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合集下载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ppt课件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64e4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2.png)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三、细菌菌体的生长繁殖的规律
一、 细菌生长分的原料,也是新陈代 谢过程中能量的来源。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物 质主要有以下五类:
碳源
五
氮源
大
类
无机盐
营
养
生长因子
素
水
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asepsis) 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焚烧 干热灭菌法 烧灼
干烤(160~170℃/2h) 红外线
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用较低温度杀
补充细菌自身不能合成的有机营养 成分、呼吸辅酶
营养吸收和代谢
• 细菌生长繁殖其他环境因素
酸碱度(pH):
大多数病原菌最适的生长PH值为7.2~7.6,个别细菌例外: 如结核杆菌生长最适pH为6.5~6.8,霍乱弧菌8.4~9.2。
温度:
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气体(氧气、二氧化碳)
煮沸法 流动蒸气消毒法
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 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 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
间歇蒸气灭菌法 坏的消毒方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 62℃30‘ 或72℃ 30’‘
121℃,15个大气压,20分钟
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 265~266nm
– 杀菌原理 – 用途与缺陷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3b2d14cf04a1b0717fd5ddf6.png)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
生理——生命活动机理(食、住)
生命活动——营养、呼吸、环境卫生 营养物及其获取方式——营养 营养物质的代谢
——呼吸
那些环境因素使细菌病、死?——环境
卫生
• 食(营养、呼吸)
营养物的种类、用途及营养物的吸收方式
水、盐、“粮食” 异养-自养;吸收方式—四种
提问:什么是化能自养菌? 自养——碳源CO3- 化能——以
?物质氧化产能
S、H2S、H2、NH3、Fe
• 种类:硫细菌 ( 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 ) 、(亚)硝
化细菌及铁细菌、氢细菌。
• 例如,亚硝化细菌进行有机物合成反应如下 • 2NH3 + 2O2 HNO2 + 4 H + 619千焦耳 • ATP • CO2 + 4 H [CH2O] + H2 O
① 无机营养细菌(自养菌)
无机(自养)—CO2、CO和CO32提问:能否也利用有机物呢?
• 绝大多数能, “能吃苦也能享福”,优先利
用; • 又根据能源不同 • 又分为光能自养型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
(1)光能自养细菌(无氧有光)
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较洁净的光照池塘无氧臭(H2S) 区
10%~20%干物质 10%无机盐
70%~90%水
90%有机物
细菌化学成分示意图
一、细菌营养物组成及生理功能
传统上根据功能不同对营养物归类
水、无机盐和碳源、氮源、能源、生
长因子等。
(一)水
提问:水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1)溶剂作用
2)运输物质的载体
3)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
细菌的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
生理——生命活动机理(食、住)
生命活动——营养、呼吸、环境卫生 营养物及其获取方式——营养 营养物质的代谢
——呼吸
那些环境因素使细菌病、死?——环境
卫生
• 食(营养、呼吸)
营养物的种类、用途及营养物的吸收方式
水、盐、“粮食” 异养-自养;吸收方式—四种
提问:什么是化能自养菌? 自养——碳源CO3- 化能——以
?物质氧化产能
S、H2S、H2、NH3、Fe
• 种类:硫细菌 ( 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 ) 、(亚)硝
化细菌及铁细菌、氢细菌。
• 例如,亚硝化细菌进行有机物合成反应如下 • 2NH3 + 2O2 HNO2 + 4 H + 619千焦耳 • ATP • CO2 + 4 H [CH2O] + H2 O
① 无机营养细菌(自养菌)
无机(自养)—CO2、CO和CO32提问:能否也利用有机物呢?
