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导学案--王勇兵
七年级科学4.1.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七年级(上)科学导学案 编号:040101 姓名___________( )学 主备人:叶琳琅 使用时间: 2013年 月 日 审核人:1 2 34.1.1 物质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
理解 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3.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4.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分子的概念 活动1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吗?__________ 。
蔗糖是不是消失了?_________如没有,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如果蔗糖没有消失,那为什么我们再也看不到哪些蔗糖小颗粒?5、结论:蔗糖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只有在__________________下才 能看到。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2:酒精和水的混合1、 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近一半的清水,再沿内 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5cm ,标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1、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此时混合液的液面将_________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导入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那么,什么是物质?物质又是如何构成的呢?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将会深入了解物质的构成,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二、进修目标1. 理解物质的基本观点和性质;2. 掌握物质的构成因素;3.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三、进修内容1. 物质的定义和性质;2. 物质的构成因素:元素、化合物、混合物;3. 物质的分类方法:纯物质和混合物。
四、进修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因素及分类方法;难点:理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五、进修过程1. 物质的定义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构成因素(1)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如氧气、氢气等;(2)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如水、二氧化碳等;(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3. 物质的分类方法(1)纯物质:只由一种元素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如金属、非金属等;(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质,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如溶液、悬浮液等。
六、教室练习1. 下列物质属于纯物质的是()A. 空气B. 纯净水C. 酒精溶液D. 矿泉水2.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 氧气B. 水C. 石蜡D. 纯净水七、课后作业1. 请你找出五种不同的物质,并分别说明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2. 用自己的话简单诠释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八、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物质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纯物质和混合物的观点及区别。
在以后的进修中,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节物质的组成导学案2
第3节物质的组成(第二课时)一、目标定向1、会给化学式中某个元素标上化合价。
2、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学过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对简单的化合物进行命名。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化合价指的是中元素的化合价,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给下列加点的元素或原子团标出化合价。
(参照书83页方法提示第2条)MgO NaCl H2O CO2 Ca(OH)2 CaCO3 NH4HCO3 O23、书写化学式的步骤:①写化学式时,元素通常写在左边,元素通常写在右边。
数字写在②金属化合物中,金属一般显,非金属一般显,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一般显。
③写出化合物之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加在一起等于。
4、简单化合物的命名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之间用字连接,如CaCl2读②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向读,与写出的化学式正好相反,如MgO读③元素右下角有数字的应该先读出(填元素符号或数字)如Fe3O4读④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书写。
(Na、Ca与OH、CO3)2、含有多个化合价的元素的化合物的书写。
(C,Fe,S)3、会标出含有多个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
五、练习检测1、下列化合物中,原子团化合价为“-2”的是()A、(NH4)2SB、Ca(OH)2C、CaCO3D、KNO32、翡翠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翡翠的主要成分是硬玉。
其化学式为NaAl(SiO3)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3、含有氯元素的酸有多种,高氯酸是其中之一,已知高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7,下列哪个是高氯酸的化学式()A、HClB、HClOC、HClO3D、HClO44、下列关于3SO42-中数字的意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3”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B、“+6”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C、“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D、“4”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含4个氧原子5、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2019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节物质的组成导学案1沪教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一、目标定向1、知道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的组成。
2、记住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情况。
化学式中的数字反映了各元素原子数目的。
2、写出下列几个物质的化学式。
氧气、水、二氧化碳、碳酸盐酸、碳酸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式就是它的化学式,例如水是由构成,由和组成。
每个水分子由和构成。
水的化学式是。
4、氯化钠由许多和构成,氯化钠的化学式是。
5、金属铁由许多构成,铁的化学式。
部分物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就行,主要是金属和稀有气体。
6、看一看书83页表3-7一些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①②③2、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
3、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4、记忆化合价的口诀五、练习检测1.下列符号中的有关数字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2Al中的“2”表示两个铝原子 B.2N中的“2”表示2个氮分子C.O2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D.5H2O中的“2”表示每个氢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2.下列符号中,同时表示一种单质、一个原子和一种元素的是 ( )A.O2 B.2H C.N D.Fe3.关于葡萄糖(C6H12O6)的组成和构成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葡萄糖分子中一共有三个原子 B.葡萄糖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C.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D.葡萄糖分子中含有氧分子4、H2除了表示氢气外,还可以表示:①氢元素;②一个氢分子;③两个氢元素;④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⑤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⑥两个氢原子。
正确的一组是()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5、填写下表品,化学式为C9H13N。
根据摇头丸的化学式C9H13N,你知道哪些信息?请说出三点:(1);(2);(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物质的不同种类。
2. 能够诠释物质的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识别和分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观点理解。
2. 物质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构成的观点。
2. 进修任务(1)进修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进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等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3)进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结构。
