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良2---教师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合集下载

做有专业智慧的教师——读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做有专业智慧的教师——读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2017年第4期刘良华老师的《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是一本教育演讲集合。

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太差,因为从来没见过哪本书的封面如此不吸引人,黑色的封底,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头发,黑黑的脸庞,很不起眼,甚至有些反感。

起初是想随手翻翻,但当我阅读完导言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的第一页后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了,为他风趣、幽默、实在的语言,为他广博、深刻、震撼的案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一天的时间,忘了吃饭、忘了午睡。

好久没有这种读书的快乐了。

临近交作业,我又捧读了一遍,太多的喜欢。

一、喜欢他介绍的十种老师,更喜欢他推荐的十部代表性电影老师希望学生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呢?刘老师归纳了有十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推荐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老师的类型。

刘老师还用很多鲜活的案例,如:魏书生、窦桂梅、王泽钊、黄玉峰、干国祥、万玮等教育专家或名教师的案例来帮助理解,有的也结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内容充实而活泼。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

十部电影有的以前看过,这个寒假又重新把这些电影观看了一遍,边看边对照自己平时的言行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

二、喜欢他深奥的道理轻松讲,更喜欢他生动形象的教育隐喻刘良华教授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传道、授业、解惑。

其中,关于授业这一主题,刘教授提出了三个生动形象的教育隐喻: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就是“学走路”。

1.学习就是打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像是玩一种游戏。

我们都打过电脑游戏,并让你乐此不彼,有的人能陷入痴迷的状态,让你在游戏中流连忘返、不能自拔,玩了一局又想玩一局。

为什么游戏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因为在游戏中,我们能感觉到一种成就感。

拿最简单的游戏来说,你打对了一个字,或做对了一道题,电脑里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对了,你真棒!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

有时即使失败了,但游戏很快让你看到,只要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快就有可能成功,这就是游戏的秘密:及时反馈。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行动的叙事研究报告的三个要素
1.问题与假设 2.过程与方法 3.结果与讨论 总体描述或者具体统计 结果与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前后测的 比较/平均分的变化/优秀率的变化/及格率的 变化) 结果与讨论2:学习兴趣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3:预料之外的变化
实验案例1:学生自治
语文“思维导图”教学的行动研究 江伟英 口述 刘良华 整理 一、问题与假设 二、过程与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 C.两天一次
我们的调查研究
7.小时候,我听家里人讲故事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8.我做家务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我们的调查研究
9. 我在课余时间运动(如跑、跳、打球等 等)的情况是: □ A.经常 □ B.有时 □ C.很少 □ D.从不
1.成长的关键期
9岁前后的孩子容易处于焦虑之中 快速眨眼、咬指甲、使劲地伸脖子…… 9岁前后:建立规则的关键期 9岁前后,父亲的作用越来越大 孩子与父亲的交往;最优秀的男人之一
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吵架与打架;故事与 事故 妈妈老师、美女老师与有思想的老师
13岁前后
小学六年级/初一:自食其力的关键期/“不听话” 少说话,多做事 先尝试错误,后制定规则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13岁前后的孩子的头等大事 由自食其力到自学:鼓励孩子“自学”某个项目: 数学、游泳 妈妈,让我来;爸爸,我能搞定
三大方法
历史研究:教师阅读 调查研究:教师观察 实验研究:教师改革 1.改革研究 2.把改革研究做成“实验研究” 3.把实验研究做成“行动研究” 先有做法,才有说法
一、教师叙事的主题
1.……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思维导 图对学生作文成绩和作文兴趣的影响的实 验研究) 2. ……对……的影响(思维导图对学生作 文成绩和作文兴趣的影响) 3.……的实验研究(思维导图作文教学的 实验研究)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

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

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

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表现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表现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充分的形态。

“吃透”教材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如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坏的教师各有各的坏,但好的教师总是有相同的好——绝不“照本宣科”。

如果教师不打算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坏教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不过,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

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有些教师“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

谈教师隐喻 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

谈教师隐喻 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

谈教师隐喻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试图以教师隐喻为切入点,探索隐喻背后所映射的教师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教师隐喻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也体现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因此,研究教师隐喻,对反思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生境界隐喻教师这一职业曾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乃至今天的“反思型实践者”,不同的教师隐喻映射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这些隐喻犹如笼罩在教师头顶上的一道道神圣的光环。

然而,正是这些光环变成了一重重的无形的紧箍咒,决定着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人生境界。

一、解读:隐喻视角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内涵所谓人生境界就是生命的层次性,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拥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1]西方国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方式:美感方式、伦理方式、宗教方式,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本,是人生境界的表现。

那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又处于何种人生境界呢?笔者认为,教师的人生境界就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综合状况。

