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2019年精选文档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业师罗汝芳、亦师亦友的达观和尚、素所服膺的李卓吾先生,对汤显祖确立以戏曲救世、用至情悟人的观念都影响至深。
徘徊出入在儒、释、道之问,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
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
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
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汤显祖借梨园小天地展现人生大舞台的瑰丽画面,在戏剧艺术中畅快恣意地演绎出无情、有情和至情的三大层
面和多元境界。
他甚至把戏剧的情感教化作用自由铺张、无限放大,最终把戏剧看成是一种可与儒、释、道并列的极为神圣的精神文化活动。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2019年文档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引言汤显祖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临川四梦在剧坛中享有盛誉,最为知名的作品《牡丹亭》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文学巨作,使得《西厢记》都不得不减价销售,这足以证明《牡丹亭》的优秀,汤显祖也因为《牡丹亭》的轰动而声名大噪。
四十年前日本的知名戏曲家青木正儿就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在戏曲界的贡献可以与西方的莎士比亚比肩,并且详细分析了汤显祖戏曲和其他作品的优点,高度评价了汤显祖的艺术思想。
我国文学界的研究者们在分析汤显祖和其作品时,多将考察的侧重点偏向汤显祖的“主情观”上,尤其是对“临川四梦”和“情不知所起”的“主情观”探索,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汤显祖对于明代晚期的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的影响。
一、“主情观”的理论内容“主情观”思想和理论是在明代晚期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出现的同时确立起来的。
明代晚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外资本主义的渗透使得明代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国外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到来也让当时中国的民众悄悄地开始了思想的转变。
人们开始发现个性和自身需求的压抑,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求,渐渐怀疑儒家的观念。
这时出现了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挑战,更一步加剧了对于约束人性的程朱理学的不信任,王阳明心学带来的新思想,主要特点就是对“人”的肯定,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注重“人”的“解放”。
在这种新的社会思想影响下,当时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注重对“人”的肯定,出现了很多对爱探索的文学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当时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也因为《牡丹亭》的热销,更加激发了对于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小说和戏剧的出现。
本文讨论的“主情观”正是在这一批又一批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主情观”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情”,肯定“人”的“欲”,回归本身的感情表达。
二、汤显祖“主情观”的内涵每当人们说起汤显祖和他的“主情观”时,我们最先能够联想到的是《牡丹亭》中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正因为《牡丹亭》对于“主情观”思想的深刻诠释,使得当时万历朝的戏剧界为之一振,也使得汤显祖成为研究明代晚期思想解放中“以情反理”的杰出代表人物。
浅谈汤显祖戏剧思想中的“情”
一
、
“ ”的 内涵 情
“良辰美景 ”、 “ 赏心乐事”都提不起她 的兴趣。现实生活 推动 了杜 丽 娘青 春 的觉 醒 。杜 丽 娘 在 梦 中与 柳 梦梅 相 会 ,美
梦 醒 来 后 , 面 对 她 的 仍 是 层 层 的封 建 束 缚 , 杜 丽 娘 因 情 而
作 为 浪漫 主 义 的杰 出代表 ,汤 显 祖 积 极提 倡 个 性 解放 。
这种生可以死死而后复生的浪漫情节正体现了汤显祖所宣扬的真情它冲破了封建主义的一切樊笼和阻碍展示了理想的高昂与现实的制约之间觉醒的热情的人们和冷酷的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一种个性解放的呼声鼓舞人们为争取真情而与一切逆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斗争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维普资讯
关键 词 : 汤显 祖 戏剧思想 情
汤显 祖 ( 5 0 1 1 ) ,字 义 仍 ,号 海 若 , 自署 清 远 道 织 了 …个 无 形 的 樊笼 ,隔 绝 了杜 丽 娘 与外 界 的联 系 ,压 抑 了 15— 6 6 人 , 晚年 号 茧 翁 ,江 西 临 川人 ,是 我 国 古代 伟 大 的戏 曲作 家 她 的热 情 和 理 想 ,并 且 给 她 安排 了一 条 “ 从 四 德 ” 的生 活 三 之一 。他 的 “ 临川 四梦 ”, 又名 “ 玉茗 堂 四梦 ”, 以其 深 刻 道 路 , 以至 于 她 的青 春 和 心灵 备 受 封 建 礼教 的摧 残 。在 这 样 的 思想 和 高度 的艺 术 成 就 ,成 为 明 代戏 曲 的优 秀 代表 。围 绕 的 封 建 桎 梏 下 ,被 封 建 卫 道 士 解 释 为 宣 扬 “ 妃 之 德 ” 的 后 “ 情 说 ” 与 “ 律 说 ”两 派 之 间 对 立 与 争 论 的 “ 沈 之 主 格 汤 争 ”历 来 为 世 人所 瞩 目。 “ 情 说 ” 的代 表 人 物 汤显 祖 受 到 主 《 关雎 》 却 触 发 了杜 丽 娘 人不 如 鸟 的感 叹 。大 好 的春 光 唤 醒 了杜丽 娘 的青 春 活力 ,她 长期 在 闺 禁 中 的积 郁 在 游 园过 程 中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
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汤显祖戏曲艺术”至情”观贺正皖朱三九(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000)摘要: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键词: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理论来源梦境历史意义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封建纲常礼教). 他反对风靡明代文坛的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力主独抒性灵,在作品中写出至真的人情.汤显祖通晓音律,但他不愿受音律的限制.他曾说戏曲”不妨拗折天下人的嗓子”.这虽然有偏激之嫌.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的创作观.汤显祖创立了临川派,强调”曲意”,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摸声”, “宁协律而不工”的主张.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一,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理论来源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公元1550年9月24日),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皆有文名.他从小受到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十四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 由于不肯顺从当时宰相张居正,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卓越.但因为压制豪强,触怒权贵,遭到上司的非议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反对.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l598年)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于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戏曲创作.有两个人对汤显祖”至情”戏曲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写道:”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时一在念.”这里的明德师就是罗汝芳.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汤显祖少年时在罗汝芳那里接受教育.罗汝芳对李贽十分景仰,李贽的诸多论说有着十分强烈的市民阶层个性解放色彩,罗汝芳心领神会李贽的学说,并且言传身教到汤显祖的人格素养中.与追求人格独立的汤显祖一拍即合,并且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上人就是达观和尚,为晚明四大高僧之,.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深交.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冬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初会于南京.自南京一晤,汤显祖与达观一见莫逆,汤即拜达观为师.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极大.汤显祖显祖早年着意于儒,出入佛老,倾心于长生,而晚年栖心于佛,正是与达观的交往最终促成汤氏弃道入释.在情与理的辨析上,达观更折服汤显祖.在读到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之后. 汤显祖幡然领悟:”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寄达观》)对明代思想界”二大教主”.