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病因病机及证治评析

合集下载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甘草、大枣 筑堤坝以防水
【临床应用】
紧扣病机——阳虚失制,寒饮内动 从主症切入——寒饮内动+阳虚不振的征象
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脉沉或弦,舌淡苔白滑等
所治病证举隅
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癔 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备注
1.方中重用茯苓通利水饮,以防冲逆; 2.以甘澜水煎煮。
枚。6剂后复诊,咽喉异物感消失,仅偶觉有痰阻喉间,伴胸膺
胀,心悸,口臭,“口厚”。以上方去小麦、大枣,加瓜蒌仁 宽胸通下,续服6剂后,除痰仍较多外,诸症基本缓解(乳腺小
叶增生仍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2):7.】
主壮心豚起汗发 之,,,而,汗 。与灸气赤针后 桂其从者处, 三枝核小,被烧 加上腹必寒针 桂各上发,令 汤一至奔核其
——祝味菊《金匮新义》
【不典型医案举例】
谢富晋医案:邓××,女,18岁。1987年2月6日诊。患者于1986年7月起,
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 可,醒后又如常人。多方治疗,均无效果。患者除食后嗜睡外,尚伴头晕目 眩,面色㿠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苔白而微腻,舌 质淡红,脉濡缓等症。方拟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生姜10克,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2剂后,能伏案20分钟即醒, 再予原方13剂,食后嗜睡消失,余症好转。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一年未发。 【四川中医,1993,(5):36-37】
不助肾邪也。”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
【不典型医案举例】
陈某,女,43岁,1988年8月7日初诊。患者失眠5年余,去夏以来, 日趋严重,甚则通宵不能合目,每晚须服人参蜂王浆1支,方能入 寐3~4小时,然犹多梦易醒,白昼则昏昏欲睡,伴头晕脑胀,神 疲健忘,纳谷不香,胸院痞闷,稍动辄心悸,经期延后,量少色 黯。检查:面色晦滞,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上腹微胀,脐腹左侧 板硬,跳动应手,重按微痛,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弦。综观脉症, 当属心阳上虚,寒水下动,心火为寒水所乘,神不守舍,致现不 寐。必得扶其心阳,制其寒水,俾心神得安,则不寐自愈。遂投 苓桂甘枣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炙草6克,大枣12克,夜 交藤12克。以甘澜水煎煮,连进6剂后,睡眠已趋正常,惟偶见胃 脘嘈杂,晨起口淡,乃疏六君子汤加减善后。【国医论坛,1989 ,16(4):18~19.】

奔豚气病脉证治

奔豚气病脉证治

06
预防措施与康复期管理建 议
高危人群筛查及早期干预策略
筛查范围
针对有奔豚气病家族史、 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 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筛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中医四诊 合参等方法,评估个体奔 豚气病发病风险。
早期干预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 中医药调理、情志调摄、 饮食指导等早期干预措施 ,以降低发病风险。
适应症分析
西药治疗奔豚气病主要适用于症状较为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在选用 西药时,应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不良反应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措施
在使用药物治疗奔豚气病时,应严格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应 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 应及时就医。
处理措施
家庭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奔豚气病的家 庭护理知识和技能,包括情志调
护、饮食调养、起居调摄等。
社区资源整合
整合社区内的中医药、康复、心理 等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 服务。
家庭与社区联动
建立家庭与社区之间的有效沟通机 制,确保患者在家庭和社区都能得 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味都气丸:熟地黄、 山萸肉、干山药、泽泻 、牡丹皮、茯苓、五味 子,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地黄、山 药、山茱萸、茯苓、牡 丹皮、泽泻、桂枝、附 子、牛膝、车前子,温 补肾阳,化气行水。
其他证候类型及施治原则
寒热错杂型
表现为腹部有气上冲,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大便不调等。 治宜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加减。
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伴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

奔豚的病机和治疗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胡希恕先生讲: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

针处被寒,不是针处被风寒了,拿到现在的话说就是感染。

核起而赤者,被针灸的地方肿了,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

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在《金匮要略》这样讲:“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

这个病叫奔豚,就是一个神经症状,病人感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的一种神经为上走性的一种证侯。

怎么必发奔豚呢,就得根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章节了。

说奔豚病呀,皆从惊恐得之。

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刺激发作奔豚。

用烧针还使大汗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狂。

119条说“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还有一段,112条说“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

亡阳必惊狂,大汗出,烧针就是一个发惊,假如说表未解有气上冲,上面汗出得多,气上冲也剧烈,在惊恐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必发奔豚。

就在这个惊恐的基础上,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

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出汗太多,底下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

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就是这个。

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

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

“灸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红肿的,灸之。

“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

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

“更加桂二两也”,原方是桂枝三两,更加桂,再加二两。

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这是错的。

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15g了。

奔豚气病证治规律分析

奔豚气病证治规律分析
全 身 的气机 。 枝有 平 冲降逆 之功 效 , 以加 桂 枝 以增 桂 所
散寒 , 化饮 降 逆 。
4 体 会
强桂 枝 汤 的降气 功能 ,使 本方适 合 奔豚 气升 多 降少 的
病理 机 制 。 同时外用 灸法 以温 经散 寒 , 助桂枝 加桂 汤解
外 在之 寒邪 。 23 阳虚饮 动 证 - 本篇 第 4条 “ 汗 后 , 发 脐下 悸 者 , 欲
21 肝 郁 化 热证 .
本 篇第 2条 “ 豚气 上 冲胸 , 奔 腹痛 ,
往来 寒热 。 豚汤 主之 ” 奔 论述 了肝郁 化热 所致 的奔豚 证 治。 此奔 豚病 位在肝 , 冲脉有 关 。 与 冲脉 起 于下焦 , 上循
还 可 以调理全 身之 阴阳。这 是 因为桂 枝汤 主要 作用 于
不严 重 , 要 是膀 胱 气化 不 利 , 饮 内停 , 止 了肾 阳 主 水 阻 的气 化功 能 , 而 表现 出 肾阳 的相对 不足 , 从 只要 留饮一 去 。肾 阳就 可以恢 复功 能 。所 以仲景 重用 茯苓 通 利小
体 气 机 的升 降 失调 , 果 出 现气 滞 , 失 疏 畅者 , 如 肝 则肝 郁 化 火 , 焦之 气循 冲脉 上 逆者 , 奔 豚 汤治 之 ; 下 用 如果 因发汗 、 烧针 导致 心 肾 阳气 突然 不足 , 或者 因惊 恐 导致 心 肾气 机失 调 , 起水 火 既 济 中断 , 发 奔 豚者 , 引 并 用桂
中 图分 类 号 : 2 23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8 1 3- 2 R 2. A 10 — 4 X(0 10 — 2 10
【 摘要 】 奔豚气病是 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人体气机上逆的一种病理状态。张仲景和后世医家对奔豚气病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

