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2)水体的富营养化 (3)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14.微生物对有机物、重金属的生物转化 有机物:脱卤、还原、水合反应 重金属:氧化、还原、甲基化、吸附作用、在细胞外产生可以结合(包括细胞表面吸附)有毒重金属离子的结合物 (减少吸收、增加排出、解毒作用)
第二章
1.靶器官:毒物进入机体后,体内最先达到该物质临界浓度(刚能引起脏器功能紊乱和毒性损伤的浓度)的器官。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主要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生物和人体内正常激素的合成、 贮存、分泌、运输、结合、反应(作用)和代谢(分解,消除)等施加影响,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系统) 机能,引起神经、生殖、免疫等异常和危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3.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和变异性的总和。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数量多、出现频率高。 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 的种。 5.敏感种 sensitive species :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种 Tolerant species :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6.污染物对酶的诱导与抑制作用:p70 对酶的诱导指的是污染物可使某些与代谢转化有关的酶系统活力增强或酶含量增加,并因此而促进其他外来物质生 物转化过程。 对酶的抑制指的是污染物可使某些与代谢转化有关的酶系统活力减弱或酶含量减少,并)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1+1=2):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 的作用强度的总和。机理:物质化学结构相近、性质相似,靶器官相同或毒性作用机理相同。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1+1>>2):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 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机理:一种化学物质能促使 机体对其他化学物质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延缓、蓄积增多和产生高毒的代谢产物等。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1<1+1<2):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机理:各 毒物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不同,互不影响。 独立作用效应相当于经过第一种化学物质作用后存活的生物再受到第二种化学物作用。 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1+1<1):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 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 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拮扛剂 antagonist:能使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 学效应减弱的化学物,如毒理学中的解毒剂。机理:功能拮扛,两种物质在生理功能中作用相反,彼此抵消原有 的生物学效应;如巴比妥类中毒血压降低,去甲肾上腺激素有加压作用。化学拮扛,两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 低毒、无毒产物。如二巯基丙醇可与 As, Pb, Hg 螯合,后者解毒。受体拮扛,两物质与同一受体结合,其一将与 另一物质生物学效应有关的受体封阻,使后者无单独与机体接触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如阿托品对有机磷解毒。④ 干扰拮扛,两物质不化学反应、不竞争受体,a 只是干扰 b 的生物学作用,使其效应减弱。 8.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行为毒性(Behavioral Toxicity):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 常变化的范围,就产生了行为毒性。 回避行为: 是指水生动物, 特别是游泳能力强的水生动物, 能主动避开受污染的水区, 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水区的行 为。污染造成生物回避,使水环境中水生生物种类组成、 区系分布随之改变,从而打乱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捕食行为: 水生生物的捕食行为可受到污染物的影响。 捕食行为的破坏可导致生物机体获得资源减少, 最终引起 生
环境生物学期末重点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在环境生物学中,自然环境往往强调的是较少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影响、仍较完整保持先天状况的环境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了自然状态的环境,在该环境中,环境要素成分不完整或比例失调,物质循环难以进行,能量流动不畅,系统功能显著降低。
胁迫环境:指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子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也会超越生物生存的正常环境,形成生物生存的胁迫环境。
自然环境总是强调与研究的受损环境相对应,较少受到人类干扰的另一种环境。
后面两者区别: 1)成因不同:胁迫环境是自然条件下生态因子数量上偏离正常状态时的“自然环境”,受损环境成因主要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2)环境变化的特点不同:受损环境与胁迫环境相比,在环境因子变化的程度、范围、速度、频度等方面要大得多。
2、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
本质: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生态破坏: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本质:过多利用,人为破坏。
拿走3、分析受损环境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生物与受损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是有很多环境因子组合起来的复合体,这些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程度不同的发生变化。
(2)主导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它们的作用程度是差异的,其中起突出作用的环境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积累效应: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积累。
环境变化是逐步发展的,一开始并不被人们所察觉或重视,通过初步积累,最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这种效应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到生态系统等各级生物层次,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生物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作用,包括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生物种类及菌株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等;生态工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不同类型物种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污染净化过程的调控作用等。
3.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探索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恢复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狙击过程的限制因素,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发展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技术。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环境: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水平和溶解氧的变化,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流分为相应的地区段:清洁区:表明未受污染,氧及时得到补充。
分解区:细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消耗溶解氧,而通过大气补充的氧不能弥补消耗的氧,因此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此时细菌个数增加。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环境生物学重点
环境生物学重点绪论1. 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环境问题包括哪两大类、酸雨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两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义:pH<5.7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景观多样性3. 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教材)。
其他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熊冶廷)。
4. 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对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监测和评价的一种单一的或复合的工艺技术系统。
包括污染物生物控制、消除技术和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5. 环境生物学和分支学科的相关性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类气体污染如CO2、NOx、碳氢化合物、HF、H2S、SO2、CO等。
颗粒物污染烟灰、烟尘、光化学烟雾微生物悬浮气溶胶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类型需氧有机物质污染氮磷化合物污染有毒重金属和难降解化合物的污染石油类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热污染盐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按污染物的产生原因: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如工业农业和交通)。
按污染的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2、污染物、优先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物:指进入环境以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优先控制污染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重点
3.环境生物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分支4.外来化合物:是指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的化合物,即使在生物体内存在也是非生物途径火非生里量进入生物体内夫人外来化合物。
5.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和毒理学的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6.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将生物技术用于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中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8.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外源化合物: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与环境之中,可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引起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又称为外来化合物或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10.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
11.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伤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的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2.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中个体的组合,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1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14.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15.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16.毒性: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亦称毒物。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方面。
本篇文章将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物种多样性三个方面,简要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一些知识点。
一、生态学生态学是环境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在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态位。