• 绝大多数能, “能吃苦也能享福”,优先利
用; • 又根据能源不同 • 又分为光能自养型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
(1)光能自养细菌(无氧有光)
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较洁净的光照池塘无氧臭(H2S) 区
10%~20%干物质 10%无机盐
70%~90%水
90%有机物
细菌化学成分示意图
一、细菌营养物组成及生理功能
传统上根据功能不同对营养物归类
水、无机盐和碳源、氮源、能源、生
长因子等。
(一)水
提问:水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1)溶剂作用
2)运输物质的载体
3)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
02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02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70f9f8910ef12d2af9e7fc.png)
原理:
葡萄糖
丙酮酸 大肠杆菌分解 (无脱羧酶) 乙醛 乳酸 甲酸 琥珀酸 乙酰甲基甲醇(呈中性) (pH>5.4) 碱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 产气杆菌脱羧酶作用
乙酸
乙醇
二乙酰
(pH≤4.5) 与蛋白胨中精氨酸的胍基作用
加入甲基红
pH 4.4-4.6
(红→黄)
呈红色 ( V.P. -) M.R. +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1 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按其功能分 为:物质摄取、生物合成、聚合作用 及组装四个步骤。
一、物质摄取 :指从周围环境获得营养 。 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 1、单纯扩散(被动扩散):细胞膜两侧的 物质靠浓度差(浓度梯度)进行分子扩散的 过程。 特点:1)无特异性和选择性,速度较 慢。 2) 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2、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与位于细胞膜上 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相结合,而将其转运到细 胞内的过程。 特点:1)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2)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四、组装:细菌细胞结构的组装有两种方 式: 1、自我组装:如鞭毛、核糖体等 2、指导组装:如细菌表面的膜结构等
§2-2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1、繁殖方式:二等分分裂法。 2、繁殖速度: 世代时间: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 的时间 称为世代时间。 有的细菌繁殖快,如大肠杆菌及许多其 它病原菌(体)在适宜的条件下,20分钟 分裂一次(即一代),而有的细菌繁殖慢, 如分枝杆菌需18-24小时才分裂 一次。
3、主动输送:指某些物质与位于细胞膜上的 特异性载体蛋白相结合后逆浓度梯度“泵”入 细胞内的过程。 特点: 1)具有特异性和选择性。 2)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4、基团转位:指物质在运输的同时受到化学 修饰,从而源源不断输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f968cf76a20029bd642d90.png)
二、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与其他生物类似 吸收的各种前体代谢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 合成所需物质:多种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及其大分 子物质。但细菌不能自身合成,须从环境中获得。各种细菌 的合成途径和合成能力不同,对营养的需要以及代谢产物也 不尽相同,可作为细菌鉴定指标。
三、聚合作用(polymerization)
3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此时因营 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 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 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该朔细菌的形态 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革兰氏阳性菌此时 可染成阴性。毒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此时产 生。大肠杆菌的稳定期持续约8h。 4、衰亡期 (decline phase)细菌开始大 量死亡,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 新的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此期细菌 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 行鉴定。
特点:
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
不消耗能量
运输SO42-、PO43-、糖(真核)
胞外
细胞膜
胞内
促进扩散示意图
3、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 可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 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
运输有机离子、无机离子、氨基酸、乳糖等糖类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主要内容:
细菌的代谢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人工培养 细菌的生化试验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细菌与其他生物一样,有独立的 生命活动,涉及复杂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生理涉及细菌的组分、营养 要求、能量代谢、生物生长合成繁 殖及基因调控等。
细菌与动物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 有如下几点:
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包括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
![病原微生物学,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包括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细菌的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d5b23d42312b3169a451a484.png)
典型的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延 滞 期 对 数 期
稳定期
衰亡期
时期的划分:按照生长速率常数(growth race constant)不同。
第四节 细菌的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 种化学反应的总称,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 谢两个过程组成。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1. 发酵: 2. 呼吸:需氧呼吸
一般20 min分裂一次,一个细菌经10个小时可以繁殖 10亿个,24小时可以繁殖272个细菌。
3.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 长 曲 线
1.迟缓期:(lag phage)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ge):20 21 22 2n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ge) 4.衰亡期:(decline phage)
引起发热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
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121℃、20
min) 不被破坏,250℃高温干烤30 min或180℃,4 h才 能破坏热原质。
2. 毒素(toxin)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 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毒性强,化学成分: 蛋白质。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 解后才能大量释放到菌细胞外,毒性较弱。 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毒素入侵。
厌氧呼吸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㈠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不同细菌的酶不完全相同,对同一种营养物 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也不相同,因此可 以通过不同的代谢产物来鉴定细菌。
1.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375cbced630b1c58eeb56b.png)
(3)流动蒸汽消毒法
(4)间歇蒸汽灭菌法 应用: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物质的灭菌
(5)高压蒸汽灭菌法
应用最广泛,灭菌效果最好 压力—103.4KPa(1.05kg/cm2) 温度—121.3℃ 维持时间—15~20分钟
应用:适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物品的灭菌
相同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力比干热大,原因: 1、蛋白质在有水的条件下,易变性 2、湿热穿透力强 3、湿热存在潜热
3.鉴别培养基 利用细菌分解糖类 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 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和指示剂, 通过指示剂的反应不同来鉴别细菌。
如:单糖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 培养基、克氏双糖铁琼脂等。
4.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抑 制标本中的杂菌生长,利于所需细菌的生长。
如: SS琼脂
麦康凯培养基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
一、分类原则与层次
❖ 原则:传统分类、种系分类 ❖ 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 ❖ 在细菌中常用属和种、亚种、型(噬菌体
型、血清型、生物型等)
❖ 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 同菌株(strain)
❖ 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 特征的菌株
❖ 最具权威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殖体(包括结核杆菌)、真菌和大多数病毒 (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
含碘消毒剂: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等
醇类消毒剂:
3、低效消毒剂 ——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
细菌芽胞、结核杆菌及某些抵抗力较强的真 菌和病毒 (包括季铵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氯己定 (洗必泰)、高锰酸钾等)
皮肤黏膜、物体表面、 地面等
(二)辐射杀菌法
1、紫外线 波长:265~266nm 原理:损伤细菌DNA 特点:杀菌力强、穿透力弱
2细菌的生理
![2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0c8414e009581b6ad9eb4f.png)
(2)温度:37℃
①水 ②碳源 ③氮源 ④无机盐 ⑤生长因子
(3)PH :大多数7.2~7.4
需氧菌
①对氧气要求 厌氧菌
(4)对气体要求
兼性厌氧菌 微需氧菌
②对CO2要求: 5~10% CO2
3、细菌生长繁殖规律
(1)繁殖方式:
链球菌 八 叠 球 菌
二分裂法 (2)速度:20~30分钟/次
葡萄球菌
常见的生化反应
对
对
VP试验
糖
的甲基红试验分来自解糖发酵试验蛋 白 质 的 分 解
吲哚试验 硫化氢试验
其
他
尿素酶试验
试
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分解--产酸、产气:大肠杆菌 产酸、不产气:伤寒杆菌
乳糖: 不能分解--致病菌 分解--产酸、产气--非致病菌
葡萄糖
E.coli
丙酮酸 产气肠杆菌
脱羧:产气肠杆菌
