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优质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 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优质

《时间的脚印》教案2课时八下语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时间的不可逆性。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学生分享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写作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脚印》,大家对时间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的理解。

2.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时间的脚印”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

2.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一文,让学生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向学生展示《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观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时间的脚印。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岩石、化石、树叶等,并思考它们与时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自然界中的时间的脚印。

2.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时间的脚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2.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自然界中时间的脚印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时间的印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培养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如树叶的变化、岩石的纹理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并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

3.4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事物在不间留下的印记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的启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时间的脚印,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生价值观。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5篇)结束语篇一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

”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识记字词篇二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时间的脚印》教案篇三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教学设想:1,《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陌生。

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听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

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

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3,学法。

抓住两点:—是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从那里把握文章的层次;—是抓中心句、关键句,从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内容。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探索时间的管理和利用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敬畏之情,明白时间是无价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时间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时间的基本概念教师讲解时间的定义、单位(年、月、日、时、分、秒)和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探讨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作业:制作一张关于时间重要性的手抄报。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对时间的认识。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时间的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方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时间的脚印》相关内容。

2. 课件: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换算等。

3. 实例: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现象。

4. 作业模板:手抄报。

《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时间管理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的故事,引出时间管理的主题。

学生分享自己对时间管理的理解和经验。

2.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教师讲解时间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3. 探讨时间管理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 时间的脚印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并理解“山麓、沟壑、海枯石烂"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3.审美鉴赏: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4.文化传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1.学习抓独立成段的关键句来梳理说明内容的方法,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知识,理清逻辑顺序。

2.品读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感受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年龄吗?你知道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有多大吗?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其实看似没有生命的岩石记录着时间的脚印,每一块岩石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跟着科普作家陶世龙学习《时间的脚印》,一起来探索岩石的秘密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陶世龙,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生难字词(1)字音腐蚀(shí) 踪迹(zōng) 掸(dǎn) _ 山麓(lù)沟壑(hè) 沉淀(diàn) 帷幕(mù) 龟裂(jūn)沙砾(lì) 琥珀(pò) 烘烤(hōng kǎo) 楔形文字(xiē)(2)词义【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海枯石烂】本文指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内容?点拨: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表现,掌握识别和理解地质时间印记的方法,如化石、地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讨论、实地考察和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珍惜时间的意识,以及对地质历史和地球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文本阅读与理解•地质时间印记介绍•实地考察与观察•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意表达与分享•时间观念与环保行动•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留下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印记。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去探索地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以及这些印记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描述地质时间印记的形成和解读过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三、地质时间印记介绍教师讲解:•介绍地质时间印记的概念和类型,如化石、地层、岩石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

•讲解地质年代表和地层序列,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时间的划分和演化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搜集更多关于地质时间印记的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地质时间印记的理解。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文章中的美。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时间的痕迹。

(2)学会通过推理和想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3)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时间的脚印(如:岩石上的纹路、化石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时间的感受。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3. 精讲细读(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文章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时间的痕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时间的珍贵。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的短文。

五、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时间的感悟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想象和联想,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能否掌握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2. 学生是否能运用想象和联想,欣赏科普文学作品。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精选8篇)《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件物品)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

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

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

(齐读)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从()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

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章的思路,理清课⽂说明顺序;2.体会本⽂单句成段的作⽤,赏析拟⼈、排⽐等修辞⼿法,品味本⽂⽣动有趣的语⾔风格;3.学会⽤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章的思路,理清课⽂说明顺序;2.赏析拟⼈、排⽐等修辞⼿法。

【教学难点】学会⽤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法】⾃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课时⼀、导⼊新课先来欣赏图⽚,第⼀张“恐龙化⽯”、第⼆张“三叶⾍化⽯”、第三张⾃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在保存古代⽣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解读课⽂(⼀)初读课⽂,整体感知请同学们⽤5分钟时间浏览课⽂,明确说明对象,理清⽂章的思路。

1.第⼀部分(第1⾄第4⾃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是记录时间的⽅式中最重要的⼀种”。

2.第⼆部分(第5⾄第29⾃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层。

第⼀层(第5⾄第21⾃然段)说明岩⽯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层(第22⾄第29⾃然段)岩⽯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然段)总结全⽂,说明岩⽯记录时间的时⼿意义,号召⼈们进⼀步去⼤⾃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步步⾛向地下的宝库。

(⼆)再读课⽂,关注单句成段,把握⽂章内容1.⽂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

把握这些句⼦,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部分的⾃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把握⽂章内容,给课⽂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时间⼀年⼀年地过去。

”引出后⽂,后三段⽂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个总起句,与下段⼀问⼀答说明了岩⽯在被破坏与重⽣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的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时间的脚印》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变化的科普文章。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山脉、化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展示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如“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时间的脚印在哪里?”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变迁的概念。

第二章:探索时间的脚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留下的时间痕迹。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景观中的各种痕迹,如岩石层、化石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自然景观,找出其中的时间痕迹。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通过记录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时间痕迹,如岩石层的变化、化石的存在等。

第三章:时间的变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时间变迁的感知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变迁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变迁现象。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变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变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变迁。

第四章:时间的演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时间演化的认知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向学生解释时间的演化是指自然景观在不间段内发生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时间演化现象。

4.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找出不间段内的演化痕迹。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或描述演化过程,展示自然景观的时间演化。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时间的脚印》教案篇1课型:自读课课时安排:两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3.浏览网页,自己查找相关文章,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画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和了解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文章观点和结论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我们自己怎样记录时间,使人生过得有意义。

教学活动:1.画图和概括活动。

2.质疑求解活动。

3.迁移扩展活动。

教学过程:板块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文章题目《时间的脚印》所提的“时间”是指“地质时间”,那么1.哪些段落提到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2.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请大家自读课文,画一个岩石记录时间的循环图。