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多美丽而神圣的称谓,给教师的职业戴上了耀眼的光环。

从其初衷来看,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誉,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

但与此同时,也使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阴影,给教师带来诸多的矛盾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教师隐喻

教师隐喻
metaphorwelivegeorgelakoff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研究语言中隐喻与认知的关系logo隐喻是人们谈论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隐喻就是从一个具体的简单的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抽象的复杂的不太熟悉难于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像图示
学习心理学课堂报告一
教师隐喻分析
报告人:何丽
LOGO
范例: 学完课文《坐井观天》后,老师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 》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有一个学生写“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 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全班听了哄堂大笑。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
倾听——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沟通——新课程互动的新模式 合作——新课程教学的基本途径
The teacher as an executive 教师是经理人
旧:经理-校长 工人-教师 产品-学生
LOGO
管理观念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新:董事-校长 经理-教师 人力资本-学生
经理人的职责:
1 planning,2 communicating goals,3 Working with other adults, 4 reg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workpalce, 5 creating a pleasant environment for work, 6 Educating new members of the work group, 7 articulating the work of the site with other units of the system, 8 Motivating work group members,9 Evaluating performance, 10 developing budgets。

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

让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作者:刘晓景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03期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能成为教育行家。

”由此可见,坚持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上课的备忘录,是教师讲课得与失的记录,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反应、总结课堂效果、自我监控他人评定等方式对教学过程给予肯定、支持与优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二、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1)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

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

(3)反思性教学,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已。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反思对自己专业技能、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提升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还要针对反思内容,自觉、持续地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形成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

(2)正确把握课后反思。

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因此,上完课后,应静心思考: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哪些拓展?组织教学有哪些新招?解题方面有无另解?启发是否恰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刘维良2---教师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刘维良2---教师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谢 谢!
“教师是园丁” ■肯定 ◆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解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 ◆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
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 ◆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
教师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刘维良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教师是什么?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是“蜡烛”、“春蚕”;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蜡烛” ■肯定 ◆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 生的差异性;
◆整齐划一,批量桶水”
■肯定 ◆强调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 和方式)。
■不足 ◆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 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 学的创造成分。

3月23日刘良华与您谈教师成长(2)教师的教学智慧

3月23日刘良华与您谈教师成长(2)教师的教学智慧

3月23日刘良华与您谈教师成长(2)教师的教学智慧3月23日刘良华与您谈教师成长(2)教师的教学智慧第二章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追问几乎是一种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

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

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第一节“传道”“传道”在考试试卷中可能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一般的考试试卷很难“测试”一个人的考试成绩。

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价值观”几乎是不可教的。

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

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案例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教育电影“死亡诗社”;二是王栋生老师提出的“不跪着教书”;三是顾明远老师提出的“教师的气质”。

案例1:影视资源:“死亡诗社”教师的激情很难描述,但还是可以在教育小说或教育电影中感受到教师的激情这种激情所蕴涵的教育力量。

我们推荐的教育电影是《死亡诗社》:[37]基丁(Keating)老师吹着口哨走进教室,教室静悄悄的,他转了一圈,叫学生到另外一间教室。

浅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浅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苗培育得更茁壮,让花开得更鲜艳。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或什么样的惩罚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我曾经接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成绩全校倒数第一名,班级的学生大多数外向、淘气,不爱学习。

有的父母外地打工,留守儿童较多,学生与家里的老人在一起,由于老人对他们的溺爱、娇纵,这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写作业,不善于合作,比较霸道,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内心的感受及情感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回应。

慢慢的,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你打我一下,我必须还手一下。

很多学生比吃的、穿的,在家庭教育上有很大的缺失。

我针对这样的情况,早上我早早来,一个个检查作业,面批,遇到不写作业的学生,及时与其家长沟通,作业必须完成,在家里没有时间,那就在学校找午休的时间补足。

有头痛脑热的时候,征求家长的同意,我会亲自领他们到医院去就诊(医院离学校很近)。

遇见家庭比较困难的,在校领导帮助下争取到补助和减免校服等费用。

每天关注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情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做到不烦他们其中的一个,不放弃任何一个。

生活中的关怀,学习中的严格要求,慢慢的班级的孩子面貌焕然一新。

二、团结就是力量在班级管理上,我首先制定了班风,这样有目标,师生为目标而共同努力。

班级的班风是“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听讲,孜孜不倦学习”。

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把信心留给自己,把友爱送给同学,把热情留给集体,把安静还给课堂,把文明带到课间。

这些要求写好挂在墙上,要求每个学生进入教室便能看到墙报的内容,时刻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了,才能懂得合作学习,便能更有效地学习。

特别是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

教师心得: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

教师心得: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

教师心得: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我们一般会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春蚕、园丁等,今天就带来一篇教师心得体会一起来讨论下这些经典的比喻。

