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精品

合集下载

4.4《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_教学设计

4.4《物质的构成》(第1课时)_教学设计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上第四章第4节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学会重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使学习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更深的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能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的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非常明显。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重点难点也随之明确。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五、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

然而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六、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教案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学问与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证实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办法】1、利用同学自己动手试验,让同学知道试验是讨论问题的办法之一2、通过试验教学培养同学观看、试验、比较、分析的能力3、利用模拟试验来解决抽象的学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同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意识2、利用事实和证据培养同学对科学的严谨态度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证实分子间有空隙,并且大小不同,培养同学对“科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四】重点和难点建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间有空隙的微观思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利用事实和证据来说明分子间的空隙大小不同是本节课的难点【五】课堂绽开:师:上课前,我预备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学生们想不想看?生:想!师:这是一个容量瓶,先向容量瓶中倒入无色的蒸馏水,大约倒到容量瓶容积的一半左右,然后徐徐倒入酒精,为便于区分,我把酒精染成红色。

我尽量做到把酒精加到黑色橡皮筋处(若不当心倒多了,可以将橡皮筋微调)。

学生们可以看到,上层是酒精、下层是水,假如我将容量瓶上下倒置,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浮现?生:仔细观看、思量并猜测。

师: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候——生:惊异的发觉总体积变少了。

师:假如不信任,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下。

每个小组的水槽里都配有相同的试验器材和试剂。

那就开头吧!生:做试验。

(完成试验后击掌表示)师:确定每个小组试验完成后,表扬同学——看来每个学生现在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魔术师。

但一名优秀的魔术师,不仅会表演,还得知道其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这样,才干确保自己的每一次表演都能够胜利。

师:学生们情愿跟教师一起揭开这个试验的奥秘面纱吗?生:情愿。

师:我们一起再来做个试验——这是一块方糖,用放大镜观看,我们很简单发觉它是由许多细小的蔗糖颗粒构成的!假如我把蔗糖颗粒用研磨器研磨,发觉蔗糖颗粒变小了,还有方法把它们变得更小吗?生:观看、思量、研究、沟通。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构成》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物质构成》中,深入学习物质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详细内容涉及3.1节“分子和原子”,3.2节“物质组成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掌握物质组成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索物质构成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区分与理解。

2. 教学重点:物质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离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酒精、水、食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如冰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思考。

步骤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步骤2: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理解分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水为例,讲解分子、原子、离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步骤1:讲解水分子构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步骤2:讲解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和氧离子过程,使学生理解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酒精与水混合、食盐在水中溶解等现象,分析分子、原子、离子作用。

步骤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

步骤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组成和分类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2)举例说明物质组成和分类。

(3)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变化中作用。

2. 答案:(2)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组成。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食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原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3.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

(2)解释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2. 答案:(1)略(2)酒精与水混合时,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总体积减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反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掌握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3.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PPT等;2.课件:PPT或者教学手册;3.实验材料:常见的物质样本,如水、铁、盐、糖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图片,上面有水、铁、盐、糖等常见物质的图片。

2.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质吗?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3.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回答并互相讨论。

Step 2 学习新知1.通过PPT或教学手册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3.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不同物质的组成。

Step 3 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组成成分,如水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Step 4 归纳总结1.根据实验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做简要概括。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四、巩固练习1.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解释。

五、拓展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木材可以燃烧等。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与学生一起检查习题的解答情况,解释答案和解题思路。

3.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大致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在每个步骤中适当增加或调整内容。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构成原理,以及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答案:物质构成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由核和电子云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钠离子(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它具有质量和体积。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物质分类和构成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阐述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关系,并给出至少两个实例。
答案: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之间有密切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变化规律,而变化规律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的沸点是其在一定压力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这是水的一种物理性质。当水沸腾时,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完毕。这个变化规律反映了水的沸点性质。另外,金属的腐蚀是一种化学变化,它反映了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性质。
3. 将显微镜对准样品,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微观结构。
4.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特点和性质。
5. 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构成,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食盐、糖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酒精、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3. 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食盐(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物质的构成特点。

答案:①水:由水分子(H2O)组成,是一种液态物质。

②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CO2)组成,是一种气态物质。

③铁:由铁原子(Fe)组成,是一种固态金属。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物质的组成初中教案

物质的组成初中教案

物质的组成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分子模型、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水、盐水、酒精等。

3. 学生总结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物质的组成。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分子、原子、离子的特点和区别。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物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组成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物质的组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小实验,如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

2. 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有关化学知识的书籍,深入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研究领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组成,掌握了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物质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含义,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A.氧气(共价化合物)
- B.食盐水(离子化合物)
- C.蒸馏水(纯净物)
答案:
- A.氧气是共价化合物,因为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
- B.食盐水是离子化合物,因为食盐水中的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氯化钠晶体。
- C.蒸馏水是纯净物,因为蒸馏水是通过蒸馏方法从水中提取的,只包含水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很多。例如,分子运动导致了气体的扩散,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香水的气味;原子结构决定了金属的导电性,这是为什么金属可以用来制作电线;离子化合物如食盐(NaCl)在烹饪中用于调味和保存食物;共价化合物如塑料(聚合物)在制造各种日常用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实验题:
内容逻辑关系
1.物质构成的核心概念:
-知识点①: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点②: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③:原子结构的理解
2.物质构成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分与应用
-知识点②: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知识点③:物质构成的知识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详细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3.确认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分子大小。