(二)1。

岩石除记录时间外,还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哪些段落提到了这些内容?2.你找到的句子在段落中都起了什么作用?(段落中心句、承上启下句)3.出一个段落,让学生补出承上启下句或段落中心句。

板块二:对课文的观点和结论质疑。

(一)本文写于50年代,作者认为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是什么?(找矿),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读懂岩石之书的意义以远不是这样单纯的用意了,那是什么?(比如:1。

读懂岩石之书,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在外太空寻找可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2.读懂岩石之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灾难,为将来地球将要遇到的灾难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3.了解各种生命的进化和灭绝的过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等等。

)(二)岩石都有哪些种类?是所有的岩石都能记录时间么?(三)我们推测地球年龄的依据是什么?是否科学?板块三:迁移扩展活动。

(一)课文提到的时间是地质时间,那是靠岩石记录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到时间的流逝的?有没有什么印记?(二)我们能否有意让时间留下的脚印,使生活更有意义?(给家庭成员过生日;制作成长记录册……)《时间的脚印》教案篇2【教学目标】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重点1.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2.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

教学难点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时间怎么会有脚步?时间的脚印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出版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三、析题、确定学习目标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题目《时间的脚印》就先声夺人,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脚印"又是什么意思?明确:拟人。

痕迹、印迹、踪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

究竟哪里潜藏着时间的印记呢?大家自读“阅读提示"回答: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看,应重点学本文的什么?阅读提示: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作者在文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明确:内容: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结构:理清本文清晰的说明脉络;语言:品析生动有趣语言。

出示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申明岩石“是记录工夫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工夫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笔墨都在记叙如何记录工夫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时间的脚印》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时间概念和地质历史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地质现象,如沉积岩、化石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时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地质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包括地球时间和中国历史时间。

让学生了解时间单位,如世纪、年代、年、月、日等。

2.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间,如夏朝、商朝、周朝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和单位。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时间。

第三章:地质年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3.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3.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征和代表性生物。

第四章:时间的脚印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如化石、沉积岩等。

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如化石、沉积岩等。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时间在地球表面的留下的脚印。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这些脚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时间概念和地质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地质知识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通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脚印》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时间和地质变迁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1.3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展示的地质图片和化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时间的概念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

2.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相关的道具和示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如秒、分钟、小时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以及时间对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使用计时器等道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和时间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时间的测量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的意义和应用。

3.2 教学方法使用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日晷、沙漏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和技术,如日晷、沙漏、钟表等。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4 教学活动展示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测量工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时间测量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时间的记录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记录的重要性and效益。

4.2 教学方法使用时间记录的相关工具和示例,如日历、钟表等,进行展示和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时间记录的好处和应用。

4.3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记录方法和方式,如日历、钟表、时间管理工具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这一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多重表现,掌握识别和理解地质时间印记的方法,如化石、地层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阅读、讨论、实地考察和创意表达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珍惜时间的意识,以及对地质历史和地球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文本阅读与理解•地质时间印记介绍•实地考察与观察•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创意表达与分享•时间观念与环保行动•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地质变迁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如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演化,留下了许多关于时间的印记。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去探索地球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以及这些印记对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时间的脚印》一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风格。

•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描述地质时间印记的形成和解读过程。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三、地质时间印记介绍教师讲解:•介绍地质时间印记的概念和类型,如化石、地层、岩石等,以及它们是如何记录地球历史的。

•讲解地质年代表和地层序列,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时间的划分和演化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搜集更多关于地质时间印记的信息,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地质时间印记的理解。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时间探索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时间的脚印》。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课程的名称和主题。

提问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

第二章:时间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秒、分钟、小时、天、月、年。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常用测量单位。

解释日历和时钟的工作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时间的流逝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3.2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包括季节的变化、日的长短变化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观察。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时间的流逝。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等第四章:时间的管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一些基本的时间管理技巧。

4.2 教学内容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制定计划和优先级。

学习如何避免拖延。

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介绍制定计划和优先级的方法。

分享避免拖延的技巧。

第五章:时间的记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

5.2 教学内容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如何有效地记忆信息。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

提供记忆的策略和技巧。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讨论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介绍有效的记忆技巧。

学生练习记忆技巧,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时间的记录让学生了解记录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积累更多关于地质地貌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时间的脚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关于地质地貌的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访问法: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访问相关专家或单位,拓宽视野,积累实践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时间的脚印》的教学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收集相关地质地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时间的脚印》,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质地貌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质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

(2)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学方案】时间的脚印示范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学科:五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时间的脚印的概念,了解时间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方法,理解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时间的脚印的概念及其意义。

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时间的脚印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时间的脚印的概念及其意义。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珍惜时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脚印的理解。

3. 选取一个自然景观,尝试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

《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时间的脚印》课堂教案设计学科领域: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课时:5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概念,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识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来计量时间。

2. 培养学生通过时间管理,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时间的概念及时间单位的学习。

2. 学生能够通过时间管理,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

难点: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自觉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教具:1. 钟表模型2. 时间卡片3. 计时器4. 学生作业、活动材料环境:1. 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2. 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学习活动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钟表模型,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知识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并学会换算。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计时器进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课堂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分享珍惜时间的方法和经验。

5. 时间管理活动(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场景,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如:周末如何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设计。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制作一个时间表,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

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

(展示沉积岩照片)明确:“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

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

明确: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

(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

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可取之处结合地理视频导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单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的关注。

教学过程中认真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蒹葭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识记字音。

溯洄..(sù huí)道阻且跻.(jī)水中坻.(chí)水中沚.(zhǐ)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跻、坻已、涘、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