乙酰甲基甲醇(中性)
碱性溶液
二乙酰
胍基化合物
甲 PH>5.4,桔黄色,阴性 基 红 PH<5.4,红色,阳性
红色化合物 (+) 桔黄色(-)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色氨酸 分解
吲哚(靛基质)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玫瑰吲哚 (红色)
吲哚试验
含硫氨基酸 H2S
Fe、Pb离子
黑色硫化物 硫化氢试验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1、化学组成 (1)与其他生物细胞相似
(2)水是主要成分,75%-90% 2、理化性状
(1)光学性质 半透明 (2)相对表面积大 (3)带电现象 (4)通透性 (5)渗透压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①水 ②碳源 ③氮源 ④无机盐 ⑤生长因子
(3)PH :大多数7.2~7.4
需氧菌
①对氧气要求 厌氧菌
(4)对气体要求
兼性厌氧菌 微需氧菌
②对CO2要求: 5~10% CO2
3、细菌生长繁殖规律
(1)繁殖方式:
链球菌 八 叠 球 菌
二分裂法 (2)速度:20~30分钟/次
葡萄球菌
常见的生化反应
对
对
VP试验
糖
的甲基红试验分来自解糖发酵试验蛋 白 质 的 分 解
吲哚试验 硫化氢试验
其
他
尿素酶试验
试
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分解--产酸、产气:大肠杆菌 产酸、不产气:伤寒杆菌
乳糖: 不能分解--致病菌 分解--产酸、产气--非致病菌
葡萄糖
E.coli
丙酮酸 产气肠杆菌
脱羧:产气肠杆菌
乙酰甲基甲醇(中性)
碱性溶液
二乙酰
胍基化合物
甲 PH>5.4,桔黄色,阴性 基 红 PH<5.4,红色,阳性
红色化合物 (+) 桔黄色(-)
VP试验
甲基红试验
色氨酸 分解
吲哚(靛基质)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
玫瑰吲哚 (红色)
吲哚试验
含硫氨基酸 H2S
Fe、Pb离子
黑色硫化物 硫化氢试验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1、化学组成 (1)与其他生物细胞相似
(2)水是主要成分,75%-90% 2、理化性状
(1)光学性质 半透明 (2)相对表面积大 (3)带电现象 (4)通透性 (5)渗透压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第二章细菌生理
![第二章细菌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62210cd15abe23492f4db2.png)
第二章细菌生理
㈡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 本身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 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菌体所 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2.异养菌 无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 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 机物质
㈢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
1.被动扩散(简单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㈠水分(75~85~90%)芽胞含水50% 1.游离水或自由水,它是菌体内物质的溶剂。 2.结合水。与细菌体内其它成分结合。 ㈡干物质
1.无机物(2~3%):磷、钾、硫、钙、镁、 铁、钠、氯及锰等。 2.
⑴蛋白质(50~80%)核物质、细胞浆和 其它构造中均含有蛋白质 。
第二章细菌生理
二、细菌的营养 ㈠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1. 水 80%(湿重)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及 代谢过程中的有关反应均需在有水的条件下进 行。
2.氮源 有机氮化物——氨基酸、蛋白胨(供 合成碳、原生质和其他构造用)
3.碳源 糖类(单糖、多糖、有机酸、醇类、 脂类、氨基酸)
4.无机盐类 钾、钠、钙、镁、磷、硫、铁 5.生长因子 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 嘧啶等。
4.基团转位 在主动运输营养物质的同时实现营 养物质磷酸化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在细菌细 胞膜上有一种磷酸转移酶系统,能使糖分在进 入细胞膜的同时发生磷酸化。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胞膜构造
自由扩散
第二章细菌生理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特点
• 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是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 这种运输方式不消耗能量,扩散速度慢. • 没有特异性,被运输物质不与膜上物质发生
异性。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对热、酸、碱 都不稳定。 ⑵酶的种类 可分为胞外酶与胞内酶,胞外酶由 细菌产生,分泌于培养基中,大都属于水解酶; 胞内酶含于菌体细胞内,大都是氧化还原酶 。 2.细菌的酶类在医学上的意义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该菌毒力有关的酶。 利用各种酶的反应,对病原菌的鉴别、疾病的 诊断和发病机制的阐述等均有重要意义。
㈡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 本身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强, 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菌体所 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2.异养菌 无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 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 机物质
㈢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
1.被动扩散(简单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㈠水分(75~85~90%)芽胞含水50% 1.游离水或自由水,它是菌体内物质的溶剂。 2.结合水。与细菌体内其它成分结合。 ㈡干物质
1.无机物(2~3%):磷、钾、硫、钙、镁、 铁、钠、氯及锰等。 2.