关于教师经典比喻的理性思考教师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深入师心的说法有: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蜡烛”、“春蚕”;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的比喻,应该说,这些比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人们了解教师这一职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这些形象的比喻也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关于教师是什么的描述性说明逐步演化成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师范训练制度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社会是这样对教师寄予期望的,我们的教师自己也只能这样认为。

而且各种角色的社会要求都是集中统一在教师个体身上,教师必须融合各种角色的要求和功能,从整体上扮演好完美的教育者的角色,使自己达到“至善”,使学生达到“至善”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时代局限自从韩愈写了《师说》以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成了解释或说明教师形象的经典话语,同时也成为古往今来教师所遵循的不二法则。

直至今天,人们一谈起教师,无不以此作为引证。

与此同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则成了教师的人生准则。

其实,当我们在宣扬这一说法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隐含在其中的一些负面效应。

其一,它使人们对教师工作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教师职业是一个仅仅具备知识、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原则再加严格执行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职业,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对应的“教条”在那里可供套用。

恰恰相反,教师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

教师必须注意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更何况我们已经步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人,一个班学生的信息的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觉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

刘维良2---教师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主题班会 获奖课件PPT

刘维良2---教师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主题班会 获奖课件PPT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 ◆强调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 和方式)。 ■不足 ◆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 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 学的创造成分。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是园丁” ■肯定 ◆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解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 ◆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 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 ◆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 ◆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 生的差异性; ◆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 运动。
教师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刘维良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教师是什么?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是“蜡烛”、“春蚕”;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16章 教师的反思与学习解析

第16章 教师的反思与学习解析

【命题五】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 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
• 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 • 运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
局限性:社会实践的性质淡薄,伦理实践与
政治实践的性质淡化
评价 优越性:以从未有的更广泛的概念界定了教师的专
业属性,开拓了推广“反思性实践家”模式的条件,超 越了教师使命的复杂性与对于教师职业的混沌性,正式 的表达了教师的专业化的基准、领域、结构,为创造教 师专业化的社会认同准备了基础
11/28/2018
实践性知识的构成
① 教师的教育信念
② 教师的自我知识 ③ 教师的人际知识 ④ 教师的情境知识 ⑤ 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⑥ 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
2.美国《教师专业化基准大纲》的解读与启示 3.《反思型教师离我们有多远》
11/28/2018
Thank you!!
11/28/2018
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 教师。
反思(p244、3、3) 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 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 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 立信念".因此,反思应该是一项具有自省性、自觉性、创造性和研究 性的思维活动.
11/28/2018
主要观点
一、问题的设定:教师的专业属性 两种逼近: “技术熟练者”模式 “反思性实践家”模式
11/28/2018
模式
维度
技术熟练者
见概念一 受到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 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
反思性实践家
见概念二 主体地参与问题情境,同儿童 形成活跃的关系,并且基于反 思与推敲,提炼问题,选择、 判断解决策略的“实践性学识 ”

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论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对“教师成为什么”的追问,实际是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或理想状态的教师形象的考察。

这种考察的意义重大,因为“对于教师形象的不同假设、期待和取向,将对教师研究、教师政策、教师管理、教师教育和教师评价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 [1] (P61〜65)当前,教育界在批判传统教师形象的同时,将“反思性实践者”作为理想的教师专业形象加以提倡。

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吗?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内涵如何?本文立足于教师实践的实然状态,探寻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真正内涵。

一、什么是“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者”概念的核心是“反思性实践”。

让我们首先从概念的发展脉络出发,厘清“反思性实践”的内涵,并进而判别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性实践”的关系。

“实践”一词源于希腊语praxis 。

由于希腊公民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政治生活中才能找到自由的、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希腊语中就是用praxis (“实践”)一词来描述人类在政治伦理生活中的自由活动。

可以说,只有这些活动才被认为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实践哲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把“实践”概念从日常生活提升出来,并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区分来明晰“实践”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人类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沉思(theoria )、实践(praxis )、制作(poiesis )。

理论沉思是对不变的、必然的、永恒的事物或事物的本性的思考活动;实践和制作则是人对于可因自身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的行动。

[3] (译注者序xxi 、171)然而,实践与制作所依据的思考有着根本区别。

“制作不同于实践,实践的逻各斯的品质同制作的逻各斯的品质不同。

” [3]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与上述三种人类活动分别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 )、实践智慧(phronesis )和技艺(teche )。

支撑“实践”的是实践智慧,它不同于理论智慧和技艺,它是“在关乎道德的实际事务中进行思量的能力” [4] (P70〜79),它使“实践”成为一种被思考、被有意识地理智化的行动。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教学反思今天,学习了华南师大的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么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受益非浅。

