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由效应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对其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4、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最早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二、名词解释:1、认知: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过程2、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教育和学校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3、简述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围绕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四、论述题1.你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心理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1.联结(association):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2.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imitation):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self-worth)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5.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6.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7.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
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8.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即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受其它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研究方法10.档案法: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的简称。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效应100个
心理学效应100个1、XXX效应: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贵在自知)2、酝酿效应:直觉思维(让灵感迸发)3、重叠效应:相似事物容易混淆(熟视无睹)4、控制错觉定律:(自信而犯错)5、三分之一效应:人们不会选两端的(看似正确却不一定)6、手表定律:多块手表反而很难说出准确时间(更多标准让人无所适从)7、反应法则:人们容易看到他人缺点,忽视自己的(外在世界反映内在)8、XXX定律:(人们容易受他人左右)9、非理性定律:人都是感性动物(个人直觉等支配行为)10、过度理由效应:人们惯于为自己或者他人行为寻找充足的理由(陌生人关心反而让我们感动)11、XXX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12、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认知首先根据个人好恶提出(不能管中窥豹)1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14、近因效应:对外界最近的熟悉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的平价(最近的印象很重要)15、约XXX窗户实际:适当暴露自己的长处16、焦点效应: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焦点)17、相悦定律:喜欢引起喜欢18、沟通位差效应: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效率极高(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沟通)19、改宗效应:人们喜爱在自己影响下改变观点的人(好好先生做不得)20、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21、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22、犯错误效应(白璧微瑕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23、宽容定律:退一步海阔天空24、雪中送炭定律:人们会对在处境危难时帮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胜过锦上添花)25、瓦伦达效应:总强调结果会失败,最终会失败(要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26、XXX效应:人们容易过分强迫自己企图一次完成未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享受平衡的乐趣)27、踢猫效应:认得不满和糟糕情绪会一直传染下去28、惯效应:任何想法只要不竭加强,就会变成信心。
29、自己人效应:通过类似之处将对方变为“自己人”,再提请求简单被接受。
过度理由效应
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尌很少再繼續深思。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裏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尌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
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於社會心理學上所說“過度理由效應”。
這一效應是由心理學家德西發現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很好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
他以大學生為被試,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誘人的測量智力的問題。
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個被試自己解題,不給獎勵;第二階段,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試每解決一個問題尌得到1美元的報酬;第三階段,自由休息時間,被試想做什麼尌做什麼。
目的存在考察被試是否維持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發現,與獎勵組相比較,無獎勵休息時仍繼續解題,而獎勵組雖然在報酬時解題十分努力,而在不能獲得報酬的休息時間,明顯失去對解題的興趣。
