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文化策略

合集下载

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成语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成语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成语翻译策略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约定成俗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基于文化语境的差异性,英汉成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征,给英汉成语翻译工作带来了挑战。

本文重点分析英汉成语文化特性的异同,并针对不同语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英汉成语互译方法。

标签:文化语境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一、引言成语是文学作品、政府会议发言以及日常会话中的常用言辞,也是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必须攻克的难点。

然而,由于成语本身的文化差异特性,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很难实现翻译对等,这使得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因缺乏对成语文化内涵的了解而找不到合适的译文。

成语的不恰当处理,往往会影响译文的质量和信息表达的完整性。

因此,了解英汉成语文化特性的异同,针对不同语境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译法是十分重要的。

二、语境及文化语境的内涵语境是指人在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基础。

语境理论由波兰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Malinowsky)创立。

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胡壮麟(1994)将语境分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

文化语境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语篇所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宗教、习俗、经济和政治背景等,即任何一门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语言社团,以及这个语言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价值标准。

[1]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观念及多样化活动形式是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也是在人际交往中造成文化理解障碍而导致翻译失败的重要因素。

文化语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在英汉成语翻译过程中,关于文化语境,我们应既考虑其共性,又考虑其个性,从而得到符合文化语境的译文。

三、英汉成语文化语境上的差异通过查阅文献和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英汉成语的文化语境差异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四个方面。

英汉翻译语篇衔接和翻译策略

英汉翻译语篇衔接和翻译策略

5. He was an old man, bent and wrinkled with a pitiful look on his face. Over his shoulder he had a ragged brown coat, all torn and dirty. His thick boots were patched and well worn, and with one hand he leant on a rough stick. In the other hand he held out a hat for money. 译:那是一位老人,弯着腰,满脸皱纹,看 上去一脸可怜相。他的肩上披着一件破烂的 棕色外套,又颇有脏。他的厚靴子打着补丁, 已经很破旧了。他的一只手拄着一根粗糙木 棍,另一只手伸出帽子讨钱。(便于认清描 述的主语)
译:正如例子中所说的那样,人们对其他人的态 度是复杂的:有的态度可能很明显,有的则可能 比较隐晦;有的态度可能明确,有的则可能含糊 不清;有的十分热情,有的则不带感情。(方法: 改变词汇衔接方式)
2.The apology offered by Harper was emotionally significant for many Canadians because it acknowledged that First Nations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oppression for too long and it seemed to provide a sense of hope for positive changes among those listening to the apology.
英汉翻译语篇衔接和翻译策略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说到英语翻译,其实基本上所有人在拿到英文内容的材料,会都有意识无意识的翻译英文内容,英文要完全理解掌握获取材料信息是需要语言传递和转化的,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来欣赏一下吧。

英语翻译的技巧与策略最基础的理解,也就是说要理解句子中的词汇、短语。

然后体验表达,表达是理解的结果。

影响表达的因素有译者对英语原文理解的深度、译者自身汉语修养的程度、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掌握程度,译者尽量摆脱原文束缚。

最后为了避免错误,仔细校对、检查。

这步要求比照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检查句子是否准确、通顺。

1、特殊词汇短语需要切分翻译短语分译是指把原文中的一个短语分译成一个句子。

名词短语、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有时都可以分译成句。

例如:These cheer little trams, date back to1873,chug and swai up the tower hill with bell ring and people hang from ever opening.这些令人欢快的小缆车建于1873年,嘎嚓嘎嚓摇摆爬上高耸的山峦。

车上铃儿叮当作响,每个窗口都是人。

介词短语分译)2、语言顺序特殊的调整句式顺序法词序调整法的英语inversion一词,不能译成“倒译”、“倒译法”或“颠倒词序”之类,否则容易和语法中的“倒装”概念相混淆。

inversion作为一种翻译技巧,其意思为:翻译时对词序作必要或必不可少的改变,并不只是纯粹的颠倒词序或倒装。

Americans do not like to be called materialistic because they feel that this unfairly accuses them of loving only material things and of having no religious values.美国人不喜欢被称为物质主义者, 因为他们认为指控他们只重物质利益, 没有宗教价值观是不公正的。

