催生了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

另一方面,玄学也给当时诗歌制造了不好的影响,使诗歌空有其表,成了哲学工具。

3、古代文学的“游仙诗”和“归隐诗”都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李白、陶渊明、林逋身上,他们对自然有着很大的亲和感。

4、宋代的三教合一,对宋代文学产生了影响,影响到了宋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等。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其中道家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理念,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自称为“道德经”的作者,庄子又被称为“逍遥游”的作者。

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以“道”为核心,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本、本质、源头,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倡导的是“无为而治”,这就是说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治”,而是要在自然的运行中顺从自然,不要过多干预或者强制改变事物的运行,这与今天我们所说的“顺势而为”非常类似。

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既然人力是无法改变大自然的东西,那么人类社会的运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乐生于天时,治道合于人情”——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太多的人为干预,就可以按照自然规律,顺利地运转起来。

其次,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也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道”,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与天同在”的理念。

也就是说“天”和“人”是自然和人类的两种不同的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人类也应该顺应天道、和自然相处。

这样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美术、哲学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道家思想对文化价值的塑造与转化也具有相当的意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所追求的并不是功利的成功、利益的积累,而是一种“真我平和”的让自己心灵得到平静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被广泛地吸收和运用到中国文艺、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艺术的价值不再仅仅是在传达作品内在情感的同时,更应该是传达作品语言和形式带来的“美感”,以及创作者对自我境遇的“反省”。

对于人生也是同样道理,人生意义不在于能够得到多大多精彩,在于每个人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对文学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中的一支,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道家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思想,还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家对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崇尚放松身心,这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对心境的诉求。

道家主张“知常无欲”,这使得文艺作品更关注人性、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道家的启发下,文学创作者们开始追求真挚的内心感受,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首诗余音袅袅、意味深长,唤起读者心中对过去不舍的情感。

其次,道家为文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追求宁静自在的心境,提倡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道家的思想启示了创作者们如何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逃离喧嚣世俗,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唐代文人韩愈在《进学解》中写到:“凡入道者,何不以书为绳墨耶?”这句话表明了文学在塑造个体自由意志、追求内心满足方面的独特作用。

这种作用有助于创作者进一步挖掘自己内心世界,从而使作品更加含蓄深沉。

此外,道家的追求自然的精神也启发了文学作品的描写风格。

道家强调阴阳之道、自然之理,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更接近自然,更具生动感。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赤壁赋》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贴切,充分展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观念。

他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种写实风格与道家思想的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道家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道家的思想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涵,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描写风格。

道家理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思想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和基本思想道教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中国民间宗教。

道家思想对道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在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中,道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是道和德的关系。

道代表着万物的原则和本源,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之中最高的一种法则。

而德则代表着人的品德和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实践道的具体形式。

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人们通过实践德的行为,追求归于自然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

它的思想深奥,意蕴丰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文化人、哲学家和艺术家。

其次,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核心。

再次,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中医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能恢复自然平衡。

最后,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平和、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等方面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

同时,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习惯。

例如,中国人重视和平、信任、道德规范和自尊,并遵循谦虚、自我节制和人文关怀等道家思想的价值观。

三、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环保方面,道教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和谐共处,反对毁灭自然和滥用自然资源。

关于道家文学思想的总结

关于道家文学思想的总结

关于道家文学思想的总结道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和老子等人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风格。

它强调超越形式和表象,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灵性的饱满。

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文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永恒的道路。

道家认为,万物皆由道而来,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根基。

因此,道家文学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则,追求宁静、虚无和无为的境界,通过自然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人与宇宙的关系。

道家文学的创作风格追求清新、质朴、超脱,强调诗意和意境的表达。

作者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力图用简洁的语言和精确的形象来描绘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奥秘。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以“道”为主题,采用象征、比喻和对立的语言手法,以及无伦无证的辞章,并以其叙述方式独特而著名。

道家文学思想强调思想的自由和灵活,追求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它鼓励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真相,反对权威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倡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独立。

在道家文学中,个体主义和自由的观念非常重要。

它鼓励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反对浮华和虚伪的世俗追求。

这也反映在道家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上,如对人性的拷问、对世俗的批判和对自由的向往等。