⑴蛋白质(50~80%)核物质、细胞浆和 其它构造中均含有蛋白质 。
第二章细菌生理
二、细菌的营养 ㈠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1. 水 80%(湿重)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及 代谢过程中的有关反应均需在有水的条件下进 行。
2.氮源 有机氮化物——氨基酸、蛋白胨(供 合成碳、原生质和其他构造用)
3.碳源 糖类(单糖、多糖、有机酸、醇类、 脂类、氨基酸)
4.无机盐类 钾、钠、钙、镁、磷、硫、铁 5.生长因子 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 嘧啶等。
4.基团转位 在主动运输营养物质的同时实现营 养物质磷酸化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在细菌细 胞膜上有一种磷酸转移酶系统,能使糖分在进 入细胞膜的同时发生磷酸化。
第二章细菌生理
细胞膜构造
自由扩散
第二章细菌生理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特点
• 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是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 这种运输方式不消耗能量,扩散速度慢. • 没有特异性,被运输物质不与膜上物质发生
异性。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对热、酸、碱 都不稳定。 ⑵酶的种类 可分为胞外酶与胞内酶,胞外酶由 细菌产生,分泌于培养基中,大都属于水解酶; 胞内酶含于菌体细胞内,大都是氧化还原酶 。 2.细菌的酶类在医学上的意义 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该菌毒力有关的酶。 利用各种酶的反应,对病原菌的鉴别、疾病的 诊断和发病机制的阐述等均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438f73c6bec0975f565e221.png)
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培配置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
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 培养基。 ✓按其成分分类: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
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 细菌生长的条件:
3.合适的温度 病原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35~37℃。 根据最适生长温度不同细菌可分成: 嗜冷菌 嗜温菌 嗜热菌
• 细菌生长条件:
4.适宜的酸碱度 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低至3.0 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至10.0 病原性细菌最适pH为7.0~7.6 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pH在8.4~9.2生长最佳
➢ 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
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 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 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外毒素
(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 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
五. 细菌的生长繁殖
➢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繁殖一代所需时间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迟缓期 (lag phase)
对数期 (logarithmic phase)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衰亡期 (decline phase)
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b71617866fb84ae45c8dc6.png)
主动转运系统
需要消耗能量; 营养物质可以进行逆浓度转运。
1.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2.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3. 基团转移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基团转移
三、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pH)
嗜中性菌:pH 6.0~8.0 (病原菌 pH 7.2~7.6) 嗜酸性菌:pH 3.0 嗜碱性菌:pH 10.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小分子 外界 营养物质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胞 质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发酵:细菌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
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以有机 物为受氢体。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无机盐的作用
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维持细菌的渗透压平衡; 参与细菌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 碳源---来源于糖类,提供能量。 氮源---来源于蛋白质、氨基酸等,合成菌体成分。 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等。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维生素、 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3.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4. 抗生素(antibiotics)
需要消耗能量; 营养物质可以进行逆浓度转运。
1.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2.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3. 基团转移
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化学渗透驱使转运系统
基团转移
三、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pH)
嗜中性菌:pH 6.0~8.0 (病原菌 pH 7.2~7.6) 嗜酸性菌:pH 3.0 嗜碱性菌:pH 10.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
小分子 外界 营养物质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胞 质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发酵:细菌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