《金匮要略》奔豚气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中医药导报[内容提要] 通过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分析其证治,补充针灸用穴治疗方案,从而拓宽奔豚气在临床治疗的途径,增强临床疗效。

奔豚,古病名,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贲豚、奔豚气。

《难经》将其列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1]。

该病特征明显,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自觉有气从下向上冲逆,痛苦异常,气复如常人。

《金匮要略》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

”关于奔豚气的证治,历代医家多有阐述,但多是针对条文所涉及的方药进行解释发挥,而涉及针灸治疗的内容却很少。

针灸作为中医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和方药比较,法虽不同,而理实一贯。

伤寒金匮各证,皆可用针或灸代替药物治疗,其收效往往能随手见功,较药剂迅速而无弊。

当然也有不及药剂之处,如“滋补剂”“泻下剂”[2]。

总之,治病如救火,以取速效为贵。

故分析提炼《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相关条文病因病机,寻找其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补入针灸治疗,以助药剂之不及。

1 成因与主症《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3]。

”本条论述奔豚气的病因和主症,指出奔豚气与惊恐等情志过极有关,提示惊恐为本病的重要诱因。

其主症为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表现为冲任气机逆乱。

总结条文,此病主要由于心、肝、肾之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机逆乱而发病。

故治疗上以平冲降逆,调畅情志及调和心肝肾三脏功能为主。

2 证治2.1 肝郁气逆《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3]”。

腹痛、气上冲胸,即指奔豚主证。

惊恐恼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引动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气上冲胸;肝郁气滞,经脉不畅,故腹痛;往来寒热则因肝郁化火,影响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此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的特征,但非奔豚必具之症。

奔豚三方证

奔豚三方证

奔豚三方证| 导读:《伤寒论》中提及治疗奔豚的有苓桂枣汤和桂枝加桂汤,《金匮要略》中有奔豚汤,三者奔豚发作的病机有何区别?如何用六经八纲理解应用?本期为大家分享治疗奔豚病三方证的条文及解读。

胡希恕经方医学条文及解读《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的病证,如有小猪奔跑之样。

根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章节的描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可见其是一种发作性的剧烈上冲性神经症,所谓“皆从惊恐得之”,胡希恕先生认为不是指来自外界的惊恐刺激,而是指一种发惊发恐的神经症。

若瘀血痰饮诸病,皆可导致惊恐为证的发作,同时,不正当的错误治疗,更足使本病发作。

如“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等。

《伤寒论》第65条所述为里有停水,发汗表不解,激动里饮,脐下悸动,伴有气上冲,欲作奔豚,用苓桂枣甘汤,温阳利水以制豚作。

第117条所述为误用烧针取汗,针处受寒红肿,引起剧烈之气上冲心,用桂枝加桂汤,降气治冲逆以泄奔豚之气。

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水饮,苓桂枣甘汤方证所治奔豚,因阳虚水饮内停,故重用茯苓以利水,而桂枝加桂汤方证为阳虚所致阴寒气上冲,故重用桂枝五两治气上冲。

冯世纶教授认为苓桂枣甘汤属太阳太阴合病,桂枝加桂汤当属太阳病证。

至于奔豚汤方证,从条文来看,除“气上冲胸”外,还有腹痛及往来寒热,胡希恕先生注解本条认为:“往来寒热,为柴胡四证之一,腹痛亦可见于柴胡证,气上冲胸,胸胁必满,又是柴胡证之一,可见此为少阳柴胡证,但柴胡不治奔豚,故变化而为奔豚汤。

对“奔豚气病”证与治的临床心悟

对“奔豚气病”证与治的临床心悟
剂后, 证全无。 诸 .
同处 下 焦 , 而其 气 并 善 上 逆 也 。 ( 金 匮 要 略 心典 》 ”《 )
且足 厥 阴肝 经 沿少腹 上 行 , 其气 亦 可遁 经上 行 ; 有从 肠 胃而 来。 曹颖 甫 日: 奔 豚 病 之 本 源 乃 肠 中之 矢 “ 气, 即肠 胃中残 余未 曾消 化之物 , 因发 酵分 解所 生 之
奔 , 日奔豚 。 ( 诸 病 源 候 论 ・ 故 ”《 贲豚 气 候 》 有从 肝 、 )
肾而来 , 豚 , 畜也 ; , 脏也 。 肾气 内动 , “ 水 肾 水 上冲 胸 喉 , 豚 之 奔 , 名 奔 豚。 亦 有 从 肝病 得 者 , 如 故 以肝 肾
腹 部 胀痛 无 定处 , 时而 觉有 气在 下腹 , 而上 窜 至上 时
本 实 验通 过 光镜 下观 察 组 织学 变 化 研 究证 实 , D P可使 胃肠黏 膜 上皮 变 性坏 死 , 胞脱 落 , 量 炎 D 细 大
细 胞 浸润 , 体 破 损 , 腺 而旋 复 代 赭 汤 可 减 轻 D P对 D
胃肠黏 膜 的损 伤 。 由此 推 测旋 复代 赭 汤 可 能作 为 一 种 黏膜 保 护 剂而 发 挥 止 呕 作 用 , 机 理 可 能 与该5H . T浓 度 的 升 高 , 而从 根 本 从 上缓 解 化疗 致呕 的起 因。 N O作 为 非 胆碱 能 非 肾上腺 素 能抑 制 性 神 经 元
( A C 的 主要递 质 , 乎 介 导 消 化 道 各 部 位 N N N N ) 几 A C 刺 激 所 引起 的消 化道 平 滑肌 舒 张反 应 。 已有 资料 表 明, 肿瘤 化 疗 的 胃肠 功 能紊 乱 , 与肠 肌 层 一氧 化 氮合 酶( O ) 耗 竭 , O 生成 减 少 有 关 。 本 实 验 N N S的 N S

奔豚病的辨证论治体会

奔豚病的辨证论治体会

奔豚病的辨证论治体会
许勇;陈晓勤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5(024)012
【摘要】奔豚,古病名,因腹中气冲、如豚奔突,故名。

奔豚之名,首见于《内经》。

奔豚之治,首见于《金匮要略》,又称"奔豚气"。

本文拟从证候特点、核心病机、治则治法、经方论治、经方医案、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文中多处补前人之未发。

