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教师”的隐喻研究

关于“教师”的隐喻研究

根据游 客的不同 , 旅游 指南 的 内容 也会 随之改变 有所侧 重 , 导游 的作用之一是在 助手 的协助 下要使 游客不 离队按 照即
定 的行程前进 , 每个人 都有所 收获 , 管收 获的 内容 和多 使 尽
少 会因人而异 。而且 , 为导游 , 作 由于行程 是不 断发展 变化 的, 他必须乐于接受新事 物、 补充新知识 , 这样才能使旅 途总
杜 雪丽 , 王丽蓉
( 南昌航 空大学外 国语学院 , 西 南 昌 30 6 ) 江 30 3
中图分 类号 : 4 1 G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7 9 20 )5- 8 0一 2 10 5 7 (0 7 0 00 O 来 了解他们运用取得 的课堂 教学 知识情 况和教学 方法 的掌
是让游客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位急剧下 降 ; 而文化大革命 时期 ( 96—17 ) 臭 老九 ” 16 9 6 的“ 、
“ 牛鬼蛇神” 甚至是“ 民的敌人 ” 人 这些隐喻则 反映 了在歪 曲
行 程 , 时 要 留出 游 客 提 问 或 评 价 的 空 间 , 游 助 手 的 支 持 同 导 和 帮助 对 于旅 途 顺 利 进 行 也 是 必不 可 少 的 。在 这 一 隐 喻 中 ,
1 我国不 同 时代 使用 的教师 隐喻
Lkf及其后沿认知 角度研究隐喻 的学 者们认 为 : ao 隐喻 不是修辞格 , 不是简单 的语言 产物 , 是一种通 过语 言表 现 出
身教学 的理解 、 分析利 弊进 而促进今后 的提高有一定 的指导 作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具体的教师隐喻 : 有一种隐喻把教师 比作艺术家的工具箱 , 里面装满 了象 画笔 、 料 、 颜 胶水 、 画布等 工具 , 而学 生就是 艺术 家。在这 种

四种教学隐喻的分析

四种教学隐喻的分析

!李冲锋文教学隐喻是人们对教学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

它包含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从教学范式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教学分为四种,即授受教学范式、导学教学范式、互助教学范式和对话教学教学范式。

每种教学范式分别拥有自己的教学隐喻,授受教学的隐喻是“教学即倒水”,导学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演戏”,互助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一起登山”,对话教学的隐喻是“教学是游戏”。

对教学隐喻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每种教学范式背后的理念与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

一、授受教学的隐喻:教学是倒水人们常用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来说明师生之间的知识状况与教学情况,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至少要有一桶水。

这个说法隐含着教师的知识一定要比学生的知识多,教学就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灌输、倾倒给学生。

如果我们反问:教师的水能倾倒给学生吗?倒完了怎么办?于是又有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那桶水不应该是死水应该是活水的说法。

这个说法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是要求教师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而已。

对教学而言还是灌输、倾倒,甚至是更多的灌输、倾倒。

在这样的隐喻中,学生变成了可以盛东西、盛知识的容器,不仅如此,其实教师也变成了容器。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学就变成了一种物理模式。

实际上,在这模式的指导下,并不是教师把知识教给了学生自己就没有了,而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复制后传递给了所有学生。

这就像今天我们用电脑时的“复制———粘贴”的过程一样。

教师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全部接受。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论是“鱼”还是“渔”,都是“授”之的,都体现不出学习者的主动求取,也体现不出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样的教学就是标准的授受范式的教学。

在教学的认识论上,授受范式认为教学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在这种认识下,授受范式的教学观实质是一种教学传递观。

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继承型的教学与学习观。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教师的形象宛如一座灯塔,照亮着学生前行的道路。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不断更新,教师的形象也需要在新的视角下进行重构。

教师隐喻作为一种理解教师角色和形象的方式,为我们深入探讨新时代教师形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教师隐喻的内涵与演变教师隐喻并非是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的深刻隐喻和象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教师隐喻呈现出多样的形态。

过去,教师常被隐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

这种隐喻体现了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无私付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又被隐喻为“园丁”,悉心呵护每一株幼苗,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

这一隐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发展。

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或许可以被隐喻为“导航仪”,在知识的海洋中为学生指引方向,帮助他们筛选和整合有用的信息。

二、新时代对教师形象的新要求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教育挑战和机遇,也对教师形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和共同探索者。

