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统练试题(新)
【精品】2023年高考全国考前模拟卷语文(附解析)答案
2023年高考全国考前模拟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诗文创作发达,亦有各种创作范式。
在各种范式中,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是主张苦心孤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郑燮)。
然而,还有一种与此完全相反的范式,其反对精心酝酿构思,反对千番推敲、万般润色,反对苦心布置经营,总之,反对一切理性思维主导下的绸缪和创造。
这种创作范式可用“直出即是”四字提要钩玄,其中包含着文学创作的源始范式和后起的一种颇有深意的创作理念。
萧子显为“直出即是”创作范式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之一。
他言自己创作的情形:“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
”萧子显因何主张“直出即是”?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学观念和逻辑。
《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萧子显主于“情”的文章观可上溯到儒家的文学本体论——“诗言志”。
与这种文学本体论相应的文学发生论,以“感物”为创作灵感、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
感物过程中萌生的情思因于物、因于观物者之心,情思之所因会随时空的变换而变换,甚至转瞬便不再,因而,从感物到下笔成文不能有理性思维的过程。
惟有“直出”,文章才会成为“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
由此可见,“直出即是”实为儒家文学本体论内在要求的创作范式。
如何“直出即是”?“感物”既为创作冲动产生的原因,对世界敞开怀抱、观世界就是必要的主体活动。
至于观照的世界,儒家文学论偏重人伦社会,如《诗大序》中的“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萧子显则偏重于自然风光,如其描述的催生创作冲动的感物:“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
高三语文统练一
高三语文统练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I卷一、1.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聒噪藩篱樊篱内讧B.混合勾当訇然殡葬c.挫折喋血狙击罢黜D.抚恤梵语旗幡骨鲠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为两个的一组是A.弊帚自珍山洪爆发连城拱碧大邦人马B.因材施教张灯结彩秉公执法惴惴不安c.和衣而卧功败垂成风云变换翻云覆雨D.郎才女貌振聋发馈书声琅琅急言厉色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通过几代技师的努力,我厂终于生产出了有口皆碑的佳酿,它口感________,气味芳香,成为我厂的“招牌酒”。
②理想的美,是创建高洁的人格,发育丰腴的肌肉,________外延都要达到完全的深境,而不是像绣花枕头一肚草似的,仅存其表面之美。
③在焊接的过程中,温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无法充分熔化金属,就会影响焊接质量。
此时如果加入一些_________,能够促进金属熔化。
A.淳厚内涵溶剂c.醇厚内涵熔剂B.淳厚内含熔剂D.醇厚内含溶剂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反而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D.随着数码相机的技术屏障被打破,技术共享如今已使产品质量难解难分,因此,我们只有快速设计开发出符合市场的产品并搞好市场营销,才能成为市场真正的赢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马厩里睡觉的少年生活和在深山老林里打短工的青年,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B.逐渐步入现代化生活的城市,特别是青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一天比一天强烈。
c.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其目的是推动建立由公民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期使之最终取代国有企业的福利制度。
新高考高三复习试卷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愤懑(mèn)拘泥(nì)羞赧(nǎn)B.恪守(kè)慷慨(kǎi)美轮美奂(huàn)C.斑斓(bān)摇曳(yè)震慑(shè)D.煞费苦心(shà)翩翩起舞(piān)骄阳似火(jiāo)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国正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C.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D.近年来,我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C3.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B.我国科学家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
C.在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D.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之。
已得履,乃归,反覆其履,三称而不合其度。
欲求其履,而不可得矣。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为人作履者,固不为也。
夫宁信度,无自信也,虽予取予求,予将奈之何?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之其坐:放在他的座位上。
B.三称而不合其度:试穿三次都不合脚。
C.为人作履者:给人做鞋的人。
D.予取予求: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答案:C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买鞋的故事,揭示了“量体裁衣”的道理。
高三下学期语文统练一(解析版)
一、语言运用,共2小题,共6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4.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 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A项,成分残缺,“采用”缺宾语中心语,在“供电”后面加“的方式”;“高雅、时尚、方便”不属于“功能和作用”,搭配不当。
B项,句式杂糅,“依据……结果”或“……结果显示”两句杂糅到一起,保留一个即可。
C项,正确。
D项,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跑来”后加“气氛”。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高三模拟试卷新高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B. 网络文学的发展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冲击,但网络文学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如创新性、互动性等。
C. 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D. 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作家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网络文学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网络文学作家应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文学品质。
B. 网络文学作家应注重文学素养,但不应过分追求传统文学的价值。
C. 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关注读者的需求。
D. 网络文学作家应追求商业成功,但不应过分追求文学成就。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网络文学的优势和不足。