道家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创作方法。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主题的选择。

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以及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探索。

道家文学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批评和审美观念上。

它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超越性的创作特点,对传统的文学规范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

它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创新和变革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道家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代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被视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道家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对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社会伦理观的影响道家强调自然、平和、自由和无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的影响非常重大。

它提倡内功修炼、身心合一,主张个体自由、无为而治,在文化进程中,道家的理念不断地影响并塑造中国文化。

这种思想传统延续至今,深深地植根于大众文化流传的部分基本核心价值观之中,推动了当今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体制。

道家对儒家伦理观的调和道家和儒家是古代中国两大主流思想流派之一。

尽管两种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它们的思想又互补又相辅相成,两者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

儒家注重秩序、伦理、礼仪和道德,在另一方面,道家则强调自然与内在和平相处、无限自由、和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道家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相互平衡的体系,并为古代中国社会伦理观念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

道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它还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

道家诗歌的形式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形成了个态度上的一种清新自然、远离尘嚣世俗的感觉。

在宋代的“谈德一派”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夫文学,秉承了道家的文学思想,以超脱尘世的态度和为和平、流行的价值基础出发。

在诗歌方面,道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赋予了中国文学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

道家对中国哲学逻辑的影响道家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的思想体系贯穿着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它推动着哲学思考路线的拓展,形成了一种比儒家精神更加内在、更加清新自然的哲学思考方式。

通过深入反思自我、寻求本性,人们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

总结综上所述,道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诞生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

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道融天地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影响力,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道教哲学对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道教哲学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文化追求“仁爱之道”,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组织,强调“天人合一”,崇尚两个法度:礼与乐。

佛教文化崇尚教化众生,认为人性本恶,倡导“缘起空性”,强调个体修行。

而道教哲学则是以“道”为中心,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观念。

在哲学上,它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源头。

在实践证道方面,道教以丹道、符箓、神仙等形式,和世俗社会分离开来,强调个体修行,倡导“返本归真”,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上,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哲学并存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而在其中,道教哲学对两者与其矛盾思想的调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道教文化对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著名作品《庐山谣》中抒发了道教信仰的内心体验和理念。

而《庐山谣》的这种体验抒发,成为了后来诗歌中的确切表达。

同时,道教也积极推广歌舞艺术,兴办各种文学、艺术组织和节庆活动。

道教文化还在民俗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其中,民间信仰、神祇信仰、景观信仰、山 worshiping 等成为了中国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

同时,无论是中药、饮食、园林、建筑、家居、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和舞蹈等各个领域,都对道教文化有所借鉴和融入。

三、道教文化对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道教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道教提倡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从自然规律中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第一,表现在哲学思想上的影响,历代都有一些研习老庄思想的哲学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和郭象,他们两人分别注释《老子》和《庄子》,发挥其中的义理,形成了有名的魏晋玄学和清谈的风气。

∙第二,东汉以后崛起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结果,对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三,老庄思想中的主静、谦让、柔弱的主张对中国民族性的塑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四,老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比如简洁、空灵、含蓄、飘逸、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等审美观念对中国诗歌、绘画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艺术风貌。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道家——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比起儒家更为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儒”为表象,“道”为实质,而世人被表象迷惑了。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学、绘画、音乐、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换句话说,道家是许多中国文人的精神慰藉。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道家的思想对无数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苏轼、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三位先贤人生经历各有不同,文学风格各有千秋,但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不如意之时,道家思想都成为了他们抚慰心灵创伤的精神慰藉。

隐逸,是陶渊明留给后世的空谷幽兰般的淡远却不朽的影像,这也是他在官场上,遭受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之后,作出的回归本真自我而又超尘脱俗的选择。

陶渊明熟悉《庄子》,也喜爱《庄子》甚至把庄子视作知音,他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 77处之多。

陶渊明在诗文里很少以成句引用或直接套用原文的方式展示《庄子》对其的影响,却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天然浑成地流淌出庄子的自然精神,道家的自然思想,显然已渗透进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之中。

