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和文化适应共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决定文化适应的因素: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在东道文化中的社会传播(host social communication); 与本族群的社会传播(ethnic social communication); 东道文化的社会环境(host environment); 个人素质(personal predisposi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变迁乃至 “同化”(assimilation)的过程。



根据“熔炉论”(Melting Pot)的核心观点,美国就是一 个不断接受并“同化”外来文化群体的“大熔炉”,美国 文化即是由移民承载的各色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各个 移民群体的原有文化都是这种新文化的原料。 作为对“熔炉论”的修正而出现的“同化”理论,则把同 化过程看做是外来文化群体不断吸收“美国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和习俗等,并最终达到完全同化的完整过程,标明 了不同移民群体向“美国文化”靠拢并以其为终点的文化 变迁实质。 “同化”理论还认为,移民会因其弱势地位而不得不求助 于本族群,从而先依赖于本族群;随着移民地位的提升, 与其他族群交流的扩大和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移民会逐渐 放弃原来的族群文化,独特的族群性和移民社区也会慢慢 消逝,进而被结构性地吸收到主流社会中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 类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 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 如何交谈、如何给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 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 悉,需要去面对许多新的感性刺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 种深度焦虑,这就是文化休克。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休 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往会萎 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慢慢恢复活 力。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成为一种常态。

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即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不适应和冲突。

本文将从文化休克的定义、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是指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不适应和紧张感。

当个体置身于一个与自己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时,可能会感到无法适应、焦虑和困惑,甚至产生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这种情况被称为文化休克。

1. 价值观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价值观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平等。

当个体置身于这种文化差异中时,可能会感到无法接受和理解。

2. 社会习俗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习俗和礼仪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国家,人们习惯于用右手吃饭,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更习惯于用左手。

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3.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当个体置身于一个与自己母语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时,可能会产生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导致交流不畅和误解。

三、文化休克的解决方法1. 学习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历史、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方式来增进对对方文化的认识,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冲突。

2. 友好沟通和包容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友好的沟通和包容的态度是解决文化休克问题的关键。

双方可以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决彼此之间的误解和不适应,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互动关系。

3. 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会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身份认同,从而在文化交际中找到平衡。

四、结语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同时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友好的沟通,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包容的文化交流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的东西都 是好 的 。研究 表 明,这 一阶段所持 续 的
时间变 化很大 ,有 的人会 持续几天 ,有 的人会 持
( 三) 发展跨文化 友谊 :即便 民族认 同感要大 于跨文化认 同感 ,但 随着时 间的增 加 ,跨文化 友 谊也会得 到发展 。当新 移 民们 刚刚来到一个 新的 国家时 ,他们 通常只与 本 民族 的团体进行接触 。 几年之后 ,这 类接触还 在继续 ,但 是新移 民的与 当地不 同民族 的跨文化 交往和友谊 却明显增加 。 越 早越 多地 发展跨文化 的友谊就越有 利于融入 当
四、文 化休克 的 四个 阶段
文 化 休 克 的过 程 大 致 可 以被 划 分 为 四个 阶 段 。出发前阶段 、初到 阶段 、反应 阶段和适 阶
段。
二 、文 化休克 产生 的原 因
文化 的差异是 产生文 化休 克的最主 要原 因。
不 同的生存 环境和 宗教信 仰会形成 不 同的的人 生
式等 所带 来的跨 文化交 际的障碍 开始 引起 人们越
来 越 多的藿视 。关于跨文 化交 际的科 学研 究也 曰 趋 增 多。文化休 克 ( C u l t u r a l S h o c k )与 文化适 应 ( C u l t u r a l A d a p t a t i o n ) ,作为 跨文化 交 际 中 的 ‘ 种普 遍现象 ,也开始 为人们所 熟悉 。
使得 中 国人 以谦虚 礼让为 先 ,群体 利益至 上 。而
E m a i l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d x b 2 6 c o n ・ r : ( 1 . ’

应 。但 是总 的来说 ,此 时的人们对于 即将到来 的 文化是 持乐观态度 的。 ( 二) 初到 阶段 :当人们初次 到一个全新 的文 化之 中时 ,人们 会感觉 到很兴奋 ,很愉悦 。在 这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 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 者的某种利益需要,这种误读通常比较稳定,也往往会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休克