从那平稳和蔼的口吻中我感觉到了刘教授的高屋建瓴。

我们也常常在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可我们的研究是那样的渺茫,有时无从下手,虽然洋洋洒洒但却离题万里。

通过刘教授的教学我明白了我们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叙事研究的根本错误所在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陷阱,误入歧途。

“有现象,没研究”是我本次反思出来的最有价值的,它直接指出我的教育叙事研究之所以不能称为研究的实质。

我想这也可有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做研究的时候所存在的问题。

往往我们做教育叙事的时候,罗列了好多好多的现象,假设着他存在的原因,进一步假设它的解决办法。

一切都是在假设中出发,又从假设中查找解决办法。

一开始便错了,怎能不离题万里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的教育叙事,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的得与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可我们没有到达研究的层次,没有很好的将它变成有价值的研究。

这是我们研究的失败。

正像刘教授讲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叙事研究不是“价值研究”而是“实证研究”。

我的理解是你的研究的根据来源于哪,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根据来源于哪?这才能有的放失,这才是研究。

因为研究的成果是让我们从中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能够让我们汲取养分的河床,而不是把大家都熟悉的问题在罗列出来。

人云亦云,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了。

“行动的叙事研究”正是我们现在教师做研究所缺少的根本问题所在。

“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是重中之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们以前就懂得的道理,可一到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就把这句话忘记了。

为什么呢?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想这方面我有二个原因。

一是没有认识研究的本质,二是懒惰。

所以通过以后的学习我要改正这方面的问题。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王夕良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

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比喻:教师是“园丁”,是“春雨”,是“人梯”,是“灯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总页数】1页(P1)
【作者】王夕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六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合格小学教师的标准是什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初步解读
2.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我教《幸福是什么》我教《=幸福是什么一
3.我是教师——教师是什么
4.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
5.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

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

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
高维;徐文彬
【期刊名称】《全球教育展望》
【年(卷),期】2010(039)010
【摘要】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思维.一直以来,教学隐喻都是教学研究者认识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理论"受众"达成教学理解的有效方式.在当前多元教学研究范式并存与融合的趋势下,教学隐喻仍可在教学理论的假设、论证和表述中发挥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认知功能.但在使用教学隐喻时,我们应将其与事实的、逻辑的言说方式相结合,尽量避免教学隐喻认知的模糊性问题.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高维;徐文彬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3.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4.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5.浅说高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

刘良华谈教师成长(三)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能上好一堂课的教师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教师。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

管理智慧的核心是教师的民主精神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

一位老师让学生敬畏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思想魅力,也可能是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喜欢老师,是因为老师有爱心,对学生好。

民主管理多年以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谈论“民主的教育”或“教育的民主”。

在教育理论界,有一本书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经典”,就是美国人杜威写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民主的倡议与呼声一直绵延不断。

魏书生总结了他自己做教师兼班主任的经验,“民主”管理是最重要的一条。

对教师来说,什么是民主呢?民主就是尊重学生,遇事肯与学生商量。

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之后,教师不与学生商量就自作主张解决学生的事务,就是独裁。

独裁就是不与他人商量而“单独地裁断”。

有些教师也谈论民主,但他们也仅仅止于谈论,不愿意兑现' 他们不认为学生有自己做主的资格和权利,总以为学生太小,没有经验,他们应该听从成人的指令,接受成人的安排。

教师的这种怀疑与不信任,其实是成人对儿童的怀疑与不信任。

成人曾经经历了失败和痛苦,这些失败与痛苦转化为人生经验之后,他们会以导师的心态鄙视和教训儿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心态。

这种“大人情结”总有一天会让这些“大人”陷入尴尬:他们要么死死地抓住管理、治理的权利不放,这样的“大人”就会培养出大批唯唯诺诺的“奴才”或琐琐碎碎的“蠢材”,这是“母强子弱”的典型症状;他们要么在某个时候遭遇抵制或抵抗,他们一直不明白,“我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他们怎么不理解我的苦衷呢”?大人们应该明白,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

儿童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支付的学费。

如果父母一直怀疑孩子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孩子的精神成长就会无限期地延迟;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是蜡烛” 教师是蜡烛” ■肯定 ◆奉献与给予 ■不足 ◆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肯定 ◆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解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 ◆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 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 ◆存在着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教师是什么
-对教师隐喻的反思
刘维良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 教师是“蜡烛”、“春蚕”; 教师是“蜡烛” 春蚕” ♦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 ◆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不足 ◆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 生的差异性; ◆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 运动。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 要给学生一碗水 , 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
■肯定 ◆强调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很讲究“倒”的过程 和方式)。 ■不足 ◆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 ◆传递内容的单一(只有水),教学内容的学科 性过强,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教与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 学的创造成分。
谢 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