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五首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25课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包括五首经典古诗词,分别是杜牧的《赤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些诗词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一、课文主题本课选取了五首经典古诗词,分别涉及历史、自然、人生、离别和壮志等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了解古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体会离别之情和壮志之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重点生字词杜牧(dùmù):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文天祥(wén tiān xiáng):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零丁洋(Líng Dīng Yáng):地名,位于中国南海,是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的地方。

苏轼(sūsh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代表人物。

水调歌头(ShuǐDiào Gētóu):词牌名,有多个调子。

辛弃疾(xīn qìjí):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òzhèn zi ·wèi chén tóng fūfùzhuàng cǎn yǐjìzhī):题目名,出自辛弃疾的词作。

三、重点词语解释折戟沉沙:形容兵器折断后沉入沙中,比喻失败或灭亡。

东风不与周郎便:指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周瑜就不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人生如梦:形容人生短暂,像梦一样。

干戈寥落四周星:指战争频繁,四年的抗元战争中只有寥寥数次战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诗词五首》预习教案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诗词五首》预习教案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诗词五首》预习教案课件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五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

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词。

知识重点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一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二、背景与主题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中的第五首,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诗作描写诗人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明诗人避开尘世的喧嚣后,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

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

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八年级上第25课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第25课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25课)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句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望》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过春天的美好与哀愁?”这个问题与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他的诗中描绘春天的。
(3)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解决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述不清、不准确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通过范例、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诗意解读更加精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对于《春望》中的爱国情怀与现实意义的探讨让我感到惊喜。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整体来看,今天的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春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深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以期让学生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杜甫的《春望》。我注意到,在讲解诗歌背景时,学生们对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不足。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有效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

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5古代诗歌五首《饮酒》陶渊明一、思想感情:作者通过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二、翻译:.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您如何才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句子赏析: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这句概括写出世人生活的环境。

诗人身居闹市,却能不受世俗事务的干扰,为下文解释原因做铺垫。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揭示了诗人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务干扰的原因: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自己身居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心远”说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角度:“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悠闲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见”能否换成“望”?:不能。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将比于“见”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景物描写。

通过描写飞鸟飞返山林,含蓄寄托了人与山林为伍的情谊。

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的心情。

(2)描绘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的飞回巢穴。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诗词五首》,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的教学。我注意到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节奏把握不准确、情感表达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多给他们一些示范和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2.教学难点
(1)诗词意境的把握:对于诗词中的抽象意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词意境。
举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教师可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清冷意境。
(2)诗词背景与作者情感的关联:学生往往难以将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有效结合。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深入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诗词之美,理解作者情感;强化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提高思维品质,通过诗词的比较阅读和创意解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的意义并探讨如何将诗词融入生活。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八年级上25课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25课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25课古诗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5首古诗,这些古诗传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并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八年级上25课古诗的知识点。

《登高》- 杜甫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传达心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成功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使用了对仗、反复以及象征来增强诗歌的美学价值。

《赤壁》- 杜牧这首诗描述了三国时期两位谋士的壮举,通过抒发诗人对英雄们的敬仰和景仰,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敬意。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都很深刻,同时也充满了历史意义。

《浪淘沙·北戴河》- 白居易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与朋友们在北戴河的海滩上玩耍的情景,以及他们抵御海浪的决心。

诗歌使用了许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来刻画自然景观和生动场面,性格鲜明,语言优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远》- 杜甫这首诗以个人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诗人和一个好友共度的秋夜场景。

杜甫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节奏感强的韵律,使诗歌具有高度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感知。

《登岳阳楼》- 杜甫这首诗以诗人在岳阳楼上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历史传统和自然景色的崇敬。

诗歌语言秀美,意象深远,使人感受到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这首诗以夜泊牛渚为背景,却抒发了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寻觅历史痕迹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思考和追求。

《夜雨寄北》- 李商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别之情,以及对与爱人之间感情的思念。

李商隐运用了象征手法,诗歌语言简练有力,情感真挚动人。

《登金陵凤凰台》- 王之涣这首诗描述了王之涣在凤凰台上享受自然景色和文化底蕴的经历。

诗人的语言优美,意象极为传神,情感真挚。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这首诗以王维的好友元二游历西域为背景,表达了王维对友谊和美好祝愿的理解。

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宽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对旧日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 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 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 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 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 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 什么真意呢?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 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 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 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 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学生版+解析)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能借助工具书与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运用对比、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不卑不亢的精神。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2、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