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TEACHING DES休克的过程至少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叫做“蜜月期”。在这一阶段,你会感
到生活在一个不同国度里很兴奋,而且每一样东西看 上去都妙不可言。你什么都喜欢,而且好像每个人都 对你很好。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乐趣好像是无穷 无尽的。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适应期”。在这个阶段,你 真正达到了感觉良好的境界,因为你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已 经能理解这种新的文化了。最初使你感到不舒服或陌生的东西, 现在已成了你能理解的东西。这种理解会减轻你的许多压力。 现在你感到自在了,你已经适应了新的文化。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
TEACHING DESIGN
据Oberg的看法,文化体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 于门外; 4)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 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在克服了自己的敌对情绪后,你就会开始认识到文化休克的短 暂性。然后你就会步入被称为“恢复期”的第三阶段。在这个 阶段,你开始变得积极起来,而且你会努力去理解所有你不理 解的东西。整个形势开始变得对你有利了,你会从前面两个阶 段出现的症状中恢复过来。而且你开始使自己适应新的准则、 新的价值观念,乃至这个新的国家的各种信念和传统。你开始 明白,虽然这种新的文化的特点和你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有所 不同,但其中也必定有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东西。
文化休克的定义
从人们的实践来看,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 到基本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 虽然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能实现。但是在价 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 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 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白人几乎没有差 别,但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白人存在很大 的分歧。由此可见,在这方面要真正做到相互 理解并不容易。

文化休克ppt课件

文化休克ppt课件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 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 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文化休克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 “休克”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 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 • “文化休 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 国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
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 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 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 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地说,文化休克就是人们对于另一 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轻则 焦虑、沮丧,重则产生心理和生理方面 的疾病,最严重的则患精神病或者自杀。
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 击所造成的障碍,但程度因人而异。 什么样的人适应能力低?
年纪大 的人
妇女
未婚者
恐外症
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 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 “仇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 仇恨。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 通,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 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 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 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 的极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 设防,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 心态。
五 文化休克的原因
• 传统解释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指个体或群体由于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而感到困惑、不适和疲惫,甚至失去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个体或群体由一个文化环境转移到另一个文化环境的过程中。

文化休克可能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是产生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优势,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被看作更重要。

当人们由一个文化背景转移到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新的文化环境不符,从而感到困惑和不安。

语言是文化休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当人们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时,他们可能无法正常交流,这会导致沟通障碍和不适感。

文化休克还可能由于习俗、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差异产生。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人们在其中生活了很长时间后会形成习惯。

当人们从一个习俗和礼仪完全不同的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行为,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还可能由于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产生。

文化背景对于塑造人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从一个文化转移到另一个文化时,他们可能会失去以前的身份和角色,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这会带来很大压力和困扰。

为了尽量避免文化休克的发生,个体和群体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个体或群体应当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礼仪和行为规范,并对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调整。

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并与当地人交流。

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也是必要的,包括寻找社区资源、参加跨文化交流培训等。

文化休克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发生。

它带来的困惑和不适感不可忽视。

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 是初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 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做 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和学会在 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毕继万)
(1)短期旅居者的文化适应 (2)长期文化适应
▪ 2.重归文化适应
▪ 第四,从社会行为方面看,文化休克可能给当事人带来 行为不稳定的现象。
▪ 3.返回本文化休克:
个体在异文化环境中经历了文化休克并适应了异文 化生活后,在回到故乡或祖国时,也会出现一种轻微的 文化休克,可称为“返回本文化休克”。
▪ 目的是让人们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以积极去学习文化适 应,将文化休克当成是文化适应过程中必要的心理体验和经 验积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 文化认同(文化身份)
跨文化适应训练 案例分析
一、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 1.定义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也译作文化冲击、文
化震荡) ▪ Oberg (奥伯格)在他的一篇学术论文《实用人类学》
(Practical Anthropology)中首次使用: “人们突然身处异文化环境中所患的一种职业病,
▪ 认同及种类认同主要归纳为三大类:
自我认同 社会认同 文化认同
▪ (1)“自我认同”是从英语self-identity翻译过来的 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的学术概念,self-identity基本
意思是指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而中文词“认同” 似乎能够适当地传达出self-identity中的identity的含
留学生或侨居他国数年甚至多年后回归祖国的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感到自己与祖国文化产生了距离感, 对国内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难以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李勇(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辽宁营口 115000)摘要:对于一个要经历跨文化方式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之中短期访问或长期居住的人来说,文化休克是一种必然要经历的状态。