第二階段時實驗組的金錢獎勵,作為外加的過度理由,造成明顯的過度理由效應,使獎勵組被試向用獲取獎勵來解釋自己解題的行為,從而使自己原來對解題本身有興趣的態度出現了變化。
到第三階段,獎勵一旦失去,對態度已經改變的被試,沒有獎勵則尌沒有繼續解題的理由,而控制被試對解題的興趣,沒有受到過度理由效應的損害,因而,第三階段仍繼續著對解題的熱情。
這個實驗說明,過度理由將對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著作用,人們為了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人們總是喜歡為發生過的行為尋找原因。
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還往往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社会⼼理学整理名词解释:1、基本归因错误:⾼估内在性情因素对⾏为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的倾向。
2、⾃动化思维:是指⽆意识的、不带有意图⽬的、⾃然⽽然的并且不需要努⼒的思维。
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周围环境进⾏的⼀种⾃动分析。
3、图式:⼈们⽤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世界的⼼理结构,这种⼼理结构会影响⼈们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4、刻板印象:将某群⼈概括化,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中所有成员,⽽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
5、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们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时,使⽤这些图式的可能性有多⼤。
6、固着效应:⼈们关于⾃⼰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假的,也是如此。
7、⾃证式预⾔:图式的持久性特点导致⼈们对他⼈的⾏为会产⽣⼀种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其对待他⼈的⽅式;这种⽅式⼜会导致他⼈的⾏为与⾃⼰最初的预期相⼀致,最终使这⼀预期成为现实。
8、内隐⼈格理论:⼈们将多⼈格特质归⼊同⼀类图式。
例如:很多⼈认为,善良的⼈也⼤⽅。
(“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9、内归因:⾏为与⾃⼰的⼈格或态度有关。
10、外归因:⾏为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
11、⼀致性偏见:推论⼈们的⾏为与他们的⼈格⼀致的倾向。
(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12、当事⼈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的⾏为时偏好做⼈格归因,在解释⾃⼰的⾏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
(知觉显著的是其他⼈,⽽没有对⾃⼰投以同等的注意⼒;当事⼈⽐观察者掌握更多有关⾃⼰⾏为的情境因素)13、归因偏见⾃利归因:将成功归于内部⼈格因素,将失败归于外部情境因素——找借⼝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好事更可能发⽣在⾃⼰⾝上,坏事更可能发⽣在别⼈⾝上。
公平世界的信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4、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及难免⼀死等感受困扰的解释。
⼈们倾向于将不幸归因于受害者⾃⾝,为了让⾃⼰觉得不可能(很少可能性)会遭受同样的不幸。
人力资源管理中必知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必知心理学面试勿犯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招聘面试基本不可标准化和量化,很多时候面试结果基本上与面试官的综合素养有很大关系,但是恰恰很多面试官无法克服自己的很多人性弱点,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候选人,先入为主,以点盖面,导致与合适的应聘者失之交臂。
1.印象管理策略不得不知: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求职面试中,求职者会动用一切印象管理策略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对HR来讲,印象管理有利于消除紧张气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有时也会影响其对求职者做出客观的评价。
因此,掌握求职者常用的印象整饰策略对于找到合适的人才必不可少。
2.无中生有助温水青蛙跳槽获新生:肖芸是一家外企HR部门的一个“白骨精”,负责招聘。
最近招募销售精英,久招不得。
肖芸尝试了各种方法,终于得到一条信息:同行有一家老国企改制后的内陆民企,销售部里窝了几位好手。
本以为只是拔萝卜般简单,去了才发现这里面关系错综复杂。
肖芸经过分析后,运用心里假设的理论分析了这几个销售人员的心理,同时对该老总做了个性格分析,利用其多疑的性格,无中生有主动出招,最终抱得人才归。
3.鲶鱼效应——激活队伍:运输中,本来非常娇贵易死的沙丁鱼,在放入了其天敌鲶鱼后,反而能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
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当然,鲶鱼效应的运用领域不止这些。
"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及对策
内在 理 由而 成为 行 为 支持 力 量 , 从而 行 为 由 内部 控 制转 向 外部 控制 。人们 的行 为最 初 是 有 内在 理 由的 ,如 兴趣 、 爱 好 。这 时人 们 的行 为 和认 知 之 间是 协 调 的 , 并 倾 向 于继 续 保 持行 为 。但 如 果 出现有 更大 吸 引力 的刺 激 , 如金 钱 、 奖 励 等。 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 过度 理 由 ” , 就 会 促 使 人 们
附近 大 声吵 闹 了 。这位 老 人巧 妙 地利 用 “ 过 度理 由效 应 ” ,
接 过小 红 花 , 眉开眼笑地欣赏 , 欣 赏 完 了 再 接 着 听 老师 的 下 一个 问题 , 根 本没 有 注意 到 在 他欣 赏 小 红花 的 时 候老 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孩 子 的学 习动 机 由内在 兴趣 转 移 到 了外 在奖 励 这个 “ 过 度