他的《饮酒诗》其五,《桃花源记并诗》等都突出地表现出道家思想的旨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寄情于山水之间,纵乐于自然之中,生命才回到本真的状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挣脱掉凡尘俗事的羁绊,自然之乐才令人内心最为喜悦。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

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二、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三、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这些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反战论;第二,不得已而战;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胜刚强。

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许多人将《老子》、《鹖冠子》当兵书看待,同时将张良、诸葛亮、刘基等具有相当军事谋略的人当成了道家。

四、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五、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

六、其他影响。

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道家思想与文化影响

道家思想与文化影响

道家思想与文化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主流思想,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被广泛认为是诸子百家中最富有特色和最具特殊性的一种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思想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高于人们意识的自然规律,这种普遍规律被称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和终极目标。

道家认为,千变万化的事物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皆来源于同一种本质,即道,同时在回归道的过程中也会达到统一和和谐的境地。

道家对于人的本质也提出了独特的认识,认为人应当回归到其最初的“真我”状态,这个状态下的个体则能够超越自我,与宇宙相通,实现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

道家的人生观念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的文化影响道家思想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它通过对宇宙万物及人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融合了自然观、人性论、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个人自由和放任自然,提倡人们修身养性,强调明白事理而不为物外之人所迷惑。

因此,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

2. 哲学方面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哲学方面的影响是重要的。

道家思想不断推进哲学的发展和进化,越来越多的理性思维在其中体现。

在道家思想的哲学本质中,事物的起源和发展都是按照宇宙的规律而运动的,并不需要任何主观意识去加以干预和控制,这种思想在某些方面上也可以与西方哲学相呼应。

同时,道家思想也有异化和反哲学的一面,它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无差别论,将人放在宇宙间的平等位置上。

这些思想体悟和创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为其走出一条独特的哲学道路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

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强调“道”,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中国人一直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谐。

中国人一直重视平衡和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而不是互相攀比和竞争。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平和、自由。

中国人一直重视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应该自由发展,实现自我,而不是受到限制和束缚。

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举例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举例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篇一:举例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陶渊明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于东汉后期形成。

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

道教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传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义思想,并在其宗教的教义思想支配下,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崇拜仪式和规戒。

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虽是宗教神学,但它的内容复杂,和中国文化极其广泛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有些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有些赖道教得以保存下来。

道教对于中国文化不仅在历史上,甚至到现在还产生着一定影响,而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本文试图梳理出中国文学在道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并从中透视道教与中国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由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间,作为代表而足以影响上下社会各阶层的,应该算是儒、道、墨三家,到隋、唐以后,便以儒、佛、道为代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必然要吸收以上几家的思想,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结构,即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儒、道、佛以及墨家的观念,而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中国过去的教育,大体是走儒家孔、孟思想的路线,为建立人伦道德,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教育。

儒教对于道、佛两教,素来便有视为异端的因袭观念,所以对于道家与道教在中国教育文化上的功劳多不愿提及,而实际在知识分子的人格道德教育中,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规范,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的理论内涵深厚,其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概念、历史背景、基本观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一一探讨。

一、道家思想的概念道家思想是指以道为核心观念的哲学思想体系,表现为“道”的存在、本质及其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理论。

其核心观念是“道”,即“大道至简,天下为公”,希望通过对人性、自然、理性等方面的探讨,发现大道的存在及其本质。

在道家思想中,道被看作是一种根本的存在方式,一种无形无物的虚实统一的存在,是存在的本质和地位的标志,也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的精神追求。

二、道家思想的历史背景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剧烈,民众生活迷茫,因此出现了各种民间思想,其中就包括了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要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社会本应一体而不是有隔别。

庄子则提出“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类自由自在的发展才是最完美的状态。

三、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1. 大道至简“大道至简”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主张人类应当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摆脱繁琐而不必要的物质,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自由。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它主张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该过多地规定和干涉,而应该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

他们认为越是用规矩管理,越会加剧人类的困惑和不安。

3. 神秘主义道家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也是一种思想观念。

主张人类应该摆脱迷信、盲从,以一种客观观察的方式去看待事物。

道家认为,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往往会带给人类更多的困惑和焦虑。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以至于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之一。