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从词汇对等关系看英汉互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的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出发,分析文化词汇翻译中的四种主要策略音译、直译、意译和释译,以期有助于文化词汇的英汉互译,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词汇对等关系翻译策略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和汉语因属于不同的语系,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础,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两种语言互译时找不到对应词的情况。

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之为文化词汇的翻译。

广义上看,文化词汇分为两种,一种为文化词,即在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在翻译中会形成词汇空缺现象;另一种为文化含义词,其所指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但在词义的宽窄等方面相异。

文化词汇的翻译是英汉互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如果出现误译或错译,往往会造成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误解,甚至阻碍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反,准确、恰当的文化词汇的翻译,会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文化的魅力,促进相互间文化交流。

二、英汉词汇层面上的对等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译者来说,翻译过程的开始即涉及对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确切理解每句话中重点单词的意义,是顺利理解全文的前提和关键。

因而,要进行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上的不同对等关系。

其中,就文化词汇翻译而言,理解完全对等、词义相异、无对等词三种对等形式十分重要。

(一)完全对等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语言中可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这种在词义上的对等称之为完全对等。

如英语中的bluetooth对应为“蓝牙技术”,talk show译为“脱口秀”等。

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来说,完全对等需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即这种词义上的完全对等既包括指称意义上的对等,也包括蕴涵义上的对等。

英汉习语文化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文化研究及翻译策略

含 蓄 、 默 , 严 肃 、 雅 , 仅 言 简 意 赅 , 且 形 象 生 动 , 趣 幽 或 典 不 而 妙 横 生 , 人 一 种 美 的享 受 。 因此 , 确 理 解 、 切 翻 译 英 汉 习 给 正 确 语 . 于 学 习 和使 用英 语 的 人来 说 是 十分 必要 的 。 但 是 , 于 对 由 地 理 、 史 、 教 信 仰 、 活 习俗 、 值 观 念 的差 异 , 汉 习 语 历 宗 生 价 英 承载 着 不 同 的 民族 文 化 特 色 和 文 化 信 息 ,这 必 然 会 增 加 翻译 的难 度 。 因此 , 者 通过 对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的 对 比研 究来 探 笔 寻一 些 正 确 的跨 文 化 翻译 方法 。
英 汉 习 语 文 化 研 究 及 翻 译 策 略
张 晓 丽
( 春 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长 吉林 长 春
摘 要 :习语 是 人 们 经 过 长 期 使 用 而提 炼 出来 的 语 言 的 精 华 ,是 人 类 智 慧 的 结 晶 。作 为 一 个 民族 历 史 文化 积 淀 的产 物 , 最 能 鲜 明地 反 映一 个 民族 的 文 化特 点 。 汉 文 化是 两种 它 英
3社 会 历 史 背 景 的 差异 .

引言
习 语 。 习 惯 用 语 (l d ma c hae ) 是 人 们 在 长 期 即 t l i t rss , ei o i p 的 社 会 实践 中积 累下 来 的 一种 约定 俗 成 的 固 定 词 组 、短 语 或 短 句 。 义 的 习 语 通 常包 括 成 语 (ep rss 、 语 (rvrs 、 广 st hae)谚 poeb) 格 言 (aig )俗 语 (o o u l m ) 典 故 (l s n ) 俚 语 sy s 、 n cl q i i s 、 l as a ui s 和 l o (lns 。 汉 两 种语 言 历史 悠 久 , 含 着 大量 的 习语 , s g) 英 a 包 它们 或

