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表格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表格教案与反思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二、读一读(10)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15)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执教者
梁冬菊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语文版
教材分析
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的粗犷豪放,和他晚年的山水诗迥然不同。本诗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唐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8)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并掌握“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经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描绘诗歌中的边塞景象,感受诗歌的壮丽意境。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唐朝边塞诗的了解,如《《静夜思》、《出塞》等,引导学生进入唐代边塞诗的氛围。

2. 介绍作者王维,强调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强调韵律。

2. 提问学生对诗歌初步的理解,如诗歌的主题、情感基调等。

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的每一句,理解其含义,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等。

2. 讨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出画面,感受边塞的壮丽与孤独。

3.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四、深度探讨1. 讨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出的身世之感。

2. 探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如何通过描绘边塞景色来抒发个人情感。

五、拓展延伸1. 比较《《使至塞上》与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 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new)

唐诗五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人教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边塞诗的美学价值、文化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边塞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使至塞上》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传承中华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歌鉴赏:学会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王维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描绘边塞壮阔景象。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兴起背景,认识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举例:
-在诗歌朗读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短诗,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感悟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4.提升思维品质:在探讨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其次,在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较为感兴趣,但往往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仿写和创作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边塞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少有创意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学习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对韵律美的感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学生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实际场景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7.拓展阅读:推荐与边塞诗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从军行》、《凉州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以及《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边塞风光、战事、诗人情感等多角度探讨诗歌的主题。
6.创作练习:借鉴《使至塞上》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创作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短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
2.增强审美能力:分析诗中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验边塞风光的壮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使至塞上》教案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使至塞上》教案

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使至塞上》教案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使至塞上》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教师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齐背课文。

四、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精品教学课件
要求:品味古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形式: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②这一联中最生 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③本诗的“诗眼”“关键字”是哪 一个?为什么?④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技巧:答题时,要把这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 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格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
家。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 长。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王右丞 集》。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 露出失意情绪。
精读细研
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正 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 自比,从中透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精读细研
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
写出边疆沙 漠,浩瀚无边。
烟的劲拔、
亲切温暖,
坚毅之美。
而又பைடு நூலகம்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精读细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词地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地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 结合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查找关于“边塞诗”的资料。

3. 搜集了解王维的生平、作品。

4.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读一读1.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关于语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

关于语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语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边塞风光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字词句意。

(2)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边塞风光。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情感。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诗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教师针对学生复习的情况进行点评。

2. 深入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文,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实践演练(1)学生尝试自己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风光的片段。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熟悉程度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实际情况。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使至塞上》一、教材分析《使至塞上》选自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大都以写景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

这首诗所写的是作者被排挤后在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二、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是XX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本单元其他写景的几篇文言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等,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人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这首诗理解上并不困难,但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特点和深层意蕴仍需教师点拨,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诗歌精要之处,并设置一二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自主赏析,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了解诗歌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王维,唐代诗人、画家,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板书题目《使至.塞上》,请同学思考:(1)“至”的含义(2)谁“至”?“至”哪里?(3)去干什么?带着问题,一起走进王维的诗画之中,用心感受其笔下奇特的大漠风光。

(回答预设)(1)至:去,到。

(2)使者(作者)至,至塞上(塞外)。

(3)去慰问边关的将士。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对新课有初步的了解。

(二)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学生朗读诗歌,并展开联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初读感知,把握诗歌大意知诗歌大意,注意语音的准确,朗读顺畅,尽可能通过对语音语调的把握读出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

想和想象。

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课文题目旁记下自己的初读感受,并在班内交流。

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

2.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播放名家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格律诗的节奏。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其次,诗歌的韵律和格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尽管我通过朗诵和讲解尝试让学生掌握五言律诗的特点,但实际操作中,学生们在创作自己的诗句时仍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考虑在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增加一些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熟悉和掌握这些技巧。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教案)《使至塞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课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课设计
教课目标:
1、教会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认识相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平生、思想。

3、指引学生从形象下手,领会诗的境界,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认识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课要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领会诗歌境界。

教课时数: 2 课时
教课内容与教课进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 : 近体诗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讲授《使至塞上》,我安排了一课时。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在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

因此,教法上我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想像等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使至塞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使至塞上》

教案名称:《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王维的《使至塞上》,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诗人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对国家边疆的关注,培养对古代边塞诗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边塞风光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使至塞上》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边塞风光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边塞风光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边塞风光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边塞风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边塞风光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边塞的场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边塞风光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边塞风光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边塞风光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使至塞上》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 苦闷、孤独
颔联 激愤、抑郁
颈联 赞叹
尾联 赞美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作业与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3、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 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
讲授《使至塞上》,我安排了一课时。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在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我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想像等方法。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