不足之处,恳望指正。

奔豚,是症状还是病名,现代医家有争论,殊不知《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早已定义为疾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总页数】2页(P2296-2297)
【作者】许勇;陈晓勤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201900;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
【相关文献】
1.心阳虚奔豚证与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在病因病理、治法上有何不同?
2.温氏奔豚汤治疗奔豚病疗效总结
3.历节病并发奔豚病的病机及证治探讨
4.奔豚病辨证论治
5.《难经》“奔豚”与《金匮要略》“奔豚”之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议金匮要略之奔豚病

小议金匮要略之奔豚病

小议《金匮要略》之奔豚病《金匮要略》专篇论述的奔豚病,是指一种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时有濒死感,但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的证候群。

在孟如主编的第六版教材该篇结语中,病因总结为“有从惊恐得之,有从恼怒得之,有从发汗后复感寒邪得之,有从内有水饮误汗伤阳得之。

”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欠妥当。

1 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一贯文法来看笔者认为,只有前两条原文描述的是奔豚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而后两条桂枝加桂汤证及苓桂草枣汤证条文不是针对奔豚病的专有治法,也不是课本所言的奔豚病的另外两个证型,而是鉴别诊断。

奔豚病条文的第1条第2句明确阐述奔豚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且具有《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提纲证一样的作用,即该临床表现是奔豚病所必须具有的,换言之也是诊断奔豚病的必要条件,即“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该条文后半句明确提出奔豚病病因是“皆从惊恐得之”,故该病因是产生奔豚病,同样是诊断奔豚病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认为此句是在给《金匮要略》的奔豚病下定义。

总结奔豚病的定义为:在惊恐情绪的前提下,出现“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样症状的病称为奔豚病。

第3条原文讲的是奔豚病证治,即奔豚病的专有治法,其所论述的“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是临床诊断奔豚病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此条原文与上条原文的关系密切,如同《伤寒论》中的诸病提纲证与各汤证之间的关系,即诊断奔豚病必需具备“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而如果具备其他症状或体征,如“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等能够使诊断更加明确、把握度更大,诊断明确意味该条的奔豚汤将更有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保证了临床疗效。

第3条的桂枝加桂汤证中论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就会出现“气从少腹至心”的临床表现。

“必发奔豚”也就是必然会发生奔豚病,那么就一定要有奔豚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可是“皆从惊恐得之”这个必要条件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出,不符合前文所述奔豚病的概念,故此处只能理解成汗后再烧针发其汗,针处被寒,从而导致奔豚病样症状而非奔豚病。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病机
热:肝郁化热
寒:心肾阳虚

病 机 关 键
冲 气 上 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七点 二十九分。
奔豚气病的发生与肝、肾、心、冲脉关系密切
冲脉起于于胞胞中中,,下下出出会会阴阴,,并并在在 此分分为为三三支支:: Ø一支支沿沿腹腹腔腔前前壁壁,,挟挟脐脐上上行行,,与 与足少足阴少肾阴经肾相经并相,并散,布散于布胸于中胸,中 ,再再向向上上行行,,经经咽咽喉喉,,环环绕绕口口唇唇 ; ØØ一一支支沿沿腹腹腔腔后后壁壁,,上行上于行脊于柱脊内柱 ;内; ØØ一一支支出出会会阴阴,,分分别别沿沿股股内内侧侧下下行 行到足到大足趾大间趾(间与(足与厥足阴厥肝阴经肝走经向走一 向致一)。致)。
金匮要略讲义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七点 二十九分。
概述
一、概念 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发作时自
觉有气从下向上冲逆,痛苦异常,气复还则 如常人。
二、与奔豚气病相关的西医疾病
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冠心病,血管 痉挛综合症,腹壁肌肉痉挛,肠道积气痉挛 ,原发性高动力性综合征,等等。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七点 二十九分。
豚痛奔
汤,豚
主往气
之来上
。寒冲

热 ,
胸 ,
奔腹
()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七点 二十九分。
【提要】
论述肝郁气逆奔豚的证治
【解析】
1.主症
肝气郁结
经脉不畅
腹痛
气郁化火
影响少阳
枢机不利
冲气上逆
往来寒热
气上冲胸
2.病机 肝气郁结,化火上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七点 二十九分。

奔豚

奔豚
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 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 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 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 克。水煎服。
张仲景所论奔豚气治疗的辨证论治
► 肝肾气逆型(热证) ► 饮逆奔豚型(寒证) ► 误汗
肝气奔豚型
【证见】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 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 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 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李根白皮15克,黄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 15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 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奔豚
2012.12 林儿
► 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
证。其状痛苦异常,平息后诸症悉除,复如 常人的发作性疾病。 ► 因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

发作时,常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 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 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原文
► 【原文】病有奔豚,有吐脓,有火邪,此四
奔豚汤解析
奔豚汤 以“气从少腹上冲至胸”为主证, “腹痛”,“往来寒热”为兼证,(非必具 症状)。 ► 方用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凉肝清热; ► 半夏、生姜,降逆平冲; ► 芍药、甘草合当归、川芎,缓急止痛。 ► 其病位在肝,病性属热,病机为肝郁化火, 气逆上冲(气有余即是火)。余证,当有舌 红(边尖),苔薄黄,脉弦滑数,口苦、咽 干、心烦、腹痛或往来寒热
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怖,有火邪,此四部 病,皆从惊得之。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 咽喉,发作欲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 【病机解析】 ①惊恐伤肾,肾气内动循冲脉上冲咽喉 ②肝气郁结,化热上冲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精)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精)

气从少腹冲至心下 针刺局部色红、起硬结。 (当有阳虚表现)
治法:内外并治,温经散寒,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第4条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提要
论述过汗后阳虚,引动下焦素有之水气, 欲作奔豚的证治。
病因病机:过汗伤阳,阳虚阴盛,寒邪引动,
下焦水饮有上冲之势。 症状: 脐下悸动(自觉) 小便不利(以方测证) 治法: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主症。
成 因
与“惊恐”密切相关,如《诸病源候论》 即认为奔豚病“起于惊恐忧思所生。”
特点:具有发作性,未发作时状如常人。
证状:
发作时可见: 自觉气从少腹起,上冲至心胸咽喉,
此时病人极端痛苦,难以忍受,后
即冲气渐渐 平复如常。
第2条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 主之。
甘李根白皮 黄芩 生葛 芍药
甘草 当归 川芎 生姜 半夏
提要
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症状 气上冲胸—冲气上逆
腹痛—肝郁气滞
往来寒热—肝与胆互为表里,肝郁则少阳之气不和 当有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欲吐等症。 病因病机: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 气滞化火,循冲脉上逆。 治法:养血、桑白皮代用) 半夏 生姜-和胃降逆 芍药 甘草—缓急止痛 当归 川芎—养血调肝 葛根 黄芩—清火平肝 杂以葛根者,寓将欲降之,必先升之之理。 若奔豚反复发作,若伤肝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少津者, 生姜、半夏、川芎等辛温之品应慎用。
复习思考题
1.奔豚气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肝气奔豚的病机、主证、治法、
方药是什么?
第3条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 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 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发表时间:2011-05-20T09:15:3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董开全[导读] 本方为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