他曾充满深情地写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全(李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答管东溟》)由此观之,他们对汤显祖确立以戏剧救世, 用至情悟人的戏剧观念有深刻的影响.汤显祖少小承袭家风濡染,着意仕途.但当时科举制度腐败,官场黑暗,他坚决拒绝权贵的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他在担任遂昌知县期间,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修相圃书院及演武堂,下乡助农,平反冤狱,惩处恶霸,深得民心,践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统观汤显祖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更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二,以梦境演绎的”至情”艺术明代前期,承袭宋元南戏和金院本戏的影响.发展衍化出包括杂剧和传奇的明代戏曲.杂剧的发展尤为兴盛, 统治者往往把杂剧作为歌功颂德和享乐消遣的工具.士大夫积极参与到杂剧的创作中.甚至皇族成员朱权,朱有敦也都热衷于杂剧创作,这些作品充斥着粉饰太平和宣扬封建纲常道德的内容.到了万历年间,传奇戏创作步人高潮,作家迭出.汤显祖就是这一时期传奇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直指矫伪的文坛,主张反映现实.抒写真性情,本真自然,不受格律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社会功用.从戏剧创作独特的风格来看,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其经久不息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他的”至情”戏曲观.汤显祖的”至情”观认为情与理不能共存.两者相互对立.他认为创作是”为情作使”,提倡”神情合至”,描绘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复甘义麓》清晰地阐述了他的”至情”观.弟之爱宜伶学”二梦”(《南柯记》与《邯郸记》),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伶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这里深刻地道出了梦与情互为表里关系.也是他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所以”临川四梦”显着的艺术特征就是梦幻,汤显祖正是以梦幻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真情的追求,构建自己梦幻的至情王国.他反复在文序中申说情梦观念.在《沈氏弋说序》中写道:”爱恶者,情也.”在《赵帅生梦作序》中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在《与丁长孺》中写道:”弟传奇多梦语.”在《续虞初态?许汉阳传》云: “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不自厌.”在《寄邹梅宇》的信文中叙及:”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令人怅然.”汤显祖认为要使作品87?墨篁达到令欣赏者心动神驰的功效,莫过于用梦境来演绎人生世态,以此表现出广阔深邃的人类至情.以梦境来构思作品,实在是作为追求至情真情的戏剧家的高妙又有些悖谬之举.但我们可以在汤显祖的生活背景里找到原因.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是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仕途艰辛,官场失落,这使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历历在目的现象和经历,在汤显祖的脑海中烙下了梦魇般的印记.加之早年有追寻仙镜的历程,中年向佛的转向,所以汤显祖在隐居临川后.以梦幻的外衣来歌吟至真人性人情,显得如此熨帖,如此合情理.《牡丹亭》是汤显祖的颠峰之作,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得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之入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段话表达了汤显祖的”至情”观.而且表明人世间的情事往往不可道尽,所以只有借梦幻来演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至情就是真情,深情,极情,体现了汤显祖对现实的理解.既然人在现实中受到许多非人性的束缚,于是他要在艺术世界中打破传统的纲常秩序,表现”情”对”理”的反抗.在《牡丹亭》中, 杜丽娘就是”至情”的化身.她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孜孜以求,超越生死,死而复生.这一超乎寻常的人生经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理”的反抗.表现了对至真人情人性,自我生命的追求.但必须指出的是,汤显祖所倡导的至情,不仅仅限于至真的爱情,它是那种冲决一切,超越时空的人类至真情感.他在《骚苑笙簧序》中就赞扬屈原那忧国忧民的忠贞之情:”天下英豪奇魄之士,苟有意乎世容,非好色者乎?君父不见知,而有不怨其君父者乎?”“至情”所张扬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活力.它是对传统礼教秩序狂飙突进的冲击,它融入到了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个性独立的滚滚洪流中,是这股洪流中夺目的艺术浪花.三,汤显祖”至情”戏曲观在”言情”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中国是抒情艺术发达的国度,早在《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则加以引申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里所谓的”志”,就是思想感情.对真挚思想感情抒发的诗歌在《诗经?国风》中占很大比重,它们写得自然感人.孔颖达在《左传正义》注疏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他认为情和志互为表里的辩证统一关系.陆机在《文赋》也写道:”颐情志于典愤”,”诗缘情而绮靡”.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感情决定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诗歌感情源于外物的触发.至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认为情是诗歌写作的动力”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在创作上出现了大量的抒情言志作品,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王粲《七哀诗》,杜甫《佳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出现了抒情气氛很强烈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这些作品和理论都是在传统”诗言志”的规范下进行的创作和理论总结,”以理节情”显得极为明显.汤显祖”至情” 观的意义就在于顺应历史潮流.是资本主义思想萌芽在文学艺术上的共鸣.是对封建”以理节情”思想的有力挑战.是晚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黑暗国度闪烁着夺目的光辉.汤显祖的创作和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曲家吕天成推尊汤为”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王骥德在《曲律?杂论第三十九》说:”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巨大成就,在明末就有许多刻意学习他的风格的戏曲家,如阮大铖,孟称舜.他追求个性独立和”至情”观更是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总之,汤显祖是一位伟大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至情”戏曲观代表了进步的时代文学潮流,对当时及后代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6参考文献:『1][明]王骥德.曲律.1983.09,第一版.r2]邹自振.汤显祖综论-2001.04.第一版.『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l964 『4]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中华书局,1962.『5]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_因情成梦_因梦成戏_试论汤显祖的戏剧观_邹自振
萌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在艺术创作 上, 汤显祖特别强调 “ 情” 的作用, 认为创作都是 “ ” 《 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 的产物。在 复甘义麓》 的 信中, 汤显祖表明了他戏剧创作的基本观点: . 按指 《 弟之爱宜伶学 《 二梦》 南柯记》 与《 邯 /, 郸记》 道学也。性无善无恶, 情有之。因情成 梦, 因梦成戏。 戏有极善极恶, 总于伶无与。 伶因 钱学 《 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 者。 这位被称为明代文坛 “ 主情说 ” 的代表人 物, 正是以 “ 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 的戏剧主张, 构成了他的文学观。汤显祖阐明了情、 梦、 戏之 “ 间的关系: 情” 在戏剧中所占有的中心位置, 包
它通过梦通过幻想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杜丽娘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斗争情与梦实与虚内容与形式真实与幻想在牡丹亭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统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矛盾与思想斗争
福州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0123*+4 15 526712 89+:793; :1449<9 . ;’=>?( ;=>@A=@ 9B>C>’A / &’() #! +,-) *’) $ #""!