B. 文章指出,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C. 文章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作家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网络文学产业的健康发展。
D. 文章最后总结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并对网络文学作家提出了建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夜泊牛渚怀古唐代:杨炯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已长逝。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乙】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两首诗的标题都包含了“怀古”二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怀古”方面的异同。
(4分)(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语文统测试题(一)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大海————————2019 届高三语文统测试题(一)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 题,共 150 分 , 共 8 页。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和准考据号码填写清楚。
3.答题时请用黑色的署名笔作答。
4.请依照题号次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地区内作答,高出答题地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底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请保持答题卡的洁净,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禁止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7 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15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题。
孤儿邓元琼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
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每家轮着去吃饭。
谁敢对我不好,他家就遭报应,不是新衣服忽然冒个洞,就是他家的菜无缘无故地消逝。
我能不知不觉拿走任何一家的东西。
我知道哪家桃最甜,哪家桔最酸,哪家鸭子下绿蛋十岁那年的春季,队里来了一男一女。
队长说,大家注意,这是当年的小地主陈友文,和他妻子从英国回来,曾在省城做大学教授。
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
我问了全部的小孩,有的说,男的是牛神,女的是蛇神。
有的说可能白日是人,夜晚就是鬼和神。
我也感觉他们有问题,第一皮肤比一般人白,走路的样子也不一般,特别是那女人,只有仙人和妖怪才会那么漂亮。
夜晚,我带上水枪,钻进了他们床底下,想着等他们变牛或变蛇时,就给他们喷水,看他们还变不变。
他们用野菜拌稀粥后,就在那从容不迫地咽,我等得不耐烦,就撕扯他们的毯子。
饭后,他们举着惨淡的煤油灯,到达另一个屋里,我轻轻跟上。
他们神神奇秘地下了地音,而后就静下来。
我静静到达地窖口,我的妈呀,地窖里全部是书!他们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着,那神态很专注。
我忽然激动起来,偷!不,是拿!子夜里我抱走了一摞书。
看完后,我就静静还回去。
自然,弄脏了些,没方法,又换此外的看。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语文统练1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语文统练1将所选答案填在下边对应的框中1 2 3 4 5 6 7 8 9 10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都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日常语言差不多,当然,比之日常语言它往往有更加曲折动人的效果。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的是,“献诗陈志”是必须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记载中的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被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后,再加工整理、为它配上特制的乐曲,然后才会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但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高三语文备考统练试题
高三语文备考统练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基础知识(5题,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怯场契机惬意锲而不舍B. 摹本模具薄膜摩拳擦掌C. 禀赋彪炳把柄屏气凝神D. 跻身缉私汲取消除积弊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 庇佑心照不宣戳力同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 藏拙谄上欺下滥竽充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 呕气张皇失措置若罔闻百尺杆头,更进一步D. 一瞥直言不韪涸澈之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黄土高原是我们民族的发祥之地,无数______在地下的文物被_____出来,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②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结果劳民伤财,群众______没有受益,_____加重了负担。
A. 埋没发掘不但反而B. 湮没发掘不仅而且C. 埋没挖掘不但反而D. 湮没挖掘不仅而且4. 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A. 坐着旅游车在山间公路上行驶,两旁络绎不绝的景色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B. 长阪桥上,张飞的一声断喝振聋发聩,竟将曹军一员大将吓死于马上。
读来令人神往。
C. 老万家里养了30多盆牡丹,开花季节一到,牡丹怒放,姹紫嫣红,十分壮观。
D. 三年困难时期,一家人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渡过了这一难关。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国家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批准在中国仅存的两条自然生态河流之一的怒江上修筑众多大坝。
B. 由于持续大雾,北京交管部门对北京部分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陆续采取了封路,何时解除视天气状况而定。
C. 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不说西山的枫叶,不说郁达夫的悲凉,单是天安门、王府井,就有无限的秋意。
D. 入夜,咸阳街头最耀眼的夜市便是大型足疗店。
门口车辆成排,西装革履的保安吆喝着停车位置。
1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6-10题(共5道小题,15分)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23.4)1.D2.A3.D4.B5.【参考】①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2分)②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1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1分)③国家: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的体现;(1分)可以为粮食安全提供精确服务,确保国家安全。
(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B7.D8.C9.C10.示例:荀子在儒学层面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1分)是值得肯定的。
(1分)但其喜欢“放言高论”(1分),苏轼不认同荀子追求标新立异的举止。