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而降冲逆。

董开全(云南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云南临沧 675805)【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81-02 【关键词】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治疗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先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1 病因病机《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的发病原因为惊恐引起,其病机与心、肝、肾有关,其上冲机理又与冲脉有联系。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冲脉起于胞中,与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如心肾之阳不足,下焦寒水随冲脉上冲则发为奔豚;如因情志受到惊恐的刺激,以致肝气郁结,肝气循冲脉上逆,亦可发为奔豚。

2 临床表现《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的临床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3 辨证治疗3.1 肝气郁结,化火上冲《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本条论述奔豚气发于肝的证治。

“腹痛”是指少腹痛;“往来寒热”本是少阳症状,因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往往影响少阳而见症。

故本条证候是由于肝气郁结,化热上冲所致。

治法: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方药: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方用李根白皮下气,甘草缓解急迫,当归、川芎、芍药养血调肝,黄芩、葛根清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病案2:患者,男,65岁,退休教师,2+月前因发 热、头痛、腮肿到我院治疗,西医按腮腺炎治疗 一周后痊愈。1周后因突发头痛,因多次治疗1月 余,仍无效果,由此求诊中医。刻诊:右侧头痛 半右耳痛,右耳上下拘急不舒,时发时止,头痛 呈胀痛,痉挛痛,牵扯痛,自觉有一股灼热气, 从右侧牙缝往头上蹿,心烦,时腹微痛,喜深吸 气,头颅CT,TCD颈椎片未见异常,BP140/90mmHg, 舌苔黄,脉弦滑。
中医五版《金匮要略讲义》教参解释为脘腹部 ;六版《金 匮要略选读》教材解释为少腹部
腹痛:肝气郁滞不畅,横逆犯胃,出现肝胃不和,腹痛。
往来寒热:肝胆互为表里,肝郁则少阳之气不和。
《悬解》中也提到 “肝胆同气,肝气上冲,肝木不
得下行,经气郁迫,故往来寒热”
奔豚汤所治疗的“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三 症为奔豚气病中最常见者,其表现有上逆、横逆、 外逆。 • 肝之火气上逆则有“冲胸”之症; • 肝之气火横逆犯胃则有突发肝气犯胃“腹痛”发 作; • 肝之气火外逆,则由里达表,出现少阳症候寒热 往来。
临床表现:伴有胸闷心烦,呕恶,口苦,咽干,平 素性情多疑善怒,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从临床上来看,这种奔豚气病不仅能单独发病,且常与其 他疾病合并出现。如妇女原本有月经先后无定期,因情志 抑郁,诱发奔豚,自觉有气从少腹循两胁上冲,引起呕吐、 胸脘嘈杂难受。
治法:养血调肝 泄热降逆 平降冲逆 本方被后世称为仲景治疗热性奔豚气病的主方。 方剂:奔豚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方解: 君:李根白皮——清肝热,降逆气,止奔豚。与当归、芍药同用,泄中有 补,敛中有收以宜肝气条达。(《长沙药解》上也有记载说李根白皮“入足 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臣:生姜 半夏——降胃气,泻肝实脾,肝脾同治。 佐:白芍 当归 川芎 ——养血调肝。(养血入肝不用地黄因其有滋腻之 嫌)。 葛根——升脾阳。(性凉清热且生津不腻,且葛根能鼓舞胃气而达肺出表是 以将余邪外达而解). 奔豚汤用根白皮, 黄芩——清肝胆之热。 归芎芍齐调肝血。 使:甘草——缓急止痛。 生姜半夏能降逆, 芩葛清热草缓急。

奔豚病辨证论治

奔豚病辨证论治

恐得之”可佐证这一观点。而气上冲心这一特殊的临床表现则 是奔豚病最显著的特点。
2 病因病机
马鸿斌主任医师就临床与阅读典籍来说,认为奔豚病病因 众多 ,不应拘于“惊恐”与“汗后伤阳”两端 ,情志刺激是其发作 的主要诱因[2-3],如《金匮要略》记载 :“奔豚气上冲胸 ,腹痛往来 寒热……皆从惊恐得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 而赤者 ,必发奔豚”“发汗后 ,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然奔豚病 发作 ,并非仅仅因为如此。亦有《诸病源候论·奔豚气候》:“夫 奔豚气者……起于惊恐忧思所主。若惊恐则伤神 ,心藏神也 ; 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居于肾而上下游走,如豚 之奔”,可见忧思伤脾神亦可病发。
【Keywords】Bentun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Wen's Bentun soup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1.09.020
“奔豚”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独特的诊断 病名 ,现代医学应归属于神经官能症一类疾病 ,为一组特有的 症状群 ,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 ,发作时濒死状 ,止如常人 ,奔豚 之名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该病的特征。目前中西医对于该病均 无特效治疗 ,现将导师的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以期对该病 的临证论治提供新思路。
马鸿斌主任医师认为现代社会人群由于压力过大,情绪急 躁,导致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气机上逆而发病,治以疏肝理气, 气畅则病愈 ,临床可选用小柴胡汤 、丹栀逍遥散。且现代人多 食肥甘厚腻,导致湿热或痰热内存,湿热或痰热易阻滞气机,气 机内郁而上冲,也可引发奔豚,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或者清热化 痰为主,选方可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或者黄连温胆汤清热去 湿化痰 ,畅达三焦气机。亦有肾虚者湿热内生 ,选用程氏萆薢 分清饮 ,补肾祛湿 ,调畅气机。气机畅达则冲逆自降而奔豚自 消。亦有久病不愈,误用寒凉药物致使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气 上逆于心,方用温氏奔豚汤,补肾健脾,引火归元。

078_奔豚气病

078_奔豚气病

仲景所论的奔豚气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以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心胸为特点,其状如猪之奔突,发作时恐惧莫名,甚至有濒死的感觉,但移时冲气渐平,即和常人无多差异。