“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 — 试论汤显祖的戏剧观
邹自振
. 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D 福建 福州 EF""!! / 摘要: 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之核心, 是属于与理学相对立的 “ 情” 的范畴。 汤显祖特别强调 “ 情” 的作用, 认为创 作者是 “ 为情作使 ” , 强调 “ 神情合至 ” , 描绘理想境界。 他宣称他的 “ 临川四梦 ” 都是 “ 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 ” 的产物。 汤显祖正是以 “ 因情成梦, 因梦成戏 ” 的创作主张, 构成了他的戏剧观与文学观之核心。 关键词: 情; 梦; 戏; 汤显祖; 戏剧观 中图分类号: !#"J) E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I G J%#! . #""! / "$ G !" G "$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由《牡丹亭》浅析汤显祖的戏剧创作观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由《牡丹亭》浅析汤显祖的戏剧创作观刘康;赵义山【摘要】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其戏剧作品历来为世人称道,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其戏剧创作观的研究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汤显祖的作品以及他的创作经历,笔者认为他在《复甘义麓》的信中,提到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八字更是简单明确地概括了其戏剧创作观。
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一部《牡丹亭》不仅奠定了汤显祖在明清戏曲史上无人可比的地位,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理念。
本文试以《牡丹亭》为例,论述汤显祖的戏剧创作观。
%Tang Xianzu was a famous dramatist in the Ming Dynasty whose plays have always been praised and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Chinese drama history.Therefore,the study of his view of theatrical creation is always bining with Tang Xianzu's works and his creating experience,we think in the letter in Reply To Gan Yilu's Letter,he mentioned "love into dreams,and dreams into plays" in which he clearly summarized his theatrical creation concept.As one of the "four dreams in Linchuan",The Peony Pavilion is Tang Xianzu's representative work.It is not only established Tang's uncomparable posi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but also embodies Tang Xianzu 's drama creation concept.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The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es his theatrical creation concept.【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1)003【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主情;借梦;成戏【作者】刘康;赵义山【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众所周知,汤显祖“主情”,他认为“情”是作品创作的中心环节。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2019年精选文档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达观禅师对汤显祖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情理问题上。
达观曾经向汤显祖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佛学主 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
”[1]1351)楼宇烈先生认为:“汤显祖对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 有者情必无'的论断还有其自己的理解, 不一定完全符合达观的 原意。
但其中受到达观禅学思想的一定影响, 这也是无疑的。
”[2]162)楼宇烈先生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
在情、理问题上, 汤显祖确实受到达观佛学思想的影响, 但显然又有着他自己的理 解。
那么,达观所谓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一论 断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汤显祖对于达观所提出的情理问题又 有着怎样的看法?汤显祖的情理观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达观佛学 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汤显祖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与信笺往来 入手,以期探讨这样一些问题。
达观即真可禅师,晚号紫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他与李贽并列,推崇两人为当时思想界的 二大教主”。
其云:“紫柏老人气盖一世,能于机峰笼罩豪 杰。
”“至辛丑,紫柏师入都,江左名公,既久持瓶钵,一时中 禁大 ?趋之,如真赴灵山佛会。
” [3] ( 691)达观与汤显祖张,引起了汤显祖的共鸣。
在《寄达观》 中,汤显祖曾说:“情交情很深,遇合甚奇。
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 [1] (1449)“可上人”即达观。
在《莲池坠簪题壁二首》诗前小序中,汤显祖说到他与达观的遇合奇缘:“予庚午(隆庆四年,1570)秋举,赴谢总裁参知余姚张公岳。
晚过池上,照影搔首,坠一莲簪,题壁而去。
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达观禅师遇予于南比部邹南车郎舍中,曰:‘吾望子久矣。
'因诵前诗,三十年事也。
师为作《馆壁君记》,甚奇。
” [1] (577?578)万历十八年十二月,汤显祖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在江西同乡南京刑部广东司署员外郎主事邹元标处正式结识达观。
谈汤显祖的『曲意』饰词立可破