(1分)同时作者认为荀子为人刚愎自用且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1分),并不认可他否定先贤的做法。
(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1.(1)参考: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
(3分)(2)孔子赞同见义勇为。
(1分)认为“勇”应与“义”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义”来节制。
(1分)孔子认为一味好勇,而厌恶贫穷,容易犯上作乱。
(1分)孔子、子贡认为“勇”也要用“礼”来节制。
(1分)(3)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2.C13.C14.【示例】:作者使用《述而》的典故,表明作者与孔子处境相似,暗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抒发自己无奈的慨叹。
(2分)作品中几处词句表达作者知己不多,同道者少,抒发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
(1分)作者借用“停云”典故,表达渴求陶渊明式的知己之情。
(1分)“江左”两句则表达作者对当下统治者的不满。
(1分)。
因愤懑,只能移情山水的无奈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5.(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一分,该句有错字该句不得分。
16.B17.A18.【参考】:①因拔草对根产生了初步认识,认识到根的坚韧。
(1分)②在缺煤少炭的年代,可以充当燃料。
(1分)③由洋姜、榆树等植物的根,深化了作者对“宿根”和“榆木疙瘩”的认识。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一次统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卷共7页,五大部分,22小题。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班级和考场或座位号。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客观题必须用2B铅笔作答,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神经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生物科学等对大脑的活动规律和学习发生的脑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将此运用到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架起了教育实践和神经科学之间的桥梁,给家庭与学校教育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框架。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而言,教育是一种神经元的再利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本质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
大脑是学习的器官,神经教育学倡导“因脑施教”。
只有认识大脑,才能开发与脑活动相宜的课程。
当儿童走进学校时,教育并非从一块白板开始,因为人类大脑结构功能不仅取决于基因,还以儿童对自身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先验知识为基础。
在内外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大脑以其非凡的重组能力演绎了发育过程中的智力变化。
传统的教育往往重视个体学习的目标确立与过程中的坚守,在激励教育中富含“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
有些人将吃苦教育、棍棒教育、准军事化管理奉为信条,以至于“虎妈”“狼爸”文化一时盛行。
事实上,大脑的发展高度依赖个体经历。
大脑具有两面性,它可以很快吸收一门新语言,也能吸收伤害、虐待以及不良环境的相关信息。
大脑在互动、温暖、安全的环境里可以健康发展,但在长期受虐、高压的环境中会形成紧张反应型的工作系统,更容易思维紊乱、焦虑甚至消沉。
神经科学研究并不直接导致对教育更好的理解,但可以通过明确教与学的认知科学机制来指导实践。
通过客观的、可量化、可复制的行为和脑活动测量技术,神经教育学让我们能看清诸多行为现象背后的根源,带给我们更多了解学生行为和能力变化的方法。
高三下学期统练语文试题
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
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
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
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
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
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
“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
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
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
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
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
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
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
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
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
譬如有一个荒村,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
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北京西城区2023届高三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202303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北京市顺义区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及答案
顺义区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2024年4月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
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
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
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
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
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
”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
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
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
语文新高考高三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è)恣意(zì)沦落(lún)B. 踌躇(chóu)膨胀(zhàng)潜移默化(qián)C. 毅力(yì)混沌(dùn)殊途同归(shū)D. 沉湎(miǎn)拘泥(nì)摧枯拉朽(cuī)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我国,虽然有的农民兄弟依然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B.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将每节课的时延长到45分钟。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国科学家终于找到了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这为人类攻克癌症带来了希望。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是单位里的优秀员工。