此病在西医学中很难找到与之近似的疾病,而临床时有所见,我曾留心查阅过近三十年的有关资料,粗计亦有数十例之多。

仲景认为奔豚气的病因是起于惊恐。

《诸病源候论》在“惊恐”之下,又添“忧思”二字,说明多种情志变化皆可引起脏气不平,发为奔豚。

奔豚汤以“气从少腹上冲至胸”为主证,“腹痛”,“往来寒热”为兼证,(非必具症状)。

方用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凉肝清热;半夏、生姜,降逆平冲;芍药、甘草合当归、川芎,缓急止痛。

其病位在肝,病性属热,病机为肝郁化火,气逆上冲(气有余即是火)。

于证,当有舌红(边尖),苔薄黄,脉弦滑数,口苦、咽干、心烦、腹痛或往来寒热。

[笔者治验]刘宪章,男,37岁,山西省襄垣县电业局。

病起于惊恐,已二年,呈发作性,发作时气从下腹上冲至胸、咽,惊慌莫名,伴腹痛、冷汗,严重时甚至昏仆,不省人事(但无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及遗尿),约20分钟~30分钟可自愈,但觉浑身乏力。

在当地曾做各种相关检查,未明确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为“奔豚气”,曾用过桂枝加桂汤等方,久治无效。

其人清瘦黝黑,平素性情急躁,痰多,常失眠。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病属中医所称奔豚气无疑,桂枝加桂方非不佳,无如其不对证何!拟以降火、平冲、坠痰为治,用黄芩15g,黄连6g,桑白皮30g,葛根20g,丹参15g,赤、白芍各10g,当归6g,川芎6g,茯苓15g,姜半夏10g,生姜3片,服12剂。