要想达到最终的文化适应的目的,我们就要了解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式。

本文对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得出了有利于达到文化适应目的的多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文化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际的交往空间跨越了国籍或文化的限制。

“地球村”的理念正在一步步的成为现实。

随着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增加,那些特定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交往方式等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科学研究也日趋增多。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与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一、文化休克的含义1958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首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从自已长期生存的文化中来到另一种全新的差异文化一门中时,都会有一定时期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上波动现象,这种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性,就是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文化的差异是产生文化休克的最主要原因。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会形成不同的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习俗,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

陆地面积广阔的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会形成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是以个人服务于集体为主导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 类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 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 如何交谈、如何给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 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 悉,需要去面对许多新的感性刺激,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 种深度焦虑,这就是文化休克。 奥伯格使用的“休克”(shock)一词,来自于对植物休 克状态的生物学研究:当植物被移植后,一开始往往会萎 蔫不振,直到在新的土壤里完全扎根后,才会慢慢恢复活 力。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齐格蒙特· 鲍曼(Zygmout Bauman)的解释:
由于进入陌生的文化或遭遇陌生人的 闯入,“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曾经给我 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现在被挑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我们被 要求的,关于它要进行辩论、要求解释和 证明的东西,它不是自证的,所以,它看 起来不再是安全的”。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休克的生理表现
洁癖、饮食上过分小心谨慎、 对小病小痛反应强烈,以及恶心、 头痛、心跳过速、腹泻、失眠、 胃痛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化休克的心理表现


由于竭力做出心理调整而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常常认为 自己吃亏上当; 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孤独和沮丧的情绪,对异文 化的语言学习感到厌恶; 产生失去朋友、社会地位、职业等一切所有物的感觉; 拒绝东道文化,或有一种被东道文化疏远的感觉; 自我角色与自我认同的迷茫与混乱; 对文化差异的存在感到惊讶、焦虑、厌恶或愤怒,甚至导 致“轻微的偏执狂”,认为当地人是故意给自己制造麻烦。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当个人在进入一个与自己的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时,会感到困惑、不安和无法适应的心理状态。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来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语言障碍是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当人们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理解的工具,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差异会导致交流出现误解和困惑。

有些国家的人在交流时喜欢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有些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截了当。

这种语言差异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和适应。

价值观的不同也是文化休克的一大原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这些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当人们进入一个与自己的原文化相悖的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有些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而有些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行为和做事的方式产生疑惑和不适应。

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差异也是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习惯,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

有些国家的人在交流时习惯握手问候,而有些国家的人则习惯鞠躬或者亲吻问候。

这种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差异会让人感到生疏和不知所措。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还可能导致身份和归属感的失落。

当人们远离自己的家乡和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背景时,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人们的身份和归属感往往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种联系被打破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迷失和困惑。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产生于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社会习俗和礼仪差异以及失落的身份和归属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下。

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个人应该学习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并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加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调适-2019年精选文档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调适-2019年精选文档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调适-2019年精选文档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调适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流活动。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等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 [1]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

20世纪50年代,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更是空前。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化和文明。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2]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走到今天,正是跨文化传播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进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可以说,“文化天生就有传播的冲动”, [3]而宗教传播便是跨文化传播或者说这种所谓“天生就有传播冲动”的一种极为重要和具有深刻影响的传播表现形式。

一、佛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我国有道教、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五大主要宗教。

道教和儒教是我国本土教种,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外来宗教。

这些外来的宗教在其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便自然地遭遇了本土宗教和文化,而经过彼此互相间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最终逐渐本土化。

(一)佛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我们知道,佛教在东汉时期便从印度开始传入我国。

当时佛教和道教、儒教相互吸收,正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即佛陀)之仁祠”[4]。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避免,而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青睐。

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那么,跨文化传播学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又是什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是以文化为核心,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传播活动,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学科。

它将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传播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传播学有效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涉及传播者的角色、受众的特点和行为、传播媒质的选择及其使用、传播环境及其特点、以及信息传播中社会文化伦理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跨文化传播学的内容是什么?跨文化传播学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

研究者在探究跨文化传播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何理解各个文化的信息传播习惯及其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增进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等。

最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顺利。

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发展全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四讲 文化休克 和文化适应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