它主张“天下为公”,强调个体人性和社会伦理的平等性,鼓励人类追求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弃绝繁杂的社会规范和行为约束,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倡导超越物欲和社会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这在中国文学中体现为强调个人情感和主观感受的表达,注重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庐山谣》中的“庐山真面目”和李白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
情练达即文章”等描写,都展现了道家对个体内心自由的追求。

其次,道家思想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道德和原则。

这在中国文学中体现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注重展现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描述了清幽的山水环境,以及文人雅士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体现了道家关于自然精神的追求。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智慧和智慧的运用,倡导以柔和、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强求干预。

这在中国文学中体现为以智慧和智慧的运用解决问题的描述,注重巧妙和灵活的处理方式。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宁可枉费千金,取悦鉴
赏者耳目,不愿耗费毫芒,伤天害理。

”的倡议,就融入了道
家的智慧和认识。

总之,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倡个体的独立追求和心灵自由,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智慧和
智慧的运用。

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不断得到表达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形式。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哲学、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方面。

道家思想的主要经典是《道德经》和《庄子》,这些文献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塑造作用。

以下是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一些影响:1.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

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使文人在创作中追求表达自然之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观念在诗歌、山水画等文学艺术形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无为而治: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文学中的创作态度产生了影响。

一些文人在创作中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强调“道法自然”而不强求刻意的修辞和华丽的表达。

3.超越物我之分:道家思想认为物我之分是虚妄的,主张超越对立,追求超越个体、超越物质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超越俗世、追求灵魂升华、追求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境界。

4.反思人生:道家思想强调超越功名利禄的追求,提倡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常表现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5.语言的隐晦与寓意:道家文献中常采用象征性、寓意深远的语言表达,强调言语的隐晦和深意。

这种表达方式对后来文人创作产生了影响,促使他们在作品中追求更多层次的寓意和抽象的表达。

6.独立个体的追求:道家思想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追求个体境界的提升。

这一观念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对个体经验、个人感悟的关注,以及对个体情感、命运的表达。

总体而言,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的态度到审美观念的塑造,都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深刻渗透。

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一、介绍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美学理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道家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二、道家学说的基本原理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而治”,相信“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所有事物都应当遵从自然规律而自然而然地发生。

三、道家学说对中国画的影响道家学说对中国画艺术影响深远。

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所以在艺术中,画家要追求自然和谐,不动声色地表现自然景象,避免过度表达和装饰,大力强调省略和留白,追求“有墨不随形”的表现方式。

四、道家学说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道家学说极力倡导宁静无声、静思、静听,崇尚“五音”的调和,主张“无声胜有声”,这些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格。

五、道家学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

这种保护生命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中,成为了一种文学意象和情感基础。

六、道家学说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道家学说重视“物不为用,为之而无为”,相信“以无所不为,而无不为”,提倡依据自然规律而设计,中国古代建筑大量运用自然元素,以达到凝重、宁静、优雅的效果。

例如,古代建筑的飞檐翘角、石墙花窗、雕梁画栋等都蕴含了浓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七、结论可以看出,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倡导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自然,这种思想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使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今天,虽然在现代社会,很难继承传统的思想和理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的道家学说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领悟,继承并传承中国传统美学,让它在今天的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审美精神的影响【摘要】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早已闻名于世。

中国文化的两大思想架构--儒家和道家,对中国文学审美风貌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礼法秩序,而道家更强调一种超礼法的“形而上”风范,因而道家在文学审美整体形式的把握上,则更为突出。

这一观点,已为许多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不断论述。

不管怎样,道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巨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道家思想;审美意识;审美规律;审美情趣要想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应该先对道家涵义作一注解。

道家学派由老子开创,后有杨朱、尹文等发展老子思想,他们俱游于齐稷下学宫,称稷下黄老之学。

然后,庄子集道家思想之大成。

与儒家相对应,人们习惯把道家学说简称为“道家”。

道家以“道”贯天地,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合为一体为目标。

道家思想既重人生,也重自然。

道家不是在以人与自然物、生物的区别中确定人在世界的地位和价值,而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和联系中来定位人的价值。

道家追求人格理想,老子推崇圣人人格,庄子推崇真人、至人、神人。

道家的人格具有超越性和神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人如何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精神环境,以及对宁静心理环境的追求。