理 由” 上 来 。一旦 奖 励 停 止 , 或 者 他们 对 这 些 奖 励 失 去 兴 趣, 他 们 也就失 去 了认真 学 习的理 由 , 失 去学 习的 动机 。 和“ 过 度 理 由效 应 ” 有 关 的 最 早 的 一 个例 子 来 自心 理 学家马克 ・ 兰 博 等人 1 9 7 3年 对 一 群 3 — 5岁 的孩 子 进 行 的 实验 : 一 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 , 就 会得到一条 “ 千 得 棒” 的缎带 ; 另 外 一组 孩子 会 不 定时 地 收到 同 样 的奖 励 ; 第 三 组 孩 子 则 得 不到 奖 励 。所 有 的孩 子 都 用 同样 的 画笔 画 画, 而且 绘画 对 学龄 前 孩 子来 说 是非 常 受欢 迎 的活 动 。这 之后 , 研 究人 员 让这 些孩 子 自由画 画 , 结 果 发现 , 之 前 每次 画 画都 会得 到 奖 励 的 孩 子 比其 他 人 使 用 毡 头 笔 画 画 的几 率 小 。研究 者 因此 认 为 , 奖 励 会损 害 人们 之 前对 一 些 很有
备考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务员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二卷(含答案)
备考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务员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二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图形推理(6题)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人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左边给定的是纸盒的外表面,下面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3.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B.C.D.4.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5.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6.左边给定的是纸盒外表面的展开图.右边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请把它找出来。
二、定义判断(10题)7.负性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我们在认识他人的时候,对正负信息(也就是这个人做的好事和坏事)形成的印象总是不均等。
人们常常总是把别人偶尔的“坏”记得牢牢的,却把他一以贯之的“好”抛之脑后。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负性效应的是:()。
A.小林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工作计划以前从来没有按时上交,某次及时上交了计划,就得到了直接领导的表扬B.小胡每天都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偶尔某天身体不舒服没有打扫,同事小雷就觉得小胡不勤快了C.小肖给人的印象非常有激情和热情,机灵有余但沉稳不足,领导更喜欢把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计划交给他去完成D.所有的媒体都聚焦于某漂亮女明星的完美仪态,没有人注意到她身上的服装并不是名牌8.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与贵金属不直接发生联系的新的货币形式。
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但它产生之后,既可以作为支付手段,又可以作为流通手段。
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形式储存于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依现行的货币单位计算的货币价值。
下列属于信用货币的是()。
A. 人民币B. 支票C. 黄金D. 信用卡9.宅经济,又称闲人经济,是指人们将假日时间分配在家庭生活、减少出门消费而带来的商机的现象。
60个经典心理定律
60个经典心理定律1.刺猬效应: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2.异性相吸定律:异性接触会产生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
3.蝴蝶效应: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4.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极小力量引起的察觉不到的渐变,但它却可能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
避免消极的东西在心中滋长。
区别:蝴蝶效应是在动力系统,是未知、突发、不可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在相互联系的系统,是已知、蓄意的、可控的。
5.布里丹毛驴效应:指决策过程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学会放弃和取舍。
6.手表定律:如果没有判别正误的标准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找好正确的标准是前提。
7.蘑菇定律:新生事物和人就像蘑菇一样,在长大前会经历不公平待遇和不被重视的痛苦。
“扎根”过程中要学会承受和忍耐,不断学习。
8.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块,而是最短的那个。
取长补短。
9.从众效应: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
客观判断,不要盲从。
10.权威效应: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1.名人效应:相当于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就像广告代言吸引人们购买商品一样。
12.期望定律:当我们怀着强烈期望做某事时,我们所希望的就会出现。
梦想是可以有的,万一就实现了呢。
13心理定势:指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也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不要让惯性思维限制你的脚步。
14.酒与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关键在于那匙污水。
15.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6.南风效应:温暖胜于严寒。
指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效应。
某某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考试试卷6
****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80分,每题2分)1. Sternberg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A.系列B.同时C.个别D.独立答案:A解析:Sternberg用加因素法研究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他的实验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
2. 日常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温度计所测出的气温量值是()。
