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现代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7课《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明白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表达的童心3、认识观看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教具学具: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明白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专门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看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看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觉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专门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专门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9、齐读课文10、总结:针对学习情形进行适当评述,以鼓舞夸奖为主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缘故,“物外之趣”所表达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7《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7《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幼时记趣》班级姓名备课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学生自学栏2.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凹凸..()凹者为壑.()癞蛤蟆...()庞.然()大物2.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字,代作家。

3.写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二两段: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2)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5.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3、4段:6.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2)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3)固定结构:以……为……为所……7.齐读课文,翻译全文8.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明确: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9.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明确: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明确: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10.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

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三、当堂训练: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微物,必.()细察其.()..()。

见藐小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学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第一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学生活动:讨论、评价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学生活动:交流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幼时记趣 》导学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幼时记趣 》导学案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一、本文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

自读时先默读,以疏通文字,了解文意然后再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

待学生熟读之后,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最后,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童年趣事。

二、观察昆虫是童趣之一,学生大多有此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情形。

三、诵读文章,学生讲述2、3、4段的内容。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观察——联想——想像——玩弄。

②写心情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突出什么情趣?.五、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

六、安排两个课时(学生基础较差可以安排三个课时,用一个课时疏通文字)。

第一课时一、疏通文字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闷雷,(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

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

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一个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走来,原来是一只嫩虾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幼时记趣》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幼时记趣》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感悟
一、导学:
1作者,字, (朝代)苏州人,文学家,著有。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幼时记趣》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自读课文3遍,借助工具书和书本注释,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幼时记趣
学习内容
七、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 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习重难点疏通句,学会对文言文知 识的归纳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件趣事, 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2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3作者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乐趣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5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体现了童心童趣,你能写几句吗?
6作者幼时通过观察,结合合理的想象,可以得到许多 乐趣。请你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把它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观:作青云鹤观()昂首观之()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教学反思:
童稚()藐()小鹤唳()
怡()然 土砾()沟壑()
项为之强()庞()然大物凹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音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记一记实词积累: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同“僵”,僵硬拔,移,搬开虚词积累:或: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盖:“原来是”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之:昂首观之(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无意义)项为之强(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指“二虫”)驱之别院(“蛤蟆”)译一译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千或百飞舞的蚊子就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导学案-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幼时记趣》导学案内容预览:幼时记趣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目标2、3方法设计:参照注释,推断语义学法指导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

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

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课堂训练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项为之强(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幼时记趣(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幼时记趣(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第7课幼时记趣(第二课时)》教案课题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及其产生的原因。

2.认识观察与相像、联想的关系。

重点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及其产生的原因。

难点认识观察与相像、联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童年的趣事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1. 给加点的字拼音。

2.解释加点的字。

3.翻译句子:4细读课文,想想本文围绕什么中心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中心:趣事:二、合作互学(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1.用文中语句回答为什么“余”会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谈谈这句话反映出了小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能得到文中所写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种体验,你认为要具备哪方面的前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三、点拨导学1.鞭打蛤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小时候把蚊子联想成鹤,二者有何相像之处?你曾把蚊子比作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课文《幼时记趣》文章紧扣“”字落笔,揭示出。

《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幼时记趣》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问与力量借助解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怪、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观看、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一、合作探究:1、本文围围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物外之趣反映了总洋的童心童趣?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1、朗读(同学评价、竞赛、老师指导)2、争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挨次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需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补--增补适当的内容。

如:调--调换词语的位置。

如: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沟通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留意“释”、“补”、“调”、“连”的详细运用)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三、反馈提炼:1、积累成语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①①①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乐①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物外:私:素:称快:神游:拔:方: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 幼时记趣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课《幼时记趣》【理论支持】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

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

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

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

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 导入新课。

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

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7幼时记趣 第1、2学时》导学案(2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7幼时记趣 第1、2学时》导学案(2份)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七幼时记趣第1 学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理解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了解作者。

2、读课文两遍后,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童稚.()藐.小()项为之强.()鹤唳.云端()凹凸..()壑.()庞.然大物()癞蛤蟆...()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课文所写的三件物外之趣5、自主提问,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二、课堂探究:(一)检查预习1、小组内交流预习题答案2、交流了解作者情况3、请个别同学说说自己预习时留下来的问题(二)学生自学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交流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2、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透。

3、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课文1、2两段。

(学法指导:翻译的时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如课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翻译方法如下:直译就是相对应的词语直接翻译,余翻译为我,忆翻译为回忆,童稚时翻译为小时候,能翻译为能够,张目翻译为睁大眼睛,对日翻译为对着太阳,明是眼力,察是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得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好,句子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我回忆小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这其中,明的意思和现在有区别,不易记,这就需要学生的记诵积累。

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疏通课文1、2两段。

掌握课文1、2两段写的是什么?(第1段,总写物外之趣;第2段写观蚊如鹤)记诵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稚、明、察、秋毫、拟、强文言虚词:余、之掌握重点句的翻译:如: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时记趣
童稚()藐()小鹤唳()
怡()然土砾()沟壑()
项为之强()庞()然大物凹凸()()
4.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徐喷以烟()怡然()余年
幼()
明察秋毫()拔山倒树()项为之尝() 常蹲其身()以丛草为林()
二、自学:
1课文围绕一个“”字,生动地向我们记叙了作者儿时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
生活的乐趣。

2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5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体现了童心童趣,你能写几句吗?
6作者幼时通过观察,结合合理的想象,可以得到许多乐趣。

请你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把它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三、交流:
四、展示:
五、反馈:
昂首观之(
观: 作青云鹤观()

察: 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
神: 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 )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