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以有机 物为受氢体。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无机盐的作用
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参与能量的储存和转运;
维持细菌的渗透压平衡; 参与细菌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 碳源---来源于糖类,提供能量。 氮源---来源于蛋白质、氨基酸等,合成菌体成分。 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等。 生长因子---生长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维生素、 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3.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4. 抗生素(antibiotics)
细菌的生理ppt课件
![细菌的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433a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5.png)
液体中热原质----蒸馏法效果好
毒素和侵袭性酶
❖ 内毒素 G-菌的脂多糖
❖ 外毒素 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如卵磷脂酶(产气荚膜梭菌)、透明质酸酶( 链球菌)。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无鞭毛 细菌
云雾状生长
沿穿刺线生长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 病原性诊断、治疗 医学中的应用 • 细菌学鉴定、研究
• 生物制品的制备
工农业
• 制造各种产品
生产中的应用 • 处理垃圾
• 制造菌肥农药等
基因 工程中的应用
表达重组DNA制备产品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层次 :以大肠杆菌为例
界 —— 原核生物界 域 —— 细菌域 门 —— 变形菌门 纲 —— γ-变形菌纲 目 ——肠杆菌目 科 —— 肠杆菌科 属 —— 埃希菌属 种 —— 大肠埃希菌种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培养基 cultrue m品。
常用培养基种类
1、按物理性状分: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含1.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含0.3-0.5%琼脂
2、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分
厌氧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 繁殖成一堆肉眼可 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R型) 菌落(S型)
菌苔
• 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
混浊、沉淀、菌膜
沉
混
淀
毒素和侵袭性酶
❖ 内毒素 G-菌的脂多糖
❖ 外毒素 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蛋白质
❖ 侵袭性酶 损伤机体组织,促进细菌侵袭和扩散,
如卵磷脂酶(产气荚膜梭菌)、透明质酸酶( 链球菌)。
色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脂溶性) 铜绿假单胞菌——-绿色色素(水溶性) 可用于细菌鉴别
无鞭毛 细菌
云雾状生长
沿穿刺线生长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 病原性诊断、治疗 医学中的应用 • 细菌学鉴定、研究
• 生物制品的制备
工农业
• 制造各种产品
生产中的应用 • 处理垃圾
• 制造菌肥农药等
基因 工程中的应用
表达重组DNA制备产品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层次 :以大肠杆菌为例
界 —— 原核生物界 域 —— 细菌域 门 —— 变形菌门 纲 —— γ-变形菌纲 目 ——肠杆菌目 科 —— 肠杆菌科 属 —— 埃希菌属 种 —— 大肠埃希菌种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培养基 cultrue m品。
常用培养基种类
1、按物理性状分: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含1.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含0.3-0.5%琼脂
2、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分
厌氧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 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 繁殖成一堆肉眼可 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R型) 菌落(S型)
菌苔
• 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
混浊、沉淀、菌膜
沉
混
淀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b0a37131b765ce050814ac.png)
4、气体环境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与否,可分为四类: 专性需氧菌 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 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结核 杆菌、霍乱弧菌 专性厌氧菌 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 它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且 游离氧分子能杀死细菌。 微需氧菌 细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氧 浓度 ≻10% 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空肠弯曲菌、幽 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 可以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但以有氧是 最好。大多数细菌。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 2. 3. 4. 5.
营养物质 酸碱度 温度 气体环境 渗透压
1、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
2、酸碱度
参与反应的酶需要适宜的PH 大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pH7.0~7.6。 特例:结核杆菌 pH6.6~6.8 霍乱弧菌 pH8.8~9.0
3、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 37℃。
6、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 菌作用的蛋白质,杀伤有近缘关系的细 菌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所需条件 了解细菌的新陈代谢和人工培养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代时、热原质、抗生素 2、 细菌正常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3、 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各期有何 实际意义?