英汉翻译过程的跨文化冲突及翻译策略

英汉翻译过程的跨文化冲突及翻译策略
1跨 文化 冲 突现 象 .
随着世 界经济的发展 及全球 一体化的推进, 国内与国际问的交往越 来越 密切, 文化交 际越来越普遍 。众 所周知 , 言是文化环境 的产物 , 跨 语 又是 文化的载体 。 作为人类交 流的工具 , 每一种语 言都 有其独 特的文化 特色。所谓跨 文化 冲突, 是指 “ 同文化成 员因在语 言 、 不 非语 言的转换 过 程中所依据 的社会规范 的差 异而对 同一行 为 、同一现象会做 出不 同的 解释 和理解及 因此导致 的差异 、 时甚 至是对立 的一种现象 。”跨 文化 有 【 冲突也是 因不 同的价值观 、 世界 观 、 思维方式使交 际双方产生心理对抗
的一 种 文 化 现 象 。
不是 向原文作者靠拢的归化 翻译策略 。而 国外异 化派代表首推美 国的 韦努蒂 L we c eui 他甚至认为 , a rneV n t , ) 归化法实 际上是一种帝 国主义式 的文化掠夺行为 , 因为它使读者受蒙蔽 。 在我国的翻译界归化论有着 根深蒂 固的传统 。我国的翻译学家傅 雷提 出的“ 神似” 论认为 , 以效果 而论 , “ 翻译应 当像 I 画一样 , 临_ 所求的不 在形 似而在 神似。” 钱钟书的“ 化境 ” 论说 :译本应该对原作忠实得 以至 “ 于读来不像译本 , 因为作品在原文 里绝不会读起来像 翻译 出的东西。”
郑 州 大 学外语 学 院 买 宁
[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一体化 的推进 , 内与 国际间的交往越 来越 密切, 文化交 际越 来越普 遍。跨文化 交际过程 中 国 跨 由于文化背景、 语言 习惯、 思维模式 、 社会文化 、 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差异 , 成为翻译 的主要 障碍 。针 对这个现象 , 本文从跨 文化交流 的角度谈 归化和异化现 象。通过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 , 出翻译策略来解 决翻译过程 的跨 文化 冲突问题。 提 [ 关键 词 ] 文化 交际 文化冲 突 归化 异化 跨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英汉新闻翻译是指将英语新闻材料翻译成汉语新闻材料的过程,涉及到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如何进行准确、流畅的翻译,是英汉新闻翻译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浅谈英汉新闻翻译技巧。

一、语言层面1.基本词汇在英汉新闻翻译中,基本的词汇应该是最容易被翻译出来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思相近但并不相同的词汇,如:英语:develop, advance, grow汉语:发展,促进,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翻译选择。

比如,如果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到某个领域在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发展”这个词汇,如果是一个政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促进某个领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促进”。

2.翻译技巧在翻译英汉新闻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技巧来提升翻译质量:(1)首尾呼应:要注意将英语原文中的开头与结尾联系起来,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找出其核心意义,对目标语译文进行准确的呼应。

(2)归纳概括:将英语原文中过于复杂的表达,转化为简单明了的汉语表达,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和传达。

(3)化繁为简:将英语原文中冗长的句子化为简短的句子,使译文更流畅、更易于阅读。

二、文化层面1.用词准确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背景知识不同,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化知识选用合适的翻译词汇以确保翻译准确。

例如:英语:Halloween汉语:万圣节英语:Thanksgiving(1)把握文化差异:要理解和理解英语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用词选项,以便进行恰当的翻译。

(2)采用文化中立翻译策略:即在翻译中避免任何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干扰,确保全文的信息表达准确、真实。

(3)重新排列词语:使用长难句进行翻译时,通过重新构造句子结构、重新组织词语等策略,使翻译更加准确、流畅。

三、结语英汉新闻翻译在实践中,需要对语言、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在字面翻译的基础上,要更多地注重意义的转移。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摘要]英汉语言和思维方式差异隐含着深层语言文化差异。

为了忠实原文顺应译语及读者,英汉翻译必须既要注意语言文化因素差异,又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英汉差异;语言文化;翻译策略引言不同的民族操持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文化。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信息转换过程和交际活动,其首要任务是语言形式转换和语义的传达,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语言的转换,必然涉及到它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

为此,翻译时,必须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差异。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总体上说,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具象思维和顺向思维定式,而西方人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式。

著名学者Satoshi Ishii曾把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作者〔讲话人〕直接传达信息,读者〔听话人〕理解领会其意,犹如过桥一样。