B.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发扬光大。
C. 这场雨下得真大,仿佛要把整个城市淹没。
D.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药物,这种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癌症。
B.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成绩,更是全班第一。
C. 我国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D. 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古典文学,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5. 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B. 那个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C. 她的歌声如泉水般清澈。
D. 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一盏明灯。
6. 下列各句中,语序不当的一项是()A.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B.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
C. 她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高三语文统练[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料,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高三语文统练语文说明:本试卷含答题纸共12页,分为基础题和附加题两个部分,共150分;其中,基础题100分(含作文40分),附加题50分;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基础题(10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注音或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殒.(yǔn)灭.(消亡)瓦砾.(shuò)步履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B.皈.(guī)依.(归依的意思)繁冗...(wǔ)..(róng)(文章烦琐冗长) 纷繁芜杂.(错综复杂、形形色色)C.远瀛.(yíng)观累赘.(zhuì) 豁.(huò)然开朗...(形容开阔或通达,宽敞明亮)D.咆哮.(xiāo)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2.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逢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相友,交好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D.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3.下列句子用“/”表示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B.彼与彼/ 年相若也C.后世之谬/ 其传而/ 莫能名者D.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4.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三岁惯女,莫我肯顾C.求人可使报秦者D.请其矢,盛以锦囊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999年,刘永行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第二首富。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眼前,沙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备考统练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基础知识(5题,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怯场契机惬意锲而不舍B. 摹本模具薄膜摩拳擦掌C. 禀赋彪炳把柄屏气凝神D. 跻身缉私汲取消除积弊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 庇佑心照不宣戳力同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 藏拙谄上欺下滥竽充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 呕气张皇失措置若罔闻百尺杆头,更进一步D. 一瞥直言不韪涸澈之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黄土高原是我们民族的发祥之地,无数______在地下的文物被_____出来,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②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重负,结果劳民伤财,群众______没有受益,_____加重了负担。
A. 埋没发掘不但反而B. 湮没发掘不仅而且C. 埋没挖掘不但反而D. 湮没挖掘不仅而且4. 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A. 坐着旅游车在山间公路上行驶,两旁络绎不绝的景色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B. 长阪桥上,张飞的一声断喝振聋发聩,竟将曹军一员大将吓死于马上。
读来令人神往。
C. 老万家里养了30多盆牡丹,开花季节一到,牡丹怒放,姹紫嫣红,十分壮观。
D. 三年困难时期,一家人相濡以沫,同舟共济,渡过了这一难关。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国家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批准在中国仅存的两条自然生态河流之一的怒江上修筑众多大坝。
B. 由于持续大雾,北京交管部门对北京部分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陆续采取了封路,何时解除视天气状况而定。
C. 秋天的北京是个美丽的季节,不说西山的枫叶,不说郁达夫的悲凉,单是天安门、王府井,就有无限的秋意。
D. 入夜,咸阳街头最耀眼的夜市便是大型足疗店。
门口车辆成排,西装革履的保安吆喝着停车位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6-10题(共5道小题,15分)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
祖成,假平阳郡守。
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
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
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
元固不肯从。
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
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元所得者,送还其主。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是以收而养之。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
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
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
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
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
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
”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谓言曰:“勿忧悲也,三日之后,汝祖目闭差。
”元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
乃遍告家人。
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
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
乡里咸叹异之。
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