谈汤显祖的『曲意』饰词立可破谈汤显祖的『曲意』饰词立可破汤显祖因为其写的传奇剧作被批评不合律,因此很不高兴,于是在《答吕姜山》中指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拼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按,如果汤显祖的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写一首诗,不也可以不顾应有的平仄及五言或七言,或四或八句,也可以违背应有的平仄,也可以于五言诗里突而出现了四言或六言,七言,或四句诗添了一句或少了一句,因为每个写不合诗格的人都可以用以下的饰词来开脱了:『凡诗以意、趣、神、色为主。
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平仄句法否。
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拼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今天,翻看汤显祖所写的每一首诗,没有一首为了伸张其『意、趣、神、色』的『到时』及『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就于是写成有出格脱轨的诗出来,为何写诗在五言七言里都像个老学究老古板一一循谆遵诗格,抛掉『诗意』,可以不顾『意、趣、神、色』,硬塞入到诗格里的既有的平仄,字数及句数的框框里。
我国文艺理论大师的朱光濳在其名著《诗论》在论写诗需服从诗律时指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如果因牵就固定的音律,而觉得心中情感思想尚未能恰如题分地说出,情感思想与语言仍有若干裂痕,那就是因为艺术还没有成熟。
』汤显祖写诗就对于诗不会因为『诗意』大发,而致五言诗就在意趣神色到时,于是非用一句六言,还是可以屈从从诗律,硬浓缩成五言来表达,也不会非要多一句成了五或九句,也不会因非得为表达『诗意』而去少了一句,成了三或七句诗。
但一到写作填起南北曲曲牌的曲辞,其这方面的『艺术还没有成熟』,以致于驾驭曲辞不致造成了犹如明末大曲家沈宠绥《度曲须知》里所说的:『今优子当场,何以合谱之曲,演唱非难,而平仄稍乖,便觉沾唇拗嗓』,而让优伶演出时,感到平仄大乖,都不能依照每只曲牌的固定唱腔的『谱』唱得下去,故而汤显祖创作曲辞的能力就有所不足。
汤显祖至情论
浅谈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论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可以说,这段话将汤显祖的至情论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中理解汤显祖对“情”与“至情”的感悟。
本文将拟对其至情论作简要论述。
一、“情”与“非情”“情”是《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正是汤显祖在该剧中赋予“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才使该剧在同时代的诸多剧作中鹤立鸡群,并在文学史上和社会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是人主动进取的一种精神。
若想在理论著述和哲学领域中将“情”解释清楚并不困难,但如果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的戏剧结构将其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在作品之中,则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在一定篇幅的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总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涉及到情的方方面面。
许多论著都指出,《牡丹亭》中的“情”是指情欲还是情爱,笔者认为,情具有多重意蕴,包括情欲、情爱、亲情、友情在内的许多情,都是“情”的表现。
在《牡丹亭》中,“情”的范围虽然缩小到了男女之间的情,但仍具有丰富的意蕴,情欲和情爱都是它的重要内容,但是“爱”要比“欲”的内涵要高,“欲”只是原始欲望,但“爱”则囊括至真、至善、至美之物,如杜丽娘自身所言“一生爱好是天然”,她的真情真性则是“情”的完美体现。
而“非情”,实际上,剧中的三位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生与杜宝、陈最良三人始终围绕着“学而仕”旋转,以“才”为内涵建构了一个“非情”的男性世界,他们并不懂得“情”为何指。
柳生以才自许,但一出场便堕入了蟾宫折桂的梦想。
陈最良读了一辈子诗书,最终不过是一介陋儒而已。
而杜宝对宦途生涯总是充满着一种忧患与疲倦感,又以某种勘破仕途的睿智嘲讽了柳、陈对功名的念念不忘。
另外,杜宝治淮时一筹莫展,最后靠贿赂李全的妻子杨氏,这才莫名其妙地退兵言和,这种功劳说起来并不光彩。
对于 汤显祖至情观与红楼梦爱情观的看法
对于汤显祖至情观与红楼梦爱情观的看法曹雪芹的这个“情”字,继承了汤显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
汤显祖认为“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为情多”。
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
所以,汤显祖的人生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
他追求“有情之天下”。
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样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他写的《牡丹亭还魂记》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
剧中有一句有名的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是要寻找春天。
但是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梦”,更进一步还要“因梦成戏”——他的戏剧作品就是他的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
曹雪芹的“情”的观念,和汤显祖一样,是“儿女之真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
曹雪芹也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
他和汤显祖一样,也感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
但是他和汤显祖有一点不同,就是尽管整个社会是“有法之天下”,他依然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有情之天下”,可能很短暂,可能是瞬间,甚至可能是悲剧,但它确实存在。
在汤显祖那里,杜丽娘的春天只能存在于梦中,而在曹雪芹这里,贾宝玉的春天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可以说,在这里,曹雪芹也比汤显祖提升了一步。
论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情理矛盾及成因
论汤显祖戏剧创作的情理矛盾及成因
越红东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汤显祖在其哲学意识中形成特有的情理关系,直接影响着其创作思想,在他的剧作中,既有"情"对"理"的冲突撞击,以情抗理、情在理亡,使其作品魅力尽显;又有"理"对"情"的束缚限制,试图融理于情、遂情存理,但终成玉中之瑕.其矛盾冲突的成因是复杂的,有所处时代的影响,亦有其人生观的导引,更有文人情愫的驱使.