另用礞石滚痰丸9g,1日1次。

药后3日内竟无动静,至第4剂,大便始通,日4~5次,混有鲜血及痰涎状物;再服,血止。

尽剂。

此系我1987年在西苑医院门诊接诊者,至今已十余年矣,未再发作。

饮食增进,睡眠亦安,易方调理。

随访多年,一切安好。

李根白皮,即李子树根白皮,废用已久,药肆无售,只好代之以桑白皮。

211065116_从冲脉病变探讨奔豚病证并治

211065116_从冲脉病变探讨奔豚病证并治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 2023,Vol.16,No.3505 ㊃争鸣㊃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高子恒(博士研究生)㊁张津铖(硕士研究生)],中医学院(郭华)作者简介:高子恒(2002-),202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㊂E⁃mail:3292098409@通信作者:郭华(1963-),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㊂E⁃mail:guohua852@从冲脉病变探讨奔豚病证并治高子恒 张津铖 郭华【摘要】 奔豚病证以 气从少腹上冲心”为主要症状,从临床表现到病因病机㊁治法方药,历代医家都有着多元化的认识㊂本文运用病机辨证的方法,从冲脉病变的角度,以气机之虚实㊁升降为切入点,重点剖析奔豚病证的丰富内涵,提出其核心病机为冲脉气逆,核心治则是平冲降逆㊂临床上,神志异常疾病可参照奔豚病证治疗,消化相关疾病可出现冲脉气逆的病机,生殖系统疾病亦可从冲脉病变论治,重视以奔豚病证为代表的冲脉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㊂【关键词】 冲脉病变; 奔豚病证; 病机辨证; 张仲景;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3.022 奔豚病证,由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㊁咽喉,如小猪奔窜状而得名,惊恐㊁忧思㊁寒邪㊁水饮㊁积聚等内外病因皆可引发奔豚[1⁃4]㊂从奔豚病证的症候特点和发病环节来看,各种病因导致的冲脉病变与奔豚病证密切相关,而对奔豚病证的细致分析亦可深化对冲脉病变的认识理解㊂1 奔豚病证以冲脉气逆为核心病机1.1 奔豚的疾病内涵十分丰富奔豚最早作为一种症状描述,见于‘灵枢㊃邪气藏府病形“[4] 肾脉 微急为沉厥奔豚”,指寒邪客肾,寒主收引,阳气失运,血脉拘急,见四肢厥冷㊁奔豚时作㊁脉微而急等症㊂‘难经“[3]进一步指出 肾之积名曰奔豚”,首提 肾积奔豚”的疾病概念㊂张仲景[1]于‘金匮要略“设 奔豚气病脉证治篇”,所述 奔豚气病”与前者迥异,然至‘诸病源候论“[5]又将两者杂糅㊂其后,丹波元简[6]认为 冲疝”也属于奔豚病证㊂可见,随着奔豚病证内容的不断丰富,其概念的统一性却逐渐流失㊂正如耿琦等[7]经数据挖掘所得结论,汉以后医家对奔豚病证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㊂从历代论述来看,在表现上,奔豚病证除 气从少腹上冲心”外,还有胸闷㊁气喘㊁胁痛㊁腹痛㊁呕逆㊁往来寒热㊁手足厥冷㊁烦乱㊁郁冒㊁惊狂㊁妄语等多样的或然症[1⁃3,8]㊂其中,神志改变同时作为致病因素和发展结果,是奔豚病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㊂如‘金匮“[1]曰 皆从惊发得之”;‘肘后方“[2]言 从卒惊怖忧迫得之”;‘小品方“[8]云 惊为奔豚 狂痴欲走,闭眼谬言,开眼妄语”㊂在发病上,因肝主惊㊁肾主恐㊁心藏神,三者均与神志关系密切,历代医家多认为肝㊁肾㊁心三脏失调是引发奔豚病证的关键㊂如尤怡[9]认为 肾伤于恐 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逆也”;徐忠可[10]指出 此证果何属也,曰心㊁肝㊁肾皆有之”㊂同时,内外邪气致病因素不可忽视㊂如‘金匮“[1]中桂枝加桂汤证㊁苓桂甘枣汤证均有外寒或里饮为患,‘外台“[11]言 病如奔豚者 肾间有脓故也”㊂较之古代医家的多样论述,现代认识多崇张仲景原意,终不离 奔豚气病”三方证,如刘渡舟[12]认为 奔豚气病多因惊发激动肝肾之气上冲而成,抑或血不养肝而肝气上冲,以及心阳虚㊁水寒之气上犯之所致”㊂此三证以及 肾积奔豚”的病因㊁发病环节都有着明显差异,在此之外,奔豚病证还有着更丰富的疾病内涵㊂如‘小品方“[8]言 病人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此属肺气上逆,为‘灵枢“‘难经“‘金匮“所未阐发㊂如何统筹复杂的致病因素㊁各异的发病环节以及多样的临床表现,进而提炼出统一的病机㊁治则,并对历代方证进行梳理,正是系统认识奔豚病证的难点㊂1.2 奔豚病证以气逆为病机特点对于一般疾病,中医内科学多采用 审症求因” 辨证分型”的认识手段,但这不适于变化多端的奔豚病证㊂如第二版‘中医内科学讲义“[13]即笼统地将该病病机总结为 与心㊁肝㊁肾相关”,分 肝肾之气上逆” 水寒之气上逆”两型,却将更多的 奔豚汤证”杂附于后,如有旋覆代赭汤㊁千金奔气汤㊁奔豚丸等㊂基于‘金匮“的现代研究则主要集中在 奔豚气病”,多用脏腑辨证分析具体条文,对内涵更丰富㊁表现更多样㊁环节更复杂的奔豚病证缺少宏观总结㊂如‘金匮要略高级丛书“[1]言 奔豚气发病之标还与冲脉有关” 其病位主要累及心㊁肝㊁肾,并与冲气上逆有关”,仍未对冲脉气逆的核心地位给予充分重视㊂周仲瑛[14]推崇 病机辨证”,强调 第二病因” 审察病机”的重要性㊂这摆脱了传统辨证分型方法,囊括了多样的致病因素,更适合对奔豚病证的梳理讨论㊂第二病因,即在506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各种内外病因作用下,自身产生的病理变化成为新的病因㊂病机则是对病理状态㊁病理变化及疾病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需兼顾病因㊁发病㊁证候㊁治法的统一㊂同一疾病内部的第二病因和病机具有一致性,而不同证型亦可在此层次上相通㊂运用病机辨证的方法,从气一元论与恒动观来看,可将气机病变按体㊁用两方面,以 虚实” 升降”两个角度,分为虚㊁郁㊁陷㊁逆四种基本病理变化㊂如此,奔豚病证具有气逆的总病机㊂无论气虚㊁气郁㊁气陷均可导致气逆的发生,如肾积㊁惊恐㊁忧思所致奔豚,始于肝肾气郁;火逆㊁误汗所致奔豚,始于亡阳而虚;桂枝加桂汤证中又有表寒内陷的因素㊂奔豚病证的 气从少腹上冲心”,以及气喘㊁呕逆㊁烦乱㊁郁冒㊁惊狂等临床表现,亦均属气逆的范畴㊂从宏观上说,各种病因引发的奔豚病证统属气机病变,气虚㊁气郁㊁气陷为奔豚病证的第二病因,奔豚病证以气逆为病机特点㊂1.3 奔豚病证以冲脉为中心病位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是五脏六腑之海,为统领周身气血之要冲㊂冲脉源自少腹胞中,其上支,并于足阳明胃经㊁足少阴肾经,挟脐左右而上,至胸中而散,再出咽喉,渗灌头面诸窍;其下支,注于足少阴肾经大络,与足阳明胃经汇于气街,再出踝后,渗灌足三阴经[15]㊂冲脉循行与胃㊁肾两经最为相关,又与心㊁肺等脏腑经络相系㊂另外,冲为血海,肝主藏血,而肝主疏泄,亦可调节冲脉气血㊂冲脉在生理上与肝㊁肾㊁心㊁肺㊁胃息息相关㊂‘素问“[16]358言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㊂‘难经“[3]曰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㊂‘奇经八脉考“[17]云 凡逆气上冲 皆冲脉逆也”㊂冲脉病变多以气逆为突出特点,冲脉失和则腹中拘急㊁气上冲逆,这与奔豚病证高度一致㊂在发病上,以肝㊁肾㊁心三脏失和为中心的奔豚病证,无论是否夹杂邪气等其他因素,均以冲脉之经气上逆为中心环节㊂如张锡纯[18]498指出 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 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 或亦转而上逆” 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㊂在内外病因作用下,肝气郁逆㊁肾虚失摄㊁心阳不振,均可致气机失常,而集中表现为冲脉失和,冲气并肝气㊁挟胃气同逆,循经上冲至心胸㊁咽喉,又致心㊁肺俱病,可继发心气逆乱㊁肺气上逆,周身气机悖逆,冲气自少腹时而上行,恰似 奔豚”之状㊂况乎肝藏魂㊁肾舍志㊁心主神,脏腑气乱则神机失用,呈现出三焦并病㊁气血精神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㊂周雯[19]将 奔豚气病”分为寒热二证,亦认为无论肝郁化火证,还是寒饮所致的肾水上泛证,均以冲气上逆为主要病机㊂综上,各种因素引发的奔豚病证,均以冲脉为中心病位,以冲脉气逆为核心病机㊂2 奔豚病证以平冲降逆为核心治则2.1 治疗奔豚病证首当调理冲脉冲脉失和是奔豚病证发病的关键,治疗上首当调理冲脉,以致和平,即 平冲”之谓㊂纵览历代奔豚汤证,调理冲脉又不离平寒热㊁调虚实,使脏腑安宁,则冲脉自和㊁奔豚自止,恰如唐容川[20]言 不治奔豚,正所以深于治也”㊂如肝郁气滞㊁冲脉气逆引发奔豚者,多由惊恐得之㊂血分素虚㊁气分郁热, 胞宫肝血不静,肝火上逆,则为奔豚”[20]㊂治宜疏肝泄热㊁养血平冲,方有‘金匮“[1]奔豚汤㊁‘外台“[11]奔豚气诸方㊁‘小品方“[8]牡蛎奔豚汤等㊂诸方重用李根白皮,因 甘寒敛涩” 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21],故能泄肝经㊁冲脉之郁热,更可引气下行,效专则力宏㊂另如贾春华[22]认为李根白皮功效为清降肺气而治奔豚,然而此药与黄芩相伍,恰有 佐金平木”之理㊂诸方在泄热之余,因心主神明,以桂枝㊁甘草㊁麦冬㊁牡蛎养心安神;又因冲为血海㊁起自胞宫㊁隶属阳明,以当归㊁芍药㊁川芎调血安冲,或葛根㊁半夏㊁生姜㊁人参和胃止逆,共奏 平冲”之义㊂又如阳虚寒饮㊁冲脉气逆引发奔豚者,多在亡阳之后,本有寒饮为患,故属心脾肾阳之本虚㊁寒邪水饮之标实㊂尤是‘金匮“[1]桂枝加桂汤证㊁苓桂甘枣汤证最具代表性,而‘肘后方“[2]奔豚汤在组成上亦相仿㊂其中桂枝为温阳散寒㊁平冲降逆之的药, 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 力善宣通,能升大气㊁降逆气㊁散邪气”[18]292㊂诸方皆用桂枝与甘草相合,温助心阳,意在 主明则下安”,上焦阳气昌盛则下焦寒水㊁冲气不能乘逆,奔豚自止,张仲景用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主亡阳惊狂㊁理中汤去术加桂主脐上筑㊁苓桂味甘汤治气冲皆含此义㊂在温阳降逆的同时,因寒邪水饮夹杂,方中用吴萸㊁生姜㊁半夏散寒温胃下气,或以茯苓㊁大枣利水宁心安神,如此则邪气去㊁正气复,心肾安宁而无上逆之机,冲脉自和㊂2.2 治疗奔豚病证主在调节气机‘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16]764言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素问㊃玉版论要篇“[16]139言 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㊂至于奔豚病证,因冲脉统领十二经气血,故把握冲脉气逆的核心病机是调节周身气机的关键㊂又因冲脉起自胞宫㊁散布心胸,下连少阴㊁上隶阳明,更与厥阴相通,故调节诸脏腑气机之虚实㊁升降是调治冲脉的抓手㊂总览诸家所论,奔豚病证确属气逆,然而治疗上绝非泥于镇逆一法,虚者补之㊁郁者发之㊁陷者举之,以复气机之常,使冲气徐徐下降,所谓 降逆”也㊂如李东垣[23]认为, 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即元气素虚,心肺失养,上气不足,气虚下陷,下焦阴火反盛,更与冲气相并,冲逆至上焦,故见 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急有音不得卧”㊂此属内伤之奔豚病证,症见气喘㊂方用 湿化成”之参㊁芪㊁草补脾胃之虚,佐 