(《周书•列传三十八》)6.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推选B. 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路C. 假平阳郡守代理D. 号踊绝而后苏苏醒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今以灯光普施法界②以金鎞治其祖目B. ①乃以杖击其头②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C. ①祖异而舍之②诸小儿竞取而食之D.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②其祖丧明三年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祖父)谓其贪戏B. (张元)将欲更弃之C. (张元)号踊,绝而后苏D. (老公)以金鎞疗其祖目9.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元讲孝道的一组是①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②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③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④衣冠不解,旦夕扶侍⑤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⑥元所得者,送还其主A. ①②④B. ③⑤⑥C. ①⑤⑥D. ②③④10.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张元小时贪玩,一年夏天,因为中午炎热,他的祖父想把他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坚决不肯听从。
还说“我不能把身体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B. 张元小时候就与一般孩子不同,邻居家的杏子落在他家园中,张元拾到后,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而其他的小孩拾到后却自己享用。
C. 张元快成年时,祖父已经失明三年,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每天早晚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给自己的祖父。
D. 张元的祖父卧病时,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日夜服侍在祖父身旁。
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与他父亲一样,三天水汤不进,邻里们都感叹不已。
第Ⅱ卷三、(17分)11. 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之《严先生祠堂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 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 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 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 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13.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写法)____________背诵默写14. 补写出下列语句中的的空缺部分(任选其中三题填写)(6分)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_____,______。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
③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12分,每小题3分)瑞士研究人员最近切除了一组实验鼠的部分脑干,从而使得这些老鼠的前爪无法活动。
但是,在给这些老鼠注射某种药物之后,它们又可以爬绳和抓住颗粒状食物了。
最近一期《自然》杂志介绍的这项实验,基本上是第一次证明了所谓“发生生物学”这样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可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从理论上说,发生生物学不仅将为减缓或阻止诸如阿耳茨海默症、风温性关节炎和多样硬化症等虚弱性疾病的发展提供线索,而且还将使科学家能够补救躯体已经造成的损害——迄今为止这样的治疗是不可能的。
发生生物学的研究正在科学界赢得大批的追随者,各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机构,如美国基因公司、基因技术公司、先驱公司以及基因研究所等,纷纷投入研究经费,以期发明新药。
发生生物学的前提是:科学家在拥有足够的知识后,可以模仿胚胎的诞生过程。
在孕期的头6个月内,胎儿会产生一些组织,它们对于出生之后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
大脑、心脏、肝脏和肾脏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这种原生动力决不会重新出现。
在孩提时代,甚至是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胎儿的肌体仅仅是增加质量而已。
人类的身体在接近成年时才达到稳定,并在中年前后的某个时期开始衰老。
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退化,并逐渐停止运转。
如果药物治疗能够重新诱发初期发育过程的话,那么研究人员相信他们能够攻克各种各样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头可以长得更加坚硬,中风患者可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多样硬化症患者可以重获运动能力,甚至还可以通过杀死生长分子来抑制癌症。
要想使这一新的治疗方式得到应用,科学家就必须发现导致人体有机构成的那些分子,或者从相反的方面来说,就是发现导致生长停止的那些分子。
本文开头提到的老鼠实验抑制了阻碍新的脑细胞生长的分子。
尽管科学家正在取得进展,但他们告诫说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
这一领域内的大多数人相信,至少在5年之后,市场上才会出现根据发生生物学原理研制的药物。
不过,尽管许许多多的实验走入了岐途,但人们乐观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科学家们仍在梦想着取得巨大的成功。
15. 第一段中的“实际意义”是指A. 证实了发生生物学的实际存在。
B. 证明了发生生物学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C. 证明了发生生物学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D. 促使一大批公司投资并研制出新的药品。
16. 对“这种原生动力决不会重新出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孕期的头6个月之后,这种原生动力就会丧失,永远不再出现。
B. 这种原生动力是孩提时代丧失的,以后不会重新出现。
C. 人类的身体在接近成年并达到稳定时就丧失了这种原生动力,以后永远不再出现。
D. 这种原生动力的丧失是中年前后的某个时期,以后永远不会重新出现。
17. 从理论上说,发生生物学能够治疗诸如骨质疏松症、中风、癌症等多种疾病,原因是A. 它能够阻止人体器官的退化,延缓衰老。
B. 它可以通过杀死生长分子来抑制癌症。
C. 它能抑制阻碍新的脑细胞生长的分子。
D. 它能够重新诱发初期发育过程。
1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发生生物学通过模仿胚胎的诞生过程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B. 模仿胚胎的诞生过程可以使人重新获得只有在胎儿发育前期才有的会产生一些组织的能力。
C. 重新诱发初期发育过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发现导致人体有机构成的那些分子,二是发现导致生长停止的那些分子,这两种方法都已在实验中得到证实。
D. 如果像理论上说的那样,发生生物学可以治疗目前根本无法治疗的疾病,因而一大批制药公司竞相投资,但最早也要在几年之后市场上才会出现这类药物。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19-22题(18分)读张爱玲贾平凹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这个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般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上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