包括生死大限的解脱,时困命囿的摆脱,哀乐情欲的化解等;二是人又如何获得精神逍遥的自由境界。

这是庄子人格理想之所在。

它包括形体的逍遥(“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心的逍遥(“不知耳目之所宣,而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

道家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理想的宗旨是逍遥自然,以“游”为中介,即游身于世外,又游心于“道”。

这是道家的人生价值,也就是其人格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博大、幽远、玄远、无涯,是无限的。

道家是一个存在于虚实之间的东西。

也由此可见,道家自产生之日起,就注定要与中国文学结缘,且自始至终相伴。

道家渗透文学,文学体现道家,是一种多层次衍射的文化现象。

虽然道家的初衷并不是文学,道家“无为胜有为”、“贵无尚虚”、“清静抱一”的思想,也根本不主张文学创作,但是后世的文学艺术家们却从道家博大自由的精神中,悟出了文学应固有的审美精神——审美意识、审美(创作)规律和审美情趣。

一、道家对文学审美意识的影响文学审美意识是人在文学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思想、情感、意志。

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根本经典,不但一直渗透文学,而且很多时候升腾起来,衍化折射出文学的审美意识,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超越性。

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超越性。

道既贯穿于万物之中,又超越于万物之上。

一方面,它超越于各种具体有形的事物之上,人们不能凭感官去把握道、认知道,也不能借语言来描述道、传达道。

所谓“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北游》)另一方面,道又依存内附于万物,甚至在蝼蚁、在屎溺。

中国文学审美意识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对知性的超越,对文化惯性、逻辑的超越,对世俗的是非得失、功利的超越。

执着名物,拘泥形迹,所把握到只能是有限的美。

而超越具体的可见可闻可觉的形名之上,方能体悟到“大美”。

历史上,道家的这种“超越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催生出了许多思想流派。

如道家渗入士大夫阶层的心中,在魏晋时期产生了玄学;道家和民间巫术结合产生了道教;道学与佛学的互吸互渗产生了禅宗。

以上三者中,玄学以《周易》、《老子》、《庄子》为代表,后人称之为“三玄”。

其特点是融合儒道,以道释儒。

玄学不仅产生了“玄言诗”,更产生了对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的“山水诗”、“田园诗”。

道教构创了一套中国式的神仙系统。

道教神仙系统沟通了在中国社会存在的人、鬼、神等诸个层面。

它的产生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学的可读性。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体裁:如“游仙诗”、“步虚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志怪小说”等等;同时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作者,如曹操三父子、嵇康、阮籍、何劭、郭璞、陆机、江淹、沈约等。

部分道人也写了不少游仙诗,如葛洪、吴猛、杨羲等。

在当时众多诗歌派学中,“游仙诗”影响颇大,以至于后代的曹植、郭璞、李白、李贺等均是其杰出代表。

禅宗是佛教诸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派。

老庄的思想因子大量地存在于禅宗里面,因此庄禅合说成为了文学史论中的一个话材。

禅宗对文学的影响,也可看做道家思想对文学审美意识的间接影响。

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不透露着一片禅机。

2、自然性。

《老子·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老子注》对此解释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自然,就是本然,即道只有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在其自然地变化中成就一切。

这也就是《老子·三十七章》说的“道常无为而不为”。

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观点。

在庄子自然全美思想中,明确把自然无为作为最高的美,是一切美所由出的当然根源。

历史将老庄告退,但是老庄自然思想却从未曾从历史舞台淡出。

老庄哲学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深受其影响的“山水诗”、“田园诗”就是用山水田园自然万物的灵性来体悟人生的真实,表达一种老庄哲学的审美之道。

魏晋时期,这一特征表现尤为突出。

诸如“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等等。

如“山水诗”便是以自然为宗,所谓超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山林逸趣,无非都是脱离现实,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心态表现。

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表现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任性自愉,无往而不适的悠然意趣。

另一唐代著名诗人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则把诗人内心禅境禅意,完全化为了自然之美: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雨,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可以这样说,凡是具有禅趣的诗,几乎都和自然结下发不解之缘。