4、VP试验
产气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氧化(在碱 性溶液中)生成二乙酰,后者可与含胍 基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称 VP阳性。 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VP阴 性。
5、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菌如 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碳酸盐, 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成氨,由此使 培养基变为碱性,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 蓝(BTB)由淡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 酸盐利用试验阳性。 大肠杆菌在含枸橼酸盐的培养基上不能 生长。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4d535b2b160b4e767fcf2c.png)
细菌类型 生长范围 最适生长温度 嗜冷菌 -5~30℃ 10~20℃ 嗜温菌 10~45℃ 20~40℃ 嗜热菌 25~95℃ 50~60℃
26
3.氢离子浓度(pH)
H+影响代谢过程酶活性,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多 数细菌最适pH7.2-7.6。 每种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以及最适生长pH。 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 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低至3.0 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 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 pH8.4-9.2 生长最好 , 结核分枝 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
系列生化反应。
5
(二)、无机盐:
占细菌重量的2%~3%; 常量营养元素:
P、 K、 Ca、 Mg、 Na、Cl、 S等 微量营养元素: Cu、 Fe、 Zn、 Mn、 Si、Al、Co等。 作用: 构成菌体成分 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调节渗透压
6
(三)、有机物
1.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 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 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 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 点。
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 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 产等都密切相关。
1
2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4)化能异养菌: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以有机物作为碳源。
病原菌
33
腐生型: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寄生型:从活的寄生体内获取营养物质。
中间类型(兼性腐生或兼性寄生)如大肠杆 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物质摄取
生物合成
聚合作用
组装
一、物质摄取
➢ 单纯扩散 ➢ 促进扩散 ➢ 主动运输 ➢ 基团转位
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能量。两个突出特点: (1)转运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主要存在于厌作为鉴别细菌的主要措施 2. 细菌生物合成环节可被药物影响 (磺胺类)
糖发酵试验(氧化发酵O/F试验)
大肠埃希菌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伤寒沙门菌不分解乳糖。
培养基的营养条件
(1)基本营养。 (2)氧 气: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将其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 。 (3)厌氧培养基:是为培养厌氧菌而设计的。 (4)温 度:根据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
嗜热菌。 (5)酸碱度: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为7.2至7.6,个别偏酸。
培养基的分类
➢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 养时间成正比。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 至自溶。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 需的营养物质。培养基制成后,通常都要经灭 菌处理。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粘液型菌落
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
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 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 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 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 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第二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生态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四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 第五节 细菌群落生长的调控 第六节 细菌的生态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代谢过程
细菌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
1.细菌生长和繁殖速度快 2.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强 3.营养需求多种多样 4 .可利用超常流水线合成大分子物质 5.细菌能产生特殊物质
➢ 指导组装(guided assembly): 细菌表面 膜结构则只能依赖指导组装来完成。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世代时间: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 。一般20-30min。
菌落 :某个菌体分裂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细菌集落。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
(1)代谢活跃,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 ; (2) RNA含量明显增多,但DNA的量无变化; (3)细菌数并不增加
2. 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 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 条斜的直线。一般而言,该期的病原菌致病力最强 ,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型,对抗菌 药物等的作用较为敏感。
1:有动力 2:无动力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菌膜
对照
菌沉淀
均匀浑浊
(三)按功能的差异
1.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察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
底物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2.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一类细菌
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 择出来。
3.厌氧培养基: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用. 将普通培养基放在
环境。
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使培养基本身成为无氧的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第三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
❖ 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的不同,因而代 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 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
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液体培养细菌的生长曲线
1.迟缓期(lag phase)
细菌来到新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 特点:
➢ (2)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 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 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 (3)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 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 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三、聚合作用
➢ DNA复制(新生霉素) 半保留复制
➢ 转 录(利福平) ➢ 翻译(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壮观霉素)
转录
翻译
DNA
mRNA
蛋白质
3H
+
C
E
D
B
A
1.5代
放射自显影
图11-7 Cairns 实验原理及过程
四、组装(杆菌肽,万古霉素)
➢ 自我组装(self-assembly): 自我组装可 在体外试管内完成,鞭毛及核糖体即采用此 种方式。
(一)按营养组成的差异
1.基础培养基 : 基本营养成分 2.营养培养基 :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它营养物质,如葡
萄 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
普通培养基
血液培
(二)按状态的差异
1.固体培养基 : 1.5%~2%琼脂,用于细菌分离纯化。 2.半固体培养基: 0.5%琼脂,作穿刺试验。 3.液体培养 : 扩增纯培养的菌体。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 ,营养的消 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
4.衰亡期(decline phase)
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新的培养基,最 终可全部死亡,此期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 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 。
细菌生长繁殖四个期的特点
➢ (1)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因细菌 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 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