他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其次,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教师需要成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教学中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再者,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使得学生面临更加复杂的文化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扮演文化传承者和多元文化理解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然而,在新时代,教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为”与“不为”两相宜——探析师幼互动中教师“为”与“不为”的适宜时机

“为”与“不为”两相宜——探析师幼互动中教师“为”与“不为”的适宜时机
保持活动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能把问题 主动Biblioteka 孩子进行情感交 流。一方 面让幼
面都需 要教师多加关 注 ,给予一定 的指
导 和帮助。
多次才成功 的 ,鼓励 其再多试几次一定
能行 。同时 ,提 醒他 寻找错误 的原 因,
从而少走弯路 , 避免徒劳 的尝试 。 然后 , 向他提供范例让幼儿观察 、 摆弄和研 究 , 给幼儿有力 的 “ 技术支持”。幼儿再次
尝试后断裂处减 少至一处 ,又 向教师投 来求助 的 目光 时 ,此 时教师应轻拍他 的 肩膀 ,告诉他这 次进 步了很多 ,再试试
他 大声 讲 出来 ,和他一起 寻找生气 的原 因;当孩子和 同伴发生 争执时 ,认真倾
听他们 的不满和委屈 ,同时帮助他们学
习交往 与合作 的基本技 能 ;当幼儿犯错 时 ,给予他们 申辩 的机 会 ,在 了解孩子 真 实想 法的同时 , 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
避 免产 生 “ 只堵 不疏”的弊病。 ( 3)教 师还可 利用 生 活活 动环节
每个孩 子都有 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 是只有在教师 的有力 支持 和帮助下才能
得到持续 、有效 的发 展。当孩子遇到不 能解决 的难题 时 ,教 师应 及时地做 回 应 ,在与孩子 的积极 互动 叶帮助 j摆脱 1
困境 。 .
语 、肢体 、表情等 和幼儿交流就是有 效
的互 动?热 闹地 “ 问一答 ”或一 味地 一 “ 有问必答 ”是不 是幼儿真正需要 的互
便 ,对 有生理疾病 的孩 子来 说就是一道
难 于逾 越的沟壑 ……此 时需 要教师主动 伸 出援 手 ,给予适 当的帮助 ,尽量让孩
动?为什么有 时候 积极的努力并 没有 收

教师角色的三种隐喻分析

教师角色的三种隐喻分析

教师角色的三种隐喻分析话题:教师学生教育学习(1)教师是蜡烛这一隐喻一方面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反映了生重于师的师生关系。

光是有方向的,光总是朝着一定的目标照;而作为教师的光只能跟着学生走,围着学生转,教师的自身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而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

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蜡烛论”在把教师无限拔高的同时,也指出了教师较低的地位,似乎教师只能靠燃烧自己来完成其工作职责。

教师这个职业处于一种非常奇特、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它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虽然教师中也有等级之分);另一方面,教师的经济地位却比其他一些职业如商人、律师、医生(在西方国家)要低。

……因此,当我们想到“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时,不仅想到教师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而且想到自己经济地位的低下、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穷酸”态。

然而,教师不应该就此自暴自弃,接受蜡烛甘于自焚的命运。

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矮,终有熄灭的一天。

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

因此,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

而与此同时,“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

……从教师自主权考虑,这一隐喻一方面似乎比较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

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有两个基本认识:(1)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2)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不是没有反对者,除了以I.A.Richards和Max Black为代表的持互动观(interactionist)的学者很早就摒弃了上述两个基本认识、开始强调隐喻的认知价值以外,尼采、雪莱(见Cooper1986),Werner, Cassirer(见Dirven 1985)和Reddy等也分别从哲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来进行研究。

但是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却是1980年出版的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二十多年以来,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的学者们取得了不少成果(Johnson 1987,1991, Kovecses 1986, 1990, Lakoff 1987,1990,1993,1994, Lakoff & Turner 1989, Turner 1991,19931 Yu 1995, 1996,等)。

他们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诗歌隐喻与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利用和丰富了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能创造和领会的普通隐喻。

(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3)隐喻是有系统的:一个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会生发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而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思维。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研究经历了由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察和研究,同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命题,这是隐喻研究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命题在不同文化认知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ичПушкин)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一生短暂却作品丰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旧在认真写作。

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一生创作了800多部诗歌作品,其中爱情和友谊是其最主要的诗歌主题。

我国的普希金研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普希金的个人生平到作品,从他的生活到创作都有许多研究成果,普希金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展,这对于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分析研究中。