【总页数】5页(P140-144)
【作者】越红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
【相关文献】
1.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从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看14-16世纪中欧戏剧理论
2.浅析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可贵之处--以《牡丹亭》为例
3.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及其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
4.情理兼备别树一帜——论汤显祖的小品文创作
5.人文回归与独抒性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理冲突的文化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说汤显祖
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
著有《阑干拍遍》等。
汤显祖是一位在晚明的思想异动中有着多方建树的人物,正不只是一位剧作家而已。
在人生理想上,他有自己的超常抱负,并终身为之奋斗。
在政治界域里,他有自己的卓绝见解,并付诸尝试。
在思想领地里,他有自己的独特观念,并以之作为自己生命的最终目标而终生追求。
在当时诗坛上,他也有着自己独辟蹊径的闪光。
因而,汤显祖的一生,显现了一条独异的人生道路。
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极其充实生命运动的个体,将其精力运用到戏剧创作上来,发为歌吟,于是成就了戏剧的一代奇才。
在汤显祖的戏剧创作中,寄托着他对人生、人性的哲理思考,倾注着他对生密和青春的无限热情。
反观之,我们也恰恰可以从其戏剧内容中看出这位伟人的生命折光:他的人生道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从实践到幻灭的全过程。
汤显祖以他的蓬勃生命,翻开了戏曲文学史上一页绮丽的篇章。
一大概凡是有大才之人,总要逸出生活常规吧?否则他的特色从哪里来?与大诗人李白一样,汤显祖的生命充满了独异的色彩。
他一生清傲,磊落好侠,常有出世之想。
然而为实践政治理想,他强迫自己在科举仕途的道路上勉为经营,但清傲仙侠之气不泯,终不能为时所用。
发为歌吟,则时而仙佛,时而侠情,总是封建礼教缚不住者。
当时人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所说的“《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可谓概括出了汤显祖思想杂糅不一而色彩斑斓的特点。
汤显祖年少时已经奠定了自由豪迈的性格,行为时时逸出封建礼教的藩篱之外,所谓“某少有伉壮不阿之气,为秀才业所消,复为屡上春官所消,然终不能消此真气”(《答余中宇先生》)。
汤显祖以才故,成名颇早,十四岁即已进学,以后长期奔碌在科考业中,当然不得不时时温习制式帖文,默忆儒规教礼,但他的“真气”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反而积郁成为一生的底蕴。
汤显祖少年积极投身于举业,当然由其政治抱负所决定,也受其父亲的企盼和训导所影响,但始终未能规束他的行为方式,倒是其祖父的出世倾向造成他心理上更加深刻的潜在情结,即是所谓“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和大父游城西》)。
浅论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浅论汤显祖的“情”及其《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一、汤显祖所追求的"情"的内涵汤显祖在文学创作中一贯强调"情"的作用,他所谓的"情",是爱情、男女之情,也是生命中所有真诚的情感。
他所说的"情"是可以超越现实,但同时也是指向社会现实的,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对道德的关注。
这种"情"是从一己之情出发,以家国天下为终极目标,以家族道德为天命流行的本质的。
二、汤显祖对真情、至情的追求与泰州学派思想的关系汤显祖对真情、至情的追求,与泰州学派的思想有诸多联系,他的老师罗汝芳即是泰州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之一,而他尊敬的另一位思想家李贽也和泰州学派颇有渊源。
三、汤显祖对"情"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的体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把对真情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而这又集中表现在杜丽娘的身上:(1)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性自然发展的认识;(2)杜丽娘的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体现了汤显祖"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至情观;(3)杜丽娘复生后对礼义的回归体现了汤显祖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
四、《牡丹亭》剧本所反映的时代苦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颇有才华的女子,她渴望着自由的生活、真挚的爱情,但是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却使她最终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
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形象,写出了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
一方面是社会注重女子的才华,加强了对女子的教育,这使女子的素养得到加强,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
另一方面宋代以来的贞操节烈观念死死地束缚着明代的女性,压抑甚至扼杀着她们真挚的情感。
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女子的苦闷,因此剧本的当时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剧中不能为常理约束的"情",在现实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回响。
五、《牡丹亭》的创作成就《牡丹亭》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1)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性形象;(2)发挥中国传统诗词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对景物的咏叹中抒写内心的情怀,不仅使曲辞有含蓄不尽的意味,而且使杜丽娘形象多了一份伤感幽怨;(3)曲辞非常成功,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声口,如杜丽娘的曲词细腻、优美、含蓄,而杜宝的曲词则严肃古板;(4)风格诙谐轻松,时时出现一些谐谑和插科打诨,平添了无限风趣。
试论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
Yi Shu Ping Jian试论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蕴李品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摘要: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曾创作许多优秀戏剧享誉世界,其中以《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被称为“临川四梦”的作品最为著名。
本文主要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例,分析汤显祖在戏剧作品创作方面的艺术魅力以及审美意蕴。
关键词:汤显祖戏剧艺术魅力审美意蕴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44-02一、汤显祖戏剧的艺术魅力汤显祖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这部戏剧共有五十五出,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杜丽娘因情而死的故事情节,而后半部分则主要写杜丽娘还魂重生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在《牡丹亭》这部戏剧当中,爱情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成为一股伟大的力量。
汤显祖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前的绵绵情意和死后的依依不舍,表达了人的“情”真意切,演绎出了戏剧史上令人沉迷陶醉的经典。