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干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拓展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物质的构成、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构成和性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的进一步钻研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日期______备课人:化学组一、课前先学:预习内容:〔课本48——50页书〕尝试完成以下内容:1.分子有那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求: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参与5—6滴酚酞溶液,搅拌平均,观察溶液呈____色。
2、取大批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渐渐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呈_____________色;3、另取一个小烧杯B,参与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作?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4不易紧缩是由于它们分子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
三、达标检测1、〔〕以下现象可以用分子不时运动来解释的是A、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B、水通电可分解C、湿衣服可以在太阳下晒干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平均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作了变化B、分子的质量发作变化C、分子之间的距离发作了变化D、分子的外形发作变化3、〔〕以下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增加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逝了仍能闻到其气息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初次运用毒气作战,说明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B、分子在不时运动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分子之间有距离5、〔〕王安石有一咏梅古诗:〝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在远处就知道不是雪,请用分子的性质解释A、分子的体积很大B、分子在不时地运动C、分子分裂成原子D、分子的质量很大6、〔〕以下现象可以用分子间有间隙来解释的是A、黄豆与芝麻混合体积变小B、水通电可分解C、湿衣服可以在太阳下晒干D、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平均7、〔〕1993年8月,我国迷信家应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的外表经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1节物质的构成教材解读在本册书的第1章中,学生已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接触了一些宏观现象。
本节内容《物质的构成》将涉及许多微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材使用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现象看到本质,激发学生对探索物质构成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分子间是有空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难点: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重难点处理策略教师授课时应重点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有一个新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以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用放大镜分别观察方形蔗糖、蔗糖粉末和糖水,你能看到什么?你知道蔗糖的构成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物质的构成有多种情况,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分子的特点[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导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原子、分子、离子;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分类方法: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4.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云层模型;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的周期性性质。
三、导学步骤
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
2. 结合实例,让学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3.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物质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5.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导学反思
1. 本节课主要盘绕物质的构成展开,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
2. 学生在进修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下节课可结合实际应用,拓展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激发进修兴趣。
五、拓展延伸
1.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应用领域和生产过程;
2. 组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争或科普活动,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大家在进修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息提升自我,成为有理想、有经受的新时代青年!。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物质的构成》这一课程,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3. 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三、学习重点1. 物质的基本结构;2. 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3. 物质的性质分类。
四、学习内容1. 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微观世界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组合而成的。
物质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其性质。
2. 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例如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而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盐水等。
3. 物质的性质分类物质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化学反应特征,如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而物理性质则是物质在不改变物质本质的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密度、颜色等。
五、学习方法1. 阅读阅读相关教材内容,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和性质。
2.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观察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3. 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六、课后作业1. 思考题:你身边的物质都有哪些构成?能否试着分辨出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2. 实验报告:记录一次与物质性质相关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写出实验感想。
3. 课外阅读: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对物质构成和性质的了解。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加深对物质的认识,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掌握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
3. 能够理解和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分类;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
2. 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3. 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哪些分类方法。
2. 进修:进修物质的基本构成,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进修物质的分类及特点,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分类方法和特点;进修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空气、食盐等的应用。
3.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构成及分类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是否具有普适性,探讨新的物质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构成的知识;
3. 思考物质分类方法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和分类的思考,通过进修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宁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对物质的构成和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七上《科学》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导教案大洋初中施素娟【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缝隙,能列举反应分子之间缝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缝隙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缝隙大得多。