相反,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垫脚石式”。

作者〔讲话人〕采取迂回隐含的方式,如水中投石垫脚,读者〔听话人〕借助于“垫脚石”才能悟出其意。

故此,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英美等国是“低语境”〔low context〕国家,一切都要靠用语言讲清,而中国、日本等国则是“高语境”〔high context〕国家,语境隐含语意,无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胡文仲,1999:80-81)东方人,尤其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模式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由天、地、人构成的整体,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交织成这一整体的三种基本关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老道学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影响至深。

中国人已习惯于在整体中寻求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自行调节而到达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官方语言,秉承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

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已强调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教师在讲授时多局限于英美文化和中西文化差别等方面的表层知识,导致了英语授课中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语”。

优秀的英语翻译能够根据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需求,原汁原味地凸显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使西方社会真正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思想魅力及精神魅力,从而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力度。

本文从英汉互译现状、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英汉互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英汉互译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在英汉互译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可以提高学生英汉互译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与文化认同感。

一、当前英汉互译教学的现状1.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一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不足,教师只从语言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翻译,没有从文化内涵层面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有限,且缺乏翻译技巧,在翻译时无法把握文本的内涵意义,所以翻译相对表层化。

同时,在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并无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这就使学生缺乏翻译动力。

如果学生对文本理解不足,对中外文化差异不熟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许多翻译往往无法体现出来,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语”现象。

2.学生词汇量匮乏和跨文化意识缺失尽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英语教学的新目标和导向,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差异,学生词汇量掌握情况也参差不齐,学生词汇量匮乏,给英汉互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商业交流日益频繁,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英汉广告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差异现象,因而需要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证广告宣传的有效传达。

本文将探讨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英汉广告语的文化差异现象1.文化内涵差异英华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文化内涵在广告语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很多经典的英文广告语在进行翻译时难以完美表达其文化内涵。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ot milk?”(你喝牛奶了吗?)在汉语中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汁原味的幽默感,因而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翻译调整,以便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

2.习惯用语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习惯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广告语的翻译需要特别注意。

英文广告中常见的“grab a bite”(随便吃点东西)在汉语中无法直译,需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口味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广告宣传的精准传达。

3.文化符号的差异文化符号在广告语中起着重要的表征作用,然而英汉两国的文化符号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爱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在进行广告语翻译时需要特别考虑文化符号的差异,以避免文化误解和传达偏差。

翻译策略1.保留原意,调整表达方式在进行英汉广告语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宣传效果,但是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口味进行相应调整。

“It's finger lickin' good”(香到手指都想舔一船)在中国市场可能会适当调整为“回味无穷”,以更好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情感需求。

2.采用当地化表达在翻译英汉广告语时,应采用当地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情感。

“Just do it”(只管去做)可以在中国市场中翻译为“只争朝夕”,以强调中国消费者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功的追求。

汉英翻译三步走

汉英翻译三步走

汉英翻译三步走引导语: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汉英翻译三步走,至于是哪三步呢,赶快看看以下文章吧。

、一、翻译中的一个悖论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哪一个更难?大多数人会答曰:汉英翻译更难。

显然,这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问问题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

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没有哪一个更难和不难的问题,只是因人而异,视个人的英语水平和翻译水平而定。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有一种明显的“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更难”的感觉呢?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翻译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只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用译文来表达。

弄明白理解和表达这两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一种“汉英翻译更难”的论调了。

首先,有必要考查一下英汉翻译的过程。

如果做英汉翻译的话,我们第一步需要理解英语,然后再把理解到的英语表达成为汉语就可以了。

因为英语毕竟是我们的外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不懂英语是正常的。

所以,无论英译汉这个过程汇总,英语有多难或者有多简单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查阅英语词典得出比较正确的译文。

然后,换过来,汉译英则不一样了。

那些认为汉译英更难的人就认为,明明我们认识汉语,却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所以,汉译英很难做。

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想,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连第一步(理解英语)可能都无法完成;而汉译英的话,好歹我们能完成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汉语原文)。

没有人能否认我们中国人,看不懂汉语吧?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克服那种长期以后认为“汉英翻译更难”的心理障碍了。