研究意图并不在于对普希金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而是想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在俄语及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一点支撑,借以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俄语文本提供一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800多首诗歌,以期解决以下问题:总结出普希金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如将爱情喻做人、火焰、战争、音乐、液体等),阐释这些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对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欧美国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源地,概念隐喻又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以目前,西方也是研究概念隐喻最为活跃的地方。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又被称为隐喻研究的集中营。

论教学隐喻的价值

论教学隐喻的价值

毒 ‘


特征。许多教育学者在努力地追求教育教学理论
较成熟的社会学科如经济学

社 学 不 承 会 等 愿 认
的科学化时,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排斥教学隐 其已“ 成年”甚至嘲笑它的“ , 肤浅” 。即使是教育

研 宪
喻, 是对 学隐 “ 见” “ 解”本文 述 学界的 这 教 喻的 偏 和 误 。 论 许多“ 仁” 教 同 , 也因 育学语言 或研究中 广
了教学科学化背景下教学隐喻的不公“ 遭遇”并进 泛存在着的隐喻, , 将其讥讽为“ 蹩脚的诗歌” 。 … 一步 指出了 教学隐喻的人 价值、 文 认知价值和实践 许多科学取向的教育学研究, 非但没有为其
价值 , 以期 引 起 教育 界 人 士 对 教 学 隐 喻 的重 视 。

赢 得 科学 的名 分 , 使 其 失去 了应 有 的灵 动 和人 却

教 学 隐喻 的“ 遇 ’ 遭 ? 育 和教学 及 其对 象 的 特点 决定 了其 独 特性 ( 石 即
在教 育学 的发展 史 上 , 斯 泰洛 奇 最 先 明确 裴
1 6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 立项课题 “ 本原性学科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研究 ”D 20 /1 8 ) : ( /060 / 6 / 。 0 i  ̄
_ l + 』 : 0 I l = : t 一 = 0I \ j - l - \ \ 一 . : 0
0 。 √ ≯i 0、
, ■ 0 j 0 | _ 0
≯ ≤≥ 0 0 = 0
.一 ,’ |— _ _
中英 所 言 的 “ 育 学 的 文 化 性 格 ” 和 很 难 达 到 真 教 )

教师职业形象隐喻的嬗变与现代重塑-最新年文档

教师职业形象隐喻的嬗变与现代重塑-最新年文档

教师职业形象隐喻的嬗变与现代重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人才竞争成为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形象的提升。

良好的教师形象不仅仅是教师本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所在学校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反映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自教育学科独立始,教师形象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关注点。

、中国教师形象隐喻的历史嬗变教师形象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发生、发展和成熟而逐渐成形。

教师形象可以折射出特定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我国教育史上许多指谓教师形象的语汇以文化隐喻的形式为人们所熟识,如“与天地同位,与君亲同尊”、“政治官吏”、春蚕”、“蜡烛”、“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火箭”、学生的拐杖”、“乐队指挥”、“球队教练”、“导演”、“教书匠”等等。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育目的,教师的形象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教师形象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认可,这从对教师形象的隐喻性陈述中,可以窥其一斑。

(一)神圣化时期教师形象的隐喻教师形象神圣化时期,始于教师职业非专门化的漫长的原始社会。

为了应对严酷的社会环境,部落的首领、长老等承担着将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的职责。

许多神话传说中记录了这种传递的过程。

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结网渔猎,神农氏教民农作等等,这些神话传说把知识的传播者提到了神的高度。

这些神话人物展现出了最原始的教师形象,成为教师文化具有圣贤特质的历史源头。

这就是说,在古代,作为知识、文化主要传递者的教师是一种光耀神圣的职业。

到了春秋时期,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教师享有超出一般教育学意义的至高政治伦理地位,被奉为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

这时教师形象被隐喻为圣人。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和浸润的传统教师以一种深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充任起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教师的隐喻例子新颖
以下是 7 条关于教师的隐喻例子:
1. 教师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紧锁知识大门的心啊!就好比我们的数学老师,每次都用巧妙的方法,让那些枯燥的公式变得有趣起来,可不就是那把打开我们对数学热爱之门的钥匙嘛!
2. 教师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这多像我们的班主任呀!当我们迷茫时,她总能及时出现,为我们指明道路,让我们不再彷徨。

3. 教师是那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学生这一颗颗幼苗成长。

还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吗?他给予我们的知识就像土地提供的养分,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不是很好的例子嘛!
4. 教师好像春风一样,温柔地吹拂着学生的心田。

