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
亵玩焉。
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弄它。
亲近而不庄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认为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 菊,是 花中的 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 富贵者;莲, 是花中的君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品德高尚 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Yī叹词
噫!菊之爱, Xiǎn少,难得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应当
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当然很多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Page 19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 篇—— 爱莲说 》课件( 共64 张PPT)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教案:第16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
16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学课件精品PPT初一优秀课堂课件
重点积累
一、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二、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身体 2.惟吾德馨 (古:品德高尚 3.谈笑有鸿儒 (古:大
今:样子) 今:芳香) 今: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今: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弹奏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 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 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 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 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半年内连搬三次家,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刘禹锡 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说
文体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 了莲花哪些品格?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正直。
(3)“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 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 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 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 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反问
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身边的物, 表达自己的志向。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 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 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 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ppt教学课件 (8)
◆字词学习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鸿儒( rú )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课文解读
陋室铭
在,在于
动词,有名,出名
动词,有灵气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陋室铭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作者名片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称之
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 名的诗作有《竹枝词》《秋词》《浪淘沙》 等。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文言小结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 今义:鸿雁 )
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栽种 )
16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新课导入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 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 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 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最新整理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6课《短文两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 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之”的用法
不译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 谓 主 谓
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 宾语前置句
• 何陋之有
• =有 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谓 宾
• “何陋”是宾语,但是借助“之”字提前了,因
背景资料
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活动一:朗读 —— 读通文章 活动目标:
自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动四:——背诵 活动目标:
山不在高,
陋 室 铭
刘禹锡
,水不在 深, 。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 ?”
背景补入:
启导精思
因此,刘禹锡写了一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乐器 官府公文
对那些庸俗的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僚的抱有什么 也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同时用了对比手 态度?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法,突出陋室的高雅,个人情操的高尚
活动目标:
活动二:赏读——读明情操
写作手法
短文两篇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梳理内容 2、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3、学习类比、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16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1。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爱莲说)ppt教学课件 (1)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 么“菊”和“牡丹”分别 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 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呢?
菊
隐逸者 惜
牡丹
富贵者 厌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菊
字词学习
蕃 淤泥 涟 亵 濯 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蕃:繁、多 濯: 洗涤 鲜: 很少
染沾染: (被污染) 亵亲:近而不庄重 宜应: 当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一、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正 确的一项是 1、濯清莲而不妖( C )
正 衬
隐逸
惜
生态环境
莲
托 物 言
反 衬
志
牡丹
君子 爱
富贵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厌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背 诵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二、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 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 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什 么品格?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qingzhenshiwangzhuangxiaoxue guokaixin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课 件 (共38张PPT)
理清课文层次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惟吾德馨” ;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 牍之劳形” ; 第三层为剩余部分。
研读课文
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是写陋室 环境之美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绿和青
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当然不是,还在于陋室中的生活。
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 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 德之高尚。
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 活情趣呢?
弹琴,读经。
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 华。
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呢?
金文(铭文)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检查预习
注音
禹 鸿 馨
y^
儒 锡 牍
r%
h5ng x~n
x~ d%
试读课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 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 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 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 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 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 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 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6课 短文两篇 (共25张PPT)
课内精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A )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不宜偏私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太守谓谁 D.不蔓不枝 / 青树翠蔓
课内精读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 得妖艳。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 玩啊。
课内精读
2.文言词语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有仙则名 / 则自为其名
B.可以调素琴
C.何陋之有 /
/ /
以钱覆其口
康肃笑而遣之
D.惟吾德馨
惟手熟尔
课内精读
3.重点句子翻译题。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 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 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 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课内精读
《陋室铭》
一、 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神异。 )。斯( 这。 )是陋室,惟 (只,只是。 )吾德馨( 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 无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使……扰乱。 )耳, 无案牍之劳( 使……劳累。 )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 单元
短文两篇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古 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 一所简陋的房屋,一片爱“莲”之心也可以 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两篇短文,一是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 铭》,二是周敦颐的《爱莲说》。
课堂·导入
陋室铭
(唐)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哲 学家。出生于洛阳(今 属河南)。代表作品有 《乌衣巷》《秋词》。
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陋室铭》时,唐王 朝正在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 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听命于家奴; 在朝廷上,牛(牛增儒)、李(李 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 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 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 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 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 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 庸俗的官义
(古义:动词,在乎 今义:介词,表示某物在某地)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3)可以调素琴
(古义:调弄
今义:调动)
今义:形状)
(4)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字·词·音
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 何陋之有( 倒装标志,不译 )
体裁·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章法极为严密,从始 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 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
字·词·音
何陋之有
文言句式
(倒装句,应为“有何之陋”)
新课·讲解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
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同学们找出
相关的句子,大家积极思考回答。
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 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 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 语。
1
2
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清幽雅静。 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博学多才。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 形。高雅脱俗。
3
新课·讲解
4.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 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是身居陋
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 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陋室表现了 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品质。
阵 阵 放 清 香
(打一植物)
课堂·导入
周 敦 颐
作者·简介
周敦颐( 1017— 1073 ),
字茂叔,出生于道州营道
(今湖南)宋代思想家, 代表作有《太极图说》
《通书》。
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 元年( 1068 )擢为南康军(现在 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 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 40 余丈宽的 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 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 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 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 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 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 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 《爱莲说》。
体裁·介绍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记行 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 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陋室铭》虽只有81字,却是铭 辞中的长者。
聆听朗读,览文正音《陋室铭》
字·词·音
陋室
苔痕 案牍
lîu tái dú
德馨
鸿儒 诸葛
xīn rú gě
西蜀 shú
陋室铭 míng
新课·讲解
2.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
什么?请同学们找出相应文句,并作解释。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 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 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 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新课·讲解
3.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
新课·讲解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 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 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也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 都干出一番事业。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具有 远大的抱负。
7.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 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 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 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新课·讲解 5.难道只要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 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同学们讨论研究。
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 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 不觉得简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 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 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 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 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心理就烦。看来 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 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 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
是
斯是陋室(
当时是(
判断词
这个,那个
)
)
字·词·音
名
有仙则名(
著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作动词,说出)
往来
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
)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
字·词·音 (1)有仙则名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
(2)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3)苔痕上阶绿 (名词作动词,长到......上;名词作动词,变绿) (4)草色入帘青 (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5)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托物言志
写法·指导
1.拟人的修辞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拟人的手法渲 染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巧妙的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 常通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
才德。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
脱俗的情怀。
课堂·导入
小 小 一 姑 娘
坐 在 水 中 央
身 穿 粉 红 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