[科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内容分析]《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

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

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4.1物质的构成(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和物质的分类概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研究:教师提供具体的物质案例,学生分析并判断其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游戏设计:教师设计物质分类的游戏,如分类卡片游戏或在线分类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物质分类的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利用PPT展示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图片、模型和实验过程,清晰直观地传达知识,并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
-视频:播放有关物质微观构成的实验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对于实验和观察等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来学习,喜欢互动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时,学生可能会对概念的抽象性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等概念。同时,学生可能对物质的分类产生混淆,不清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此外,学生可能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时,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分子模型、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等,加深对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物质微观构成粒子和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的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间存在着间隙,并能用事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科学探究、推理,体会由宏观现象猜想物质结构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同时了解模型法、类比法在科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好奇性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2学情分析
同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大至地球、小至微小的生物甚至是细胞的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层次的观念。

但这些知识基本上是一些宏观现象,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

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较大的难度。

而“物质的构成”一节正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走向微观的一个巨大的发展,要使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微观的概念,对微观世界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物质
引入:生物地球-----物质出示沙雕沙雕是由什么构成的?
各式各样的物质是否都由大量微小颗粒构成的呢?
2【活动】观察蔗糖
1、用放大镜观察方糖的构成
看到什么?是最小的微粒?
2、碾碎小方糖用放大镜观察
看到什么?是最小的微粒?。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再利用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观念。
5.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我国在物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探究欲望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物质现象的能力,但尚需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和词汇进行准确表达。
2.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交流欲望,但团队协作和分工合作能力尚需培养。
4.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块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状态,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块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水有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应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应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2.应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三、教学设计
㈠新课引入
师生互动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老师在讲台上喷香水,大家猜自己能闻到香水味吗生:能......
师:让我们来试试看,当同学们闻到后就请马上举手示意。

生:......
师:为什么老师在讲台喷香水,同学们在下面也能闻到呢其实这得从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解释。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观察蔗糖来了解物质的构成吧。

㈡新课学习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观察蔗糖(学生分组进行)
问1:用放大镜观察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问2:大家有没有方法让这些方形蔗糖小颗粒变得更小呢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又看见了什么问3:将蔗糖粉末放入水中,还看得见蔗糖颗粒吗看不见蔗糖,是蔗糖“消失”了吗为什么
生:蔗糖没有消失,因为水会变甜......
师:蔗糖在水中,但是我们却看不见,说明水中的蔗糖有什么特点
生:小......
师:对,其实蔗糖溶解到水中后是以一种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存在的,分子很小,我们根本无法直接看到它,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

许多物质和蔗糖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思考:“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两句话是否是一样的含义,能否相互代替。

(构成物质还有其他微粒,如原子)
生:......
师: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以外,还有离子和原子。

所以我们只能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师:蔗糖分子在糖水中,但我们却看不见,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小......
思考: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书本上相应内容,寻找证明分子很小的证据。

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我们知道一滴水已经比较渺小了,而一滴水中居然有惊人数目的水分子(学生数零的个数)......
师:细胞小不小
生:......
师:细胞已经很小,但是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到,而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还看不到分子。

由此可知分子极其微小。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正如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

接下来,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5ml水+5ml水=ml
5ml酒精+5ml酒精=ml
5ml水+5ml酒精=ml
学生:10ml(小于10ml)......
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请大家动手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过程及实验注意事项强调)
活动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同屏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图片)
师:酒精和水混合后液面与混合前上液面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
生: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体积之和
师,其他组有没有不一样的现象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酒精溶解到水中
生:水和酒精分子大小不同
生:......
师:由于我们看不见水和酒精中的的分子,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芝麻和黄豆混合,模拟水和酒精混合
活动三:芝麻和黄豆混合(教师演示)
师:通过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同学们觉得这样怎么解释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体积之和这样的现象比较好呢
讨论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讨论与思考:液体、固体、气体分子间空隙大小比较例举生活中的实例证明
(气体的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
3.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师:喷香水实验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运动的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看二氧化氮的气体扩散现象
师:既然气体能扩散,那么液体能不能扩散呢
PPT:茅台酒成名故事
师:我们怎么闻到酒的味道
生:......
生:液体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微观)-----扩散(宏观)
活动三:液体扩散实验
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可能与温度有关......
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控制什么怎么控制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师: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宏观表现为液体扩散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师:其实扩散不仅在气体、液体中进行,在固体中也可以进行(铝和金相互渗透)
扩散现象的实质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所以又叫热运动
四、小结
自我介绍:假如我是一个分子
五、巩固练习
1.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柳絮飘雪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2.热菜总是香味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的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3.人们发现,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不但地面和墙的表面会变黑,而且里面也会变黑,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