哇塞,那次我考试失利心情糟糕透了,不就是老师那如春风般的安慰和鼓励,让我重新振作起来的吗?
5. 教师恰似一名优秀的导演,引导学生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示。

哎呀,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精心安排,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出彩的表现,这难道不是像导演一样嘛!
6. 教师犹如温暖的阳光,普照着每一个学生。

像我们的音乐老师,她的微笑和耐心就像阳光一样,让我们对音乐学习充满热情。

7. 教师跟那不知疲倦的园丁有啥区别,辛勤培育着花朵般的学生。

可不是嘛,我们班级的变化不就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吗?
总之啊,教师的作用和意义那可太大啦,他们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

教师隐喻视角下的教师形象的变迁及角色重构-2019年文档资料

教师隐喻视角下的教师形象的变迁及角色重构-2019年文档资料

教师隐喻视角下的教师形象的变迁及角色重构一. 教师隐喻及其研究意义隐喻(metaphor)即暗喻,传统上它是一种修辞手段,在修辞领域隐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1]MacCorma 认为:“为了描述未知,我们必须求助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观念系统,这就是隐喻的本质―――不熟悉事物与熟悉事物的一种不平常的类比。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3] 。

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

而教育隐喻是指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此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是隐喻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在教育隐喻中,教师隐喻运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教师隐喻就是把教师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或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活动特点。

借用陈桂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教师隐喻是借与教师有某种相似点的有价值的人或事物,显示教师职能的意义与价值。

在把教师职能活动与某种人或事物比较时,要以教师为本体,与其作比较的人或事物为喻体。

[4]教师隐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师隐喻突显了不也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对教师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境界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

二. 教师形象的变迁1.传统教师隐喻中体现的教师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隐喻,主要有“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5] 。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烧自己,用明亮的烛光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这是对教师传统社会形象的生动描绘,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工程师论则突出了时代的价值。

建国初,我国的社会体制、经济和教育都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

认知和文化视角下英汉“教师”隐喻对比研究

认知和文化视角下英汉“教师”隐喻对比研究

认 知 和 文 化 视 角 下 英 汉 “ 师 " 喻 对 比 研 究 教 隐
罗 凌 志 王 雪 梅
( 京林 业 大学 外 语学 院 , 京 10 8 ) 北 北 0 0 3 摘 要 :隐喻 不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 且 是 一 种 思 维模 而 式 。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有 着 大量 的“ 师 ” 英 教 隐喻 。 章 通 过 对 英 汉 文 语 言 中以教 师 为 源域 投 射 出 的其 他 目标 域 的认 知 分 析 .探 讨 “ 师 ” 喻 的 文化 和 心 理 认 知 基 础 , 出其 不 同的 文化 内涵 。 教 隐 突
丁. 主要 是 赞 扬 教 师 像 园 丁 一样 辛 劳 。 这一 隐喻 充 分 考 虑 到 了 教 育 的过 程 性 ,重 视 学 生 的 成 长 历 程 ,教 育 学 生 就 像 培 育 花 朵 , 要 经 常 、 时 地 浇 水 、 肥 、 土 ; 注 意 到 了 学 生 自身 需 定 施 松 也 的生 长 性 和 学 生 发 展 的 个 性 差 异 ,因 为 每 一 颗 种 子 可 能 开 出 不 同 的花 儿 。 同时 强 调 教 师 辅 助 作 用 的 发 挥 ,教 师 要 循 循 善 诱 , 学生 的错 误 思 想 扼 杀 在 萌 芽 状 态 , 领 学 生走 向 真 确 的 把 引 道 路 而 把 教 师 比成 人 类 灵 魂 的 工 程 师 的 隐 喻 则 强 调 塑 造 学 生 心 灵 的重 要 性 , 显教 师 在 教 育 教 学 中 的 主导 作 用 。 当今 彰 在 时代工程师是一个重 要的职业 , 土木工程 师 、 气工程 师 、 有 电 软 件 工程 师 、 量 工 程 师 等 。 学校 就是 一个 大 工 厂 . 生 就 好 测 学 比工 程 师 手 上 的材 料 ,教 师 要 像 工 程 师 按 照 自己 的蓝 图制 造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

在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角色和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教师隐喻的视角来探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教师隐喻的内涵与发展教师隐喻是人们对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形象化、象征性表达。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特定时代对教师的期望和认知。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蜡烛”“园丁”,强调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培育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对教师角色的多元化理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教师隐喻不断涌现。

例如,“导航者”隐喻突出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和人生道路方面的作用;“设计师”隐喻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的精心规划。

