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流程(一)崔守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性静脉炎相关因素(血液稀释不足)
不同部位血管的血流量 手背及前臂静脉 < 95 ml/分
肘部及上臂静脉
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100 – 300 ml/分
350 – 800ml/分 2000 – 2500ml/分
化学性静脉炎的预防
• 在治疗前就进行病人的评估
• 判断依据:治疗周期 病人的诊断
表2-3 药物渗出按压退敷法
级 别 0.5cm以下 0.5-1c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标准 不需要特殊处理 用大拇指指腹局部按压
1-2cm
2-3cm
用手掌大、小鱼际局部按压
用手掌大、小鱼际局部按压或向周围组织退散
3cm以上
用手掌大、小鱼际向周围组织推散,配合局部 湿热敷
(2)硫酸镁湿敷法: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 减轻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和限制扩散、后期热敷加速扩散促进 吸收),每日4次,每次20-40min。 (3)湿热敷法:局部用39-41℃热水湿敷,每日2-4次, 每次20-40min。 (4)观察和评估渗出部位,包括皮肤、活动、感觉和肢 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例中
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 静脉壁由于化学性、机械性、感染性等 原因导致炎症反应,静脉内形成血栓
血栓性静脉炎相关因素
反复穿刺,导管前端容易形成栓子 穿刺时损伤静脉内膜形成血栓 刺激性药液或留置导管对血管内壁的损害 封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 病人体质
血栓性静脉炎的表现
• 患侧肢体或置管侧肢体肿胀 • PICC管液体输入不畅或穿刺处渗液
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流程(一)
内七病区
崔守娟
• (一)静脉炎 • (二)药物渗出 • (三)药物外渗
静脉炎
• • • • • • • 定义 临床表现 等级 分类 相关因素 预防 治疗
定义
• 静脉治疗过程中各种原因所导致的 静脉血管炎症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 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冷敷;局部封闭后冷敷(4-6℃),防止冻伤。冰袋要 用毛巾包裹,及时更换冰袋以保持疗效(奥沙利铂除外)。 冷敷每次2-3h,持续24-48h。 4.湿敷;局部红肿疼痛者,可用50%硫酸镁冷湿敷,每次 30-40min,每日5-6次,或局部给与75%酒精纱布外敷。 5.防止感染;局部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必要时可给予抗 生素。 6. 制动;早期抬高患肢,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7.依据医嘱使用止痛剂。 8.完善相关护理记录。 9.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分析原因,预防再次发生。 药物外渗处理流程见图2-3.
药物渗出处理流程
患者主诉穿刺部位疼痛或观察到患者输液部分肿胀,滴 数减慢或不滴时,应立即查看患者输注的药物,判断是属于 渗出还是外渗,如确认渗出: 1.立即停止输注,拔出外周静脉留置针或一次性头皮钢 针,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2.测量渗出范围:肿胀的面积,肢体的周径与对侧肢体 比较并记录。 3.药物渗出处理: (1)按压退散法:利用组织间液离子扩散的原理,扩大 渗出液在组织间的范围,加快离子扩散,促进吸收(表2-3) 。
8.了解患者静脉用药的名称、剂量、方法等,了解
药物对血管的影响。查看药品说明书。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 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 药液漏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以保护静脉。
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 部位,不宜在同 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2、合理选择血管通路器材,及时评估、处理静脉炎 3、湿热敷时,避开血管穿刺点,防烫伤
4.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缓解不良情绪。 5.完善相关护理书文记录。 6.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分析原因,预防再次发生 药物渗出处理流程见图2-2
图2-2 药物渗出处理流程
药物 渗出
即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 2.保留针头,尽可能抽出渗出药物。 3.拔针,更换输液部位。 1.渗出药物的种类,性质及渗液量。 2.渗出的部位、面积、肿胀程度。 3.局部皮肤颜色、温度。 4.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程度等。 1.报告护士长、主管医师。 2.必要时上报护理部。 必要时封闭 1.使用络合碘消毒局部皮肤2遍。 2.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最小的针头。 3.在距离渗出边缘0.1cm处环形封闭。 1.消毒穿刺点,盖无菌纱布再贴透明敷料。 2.选择合适的药物湿敷,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3.抬高患肢,超过心脏位置。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沟通工作,缓解不良情绪。 2.严密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处理效果。 3.视情况3~6h后再按相关措施处理。 1.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渗出部位、局部反应、处理措施(使用封闭、 外敷药物的名称和浓度等)。 2.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分析原因,预防再次发生
评估
报告
处理 常规处理
进一步处理
记录
健康教育
1.告诉患者,发生局部疼痛、局部肿块、穿刺部位皮肤 颜色改变,皮温发热或发冷、输注速度减慢时,要及时告知 护士处理。 2.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避免输液管道的牵拉、输液肢 体剧烈活动,避免大量出汗,导管固定不牢时,要及时呼叫 护士,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发生药物渗出,应配合医师、护士进行治疗及护理。
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 操作前手卫生至关重要 .先清洁皮肤再消毒 picc消毒面积穿刺点 上下 10cm,外周静脉留置大于等于8cm. 待干。 • 外露导管消毒 • 透明敷贴每周至少换一次,卷曲潮湿时及时 更换,置管24小时后为首次换药时间
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
• 每日输液前后,抽取血标本,输注血液制 品、脂肪乳、氨基酸后即用20ml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管 • 化疗病人骨髓抑制后及时应用粒细胞集落 因子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做好出院指导保持护理的连续性,每周冲 管,换药。
静脉炎的预防
• 操作要点:
1、根据治疗要求,选择最细管径和最短长度的穿刺导管;置管部位宜覆 盖无菌透明敷料,并注明置管及换药时间 2、输注前应评估穿刺点及静脉情况,确认导管通畅 3、直接接触中心静脉穿刺的导管时应戴灭菌无粉手套 4、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宜选择中心静脉 5、多种药物输注时,合理安排输注顺序,在两种药物之间用等渗液体冲 洗管路后再输注另一种药物 6、出现沿血管部位疼痛、肿胀或条索样改变时,应停止输液,及时通知 医生,采取必要的物理治疗或局部药物外敷等处理 7、根据静脉炎的处理原则实施护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培养
药物渗出