首先,在戏剧内容的组成方面,《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剧都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梦境入手,从不同角度演绎纷繁人世间的平凡俗事。
在《紫钗记》这部作品中,自感卑贱的霍小玉心甘情愿当李益的偏房,卢太尉则不惜破坏霍、李婚姻,最后黄衫客协助成了有情人的团圆,展现了一场悲欢离合的幻梦。
《牡丹亭》则主要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爱的故事。
杜丽娘因梦遇见柳梦梅,并对他产生爱慕之情,后来,杜丽娘因为无法与柳梦梅长相厮守,伤心而死,杜丽娘与柳梦梅共同演绎了一场动人的人鬼相恋的故事。
最终,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在梦中成为了大槐安国的驸马,担任南柯太守,当梦中的荣华高贵幻灭,淳于棼在梦中醒来,最终皈依佛教。
《邯郸记》主要写了卢生在梦境中的生活情节。
卢生在梦中娶妻,并高中成为状元,而后,为朝廷效力,建立功勋,但后来却遭受小人陷害而被放逐,最后,又再度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最终得以在荣华富贵的生活中死去。
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汤显祖“至情”思想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80408摘要汤显祖是我国明朝中晚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著作《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紫钗记》(即“ll缶)ll四梦”),之所以为历代所喜爱和推崇,除了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外,更主要的原因是“Jl每JJJ四梦”所包含的作者的进步思想,即“至情”主题的宣扬和对以“情”为基础的人性的关注。
明代初期,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从宣扬“天理至上”发展到“以理杀人’’,理学的森严统治到了极点。
到了中期,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阳明心学逐渐崛起并得到广泛传播,在士大夫心里占掘了主要地位,实现了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启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自身对现实的体会逐渐加深,以及受罗汝芳、达观和李贽等师友的影响,汤显祖反观人的本性,开始了对“至情”理想的追求和对程朱理学的挑战。
“临JlI四梦"可谓是四颗重磅炸弹,不仅在文学艺术界,而且在思想观念领域都有震聋发聩的作用。
但是,毕竟理学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并没有完全抛弃正统理学的思想;作品中多处包含了对理学的妥协。
但尽管如此,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喊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而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和文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汤显祖的研究从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就开始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研究者选取了的不同的研究重点。
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文词鉴赏、曲律辩证,有人研究其作品中的精妙情节及其讽刺意味,还有人关注到了作品中戕害自然本性的精髓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汤显祖作品的理解,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文学和戏曲的角度入手的,从思想层面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品很少。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择了从思想角度入手,对汤显祖及其作品进行尝试性探析。
首先,本文根据“意识取决于一定物质条件”的哲学原理,详细阐述了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其次,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汤显祖“至情”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再次,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汤显祖作品中所渗透的“情”的思想及其从“一点情痴”到“生死为情"的升华,并重点阐述了汤显祖关于“情”与“理”的关系的观点,得出如下结论:汤显祖虽然“主情”,但并不是单纯的要以虮隋”代“理”,而是驳斥虚理、张扬实情,基于真情、维护合理,统一理欲于真情。
从至情到性灵——汤显祖的心学思辨
作为泰州学派大师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他所极力提倡“赤子之心”说和“制欲非体仁论”,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他的心学思想,在明代思想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启迪和造就了汤显祖这位戏剧大师。
罗汝芳从理学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汤显祖则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汤显祖作品中所体现对人的关心,对情的展示无疑受到罗汝芳的深刻影响。
如果我们认真探寻汤显祖“言情说”的思想渊源,可以发现罗汝芳的理学思想是一个主要源头。
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导致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正宗教条受到严峻挑战。
具体地说,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影响了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入世倾向,又影响了他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并最终形成了贯穿其人生观、政治观与文学观的“言情说”。
汤显祖在徐闻任上撰写的《贵生书院说》阐述了自己的“贵生”思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原因是“天生人至灵也”。
人之所以“至灵”,是因为人秉赋了天地山川之精华、阴阳五行之灵秀。
为此他大声疾呼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
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
”在高扬个体生命的同时,汤显祖肯定了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和剥夺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
他说:“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
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
”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自贵”,只珍惜自己的生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生”,真正意义上的“贵生”应当是推己及人,“天下之生皆当贵重”,要尊重别人的生存发展权利。
因此,汤显祖的“贵生”思想具有比较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这种“贵生”思想和人道主义主张在他于徐闻、遂昌为官生涯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他的“贵生”思想有着浓厚的儒家色彩,力图把人的生命纳入儒家仁、义、礼、孝的范畴。
他主张“生之为性”,肯定人的肉体生命,但并不认为“生”等同于食色之性,“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
试论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及其社会影响
