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6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6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6篇【篇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例《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度挖掘是内容和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渡融合”。

1.信息技术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

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

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

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

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2、信息技术在学生认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两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

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二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恐龙的灭绝》二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恐龙的灭绝》旧县小学刘育红前言: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茸鞴培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教材简析:《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

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理由。

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真切,内容条理清楚,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天下。

“恐龙”是孩子们十分感爱好的一个话题,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

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

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讨生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伶俐的目光去视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

课前老师可故意识地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恐龙的资料,雄厚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讨的爱好。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积累“重大、逃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这一题目讲了哪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征象进行科学探讨的爱好和愿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如何灭绝的”这一题目讲了些哪样,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使用当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索求未知的好奇心。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篇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课程总目标”,课程改革强调探究式研究。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优化整合课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秋”的独特韵味和意境。

本单元选取四篇散文名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基本思路: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担任研究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学生协作研究的组织者、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研究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包括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研究资源库。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并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是为什么文章没有详细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和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教学时数为2课时。

删除的段落: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方式,倡导探究式研究。

”这句话在第一段已经表达过了,可以删除。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这句话可以改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这句话可以改为“因此,‘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音响和韵味。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这句话可以改为“本单元选取四篇散文名篇。

”教学要求是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这句话可以改为“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500字教案主题: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科成绩;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使用和共享意识。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词阅读与创作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诗词的视频,并进行简单介绍。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古代诗词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等。

2. 教师解释古代诗词的构成要素,并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的表达意境。

3. 教师介绍古代诗词的分类和常见的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三、诗词鉴赏(30分钟)1.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品味其中的美。

2.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鉴赏,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研究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四、诗词创作(40分钟)1. 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技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由创作一首古体诗或词,并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构成要素。

2. 学生将自己的诗词作品上传到教室的专属网络平台上,与同学分享并互相点评。

板书设计:中国古代诗词- 唐诗宋词元曲-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 修辞手法教学反思: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

此教案通过展示PPT、使用电子白板和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诗词创作环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技巧,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和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综合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环节,设计一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2.了解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如网络资源的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创意写作。

1.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

2.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介绍。

3.创意写作实践。

第一步: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30分钟)1.通过阅读范例文章,讲解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组织结构等。

2.分组让学生进行练,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并尝试写出一篇段落。

1.介绍学生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在线词典等,并讲解其在写作中的功能和应用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章、使用在线词典查找单词的释义等。

1.提供几个创意写作的话题,例如“描述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等。

2.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激发创意思维。

3.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个人创意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也可以进行同学间的互评。

重点评价以下方面:2.是否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

3.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能够独立进行创意构思。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意写作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写作探索,如科技与环境、科技与人文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结合信息技术,将作品转化为图文、音频或视频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案例,通过此案例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更加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背影》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案例——《背影》的教学设计案例《背影》的教学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

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它的直观可感,视觉空间的变换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4、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深情,关爱他人。

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验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人生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2、难点由于生活阅历和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作者人生感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点出幻灯片1:朱自清头像叠印火车奔驰图片,以乐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上课后,点出灯片2:左为清华大学朱自清塑像,右为***为朱自清九十诞辰的题诗手迹。

)(师: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为纪念朱自清先生九十诞辰,***曾题过一首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XXX语文组XXX一、课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研究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XXX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讨取时,一定不要忘记报答自然,这样才能具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及所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用间出示谜语:揭示谜底: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松鼠。

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投影图一、猜谜、(学生答后出示松观图答:(形象、直导入新课、鼠图)松果。

观,吸引学分析课题、出示松果图,问:生注意力很质疑(5分这是什么?好的导入了钟)课文的学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

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案例——《小露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案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充满朝气的领域。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二课时为例,从“教材解读”、“学习者分析”、“课时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

二、教材解读《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根据时间的推移,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们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文中在描绘美景的过程中,传递着许多美好情感,如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依依不舍之情,似乎都在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学习者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授对象是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美好事物外表美的感受胜于内在美的感受,语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本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其学习所需。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和可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十个案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每四人小组一份实验报告单、四组小棒:① 6厘米、7厘米、8厘米 ②5厘米、5厘米、5厘米 ③4厘米、5厘米、 9厘米 ④3厘米、6厘米、9厘米
三、教材内容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极具人文特色的文章。它是“
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但不是平常意义上 的序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 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而这篇小品文带给我 们的是一种文化气息,一种健康的休息。像这类文 章最适合学生作为课外知识拓展来阅读。我们不仅 仅学习文章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对其它 信息的接收。所以我们要了解北京的胡同,还需了 解北京的文化,这大大地拓宽了学习本课的视野, 也为学生了解更多胡同知识、北京知识以及胡同文 化提供了一次契机。
二、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 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 力。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 人物呢?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 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 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 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材料分析
教学建议
九 《简谐运动》
教学目的: 1、知识:知道机械振动、简谐运动、回复力
的概念;能正确分析弹簧振子振动过程中各物 理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技能: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在研究物理问题 中的作用。 3、方法:巩固用图像法分析物理过程,学会 对物理现象的归因分析。 4、情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及科学的 态度
二、自主自学合作探究 1.选择学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资源库中了 解学习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 适的方法自学。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段中最欣赏的语句, 说明原因,把自己的体会向全班同学讲解。 3.朗读指导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在课件画面的引领下, 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叙述的前后顺序,体会 文字的优美。 5.指导背诵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案例(3篇)