3、物我一体性。

物我一体的境界,是文学审美的境界,也是体道的境界。

这种境界,庄子称为天乐、至乐。

《天道篇》称:“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运篇》则说:“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为天乐。

”《至乐篇》认为,诸如富贵、美色、美味、美服、美音等都是世俗之乐。

所谓至乐,应是超越世俗感官之乐的,是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庄子又说“至乐无乐”。

在文学审美意识中,只有当审美主体全身心融入客体,即超越世俗感官之乐——至乐,才能进入审美的最高境界。

我就是物,物就是我,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物我完全融为一体。

如“庄周梦蝶”是泯灭物我差别的经典,与物为一,与道相契,从而获得精神的审美。

在中国文学中,审美主客体完全融为一体的例子举不胜举,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再者如:汤显祖创作《牡丹亭》、郭沫若写《蔡文姬》也无不是物我同为一体的典范。

4、主体体验性。

老庄思想中的无为平淡、忘我忘物、物我同一,外表看来是主体体验意识的淡化,实际上主体体验意识的强化,它把自主体验意识变为了超越一切的自由意识。

即弃理性逻辑思维,进入到某种感受和体验。

屈原、李白诗歌中的强烈主体体验意识,正是通过一种幻想式的自由想象中表现出来的。

如道家强调的“坐忘”、“心斋”、“虚静”等等,无一不是强调人的体验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

所谓“渐悟”、“顿悟”、“一觉”、“一念”等也都是主体体验意识高扬的结果。

主体体验性作为我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审美意识一个方面,是解释文艺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这种主体体验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到元明清的一些小说传奇,几乎都有鲜明主体体验色彩。

二、道家对文学审美规律的影响文学创作过程即主体审美过程,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其实就是审美规律。

道家与文学的关系,从本质上是道家与儒家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架构。

而这个基本架构又影响和形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道家则对中国文学创作规律的影响尤为深刻。

其表现在:1、对文学整体性观念与文艺风格规律影响整体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

儒道两家都共同信奉“气”、“阳阳”、“五行”、“八卦”、“万物”等构成宇宙的整体。

儒家在肯定整体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家与国的作用,以及朝廷的威严、家的秩序等一套人伦礼法,突出了一种明确的秩序性。

道家则肯定“道”作为宇宙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根据。

在“形而上”的统一和规律中,尤其要人注意不要将形而下的东西僵化、绝对化。

不要执迷于具体,要透过具体去体悟整体。

道家认为任何可道的具体之道,都非永恒之道。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一章》)这种对整体性肯定前提下的不同,造就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些特点:(1)对整体美的重视。

在中国文学中许多诗文,小说都非常讲究整体美,从整体着眼,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仰观俯察,四面游目,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2)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讲究从一部作品里表现宇宙天地,以有限表现无限。

要求作品包蕴含蓄,结尾要有余韵。

对文学作品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面貌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这些都是道家在整体之下求变化在文学中的应用。

2、重阴柔的规律道家在信奉气的宇宙、气的阴阳同时则更强调“阴”。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弱者道之用”,“弱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因此中国的悲诗、悲剧都不是以决裂和拼搏的形式作为表现手段,而是以缠绵悱恻、柔弱忍受来显示文学悲剧的厚度。

刘琨诗:”何意白炼钢,化为绕指柔。

”很能说明中国文学的这一特点。

而道家对阴柔的重视,无疑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融入了中国文学之中,并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3、虚与实的规律太极生两仪,气化阴阳,似乎类以于西方的对立统一观。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

道家对事物和宇宙构成提出了一种虚与实的看法,即虚实观。

认为虚、无、空不仅是事物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宇宙、心灵、事物的虚实,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在中国诗歌、小说中随时可见这种虚实之妙的运用。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间渔船。

(张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这些诗句,都体现出了道学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观点。

4、循环规律在文学中的体现循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

四季如此,朝代更替如此。

人生幼青壮衰,一代代重复亦如此。

在循环规律中,道家通过周易的八卦和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来观现。

对循环规律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出一种对圆形意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诗词中,从平仄的循环,押韵的循环往复,无不体现圆形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