试论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及其社会影响作者:邓莉华胡淑云周旺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对于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汤显祖至情说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作用,为日后促进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在社会中的作用,提供宝贵的建议。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其戏剧创作之所以广受欢迎和推崇,不仅是由于汤显祖所创作的戏剧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包含其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至情思想和主题。
本文主要将汤显祖与国内外戏剧家进行比较,从中提炼出汤显祖至情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同时探讨汤显祖至情说的建立背景,并分析汤显祖至情说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研究汤显祖至情说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超越生死;戏剧家;至情说;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051-02自汤显祖的戏剧作品诞生以来,学术界关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的研究便未间断过,在学术领域中,由于汤显祖与国外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时期,因此汤显祖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
汤显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将“情”深深融入到戏剧创作中,并倡导至情论,“情”是汤显祖一生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范畴,因此本文就汤显祖超越生死的至情说,以“情”为主线对其展开研究,分析汤显祖至情说的来源和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于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日后促进至情说在现代社会中处理相应的人情与人性关系等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汤显祖与国内外戏剧家的比较(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戏曲家和文学家,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汤显祖一生追求“情”并提倡至情论,尤其在诸上述戏剧作品中都有“情”的体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作家,是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情”字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诸多体现。
论汤显祖“贵生”思想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
论汤显祖“贵生”思想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作者:张雨欣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7期张雨欣内容摘要:相较于汤显祖“情至”思想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的盛景,其“贵生”思想则显出几分寂寥之感。
“情至”思想诚然为贯穿《牡丹亭》全剧的精魄所在,但不可忽视的是,杜丽娘因“情”而死,亦因“情”而生的这份“情”却也是在“生”的层面上展开的。
汤显祖在被贬徐闻县时建立贵生书院,创作了《贵生书院说》等重要作品以倡导“贵生”之说,可见“贵生”与“情至”相比同样是汤显祖的重要思想。
再结合《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历经冥判、魂游后最终回生的经历,其生死转换也与“贵生”思想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本文立足于《牡丹亭》具体文本来探究汤显祖的“贵生说”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以期为《牡丹亭》的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贵生说汤显祖《牡丹亭》戏曲创作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①《牡丹亭》也因此被称为是一首“情”的颂歌,有关其“情至”或“尊情”思想的众多研究更是成果丰硕。
但是,相较于汤显祖《牡丹亭》中所反映的“情至”思想研究的盛况,其另一重要思想“贵生”的各项研究成果数量与影响力均远不及“情至”思想。
然而从题词中可以发现,杜丽娘的“情”实则应当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无情而死,后一阶段则是秉情而生,显然贯穿全剧的这份“情”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
在被贬谪徐闻期间,汤显祖感叹徐闻县“其地人轻生”的社会现象,倡立贵生书院后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重要思想。
再结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情而死后历经冥判、魂游后最终回生的经历,其情节转换过程中所内含的思想显然也与“贵生说”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一汤显祖的“贵生”思想是在其生命历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
他出生于当时泰州学风浓郁的江西临川,师从于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
罗汝芳曾经提出“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的成因达观禅师对汤显祖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在情理问题上。
达观曾经向汤显祖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佛学主 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
”[1]1351)楼宇烈先生认为:“汤显祖对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 有者情必无'的论断还有其自己的理解, 不一定完全符合达观的 原意。
但其中受到达观禅学思想的一定影响, 这也是无疑的。
”[2]162)楼宇烈先生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
在情、理问题上, 汤显祖确实受到达观佛学思想的影响, 但显然又有着他自己的理 解。
那么,达观所谓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一论 断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汤显祖对于达观所提出的情理问题又 有着怎样的看法?汤显祖的情理观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达观佛学 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汤显祖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与信笺往来 入手,以期探讨这样一些问题。
达观即真可禅师,晚号紫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他与李贽并列,推崇两人为当时思想界的 二大教主”。
其云:“紫柏老人气盖一世,能于机峰笼罩豪 杰。
”“至辛丑,紫柏师入都,江左名公,既久持瓶钵,一时中 禁大 ?趋之,如真赴灵山佛会。
” [3] ( 691)达观与汤显祖张,引起了汤显祖的共鸣。
在《寄达观》 中,汤显祖曾说:“情交情很深,遇合甚奇。
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 [1] (1449)“可上人”即达观。
在《莲池坠簪题壁二首》诗前小序中,汤显祖说到他与达观的遇合奇缘:“予庚午(隆庆四年,1570)秋举,赴谢总裁参知余姚张公岳。
晚过池上,照影搔首,坠一莲簪,题壁而去。
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达观禅师遇予于南比部邹南车郎舍中,曰:‘吾望子久矣。
'因诵前诗,三十年事也。
师为作《馆壁君记》,甚奇。
” [1] (577?578)万历十八年十二月,汤显祖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在江西同乡南京刑部广东司署员外郎主事邹元标处正式结识达观。
此前达观禅师游方偶见汤显祖的题壁诗,此次相晤,达观因诵前诗,二人神交既久,此后终身莫逆。