1.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个体或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生态地位,它包括了生物个体所从事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范围、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生态位的概念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解释生物个体或群落的适应性、竞争关系和演化历程等问题。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平衡的系统,对维持生命系统和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进化生物学进化生物学是环境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物的演化过程、物种形成、遗传变异等方面的问题。
在进化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适应性和基因漂变。
1.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个体或物种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能力。
适应性是生物演化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适应性优秀的生物个体或种群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而适应性较差的个体或种群则会被淘汰。
2.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因素的随机性,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微小变化的现象。
基因漂变是一种随机过程,它在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种形成和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涵盖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分布和多样性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生物学复习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学要点
1.5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影响
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一)病原微生物(空气、水体、土壤) (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华、赤潮、危害) (三)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汞、砷、硒、铅、锡、镉、锑 1)汞的形式 无机汞(多难溶): Hg2+2 → Hg0 + Hg2+ 注:Hg2+2 = Hg+ —Hg+ 零价的金属汞与一价汞盐几乎不溶 二价汞盐除了硫化汞、碘化汞外几乎均可溶解 有机汞(易溶) : 通式——RHgX 和 R2Hg 其中 R 为有机原子基团,X 为无机离子如卤素原子、 硫酸根、硝酸根、磷酸根、氰化物、羟基等。
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者难分解的化合物,使体内该物质的浓 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富集,可用浓度系数或富集因子(BCF)来表 示,亦指生物体内某种物质浓度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 (1)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 (2)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 (3)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 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
污染物(Pollutant)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
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分生产性和生活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分类
按污染物的来源分为自然源的污染物和人为源的污染物,有些污染物(如 二氧化硫)既有自然源又有人为源的。
按污染物所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 染物、生物污染物等。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3、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4、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解毒机制5、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6、生物监测和生物修复技术7、环境生物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1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究。
其范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涉及到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等。
111 环境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毒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和融合。
通过借鉴和整合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生物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21 研究内容环境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分布、转化和排泄规律;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和抗性机制;环境污染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在污染胁迫下的变化等。
122 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实验、模型构建、生物监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
野外调查可以获取真实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第一手资料;实验室模拟实验能够控制变量,深入探究特定因素的影响;模型构建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从基因水平揭示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
13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131 迁移过程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介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
例如,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水体和土壤,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随水流迁移到河流和湖泊。
132 转化机制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如挥发、扩散;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生物转化则是通过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一、绪论1、环境问题分类:(1)环境污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发生了不良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2)生态破坏: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如,酸雨(pH<5.6降水)、赤潮(N、P丰富,浮游生物繁殖引起海水缺溶解氧)、水华(N、P丰富,淡水中藻类繁殖引起溶解氧缺乏)、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使得能量易进难出)等。
2、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二、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害性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的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主要的迁移方式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3、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4、污染物的分布:不仅指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5、污染物的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结果有两种可能,要么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要么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
6、生物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所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7、分解作用/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生态学家用生态系统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过程。
2.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其中一地区或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物种多样性来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3.生态位:生态位是指其中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都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负面影响。
5.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是一种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生态系统对不同干扰的响应,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生物指示剂:生物指示剂是利用有机体对环境因子敏感性的差异,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的指标。
例如,一些藻类对水质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变化的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7.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并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它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过程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食物、水源、气候调节、自然景观等。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了解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
9.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环境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生物学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生态毒理学、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环境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主要涉及环境质量的检测、评价、控制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的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生物技术和污染净化的生物强化技术。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关系:环境生物学是以生态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并且与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有些重叠,但环境生物学和生态学仍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畴。
环境生物学与毒理学关系:环境生物学不仅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损害作用的发生、发展,而且要阐明其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控制的规律,探索污染物损害有机体的敏感指标,毒物在生物体内积累与毒物浓度的关系以及生物代谢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做出预测,并对外来化合物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确定毒物毒性大小、危害程度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为制定环境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要点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12、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及环境物理效应。
213、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a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b废物的排放;c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28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85、环境中污染物的形态是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式、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污染物的形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转化。
污染物存在形态包括:价态、化合态、结构态、络合态等。