这些隐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角色从单一的传授者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的期待。

二、新时代对教师形象的新要求(一)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智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成为终身学习者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自身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角色的隐喻【范本模板】

教师角色的隐喻【范本模板】

教师角色的隐喻一直以来,“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教师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为使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许多研究者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反思乃至批判,认为这些隐喻所倡导的教师形象和精神已很难呼应当前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无疑,对“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专家”等隐喻的提倡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提倡新的教师形象隐喻的同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教师隐喻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蜡烛、春蚕”角色的寓意“教师是蜡烛”、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样的理想人格,成为教师道德规范的结晶。

教师的蜡烛隐喻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教师不但有照亮他人之奉献精神,而且有“一息尚存,志不少懈”的精神,它肯定了教师工作的艰辛、教师无私的奉献与给予。

教师在奉献的同时,也执着自己的追求,享受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但是这种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对于蜡烛隐喻,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这种解释具有一种伟大而悲壮的色调。

有教师指出,蜡烛论中的“教师被认为似乎只能是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

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功力往往被忽视,教师仅仅满足做一个‘教书匠’”.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的寓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但指导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但是把教师比作工程师也有欠妥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工程师与其制造品之间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

这种隐喻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工程师与制造物之间是单向的关系,而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关系。

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

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

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作者:陈庆庆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03期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是工业时代话语范式之明确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较大影响。

对该隐喻的合理性进行细致检视之后,笔者发现强调教师“灵魂工程师”式的角色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有诸多流弊。

教师价值应以人性化的教学观为依托,贯穿于对话式教育形式,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灵魂工程师教师价值人性化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001-02一、“工程师隐喻”与时代背景人类教育史上曾出现不少关于教师职业形象的隐喻,其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近代流传甚广。

隐喻代表特定的话语范式,映射的是时代之沧桑巨变。

“工程师隐喻”是机器大生产时代人类自信心极为膨胀的特定体现。

规模化产出意味着高效。

这一模式似乎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标准化所带来的便捷从纺织行业到军火行业,再到教育行业,都得到了显著体现。

工程师的工作成效易于考校,教师工作成效的可视性同样便利。

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智能化,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创新性成为对教育界的崭新要求,“标准件”不再是“万灵药”了。

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旺盛的创造力。

这个时代的教育应是一个能够适应个体差异、动态的、有活力的事业。

二、对“工程师隐喻”的质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括两层含义:一、教师的工作是塑造,完善人类的思想;二、教师的工作极其重要,像是宏伟工程建设中手握蓝图的设计师。

不可否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巨大。

但是仔细推敲之后发现,该隐喻的消极影响值得重视。

1.教师不宜类比为工程师教师之于学生,和工程师之于物,前后两类关系差别悬殊。

方位隐喻意识下小学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方位隐喻意识下小学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方位隐喻意识下小学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聂志辉;李满红;陈清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它也是教师价值的重要表征形式。

该文旨在剖析小学教师方位隐喻意识以探究教师内心世界,揭示教师思想与信念,挖掘小学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地自我完善并全面发展。

【总页数】2页(P230-231)
【作者】聂志辉;李满红;陈清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5.1
【相关文献】
1.中小学教师候选人的工作价值取向研究 [J], 孙文梅
2.中小学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研究 [J], 许小平;杨挺
3.隐喻意识视野下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J], 梁婧玉
4.方位隐喻意识下小学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J], 聂志辉;李满红;陈清
5.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科价值取向——基于语文教师培训的研究 [J], 平嘉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说不可言说之物

隐喻:说不可言说之物

隐喻:说不可言说之物
陈舒盈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将异质事物并存的语言结构,它以有限可感的形式指涉无限的空间、以确定性形式暗示不确定维度,超越了日常语言的表达局限,显现着作为\"寂静之音\"的本真存在.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陈舒盈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鹰潭335000;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可以言说的与不可以言说的——读张法《美学导论》札记之一 [J], 胡健
2.从《文心雕龙·隐秀》看中国古代文论对不可言说之物的言说 [J], 袁晶
3.言说不可言说之说——言无言 [J], 黎晓莲
4.言说不可言说——论《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 [J], 敬南菲;吕安琪
5.言说不可言说
——论《耶路撒冷乞丐》的空间叙事 [J], 敬南菲;吕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为与不可为,教师价值隐喻研究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是工业时代话语范式之明确体现,对当今社会仍有较大影响。

对该隐喻的合理性进行细致检视之后,笔者发现强调教师“灵魂工程师”式的角色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有诸多流弊。