• (一)药物渗出的概述 • (二)药物渗出处理流程 • (三)健康教育
药物渗出的概述
药物渗出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 腔以外的周围组织。根据美国静脉质量护士协会指南,渗出 与外渗的分级见表2-2
表2-2 渗出与外渗分级
级别 0 1 2 没有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临床标准
(恶性肿瘤 慢性疾病 )
治疗药物的理化性质
主动治疗
机械性静脉炎
形成原因:
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
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置管时预防
• 做好心理护理,降低应激反应的强烈程度 • 穿刺中保持与病人的良好交流 • 避免选择材质过硬的导管 (留置针等) • 接触导管前冲洗干净附于手套上的滑石粉 • 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 • 送管中动作轻柔,尽量匀速运动 • 常规温水湿热敷,每天三次,每次20分钟
健康教育
• 告知液体滴速减慢时,沿穿刺部位血管红、肿、 热、痛,触诊静脉发硬时及时告知护士 • 告知患者肢体抬高、制动,避免受压,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 告知患者不可自行湿热敷,要在护士指导下24h 内冷敷,24h后湿热敷,细菌性静脉炎禁止热敷 • 发生静脉炎,应配合医师、护士进行治疗及护理
药物外渗
• (一)药物外渗概述 • (二)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 (三)健康教育
药物外渗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卫生组织(WHO)将药物外渗造成的外 渗性损伤为三期,见表2-4.
表2-4外渗性损伤分期(WHO)
分期 I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II期(静脉炎性反应期) 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 白形成浅表溃疡
血液PH值为7.35-7.45 pH<7.0为酸性,<4.1为强酸性 pH>9.0 为强碱性 PH值<5, > 9的药物会损伤静脉内膜, 使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加
化学性静脉炎相关因素(PH值)
药物 紫杉醇 氟尿嘧啶 盐酸胺碘酮 长春新碱 万古霉素 PH值 2.7-3.3 8.4-9.2 2.5-4.0 4.0-5.5 2.5-4.5
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
置管后的活动
减少上肢各关节的活动→减少管道与血管
内壁的摩擦→鼓励病人做握拳动作→促
进静脉血液回流
原则:避免大幅度活动
细菌性静脉炎
• 原因:细菌感染 • 表现:以穿刺点为中心的 红.肿.痛.有时伴有 穿 刺点脓性分泌物.
细菌性静脉炎相关因素
• • • • • 无菌操作不严格 皮肤局部清洁度 输液管路或液体污染 冲管不规范 细菌滋长
III期(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形成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 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发现或怀疑有外渗时,即可进行评估确认。确认发生外 渗; 1.立即停止输注,评估测量外渗范围并记录。 2.通知医生,采用局部封闭; (1)用2%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严 格消毒,防止感染发生。封闭时要环形进行,封闭环要包裹 渗出药物,注射药物时应深度适宜,随时抽回血,防止注射 到血管内。 (2)对较大面积的外渗,可采取中心点试封闭;从外渗 中心点注入封闭液2-5ml,使其扩散至渗出范围,中和或减 轻药物对组织的损伤。
诊断金标准:血管造影
血栓性静脉炎的表现
• 患侧肢体或置管侧肢体肿胀 • PICC管液体输入不畅或穿刺处渗液
诊断金标准:血管造影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 为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通 路 • 掌握PICC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乳癌患者术侧 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 • 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提高穿刺技术,避免 反复穿刺和暴力送管,选择贵要静脉穿刺
图2-3药物外渗流程图
药物 外渗
即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 2.保留针头,尽可能抽出外渗药物。 3.拔针,更换输液部位。 1.外渗药物的种类,性质及渗液量。 2.外渗的部位、面积、肿胀程度。 3.局部皮肤颜色、温度。 4.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程度等 1.报告护士长、主管医师 2.必要时上报护理部 封闭 1.使用络合碘消毒局部皮肤2遍。 2.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最小的针头。 3.在距离外渗边缘0.1cm处环形封闭。 1.消毒穿刺点,盖无菌纱布再贴透明敷料。 2.选择合适的药物湿敷,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3.抬高患肢,超过心脏位置。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沟通工作,缓解不良情绪。 2.严密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处理效果。 3.视情况3~6h后再按相关措施处理。 1.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外渗部位、局部反应、处理措施(使用封闭、 外敷药物的名称和浓度等)。 2.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分析原因,预防再次发生
静脉炎量表——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等 级 0 1 2 3 临床标准 没有症状 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或水肿 4
条索状物形成 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其长度﹥2.5cm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
3 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觉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肿胀 4 有可凹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 >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 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细胞毒性液体的渗 出或外渗
脓液流出

分类
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化学性静脉炎
形成原因:
高浓度,强刺激性药液对血管内膜的 刺激与烧灼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或静脉 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 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相关因素:药物的PH值、渗透压、血液稀
释是否充分
化学性静脉炎相关因素(PH值)
局部药物应用: (1)硫酸镁湿敷法: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 后期热敷),4次/日,每次20min (2)95%酒精持续外敷 (3)喜辽妥软膏涂抹:避开穿刺点、发红或硬结部位,均 匀抹至皮肤吸收,3-5次/日 (4)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2次/日,具有清 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5)化学性静脉炎遵医嘱局部封闭。如合并感染,遵医嘱 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