风升生”之柴胡㊁升麻升清阳之陷,稍加苍术㊁陈皮㊁木香消积滞之气,诸药相合,意以调中焦气机㊁益脾胃元气,故名调中益气汤㊂另有脏气法时用药,于秋冬加 燥降收”之吴萸,并降胆㊁胃㊁冲之逆气,或夏月加 寒沉藏”之知母㊁黄柏㊁黄连,直泄下焦冲脉之阴火㊂又如黄元御[24]指出, 奔豚之证,水寒土湿,而风木郁发者也”,脾肾阳虚,中气失运,寒湿阻滞,又因肝气郁勃,盛则发作奔豚㊂故治疗上当通达其郁㊁温补其虚,以复中焦斡旋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507之气,升降相安则冲逆自止㊂首推桂枝一味,疏发肝郁㊁升健脾气,为扭转气机之要药, 桂枝疏肝脾㊁治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㊂凭桂枝之 升㊁散㊁温㊁通”来调节气机升降,亦是张仲景常法,如桂枝汤主表证下后气上冲㊁桂枝人参汤主协热而利㊁黄连汤主欲呕吐等㊂无论整体上呈气陷或气逆的特点,都可基于具体病机内容运用桂枝之升散,与他药相合,恢复气机之常,最终达到举陷或降逆的效果㊂故张锡纯[18]575谓 桂枝一药而升降之性皆备,凡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此诚天生使独而为不可思议之妙药也”㊂2.3 治疗冲脉病变与奔豚治法相参‘医学衷中参西录“[18]498言, 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㊂作为以气逆为特点的典型冲脉病变,在病机辨证的视角下,奔豚病证的相关探讨可延伸到更广泛的冲脉病变中㊂肾虚不摄㊁心阳不足㊁脾虚失运㊁肝气郁逆㊁胃气上逆㊁肺气上逆等气机失调的第二病因皆可与冲脉气逆的核心病机伴见,或互为因果而构成重要的发病环节,此外,内风㊁郁热㊁相火㊁寒邪㊁痰饮㊁水湿等病理要素亦可掺杂其间㊂如张锡纯[18]498有 冲气挟相火上冲”一案,病家原患痢疾,大黄数攻而愈,却见丑寅之交时,有热气自下焦上冲,行至中焦觉闷热㊁心烦,片刻呃逆出,热感即消㊂此属冲脉病变,与奔豚病证相似,以冲胃气逆为核心病机㊂丑寅之交,当阴尽阳升,前因攻下耗气,阳气虚陷而相火怫郁,下焦气化不敛,相火与冲气并逆至胃脘,胃气上逆,故见满闷㊁烦乱㊁呃逆㊂治疗宗桂枝加桂汤法加减,畅气机升降㊁理气化虚实,又因冲脉为病源,肝肾不足为根本,故宜 于下焦之气化培养而镇安之”㊂方以桂枝为君药,升阳举陷开郁,半夏㊁龙骨㊁牡蛎镇降冲胃逆气,芡实㊁山药补肾而敛冲脉,杭芍㊁黄柏泻肝肾之相火,甘草㊁麦芽缓肝急而畅肝木,鸡内金消积滞而助运化㊂诸药相配,寓升于降㊁寓通于补㊁寓走于守㊁寓消于和,全面兼顾了冲胃气逆的病机及背后的第二病因,故 两剂病愈强半” 连服三剂全愈”㊂又如张琪[25]有 寒气循冲脉上冲”一案,患者为青少年,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心,旋即胸闷太息㊁面色青㊁手足厥冷, 几有灭绝之感”,脉沉有力,舌滑润苔白㊂此亦为冲脉病变,而与张仲景桂枝加桂汤证绝似㊂虽无原文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的直接病因,但患者发作时面青㊁肢厥㊁胸闷㊁脉沉㊁舌润,其心阳不足㊁寒邪上犯的第二病因与奔豚病证等同㊂故仍以阳虚内寒㊁冲脉气逆为核心病机㊂方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加桂至30g,继以龙牡镇摄,前后治疗一月痊愈㊂此方要点在于 更加桂二两”,为张仲景温振心阳㊁升发阳气㊁解散寒邪用法,如30条亦云 增桂令汗出”,故此处桂枝的功效为升散无疑[26]㊂现代多认为桂枝加量在于平冲降逆,实则是 隔二隔三之治”,使升降得复㊁虚实相安,从而达到降逆的目的[27]㊂上文展示了多种相互配合的冲脉治法,皆从奔豚病证的 平冲降逆”衍生而来,有镇冲㊁敛冲㊁开郁㊁降逆㊁散寒㊁泻热等㊂除奔豚病证的各汤方之外,许多其他方剂亦可基于相似的病因病机㊁治则治法运用于冲脉病变中㊂如镇冲降气,可选旋覆代赭汤㊁参赭镇气汤㊁参赭培气汤㊁镇摄汤;敛冲摄气,可用肾气丸㊁薯蓣纳气汤㊁加味麦门冬汤;兼痰饮水湿,有苓桂术甘汤㊁苓桂味甘汤㊁理痰汤㊁从龙汤;兼相火内热,有寒降汤;兼阳虚内寒,有乌梅丸㊁大建中汤;兼风火相煽,有风引汤㊁建瓴汤㊁镇肝熄风汤等㊂3 重视冲脉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3.1 神志异常疾病可参照奔豚病证治疗神志改变是奔豚病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一些神志异常疾病可作为奔豚病证或其类似证来治疗,而调畅气机是治疗的主要内容㊂李赛美[28]认为奔豚病证以惊恐㊁惊悸为发病基础,治疗上当重视阳气的振奋与肝气的升发,先后运用桂枝加桂汤㊁乌梅丸治愈奔豚病证而有 窒息感㊁濒死感”等多种幻觉一例;高益民[29]言奔豚病证难以找出西医学疾病与之对应,但总归气机逆乱,治疗上重视调达肝与脾胃气机,运用小柴胡合半夏泻心汤㊁小柴胡合黄芪桂枝通脉汤治愈神经官能症两例㊂3.2 消化相关疾病可出现冲脉气逆的病机冲脉隶属阳明,因冲气上逆而胃失和降㊁冲胃俱逆者尤多,许多以胃气上逆为核心病机的消化疾病亦可有冲脉气逆,在通降胃气之余应佐以疏肝㊁补肾㊁镇冲㊁敛冲等冲脉治法㊂赵安平[30]自拟赭石降冲汤治愈重度妊娠恶阻67例,以赭石㊁苏子㊁陈皮㊁茯苓镇冲降胃止逆,黄芩㊁沙参㊁白术㊁甘草清热益气安胎,杜仲补肾敛冲固胎,使冲胃相安㊁胎元无殒;黄鹤[31]以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20例,方用半夏㊁苏子㊁厚朴㊁竹茹㊁赭石㊁龙骨㊁牡蛎降胃镇冲,山药㊁芡实㊁枸杞补肾敛冲,柴胡㊁郁金㊁川楝子㊁白芍㊁柏子仁疏肝理郁,鸡内金㊁炙草健脾消积,用药4周后综合疗效确切㊂3.3 生殖系统疾病可从冲脉病变论治冲脉起于胞宫,胞宫在男子为精室,在女子为子宫,‘素问“[16]7更是以 太冲脉盛” 太冲脉衰少”来论述月经的年龄规律,所以生殖相关疾病首当考虑冲脉病变㊂王亚杰[32]针刺冲脉之大杼㊁公孙㊁上巨虚㊁下巨虚穴治疗前列腺增生,统计显示疗效优于脏腑辨证取穴;肖承悰[33]强调冲脉虚衰㊁血海不足是卵巢早衰的发生基础,治疗上采用七子益肾理冲汤,将五子衍宗丸去车前子㊁五味子,加桑葚子㊁女贞子,以滋肾阴㊁填精血,佐用香附行气活血调冲,补冲与理冲并行,终归 以理冲为要”㊂参考文献[1] 陈纪藩.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6,436.[2] 沈澍农.肘后备急方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1.[3] 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100.508 环球中医药2023年3月第16卷第3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rch2023,Vol.16,No.3[4] 东汉㊃佚名.灵枢经[M].张秀琴,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3.[5] 隋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高文柱,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2.[6] 日㊃丹波元简.灵枢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50.[7] 耿琦,崔晨,蒋健.基于数据挖掘的奔豚气病古方用药治则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0):2008⁃2015.[8] 高文柱.小品方辑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1.[9] 清㊃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雷风,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4.[10] 清㊃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M].邓明仲,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7.[11] 唐㊃王焘.外台秘要方[M].高文柱,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54.[12]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4.[13]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33.[14] 周仲瑛.中医病机辨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6.[15] 张吉.经脉病候辨证与针灸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16]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139,358,764.[17] 明㊃李时珍.濒湖脉学㊃奇经八脉考[M].柳长华,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4.[18] 民国㊃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王云凯,校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2,498,575.[19] 姜德友.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8.[20] 清㊃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M].梁宝祥,校注.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22,423.[21] 清㊃黄元御.长沙药解[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8.[22] 贾春华.知道金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09.[23] 金㊃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王雪峰,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77.[24] 清㊃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9.[25] 张琪.张琪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65.[26] 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42.[27] 蔡向红.隔二隔三之治的方法[J].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4.[28] 程敏,李赛美.论奔豚气病的发病与治疗[J].江苏中医药,2019,51(5):53⁃55.[29] 郝秀珍.高益民教授治疗奔豚证验案心悟[J].名医,2019,10(10):6⁃7.[30] 赵安平.自拟赭石降冲汤治疗恶阻67例[J].陕西中医,1990,11(4):185.[31] 漆文杰.加味降胃镇冲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32] 王亚杰.针刺冲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理论初探及临床观察[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33] 吴丽婷,石玥,刘雁峰,等.肖承悰治疗卵巢早衰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2):108⁃110.(收稿日期:2022⁃12⁃24)(本文编辑:王馨瑶)。