A.称名变量数据B.顺序变量数据C.等距变量数据D.比率变量数据答案:C解析:等距数据是指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的数据。
如温度、各种能力分数、智商等。
只能使用加减运算,不能使用乘除运算。
3. 德国教育家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的()。
A.性格三维度说B.文化价值观说C.人格特质说D.优势心理机能说答案:B解析:艾森克提出了性格的三维度说;奥尔波特和卡特尔提出了人格特质说;培因提出了优势心理机能说。
4.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A.练习误差B.习惯误差C.期望误差D.疲劳误差答案:B解析: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做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在递增序列中,个体总是习惯作出“-”的反应,在递减序列中,个体总是习惯作出“+”的反应,结果就是导致递增序列的阈限大于递减序列的阈限,且二者差异显著时,我们就认为被试产生了习惯误差。
5. 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A.认识B.理智感C.道德感D.美感答案:解析:6. 某测验包含32个选择题,该选择题为四择一选择题,若受测者随机作答,其成绩分布方差应为()。
A. 10B. 8C. 4D. 6答案:D解析:此问题服从二项分布C(32,0.25),方差为npq,即32×0.25×0.75=6。
平度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考试版】 - 事业单位真题
平度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考试版】-事业单位真题1:“过渡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心中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过渡理由”效应的是()单项选择题由于受到舆论的压力才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舆论压力一旦失去,他的行为也会自然地超出道德的范围某研究所研究员小张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业务,将研究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处于管理岗位的人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员工保持高涨的热情,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一旦失去外资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一位老人把附近吵闹的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即不再给予报酬,结果,孩子们对大声吵闹失去了兴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2:电子商务:是指通过数字通信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以及资金的转账。
下列不属于电子商务的是()。
单项选择题微软公司建立自己的主页,提供网上订购电脑软件业务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网络银行实现转账支付新浪网每天向人们免费提供大量信息亚马逊网络书店在网络上接受订单,但通过邮寄的方法交付产品3: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特别是为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商业贿赂行为的是()单项选择题某建筑商出资100万元建立孤儿院,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后来在市政府项目招标中中标政府官员小工为其同学优先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医生李某高价购进国外医疗设备,提供设备的厂商为李某国外读书的女儿免费提供一年食宿某品牌啤酒厂商在商场为其啤酒并不存在的功效做宣传4:崛起最本质的意义,是在________体系中相对力量的快速增强。
过度理由效应的生活例子
过度理由效应的生活例子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一个人出现某个错误行为,然后用不合理的理由解释和辩解自己的
行为,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迟到上课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同学迟到上课,但是他们却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沙发上
睡着了、路上堵车等等。
有时候真的会遇到堵车等等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每次迟
到的理由。
如果当他们每次都是这样给出理由的时候,几乎肯定是存在“过度理由效应”
的情况。
2.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有些人有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吸烟、喝酒。
当别人质疑他们的行为时,他
们也会给出各种不靠谱的理由,比如“抽烟能缓解压力”、“喝酒可以消除疲劳”。
这些
所谓的理由并不能掩盖他们不健康的行为,只会更加突显他们的“过度理由效应”。
3.追星
有些追星群众,他们喜欢刷微博、刷演唱会现场视频,甚至跑到明星的家里去等等。
当看到有人质疑他们的行为时,他们也会给出各种奇怪的理由,比如:“喜欢一个人有什
么错?”,“我为什么不能站在这里”等等。
这些理由非常不合理,仅仅是为了合理化自
己的行为而已。
总之,过度理由效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我
们要以健康的生活习惯,认真的对待迟到这种事情,以及对待我们喜欢的明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更加完美。
《周易与效应》(89)过度理由效应
《周易与效应》(89)过度理由效应89、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指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
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卦爻的运动与变化,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数的周流,它是爻变以及卦变的根据,外因就是三道的综合作用。
这里我们以屯卦为例,屯卦是个局部失衡卦,屯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戊丁。
自数上看,初爻所含的天数是四至九个;五爻所含的天数是四至八个;二爻所含的天数是零至三或一至三个;三爻所含的天数是一至三个;四爻所含的天数是零至三个;上爻所含的天数是零至三个。