那么如何比较有效的完成汉英翻译呢?根据长期以来积累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着手:二、汉英翻译三步策略之一:定主语1.翻译的单位在翻译中,最小的翻译单位是什么?是篇章吗?是段落吗?是句子吗?是单词吗?甚至是音节吗?这是一个翻译理论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现在大多数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都趋向于以篇章或者是整个问题为基本的翻译单位。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备注:对于动态对等翻译,奈达是这样描述的:“定义动态对等的一种方法便是将其描述为‘最切近自然的对等’。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所谓最切近,主要是指意义上的最切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提起翻译,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部分反映,在英美这种强势文化系统内,归化翻译是一种强劲的流派。

而在当今中国大规模的归化却并不可取,易造成中国读者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心理误解。

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终点是读者,而文化翻译更是针对读者的,读者是翻译中所有因素的综合衡量者。

而理想的翻译在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还应包括文化效应,故文化效应的终点也是读者。

所以,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只是纯粹的语言文本代替,更是文化信息的相互移植。

由此可见,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递更应以读者为第一优先考虑。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翻译活动得以实现,翻译对于消除语言障碍,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受众的感觉--他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读者无疑具有最大的发言和评判权。

奈达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理论*。

在功能对等翻译中,译文受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是翻译的最后也是决定性的一环)。

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时,他们因受姚斯的“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的制约,会不可避免的对应他们母语用法或本民族文化习惯的知识。

英语翻译策略

英语翻译策略

英语翻译策略英语翻译策略是指将英文词句准确、流畅地翻译成中文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英语翻译策略:1. 直译法:根据英文原文的语法结构和意思直接翻译成中文,不做过多调整和变动。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明了的句子和短语,但是对于含有习语和俚语的句子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

例如,将句子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直译成 "下着Cats and dogs."。

2. 释义法:根据英文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而不一定要按照原文的词序和句法结构进行翻译。

该方法适用于需要解释或概括英文原文意思的情况。

例如,将句子 "He's 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释义为 "他正在熬夜工作。

"3. 调整法: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言习惯对英文原文做出适当的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语言结构和用词的冲突。

例如,将句子 "I am go to the store." 调整为 "I am going to the store."4. 文化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英文和中文在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上的差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特点。

例如,将句子 "She is a lady killer." 翻译为 "她很有魅力。

"5. 意译法: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该方法适用于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例如,将句子 "It's a piece of cake." 意译为 "这很容易。

"6. 联想法:根据英文原文的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翻译,结合自己的联想和经验,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谈英汉两种语言的几种互译策略和技巧

谈英汉两种语言的几种互译策略和技巧

谈英汉两种语言的几种互译策略和技巧
英汉交流处于一种重要的语言状态,因此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恰
当地开展,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英汉互
译策略和技巧:
一、词汇层面
1. 同义替换:把英文单词替换成国内同义词翻译,以保证翻译的准确
性和语言概念表达正确。

2. 短语拆解:把一个英文单词或者短语拆解成多个汉语单词或短语,
以便更好地表达英文原文的含义。

3. 搭配复制:按照英文的表达,把原文的搭配模式复制到汉语译文中,确保表达意思准确无误。

二、句法层面
1. 句子重排:重新组合英文的句子,翻译成汉语的句子句法,保证汉
语句子传达的原意。

2. 并列句拆解,将并列句中的并列并用法,将同一并列句中的任何部
分拆解成独立的句子翻译。

3. 汉语结构匹配,根据汉语句型,对英语句子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
以汉语的句法结构为主体进行翻译。

三、文化层面
1. 修辞技巧:用汉语的修辞技巧,来替换英语的修辞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原文文化内容。

2. 常用习语:以汉语习语为主体,替换英文套话,使汉语翻译更加地道自然。

3. 事物转换:把英文中涉及的某些事物与汉语中的事物相对应,以表达原文本意。

总之,进行英汉互译,在狭义上会集中关注文字表达,而在广义上则需要考虑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协调不同语言的深层思想内容。

