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本质新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题:新时期领导本质的新变化
1、是与传统领导观相比,新时期对领导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新的观点?
2、不是谈个人对领导本质的认识,而是谈学术界对着一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目的是引导大家认识领导理论前沿。
《21世纪怎样当领导》
《领导是什么》
“领导就是服务”是邓小平同志的名言。
领导本质的传统理论:权力论权威论
领导本质理论的发展:实践说变革说激励说
领导本质有影响力的界定主要有早期的“权力说”、后来的“影响力说”、以及当今有些学者提出的“实践论”等。早期的“权力说”认为权力是领导的基础,谁拥有了权力谁就是领导者,后来的“影响力说”意识到单纯以权力无法将领导与管理、统治区分开来,所以提出了领导的本质就是影响力这一论说,当今学者提出的“实践论”认为领导是一种人人可以学得会的实践,被领导者通过不断学习,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成为领导者。进而消除了存在于领导者头上的神秘光环。
变革之父约翰·科特也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就是变革,他说:领导产生变革,这是其主要职能。
理查德斯和恩格尔也说过,领导是关于描述愿景、实现价值观以及创造一个能够实现目标的环境
麻省理工学院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专家埃德加·斯琴定义领导时认为:“领导就是走出自己的文化,启动渐进型变革过程的能力
巴斯等人在交易型领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变革型领导理论,认为为追随者和组织创造变革平台、引导变革是领导者该做的。
伯恩斯认为,变革型领导任何阶层领导都需要具有持续性的领导模式,通过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双方互动与变革,最终带来双方需求层次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些都说明了变革才是领导,变革是领导的独特属性。
变革时代需要领导的变革
管理危机呼唤领导的变革
变革体现在领导过程的各个方面
21 世纪是变革的时代,领导日益发挥了其在承担变革职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的时代变化将越来越快、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领导环境将越来越复杂,所以领导在当今所凸显出来的这种变革本质必将发挥持续性的重要作用,领导也将因这种作用的发挥而永保青春。
对领导本质的界定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很多学者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看作是领导理论研究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的研究被称为“传统领导理论”此后的研究被称为“新领导理论”。两者最主要区别就是变革型领导范式的出现
领导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赵国祥
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 是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领导理论:领导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
目前:CPM 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理论
未来领导理论的趋势:女性领导、伦理领导、虚拟领导、跨文化领导和综合型领导等
一、传统领导理论的发展
(一)领导特质理论
20 世纪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者认为, 领导的特质(t rai t)是与生俱来的, 天生没有这种特质的人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而有效的领导者与无效的领导者,或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之间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着差异。
后续的特质理论研究者认为, 领导者的特质可以在个体所具有的先天品质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和培训加以塑造, 从而否定了早期“天赋伟人说”的观点, 这无疑比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前进了一步。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孤立地研究个体特质对领导工作效能的影响, 而没有注意到组织下属的特点和工作环境特性对领导的影响, 故这种孤立的研究存在着内在局限性
(二)领导行为理论
从20 世纪40 年代起, 对领导有效性的研究转向了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领导行为理论认为, 领导行为的不同对领导效能和组织绩效的影响较大, 有效的领导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和塑造获得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他们将领导行为归纳为“定规”(initiatingst ructure)维度和“关怀”(co nsideration)维度, 并首次以二维空间的形式表示领导行为, 为后续的研究开创了道路。
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学者们认为, 总体上领导(leadership)是由两类重要的行为维度构成:员工导向行为(employ ee-oriented behaviors)和任务导向行为(task-oriented behaviors)。其中,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关注人际关系, 尊重下属的意见,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等;任务导向的领导者更强调目标的实现, 明确部门职责, 帮助组织成员完成预定目标, 并把组织成员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
(三)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认为, 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变量。该理论分离出了一些情景因素, 与领导特质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领导权变理论对情境变量的研究依然是在静态水平上进行的,没有意识到情境变量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如员工的态度和技能水平等二、领导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CPM 领导理论
日本大阪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提出了PM 理论。PM 领导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方式(perfo rmance-directed), 简称P 型;另一类是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方式(maintenance-directed), 简称M型。为了使PM 领导理论更加适合中国的情况, 他们假定中国人的领导行为除了P 因素和M 因素外, 还存在领导者的品德因素, 即C 因素(characte r and morals)。P 和M 因素反映着领导的共性, 而C 因素则反映领导的个性, 即文化特异性。
在CPM 领导模式的基础上, 对中国人的内隐领导理论(implici t leadershiptheory)进行了研究, 并开发了中国人内隐领导问卷(Chinese implici t leadership scale , 缩写为CILS)。内隐领导理论是人们内心关于“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的概念化。与基于行为论的外显领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