没有天数与地数的周流就没有阴阳的变化,如果某个或某些爻的阴阳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一定引起卦变。
屯卦与蒙卦的关系是“覆卦”,这里没有阴阳的变化,只有爻位与爻时的变更。
蒙卦变需卦是“原始反终”,这里不仅有爻位与爻时的变更,也有某些爻的阴阳变化,具体说就是屯卦的二爻与三爻由阴变阳,这样屯卦也就变成了需卦。
自天道上看,屯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这个顺序与人道结合以后就是四初三上五二。
自人道上看,屯卦初二三四五上,换成天干就是乙己丙甲戊丁。
自地道上看,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失衡,量大的五爻压向初爻,使得初爻有了至三的倾向,三爻有了向上的倾向,上爻有了至五的倾向。
三道的运动方向有了不一致,动力有了大小之分,有的运动很容易,有的不容易,有的根本不能运动,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屯卦运动与变化的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外因。
了解了屯卦运动与变化的内因与外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卦辞与爻辞。
屯初为什么要讲“磐桓”呢?原来就是依据天道与地道,初爻有至三的倾向,但是依据人道,初爻又是应当至二;屯二为什么要讲“屯如邅如”呢?原来就是因为这个爻是屯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本身没有进取的能力。
屯三为什么要讲“即鹿無虞”呢?原来就是因为这个爻至上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只是不合人道。
2019年公务员考试练习题:定义判断(14)
2019年公务员考试练习题:定义判断(14)1.“过渡理由”效应是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的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过渡理由”效应的是()。
A.由于受到舆论的压力才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舆论压力一旦失去,他的行为也会自然地超出道德的范围B.某研究所研究员小张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业务,将研究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C.处于管理岗位的人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员工保持高涨的热情,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员工的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D.一位老人把附近吵闹的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即不再给予报酬,结果,孩子们对大声吵闹失去了兴趣,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2.职权是由组织领导者的地位决定的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定权力。
它有明确的范围,权力因职位不同而变化。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职权的是()。
A.如果A对B拥有权力,那么A就能影响B的一些行为.这种影响与职位无关B.A对B具有强制性的决定权力,这种权力同A和B的个人因素无关C.A的影响权力B一定会接受D.既包括A的法定权力,也包括A的非法定权力3.东施效颦: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心痛的毛病。
犯病时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女孩东施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因其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用下面哪个词来解释成语东施效颦最合适?()A.独辟蹊径B.标新立异C.盲目模仿D.照猫画虎4.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多种支付凭证。
它包括外国货币(钞票、铸币)、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以及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凭证。
“过度理由效应”现象的剖析及对策
综合2013·12“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识不协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人们的行为最初是有内在理由的,如兴趣、爱好。
这时人们的行为和认知之间是协调的,并倾向于继续保持行为。
但如果出现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奖励等,给人们的行为增加额外的“过度理由”,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地用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来解释行为,相应地减少或放弃原来的内在理由,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
简单地说,“过度理由效应”就是外在动机,诸如金钱和物质奖励,会减弱一个人的内部动机。
这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
一、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剖析1.教育中“过度理由效应”的现象现象一:我们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乐学好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
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却越来越低。
家长、老师用尽表扬、奖励等一切办法,但收效甚微,似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日趋低落,朝气蓬勃的年龄该有的好奇心、征服欲、兴趣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家长和老师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回事?现象二:在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上,老师精心设计了教案,准备了很多小红花作为学生答对问题的奖励,课堂气氛在小红花的刺激下渐渐高涨。
张伟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举手,在回答正确后开心地从老师手里接过小红花,眉开眼笑地欣赏,欣赏完了再接着听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根本没有注意到在他欣赏小红花的时候老师已经讲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点。