试析奔豚及其治疗

试析奔豚及其治疗

试析奔豚及其治疗丁德正【摘要】探讨并论述经典医籍记述奔豚所属之疾病与证候及其治疗,认为奔豚是见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1组症状群,临床上宜全面审析其所属之疾病与证候而治之.除《金匮要略》外,还应重视《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对奔豚的记述,这样方能全面认识奔豚.同时对奔豚提出了治疗方药与针灸疗法,对奔豚之防复亦提出了个人见解及巩固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11【总页数】3页(P1301-1302,1316)【关键词】奔豚;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作者】丁德正【作者单位】河南省社旗县中医精神疾病研究所,河南社旗47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奔豚,或称奔豚气。

奔豚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豕之突,故名奔豚”[1]。

笔者试就奔豚所属之疾病、病因病机与治疗予以探析。

1 奔豚系何种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考“沉厥”,《太素》五脏脉诊注:“足脚沉重,逆冷不收”[2];“不得前后”者,二便窘迫,欲解不能也,据此当为腹型癫痫。

此类奔豚发作后,有1~2 h之困乏、昏沉思睡、足脚沉重、逆冷不收。

《难经·五十六难》谓:“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下无时”,应为“沉厥奔豚”之症状补充。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主要见于隐匿性忧郁症及癔症,“往来寒热”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面烘热。

腹内热、忽冷忽热类“往来寒热”者也。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两条主要见于隐匿性忧郁症,患者疑病观念颇重,躯体稍微异样或不适,会引发惊恐,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奔豚或“欲作奔豚”之“脐下悸”则作矣。

《诸病源候论》[3]:“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主要见于癔症及腹型癫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