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翻译效果。

论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论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英 汉 两 种语 言历 史悠 久 ,包 含着 大量 的习 语, 它们或含蓄、 幽默 , 或严肃、 典雅, 不仅言简意
勒(i  ̄ M H 指出, 把文本从 负载一种文化 的语言 e “ 译成负载另一种文化的语言是可能的”[ 1。 2 1 但  ̄2 )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常常出现错误表 达、 遗漏信息、 扭曲信息等 , 不能真实表达原文环 境中的特定的内涵信息 ,造成原文的信息失真。 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 , 试图借助异化归化翻译 理论 , 英汉 习语 的翻译 问题作一 些探索 。 对 二、 英汉 习语 中所体 现的文化 差异
汪建球
( 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 , 安徽 合肥 20 3) 30 9
摘 要: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 , 传达着社会文化发展 的信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 习语 表达 法 的差 异。翻译 是语 言的转换 , 更是文化 信息的传递 。本 文着重从 文化差异 的角度探 讨
了习语 翻译 中的异 化与 归化 问题 , 并借助 异化 归化翻译理论 的灵活运用 , 出了英 汉 习语 的 提
角 ”、“ 沉 大 海 ”、 沧 海一 粟 ”、“ 如 烟 海 ” 石 “ 浩
方面的, 比如英汉中动物、 植物 、 颜色等方面所体 现的差异 ,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英汉 中动物词 的
文化 差异 。众所 周知 , 英语 国家 把狗视 为 “ n ma ’
等。 同时 , 国 自古 以来 就是 农业 大 国 , 我 土地在 中 国文化 中 占有特 殊 的地位 , 与土地 有着 不可 分 人 割 的联 系 。 因此 , 汉语 中就 产生 了许 多与 土地 有 关 的 习语 , : 生土 长 、 兴土木 、 土重来 、 如 土 大 卷 脸
(i ) Nd 曾经说过 :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a “ 熟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方法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方法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方法
1.意境再现法
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出自于《哈姆雷特》。

翻译时可以通过将这一句子放入适当的背景中,例如描述角色的内心冲突和人生的困惑,让读者感受到哈姆雷特所面临的选择的压力和矛盾。

2.文化转换法
3.解释加注法
有些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对非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尤其是那些与当地历史、文化或名人相关的典故。

在翻译时,可以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典故的背景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4.动态等值法
有时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直接译为中文,此时可以通过转换成与之意思等效的中文表达方式来翻译。

例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诗《米茵湖上的时间停滞》,其中的一句是:“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独立生活,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相互依存。

在翻译时,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人人都需要依靠他人生存”,以达到与原句意思等效的效果。

总之,翻译英美文学中的典故需要结合翻译技巧和对典故背景的深入了解。

通过意境再现法、文化转换法、解释加注法和动态等值法等方法,
我们可以更好地将英美文学中的典故翻译成中文,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化和意义。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英汉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发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英汉新闻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闻翻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英汉新闻翻译的特点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并为翻译人员提供一些建议。

一、英汉新闻翻译的特点1.1 时效性强新闻翻译的时效性很强,一则新闻报道发布后,需尽快翻译成另一语言,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英汉新闻翻译需要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完成翻译工作。

1.2 信息量大新闻报道通常会包含大量信息,翻译人员需要把握住新闻的要点和重点,将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做到信达雅。

1.3 文体多样新闻报道的文体多样,有新闻报道、评论、社论、专栏等不同类型,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1.4 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翻译人员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2.1 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忠实于原文。

翻译人员在翻译新闻时,首先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能对原文做出任何歪曲和捏造,确保读者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