(理解)306、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4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
348、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388、生物转运的方式: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从浓度高的一侧到浓度低的一侧。
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特殊转运(生物膜具有主动选择性,需要载体,包括主动转运和异化扩散两种形式。
主动转运消耗能量,有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异化扩散不需要能量,有生物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胞饮针对液体,吞噬针对固体)。
3810、污染物吸收途径:消化道、皮肤、呼吸系统等。
391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4312、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药物、日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环境污染物等)。
4313、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绪论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科学概述三、环境生物学概述重点: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二、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思考题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一、对细胞的影响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一、死亡二、对行为的影响三、对繁殖的影响四、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思考题1.何为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2.阐述污染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重点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包括哪两大类、酸雨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两类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定义:pH<5.7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④景观多样性3.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与生物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教材)。
其他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段昌群)。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熊冶廷)。
4.环境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反应过程和生物合成产物对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监测和评价的一种单一的或复合的工艺技术系统。
包括污染物生物控制、消除技术和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5.环境生物学和分支学科的相关性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及类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类气体污染如CO2、NO x、碳氢化合物、HF、H2S、SO2、CO等。
颗粒物污染烟灰、烟尘、光化学烟雾微生物悬浮气溶胶污染水污染水污染的类型需氧有机物质污染氮磷化合物污染有毒重金属和难降解化合物的污染石油类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热污染盐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按污染物的性质: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
⏹按污染物的产生原因: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如工业农业和交通)。
⏹按污染的涉及范围: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2、污染物、优先污染物、污染源污染物:指进入环境以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优先控制污染物。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工业污染源(最多)、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点污染源与面污染源点污染源:污染物发生于某一局部较小范围,一般有固定的排污口。
如工厂的排污口,形成以管口为中心的圆形扩散污染。
面污染源: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排放点,分布广而散,污染物浓度较低,但总量很大。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等);⏹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迁移方式);⏹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迁移与转化往往相伴发生。
4、生物转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a.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自由扩散):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没有膜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提供能量。
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运转方式滤过:通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运转过程分子直径小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主要运转方式2. 特殊转运主动转运:环境污染物特异结合于一转运蛋白后被转运过膜,逆浓度梯度,能量驱动。
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易化扩散:环境污染物特异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被转运过膜,转运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3.胞饮作用少数物质与膜上的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吞噬,液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5、生物转化的具体过程(相I、相II反应)相Ⅰ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Ⅱ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相Ⅰ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
6、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7、金属的生物转化◆金属的毒性影响因素:金属的浓度、金属的存在状态◆金属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金属的毒性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1、酶的诱导作用、抑制作用(一)酶活性的诱导能诱导酶的化合物大都属于有机亲脂性化合物,并且有较长的生物半衰期。
其诱导作用是:增加酶的合成速度(转录)降低酶蛋白的分解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抗氧化防御系统酶(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3)过氧化氢酶(Ct)(二)酶的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结合而引起的。
如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1.ATPase2.乙酰胆碱酯酶(AchE)3.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ALAD)4.蛋白磷酸酶2、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带有2~3个电子的分子氧还原产物,主要有:·OH、O2-、H2O2抗氧化防御系统组成:水溶性组分,如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脂溶性组分,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3、靶器官效应器官蓄积器官●靶器官:污染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效应器官:毒作用表现出来的器官。
●蓄积器官: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
三个器官间的关系⏹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靶器官也不一定是蓄积器官;⏹例:放射性碘、镉、甲基汞、有机磷农药、DDT、大气中的铅。
4、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类型⏹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危害: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荷尔蒙,而加以吸收,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减少环境激素的有效途径⏹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布袋⏹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少用室内杀虫剂5、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称为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 。
协同、相加、独立、拮抗⏹协同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解毒作用抑制)。
1+1>2 ⏹相加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1+1=2⏹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Max (A, B)<n<A+B ⏹拮抗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作用的强度(毒作用相互干扰)。
1+1<2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1、生物测试;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等变化,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生物测试的优点: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
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意义⏹确定单一污染物的安全浓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于;⏹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化;⏹确定环境质量标准;⏹生态风险评价。
2、生物毒性的基本概念;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体后,能与生物体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并导致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中毒:机体受毒物作用而表现出的疾病状态。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毒性: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毒性作用或毒效应: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总称。
无损害作用:机体无形态、生长发育、寿命的改变;未见功能容量降低或代偿能力损害;可逆的。
损害作用:机体接触或不接触后,仍表现出易感性、代谢速率低、酶系的相对活力异常。
毒性试验: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性的试验方法。
3、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以剂量为横坐标,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算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所得到的曲线。
不同的化学物或同一化学物在不同条件下,其剂量与效应或反应的相关关系不同,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
常见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形曲线三种形式。
4、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LD50、LC50),理解测定LC50的意义测定LC50的意义:⏹对可能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毒性的筛选,为控制剧毒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作为监测污染源和环境污染生物学评价的依据;⏹检查有毒物质处理效果,为制定排放标准提供依据;计算安全浓度的依据,作为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参数5、几个一般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是毒性研究的第一步。
一般采用LC50(LD50)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一)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在相当于动物生命周期的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毒性试验(二)慢性毒性试验又称长期的、亚致死试验。
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5、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按试验要求选择受试生物⏹最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生物是大鼠和小鼠。
⏹水生毒物毒性试验:鱼类、水蚤及藻类。
⏹也可选择某些高等植物如蚕豆、洋葱、大白菜等物种。
⏹雌雄动物同时试验,对试验动物预先观察几天后标记编号并随机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