3.认识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应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看法解说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表达分子运动的强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4.培育察看、剖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5.领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门路。
【学习要点】理解分子性质相关内容【学习难点】分子间存在缝隙。
【课前预习】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它特别小,在光学显微镜下__________看到。
水是由 __________组成的,水蒸气是由 __________组成的,冰是由 _________组成的,同种物质组成的分子种类__________ ;蔗糖是由 ______组成的不一样种物质组成的分子种类__________ 。
2.将 50 毫升水和 50 毫升酒精混淆此后,混淆液的整体积__________于 100 毫升,说了然。
3、分子之间存在。
【导入】小实验:让兔子眼睛变红:将一自制纸质小白兔(眼睛处嵌入沾过酚酞试液的棉花),用铁丝支起,放在玻璃片上,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察看现象。
(兔子眼睛变了,好奇异!)师:要知道此中原由,让我们先学习今日的内容。
【学习过程】(一)活动1、用放大镜察看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察看,你又看到了什么?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足搅拌,再用放大镜察看,你还可以看到蔗糖吗?。
蔗糖能否是消逝了?如没有如何证明蔗糖没有消逝:。
解说:蔗糖是由蔗糖分子组成的。
《探究物质的组成》 导学案
《探究物质的组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原子、分子等。
2、掌握探究物质组成的常见实验方法和原理。
3、学会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物质的组成成分。
4、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常见的物质组成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2、难点(1)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运用实验方法准确测定物质的组成成分。
三、知识梳理(一)元素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特点(1)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2)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可能不同。
(二)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三)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四)物质的组成表示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该分子的原子构成。
四、实验探究(一)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1、实验原理有机物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计算出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进而确定有机物的组成。
2、实验步骤(1)将有机物样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2)分别用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3)测量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质量,即为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二)定量化学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1、酸碱中和滴定法用于测定酸或碱溶液的浓度,从而确定混合物中酸或碱的含量。
2、沉淀法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使待测离子形成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等操作,计算出待测离子的含量。
《探究物质的组成》 导学案
《探究物质的组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原子、分子等。
2、掌握通过实验和分析方法确定物质组成的常见手段。
3、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规则,能够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素养。
二、学习重点1、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常见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方法。
3、化学式的含义和相关计算。
三、学习难点1、对微观粒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复杂物质组成的分析和推断。
四、知识回顾1、物质的分类(1)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水等。
(2)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铁(Fe)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
2、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五、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六、知识讲解1、元素(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元素包括质子数为 8 的所有氧原子。
(2)元素的种类:目前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2、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3)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2. 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概念;3. 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4. 能够简单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二、学习内容:1. 物质的基本构成2. 原子和分子3. 元素和化合物4. 化学反应的原理三、学习重点:1.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什么?3. 元素和化合物有何不同?4. 化学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四、学习方法:1.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了解物质的构成;2. 利用实验室或模拟实验,观察原子和分子的结构;3. 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加深对元素和化合物的理解;4. 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探讨化学反应的原理。
五、学习过程:1. 首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思考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基本构成;2. 然后,介绍原子和分子的概念,通过图表和实物模型展示它们的结构和特点;3. 接着,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让学生举例说明;4. 最后,通过化学反应的实验或模拟演示,让学生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练习:1.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2. 思考一下,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会产生什么物质?3. 画出氢气和氧气结合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构成;2. 完成练习题,巩固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3. 思考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写一篇小结。
八、学习评价:1. 学生能够简单解释物质的构成,掌握基本概念;2.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原子、分子、元素和化合物;3.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九、拓展延伸:1. 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2. 可以开展小组研究项目,探讨新型物质的构成和性质;3. 可以参加化学竞赛或科技创新比赛,拓展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十、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物质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物质的组成》 导学案
《探究物质的组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
4、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二、学习重点1、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周期表的初步认识。
2、原子、分子、离子与物质组成的关系。
3、实验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和步骤。
三、学习难点1、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组成。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常见物质,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思考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有新物质生成。
(二)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金属、塑料、食物等。
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元素的概念1、观察一些不同的物质,如铁、铜、锌等金属,发现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
这些不同的金属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氢元素的原子都具有 1 个质子。