技术融入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该课堂以《庐山谣》一文为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庐山风光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对庐山美景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庐山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用文字描绘庐山之美?2.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庐山相关资料,如庐山历史、文化、传说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庐山的背景知识,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庐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变迁等,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展示环节各小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探究成果以PPT、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5.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庐山之美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素养。

四、案例分析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将庐山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庐山的背景知识,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文《木兰辞》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步骤:
1. 介绍《木兰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或者分析角色特点。

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找关于《木兰辞》的背景知识和
相关资料,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理解,团队内讨论并形成共识。

5.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制作PPT、演示文稿、视频、博客等方式,展示
他们对《木兰辞》的理解和创造力。

6.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评价和反馈:
1. 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现自
己的创造力和想法。

2. 学生自评和反思:学生对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进行自评和反思,反馈给教师。

教学资源:
1. 《木兰辞》的电子版或打印版;
2. 计算机、平板、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
3. 搜索引擎和其他教学网站;
4. PPT制作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博客平台等。

教学时长:3-4课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案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讲授、背诵诗文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无法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通过多媒体、互动软件等工具,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践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推动教学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本研究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行和有效的参考,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紧密地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通过开展这项研究,我们旨在找到有效的实践策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领域,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显著成效。

案例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在一堂初中语文《春》的课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

上课伊始,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春天景色视频,有繁花似锦的花园、抽芽的柳树、欢快流淌的小溪,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展示了精美的 PPT,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突出重点词句,还插入了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描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来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而是能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声音,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案例二:在线教育平台助力数学个性化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可以登录平台进行课后练习。

平台会自动批改作业,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其薄弱环节,为其推送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和学习资源。

例如,对于函数部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平台会推送更多关于函数的讲解视频、练习题和解题技巧。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需求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案例三:虚拟实验室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物理学科中的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实验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亲自动手进行所有的实验。

而虚拟实验室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讲解电学实验时,教师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进行电路连接、测量电阻、电压等实验操作。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传统节日的文化渗透方式。从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导入,春节是
学生都很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但是学生喜欢春节的原因是因为
春节可以玩,有红包领,但是对这个节日的内涵了解非常有限。
我先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春节的视频,给学生讲解春节的由
来和春节的习俗,把日常生活和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音乐、
图片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发现春节是为了新的一年美好祝愿, 以及家人团圆的美满,在这节课后学生对春节的印象不再停留在 表面,而是了解春节的文化本质。由于导入成功,学生对传统节 日逐渐产生兴趣。继而为后面需要教学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 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做了铺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结果 通过此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惯和风俗,有着独特的情趣, 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案例评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集合了图片、声音、动作、视频 等多要素,有助于教师在其辅助下生动地、直观地和可操作化地 开展教学活动,进而也能够助推学生多角度深化语文学科知识认 知。
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课堂
教学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
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案例描述
在本学期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学校
小学
班级
学科
语文
案例主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社会的信息时代,要使教育有长足发展,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桂林山水》一、课程背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

二、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并通过创设情境协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充分使用精读、欣赏画面等方式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教材理解: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翡翠”“连绵”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迷人自然风光。

2、水平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山水诗歌六、教学过程:第一次教学情况:1、分别出示泰山、西湖的图片,诗歌《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想对大海、西湖说些什么?2、播放桂林山水的风光片,在这三者之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3、登陆“桂林旅游网”(http:///),介绍桂林山水。

初读课文4、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漓江水的印象5、谁能把一个字和一个句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句子。

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总结句式特点:赞叹——描述6、通过“你对漓江的静有什么体会?”实行朗读指导。

同法学习漓江的“清”、“绿”。

7、浏览网站上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见识桂林的山8、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9、拿出预习时完成的桂林山小贴画,把它们拼到黑板上,全班完成“连绵山景图”。