2.2 灵活运用语言在翻译新闻时,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尽可能做到信达雅。

有些新闻中会出现一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并无对应,此时翻译人员需要灵活处理,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3 注重语言风格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通常比较简练、严谨,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时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让译文更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2.4 情景再现在翻译新闻时,翻译人员需要尽可能将原文中的情景再现出来,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5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新闻报道中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翻译人员需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原文中的修辞手法妥善地翻译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来说,双文化水平比双语言水平更重要。(Nida,2001:82)]
–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are made because of ignorance about the views and values of other culture. [翻译中大部分重要的错
•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 To be bilingual, one has to be bicultural. –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对于成功的翻
2013-7-9
Page 16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4.增释(Amplification)
– 《红楼梦》第3回中,林黛玉初见贾母,一家 人设宴同庆,“熙凤拉了黛玉在(贾母)左边 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Hale Waihona Puke 译文– Xi-feng tried to seat Dai-yu in the left nearer to her grandmother – an honour which she strenuously resisted.
译文
– 鲜红的衣服,再配上鲜红的帽子和鞋袜,是春日的流 行装束。不过时髦女郎们可得小心一点,别在街头打 哈欠,要是碰上近视眼准备寄信就大事不妙了。

2013-7-9
(注:在英国,邮筒为红色。)
Page 18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2013-7-9 Page 6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2. 归化(domesticatioin; adaptation):
– 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将源语 文化经过整理,然后以译入语中较为现成的、 熟悉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现。 – 缺点:丧失了源语的异国特色。如:
– 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 (1)物质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 • (2)制度习俗文化,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 施和风俗习惯等; • (3)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等,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 品。
2013-7-9
Page 4
1. What is Culture?
2013-7-9 Page 17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5.脚注(Footnote)
– 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
• 1 . 异化(foreignization; alienation):
– 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以源作者为中心,注意点 在于将源语文化传递给译语读者,以促进文化 的交流。 – 缺点:增加译语读者理解的难度,阅读的速度、 节奏也会受到影响。如:
• E.g.
– Mr. Bennet (Pride & Prejudice) → 先生
– Here he crossed his finger.
– 目前,翻译界学者倾向于异化,目的是保持世 界文化的多元性。
2013-7-9
Page 9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 般而言,处理文化因素的策略是: 一
– 文化存真(transmit the authentic culture to the target readership), – 特别是在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
» from David Hawkes, A Dream of Red Mansion
2013-7-9
Page 15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3.音译/直译+增释 (Explanation)
– E.g.
– chocolate —巧克力糖, – opium —鸦片烟, – golf —高尔夫球, – rifle —来福枪, – nylon —尼龙布
2013-7-9 Page 19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谭载喜
– •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 “ 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 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对某段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对于译者来 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 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译文
– ―XiaoLi‖, Granny Wang smiled, ―when can I eat your wedding candy?‖ – ―I don‘t know‖, she blushed with shyness.
2013-7-9 Page 21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 Edward B. Tylor. 1924. [orig. 1871] Primitive Culture. 2 vols. 7th ed. New York: Brentano's.
2013-7-9
Page 2
1. What is Culture?
• Peter Newmark
– The way of life and its manifestations that are peculiar to one speech community.
• 王佐良
–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 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 握语言。”,“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 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 都相当”(王佐良,1989)
» 王佐良. 1989. 翻译:思考与试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3-7-9
Page 3
1. What is Culture?
• 3 Levels of Culture
Page 14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黄酒—yellow rice-wine, – 果子—fried pastry-shapes, 或sweets,抑或 cakes, nuts and dried fruits, – 银丝挂面—silver thread vermicelli – 贵妃:imperial concubine
误是由于对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价值的无知造成的。(Nida,2001:286)] » Nida. E.A.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上海: 上外出版社/外教社
2013-7-9 Page 5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1. 音译 (Transliteration)
– 饺子—jiaozi; – 炕—the kang; – 阴阳—yin, yang;
» from David Hawkes, A Dream of Red Mansion
2013-7-9
Page 13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the Yangs
归化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 the Hawkes
2013-7-9 Page 8
2. Alienation v.s. Adaptation
• 如何评价归化、异化
– 不能简单的说归化比异化好,或异化比归化好, 因为面对不同的读者要求、不同的文化态势, 出版商不同的要求,译者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 因此,很多情况下,是将二者综合使用。
2013-7-9
Page 11
3. Comm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 1. 音译 (transliteration)
– 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即文化局限 词),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里找不到 现成词语来表示时,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 文语言中去,如:
Cultural Issues in C-E Translation
2013-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