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

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

本文就是汉文帝犒劳三军的纪实。

3、文题解读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字亚夫,沛郡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

西汉时期名将、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

军,驻军,驻扎。

细柳,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发生的地点。

4、主旨点睛文章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霸上、棘门与细柳军一事,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僻字词的理解、意象分析以及诗中哲理的领悟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赤壁》诗相关的意象或哲理。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感。
(2)意象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中的意象,从而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整首诗的审美体验;
(3)主旨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诗中所表达的哲理感到困惑,难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4)诗词朗读的节奏划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影响对诗歌韵律美的体验。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僻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如“couch”在这里指的是“沙洲”,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沙洲的形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意象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等方法,感悟诗中的自然美。在理解主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诗中的哲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自然的感慨。诗歌是文化的瑰宝,它能够传递情感,表达哲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赤壁》诗的具体内容。通过解读诗句,了解诗中的意象、韵律之美,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赤壁》诗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进行思考,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赤壁》诗产生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导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 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 龙。 君:君王。
精读细研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精读细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示例1:赞成第一种。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 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示例2:赞成第二种。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 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 心情。
精读细研 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
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示例:“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 得”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 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精读细研
“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指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 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 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 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板书设计
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门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太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第二课时
赤壁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 唐代文学家。字 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 “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亦能文, 《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 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教案
2.增强思维能力: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解读、讨论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清晰、准确地传达观点的能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加深对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自主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这种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艺术特色分析:包括对仗、韵律、意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意象对比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表达。
-在“诗歌意境的体会”方面,教师可以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其美学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饮酒,而且常常在诗中表达对酒的赞美?”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诗歌背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饮酒诗的奥秘。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为例,讲解“山气”与“飞鸟”的意象对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与欣赏”,通过比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但余钟磬音,不辞歌吹烦”两句的对仗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其艺术效果。
-对于“生僻字词的学习”,教师可结合“壶觞”在古代饮酒文化中的地位,通过故事引入字词的学习,增强记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的价值、分析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诗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却无法言喻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举例:《登高》一诗中,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与他所处的唐朝安史之乱背景密切相关。
(2)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这是鉴赏诗词的关键。
举例:《望岳》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诗词的艺术特色:掌握诗词的格律、韵脚、对仗等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对于难点部分,如对仗、韵律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探讨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举例:《春望》一诗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日美景与国家动荡相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4)诗词的语言表达:学习诗词中的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

第25课《诗词五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体味诗歌的意境。

3、结合作者经历,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2.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了解时代背景: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阅读知识链接,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默读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1)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歌:。

题目的意思是。

(2)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三重.茅挂罥.长.林梢飘转.丧.乱广厦.俄顷.大庇.见.此屋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叙写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4)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描绘农村风光堪称名句(常用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努力又发现新的出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该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诗中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诗人生活极端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与俗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露出欢欣的笑容,这正如杜甫诗句所写: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家傲》北宋范仲淹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
和对词人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将军与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没有建功立业,无法还家(抒写将士的艰苦生活并自然而然的引出思乡之情的句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浣溪沙》北宋苏轼描写了暮春三月雨后兰溪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词人虽青春易逝,但依然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1)表现诗人老当益壮,应振作精神奋发进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发表议论并运用比喻来说明不要为自己老而哀伤感叹(用溪水西流比作时光倒流,虽老犹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故人庄》
(1)描写田园风景的句子是:_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诗人是通过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
(4)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以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的句子:_再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1)描绘农村风光堪称名句(常用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努力又发现新的出路)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①描绘了一幅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突然会生出很多希望,我们应该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2)表现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两句诗是描写农家丰收之后过节的情景,表达了农家的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


(3)描写农村习俗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中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最能表现诗人生活极端贫困的句子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诗中与俗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6)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露出欢欣的笑容,这正如杜甫诗句所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渔家傲》
(1)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一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
(2)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的句子是: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写将军与征夫矛盾而复杂的情绪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写出了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没有建功立业,无法还家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词中借酒浇愁,难消分离之愁,寸功未建,想来身不由己的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与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5.《浣溪沙》
(1)表现诗人老当益壮,应振作精神奋发进取的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2)发表议论并运用比喻来说明不要为自己老而哀伤感叹(用溪水西流比作时光倒流,虽老犹少)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