讲讲体会。

10、朗读指导“桂林山”一段11、总结学习最后一段12、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桂林山水的信息第二次教学情况:1、激情导入:我们祖国湖光山色,风景名胜遍布各地,山水使我们饱览美景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美好的遐思与热烈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桂林山水,去欣赏那里与众不同的景色,触摸富有灵气的山水深情。

播放《桂林山水情》风光片2、自由读课文3、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老师配乐读,想读的同学能够跟着老师和读5、哪些句子勾起了你对桂林山水美好的遐想?指名说6、出示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借助课件出示“大海”“西湖”的图片,指导朗读对比:“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7、指名读漓江的“静、清、绿”,评议“啊”的语流音变8、继续找自己认为具有美好遐想的句子,指名读。

出示漓江水“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流动的水与静止的水协助指导朗读出示漓江水“清”的句子,课件演示清澈的江水指导朗读出示漓江水“绿”的句子,课件展示水与翡翠的颜色对比指导朗读9、齐读这个段,交流:面对这样的漓江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漓江充满着柔,充满着美,这正如一个柔美的女子呀)引导女生读这个段体会柔美的感情。

第二次,男女生齐读第三段11、拿出自己制作的桂林山小贴画,到黑板上拼“桂林山景图”,谈谈面对这幅画卷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自己的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2、交流朗读、师生评议、小组朗读13、读着这些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形象?男同学齐读示范,体会桂林山的壮阔与广袤。

第二次,让女同学也加入进来,用心灵去感受桂林山焕发出来的阳刚之美。

14、再次浏览“桂林山水旅游网”的其他资料: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等等,丰富感知,拓展阅读。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15、读写结合:写写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交流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生交流。

16、布置分层作业,难度自由选择丰富信息,多方交流——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案例【案例】人教版第六册语文园地二《家乡的环境》一、导入。

大家在家乡或者义乌市展开了环境调查。

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内展开交流。

1、交流了解到的情况:各小组成员把了解到的资料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在电脑中打开,小组交流。

2、把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内容整理成几个方面,推举汇报员,准备在班上实行交流。

三、各小组参加班级交流。

1、各组汇报员发言,并用电子文档实行辅助说明。

2、教师随时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发言:与其他组重复的不说;比其他组详细的补充说;其他组没有的重点说。

四、总结、引导。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从收集资料的态度、资料的丰富水准、资料的美观水准、小组合作时的表现、汇报员的随机组织水平、交流时的倾听习惯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1)让学生畅所欲言,动脑筋,想办法。

(2)教师把各种方案放在网上,让学生进行投票,选出合理化建议。

五、习作:修改自己的环境调查的电子文档,另外可以写下调查中值得记的事情或者二十年以后家乡的展望,把文章发在校园网上,相互评改、讨论。

六、课外拓展:环境保护不仅是我们小学生的话题,我们课堂中的话题,而是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可以打开网页,看看别人是怎么样重视环境,怎么样在为保护环境而努力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

参考网站:/index.asp.tw/eeweb_new/index.php/index.asp?boardid=162【反思】反思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1、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一方面使讲解者的讲解清楚有序,让听者的视听觉同时获取相关的信息,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评论提供依据,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马上可以把电子文档展示出来,重现信息,增强讨论的效果。

2、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革新了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写电子文档,修改习作只需要在电脑中进行,不必重抄原作,提高习作的效果。

写这样一篇作文,它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处理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网站介绍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把语文学习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把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相结合,丰富了课堂信息,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做到了有效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初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深刻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教育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带来这种冲击的同时,也给教育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如何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就有待我们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去认真地研究和实践。

现在的小学学生很多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自发式学习更多的是使用计算机玩游戏和聊天,并不了解计算机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为此,我们在计算机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方面的探讨核心是:如何把计算机当作日常学习中的一种工具,提高其使用效率,使其发挥作用,使其能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进行研究的指导思想1.在课程整合中,需要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将信息技术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现有的资源设施为基础,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在课程整合中,立足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课程混合,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它强调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提高学习效果。

3.在课程整合中,对于学生来说应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信息技术是一种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基本认知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整合应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1.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课程整合要求,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学科任务或以真实的社会问题形式反映的学科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整合强调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设计任务,即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交流不能被计算机与学生的交流而取代。

使用计算机于课堂是以提高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计算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要避免为使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的现象。

3.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所需要掌握的小学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使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去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试着从当前的探索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有幸参加了一次《现代与经典》全国性的语文观摩学习活动,在观摩学习期间,有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一个细节的处理让我记忆深刻:老师用投影出示了一组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这时配上一段温馨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认真观察狮子们的动作,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同学们畅所欲言,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卢沟桥的狮子也仿佛鲜活了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