徐朔方先生曾说:“对汤显祖思想影响最深的人莫过于禅宗大师达观。
” [1] (4)情理问题是汤显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汤氏哲学观、人生观、文艺观的核心问题。
考察汤显祖的情理观,应该联系汤氏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两人曾经针对情、理问题展开过一场探讨。
万历戊戌(二十六年,1598)三月,汤显祖自遂昌知县任上弃官家居。
是年秋,汤氏为《牡丹亭》撰写《题词》,牡丹亭》创作完成。
是年岁除,达观来到临川。
达观在《礼石门圆明禅师文》中曰: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庐山归宗寺,挈开先寿公,与吴门朗驱乌,来临川。
” [4] (885)汤氏《梦觉篇序》亦云:戊戌岁除,达公过我江楼,吊石门禅,登从姑哭明德先生往反。
己亥上元,别吴本如明府去栖?峰,别予章 门。
” [1] ( 564)达观万历二十六年岁除来到临川,二十七年上元离开临川。
他此次临川之行将汤氏法号寸虚改为广虚, 并为是年殇逝的汤氏爱子西儿作 《悼西儿名序》 。
其时《牡丹亭》 已经完成。
达观临川之行,应该知道《牡丹亭》的创作,但他显然对汤氏“为情作使,劬于 伎剧”不满 [1] (1221),所以他才在离开临川后寄来一封长信, 即《与汤义仍》其一。
达观在信中说:“真心本妙,情生即痴, 痴则近死,近死而不觉,心几顽 矣。
” [4] (1039)他希望汤氏 远情近理,明性诎情,因为“理明则情消,情消则性复,性复则 奇男子能事毕矣,虽死何憾焉!” [4] ( 1040)在情、理问题上,达观尊理诎情,主张以理破情。
在他看来,汤氏给他的遗憾在于 昧性而恣情” [4] ( 1039)。
他认为汤显祖“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 [4] ( 1039),希望能够淡薄世缘,因为“世缘一浓,灵根必昧”。
[4] (1041)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真是一刀两断语。
使我奉教 以来,神气顿王。
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
以达观而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大细都无别趣。
时 念达师不止,梦中一见师,突兀笠杖而来。
忽忽某子至,知在云 阳。
东西南北,何必师在云阳也?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
白太 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
[1] (1351)据徐朔方先生《寄达观》文后笺证,此文作于万历二十六年 汤显祖自遂昌知县弃官以后。
在《紫柏老人全集》中有《与汤义 针对达观的来信,汤显祖在回信《寄达观》中 云:仍》信笺两则,《其一》所谈问题与汤氏《寄达观》内容相应,所以汤氏《寄达观》应是对达观《与汤义仍》(其一)的回复。
汤氏弃官家居后的心情显然很是矛盾,他在《达公来自从姑过西山》诗中云:“厌逢人世懒生天,直为新参紫柏禅。
”[1] (563)在入出与出世的抉择中,汤氏的思想出现了危机。
在此之前,即汤显祖在遂昌知县任上时,达观就历尽千难万险,来到遂昌。
他之所以来到遂昌,其实就是劝说汤显祖了却尘缘,忘情人世。
在遂昌,汤显祖陪达观游览唐山古寺,达观有诗云:“踏入千峰去复来,唐山古道足苍苔。
红鱼早晚迟龙藏,须信汤休愿不灰。
”[5]32)他将汤显祖比作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希望他能精研佛学,了却人世情缘。
达观的临川之行,二人更是“无情当作有情缘,几夜交芦话不眠” [1] (580)。
达观的临川之行,加之别后的信笺劝说,使汤显祖开始“新参紫柏禅”。
夏写时先生认为:达观以理破情实有之,汤显祖以情破理则未必。
他只用‘谛视久之,并理亦无'这种禅家习用的机锋轻轻一点,就把达观视情、理不两立的偏执性指点出来了。
” [6] (261)其实,从汤氏“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真是一刀两断语”之语来看,他并没有认为达观情、理不两立就是偏执。
可以说,汤显祖也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有情无”的追求。
汤显祖曾说:“达观氏者,吾所敬爱学西方之道者也。
” [1] (1053)在《南柯梦记题词》中,汤显祖曾说:“梦了为觉,情了为佛。
” [1] (1157)在晚年所作《续栖贤莲社求友文》一文中,他曾经反省自己:“岁之与我甲寅者再矣。
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
为情转易,信于。
时自悲悯,而力不能去。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非类。
吾行于世,其于情也不为不多矣,其于想也则不可谓少矣。
随顺而入,将何及乎?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
” [1] (1221)这种思想其实与达观的佛学思想是相致的。
达观的情理思想虽然影响了汤显祖,但汤显祖对于情理问题显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阐释。
在回信中,汤显祖有意提到了达观的“痴人之疑”与“疟鬼之困”,来为自己“为情作使,劬于伎剧”的行为辩解。
所谓达观的“痴人之疑”,据德清《达观大师塔铭》言:“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师曰:‘错也。
当云:‘方无病',‘不是邪'。
僧云:‘你错,他不错。
'师大疑之,每至处,书二语于壁间,疑至头面俱肿。
” [4] (627)所谓达观的“疟鬼之困”,据达观自述:“往年抱疟松云间,来慈偕其弟匡石,多方调治。
予性不耐服药,复恣情所爽口者,故疟鬼得肆焉。
” [4] (879)在情理问题上,达观主张:“夫玄黄无咎,咎生于情。
情若不生,触目皆道。
故情有理无者,圣人空之;理有情无者,众人惑焉。
”[4]708)“理之攻情,何情不破;情之攻理,谁当其攻。
” [4] 1008)在汤氏看来,“以理破情”很难,就是达观自己,“无情无尽恰情多[1] (581),也不能做到无情无咎,可见“以理破情”何其难哉!所以他才以达观“有痴人之疑,疟鬼之困,况在区区”之语来为自己不能“忘情”辩解。
可以说,根源于儒家仁孝的入世情结使得汤显祖最终未能做到忘情尘世,逍遥世外。
汤氏“情痴一种,固属天生” [7] (34),在他的思想深处,始终没有放弃对有情尘世的执著。
尽管他“平生只为认真,所以做官做家,都不起耳” [1] (1519),难免“厌逢人世”,但他始终不以得失为念,“为邑吏有声,志操完洁,洗濯束缚,有用与行矣”。
[1] (2584)虽然他弃官家居后以“茧翁”、“义仍”自号,但他始终关注着有情人世,以情痴自许;虽然在汤氏晚年,确有向佛家皈依的倾向,如在汤氏逝世前二年,他倡建栖贤莲社,试图皈依佛门,但汤氏此举因母丧未果。
汤显祖“先慈之哀,继之先严。
创钜痛深” [1] (1540)。
蒋士铨《临川梦自序》谓汤显祖:“白首事亲,哀毁而卒,是忠孝完人也。
”[8]209)晚年的汤氏,虽然有出世之想,但儒者的仁孝,使他终不能忘情尘世,超然物外。
达观在来信中告诫汤显祖“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其真实的用意还在于想让汤显祖斩断“情”的羁累,与世浮沉。
达观所谓的理与情分指“无我”与“有我”,他说:“理无我而情有我故也。
无我则自心寂然,有我则自心汩然。
寂然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汩然则自心先浑亦如水浑不见天影也,况能通天下之故哉?圣人知理之与情如此,故不以情通天下而以理通之也。
” [4] (1008)他向汤显祖宣扬“以理破情”,意在劝说汤显祖破除“情”的执著, 做到“无情无我”以与世浮沉。
其时 汤氏官场的失意、 爱子的殇逝, 种种逆境,在达观看来, 此是“年 来世缘,逆多顺少,造物不忍精奇之物,沉霾欲海,暗相接引, 必欲接引寸虚了此大事”。
[4] (1041)但汤显祖认为,真正做 到“忘情”太难, 况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 “与世浮沉”更难, 所以他才屡次劝告达观披发入山,远离祸场。
这从达观《与汤义 仍》(其二)信中可以看出,其云:屡承公不见则已,见则必劝仆,须披发入山始妙。
仆虽感公 教爱,然谓公知仆,则似未尽也。
大抵仆辈,披发入山易,与世 浮沉难。
公以易者爱仆,不以难者爱仆,此公以姑息爱我,不以 大德爱我。
昔二祖与世浮沉,或有嘲之者,祖曰:“我自调心,非关汝事。
”此等境界,卒难与世法中人道者,惟公体之,幸 仆一祝发后, 断发如断头, 岂有断头之人怕人疑忌耶?[4] (1042)其实,当时劝告达观披发入山、 远离祸场的不止汤显祖一人。
子皆知都下侧目,师相继奉书劝出。
开侍者刺血具书,隐去”。
[5] ( 146?147)可以说,汤显祖是理解达观所提出的“情有者理说法,因为在当时那个世道,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据陆符《紫 柏尊者传略》记载:“上以三殿工开矿税,中使辈出。
有李道者 初奏,南康守吴宝秀抗旨逮治,其夫人哀愤投缳死。
师闻之曰: 良二千石为民请命死,其妻自且不免,时事至此乎!'遂入都 门营救。
” [5] ( 146)面对旁人的百般劝告,达观辄云:甚。
在万历三十一年达观因为 “ 妖书”事件死于狱中之前,“门弟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思想的本意,但他不认可达观与世浮沉的“断发已如断头,今更有何头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