有时他答对了,老师却忘了奖给他小红花,他很失落地坐下,等待老师的提问。
由于他的手举得特别高,老师又一次叫到了他,他很聪明,又答对了。
可是老师不知是忘了奖励还是小红花用完了,又没有奖给他。
这时,张伟坐不住了:“老师,我的小红花呢?”老师转过身,说:“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老师的小红花已经用完了,真不好意思。
过度理由效应名词解释
过度理由效应名词解释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行为的原因时,他会倾向于更加依赖于此原因。
过度理由效应描述的是当一个人有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原因解释他的行为时,他就会忽视所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因为他从此会倾向于将更多的重要程度放在他认可的原因上,而忽略其他的可能原因。
这个效应的出现多半是因为人们想要保护自己的自尊感,他们会更加依赖于他们所认可的原因,他们越是依赖于此,就越是不关心其他的可能原因,忽视了其他可能原因的出现。
当一个人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他就会出现过度理由效应,而过度理由效应又可能让他更容易出现自大,因为他想要以他自己认为的理由来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 1 -。
管理知识: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对管理者管理有何启示?
管理知识: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对管理者管理有何启示?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现象,说的是: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此总是为行为寻找理由。
一旦找到了认为足够的原因,一般就不会再继续寻找下去;在寻找行为原因的时候,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
当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了。
德西的过度理由效应试验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拟,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那么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
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在下面所讲的故事中,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理由效应的定义与解释
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指的是当一个人在做某个本来有兴趣的活动时,突然获得了外部奖励,使得他对这个活动的兴趣下降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外部奖励过于强调,人们往往会降低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动机,导致其对活动的兴趣下降。
过度理由效应的原理
过度理由效应的原理可以通过自我感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来解释。
自我感知理论认为,当人们无法直接了解自己的内在动机时,他们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动机。
因此,当一个人接受了外部奖励后,他会认为自己参与这项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奖励,而非出于兴趣和乐趣。
这种观察到的行为会改变个体对自身动机的认知,进而影响到其对活动的兴趣。
过度理由效应的实验验证
许多研究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经典实验来解释过度理由效应。
实验一:铅笔实验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了一些孩子参与画图活动。
一部分孩子在画图时仅仅是为了乐趣,而另一部分孩子被告知如果画得好就会得到奖励。
结果显示,在获得奖励的孩子中,他们对画图的兴趣明显低于没有获得奖励的孩子。
这说明,外部奖励导致了过度理由效应,降低了孩子们对画图的内在动机。
实验二:阅读实验
另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分为两组。
第一组被告知,如果他们阅读一篇文章,就会得到一定奖励。
第二组则没有奖励。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参与者在阅读后报告的对阅读的兴趣较低,与第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这再次证明了外部奖励对个体内在动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减轻过度理由效应的方式
尽管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负面影响。
1. 提供选择权
给予个体在参与活动时一定的选择权,可以增强其对活动的自主感和内在动机。
例如,给予孩子在画图活动中选择画什么的权力,使其感到参与活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非被迫。
2. 强调内在价值
在奖励的过程中,强调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而非仅仅强调外部奖励。
这有助于个体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意义上,而非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
3. 提供有意义的反馈
为参与者提供及时和有意义的反馈,例如鼓励和认可,可以增强其对活动的内在动机。
这会让参与者感到自己参与活动的价值和重要性。
4. 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
将活动嵌入到积极的社交环境中可以增加参与者的社交需求,并降低过度理由效应的发生。
例如,通过组织团队活动,促进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其感到参与活动本身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总结
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且有严重影响的现象。
了解其原理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管理活动,并减轻其负面效应。
通过提供选择权、强调内在价值、提供有意义的反馈和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我们可以促进个体的内在动机,使其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