教师价值应以人性化的教学观为依托,贯穿于对话式教育形式,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关键词灵魂工程师教师价值人性化
一、“工程师隐喻”与时代背景
人类教育史上曾出现不少关于教师职业形象的隐喻,其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近代流传甚广。

隐喻代表特定的话语范式,映射的是时代之沧桑巨变。

“工程师隐喻”是机器大生产时代人类自信心极为膨胀的特定体现。

规模化产出意味着高效。

这一模式似乎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标准化所带来的便捷从纺织行业到军火行业,再到教育行业,都得到了显著体现。

工程师的工作成效易于考校,教师工作成效的可视性同样便利。

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及其所带来的生产智能化,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创新性成为对教育界的崭新要求,“标准件”不再是“万灵药”了。

信息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旺盛的创造力。

这个时代的教育应是一个能够适应个体差异、动态的、有活力的事业。

二、对“工程师隐喻”的质疑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括两层含义:一、教师的工作是塑造,完善人类的思想;二、教师的工作极其重要,像是宏伟工程建设中手握蓝图的设计师。

不可否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巨大。

但是仔细推敲之后发现,该隐喻的消极影响值得重视。

1.教师不宜类比为工程师
教师之于学生,和工程师之于物,前后两类关系差别悬殊。

首先,教师接触的是有思想、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的人,而工程师面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物。

而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二者工作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其次,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设计、规划某一专门技术任务,而教师虽然也有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但这一环节是为传授知识服务。

再次,与工程师不同,教学也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设计“图纸”来一步步执行,现在学生也开始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

由此看来,“工程师隐喻”遮蔽了教师职业最重要特征。

2.学生主体性被忽视
现代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和发展过程。

“工程师隐喻”意味着在师生关系中唯有教师一方是积极主动者,学生仅是客体。

这种理念极易导致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误解为客体,学生的体验、意志、情感、态度等被忽视。

如果教师不正当或者不合理地滥用这种地位,无视学生的个体意识,这会对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一种忽略学生身心感受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的。

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其成长发展过程不可能由教师一手设计而成。

3.教师道德预设不切实际
武断地鼓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说,无异于宣称教师是一个社会中道德水平或者思想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

事实上,这种道德假定是站不住脚的。

王家锦教授曾经对教师群体组织过一次心理测试,对我国某省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抽样检测发现:51.23%的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教师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较高、性格抑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

所以,从事实数据来看该隐喻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假定。

三、“工程师隐喻”引发的启示
1.倡导对话式教育
对话式的教育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课堂灌输。

师生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变成了一种互相信任的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新的平等的对话环境中,教学不再仅仅是告诉和灌输,而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探究和感悟。

工程师和钢筋、水泥之间不会有对话,在灌输式教育大行其道的课堂上也不会存在真正意义的对话。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需要理念支撑的。

具体而言,需要教师摈弃“物化”学生的旧思维,在内心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同为主体的角色,明白师生系合作关系,具有共同的目标,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2.引导学生自主自由发展
“工程师隐喻”过分夸大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完全忽视受教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真正的教育是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个性化过程。

教育的基底是在人那里,在人的自然力和生命力那里,在人的活力与天性那里,在生命那里。

教师的使命不应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情感、信念等支持。

教师倾注的所有才智和关怀,落脚点都应当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

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各自都要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世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参与教学。

认识到这一要点,明智的教师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
生看到自我,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教师的悉心指导为助力,更好地个性化发展。

这样不仅会在教学成绩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会令学生终身受益。

3.提倡人性化的教学观
在人性化的教育学中,教学不再是老师借以操纵学生的手段,因为它已注入了老师和学生平等合作、追求完美的崭新理念,教育活动将升华为一种时刻迸发思想、碰撞火花的互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关注人性化的同时,非人性化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背后暗含了非人性的预设。

这应当引起人们的警醒。

灵魂工程师隐喻,将教师价值定格在物化学生的陈旧思维定势下,与当今时代要求和教育理念均不相符。

对其进行探讨和反思,并非否定该隐喻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曾经发挥过的功用,而是为了追问当今教师价值的所在,是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寻求较为清晰的边界所必走的第一步。

人性化的教学是这漫长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的终极目标,对非人性化的陈旧思想障碍的清理,是本文的初衷,也是确定教师价值的初步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1]许丽萍,杨德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价值观反思[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4).
[2] 王家锦.“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问题亟待关注[J].河南教育,2011,(3):1.
[3]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