(四)元素周期表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横行(周期)和纵行(族)。
2、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递增、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等。
(五)原子、分子、离子与物质组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金属一般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六)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1、实验:加热氧化铜并检验生成物。
(1)实验目的:探究氧化铜的组成成分。
(2)实验用品:氧化铜、试管、酒精灯、导管、澄清石灰水等。
(3)实验步骤:将少量氧化铜放入试管中。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观察现象。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江苏省涟水县大东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3.3 物质的组成(第4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3.3 物质的组成(第4课时)日期______班级_____ 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难点】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温故知新1.硫酸铵(NH 4)2SO 4是一种化学肥料。
试计算:(1)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2)硫酸铵中氮、氢、硫、氧的原子个数比是 。
(3)硫酸铵中氮、氢、硫、氧的质量比是多少?自主学习学生阅读理解课本P85的质量分数的计算5)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质量分数(ω)=如:计算MgSO 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ω(O)=)()(44MgSO Mr O Ar ×100%= 课中交流求:(1)Fe 2O 3中Fe 元素的质量分数(2) NH 4NO 3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NH 4Cl 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CO(NH 2)2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NH 4HCO 3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NH 4)2SO 4中N 元素的质量分数比较上面各种物质的含氮量,按有小到大的顺序排列:(6)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如:求60gMgSO 4中氧元素的质量[交流讨论]多少克水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与88克二氧化碳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 当堂检测1.某氧化物RO2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化合物中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64 B.16 C.32 D.802.血红蛋白是个大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0,已知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33%,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A.1 B.2 C.3 D.43. 下列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 eS4.硫酸亚铁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某贫血患者每天需补充1.12g铁元素,则他服用的药物中含硫酸亚铁(FeSO4)的质量至少为 ( )A.3.80g B.6.95g C.10g D.3.04g5.农村经常使用氮肥硝酸铵,化学式NH4NO3,经过测定含氮量为37%,已知该化肥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化肥中可能混有下列物质中的哪种氮肥()A.氯化铵(NH4Cl)B.硫酸铵[(NH4)2SO4]C.尿素[CO(NH2)2]D.碳铵(NH4HCO3)6.试根据氧化铁的化学式Fe2O3进行计算:(1)氧化铁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60千克氧化铁最多可炼铁多少千克?(3)至少多少千克氧化铁才可炼得28千克铁?7.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RO4,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求:(1)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探究物质的组成》 导学案
《探究物质的组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原子、分子等。
2、掌握探究物质组成的常见实验方法和原理。
3、学会通过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物质的组成成分。
4、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元素、原子、分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常见的物质组成探究实验及分析方法。
2、难点(1)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物质的组成。
(2)理解微观粒子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三、知识回顾1、元素是具有相同_____(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原子是_____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四、新课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等。
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探究物质的组成。
五、探究方法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元素或成分。
常见的方法有燃烧法、加热分解法等。
例如,通过燃烧有机物,可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碳、氢元素。
有机物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说明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如果产物中有水,说明有机物中含有氢元素。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物质中各元素或成分的具体含量。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如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等。
仪器分析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等。
六、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水的组成实验用品:水电解器、直流电源、水、小试管实验步骤:1、向水电解器中注入水,接通直流电源。
2、观察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3、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实验二:探究某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氢元素实验用品:待测化合物、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将待测化合物与氧化铜混合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知道分子在不停的做运动,能例举分子运
动的例子;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方糖块的变化及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体会观察和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会用类比法模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质的构成,学生保持对物质构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过程:
课前实验:在家中找一块方糖(糖果),完成以下操作并记录现象。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糖块,我们可以看到
(2)将方糖块碾碎,用放大镜观察粉末,我们可以看到
(3)将碾碎后的方糖块放入热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我们发现方糖粉末_ 思考方糖块是由什么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操作步骤见书本p124)
现象:混合液的液面______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填“高于、低于、相平”)讨论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实验:如果是5ml的水与5ml的水混合,最后体积会是多少,请用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推测:你认为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与__________和_______有关。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实验:盐和黄豆混合实验,
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细盐。
记下黄豆和细盐的总体积:毫升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细盐混合。
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混合前的总体积。
思考:颠倒黄豆和细盐的加入次序可不可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频:气体扩散实验
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紧贴,将会看到。
尝试解释:。
演示实验:两只烧杯中分别装少量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观察并思考
(1)请仔细观察红墨水散开的方向和散开的速度?
(2)根据常识,通常水总是往下流,我们把红墨水注入到烧杯底部,
红墨水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底部,与你观察到的现象不符,你猜测是
什么原因呢?
尝试解释:请你对看到的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铅柱粘合实验
你发现什么现象?
讨论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个分子,你会怎样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