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

合集下载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

如何让数学课回归生活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黄秋玲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提醒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组织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快乐的家园”(小学数学第一册)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头上没帽子,全身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

”让学生在小鸭子的带领下,进入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感,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数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观点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学习和储备是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我们要认真展开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学习的一种数,也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数,它最能体现生活于数学之间的鱼水关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在“百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我在讲台上摆出了伊利酸酸乳、三一牛奶、天友炼乳三种牛奶,然后请两名学生担任超市营业员,我以消费者的身份来购买牛奶,请两名“营业员”给我推荐一种牛奶。

两名“营业员”从价格、数量、口味上给我推荐了伊利酸酸乳。

接着我请两名“营业员”从营养的角度(蛋白质指标)给我推荐牛奶。

两名“营业员”才拿起牛奶,仔细阅读上面各项营养指标。

然后我把三种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写在黑板上:伊利酸酸乳2.5克三一牛奶2.3克天友炼乳4克。

我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出示第二组数据。

牛奶总重量:伊利牛奶250克、三一牛奶100克、天友炼乳100克。

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各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最后比较出了三种牛奶营养成分的高低,从而得出应向消费者推荐哪一种牛奶。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么发现? 学 生 自然 会 发 现 所 做 的 三角 形 又 能 够 完 全 重合 。 此 时 教 师 启 发 学 生 总 结 出“ 角边角 ” 这个条件 , 通 过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既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又 激 发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抽 象 的 数学知识蕴含于简单实验中 .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 和构 建 。 四、 注重 应 用 过 程 。 让 数 学 回归 生 活 生 活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广 阔 的 数 学课 堂 ,生 活 中存 在 大 量 的 数学现象。捕捉生活现象 , 精选生活素材 。 巧 妙 地 把 数 学 知 识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紧 密 地 联 系 起来 ,用 生 活 经 验 和 熟 悉 素 材 在 数 学 知识 和 学 生 之 间 架 起 一 座 沟 通 的 桥梁 ,让 学 生 沿 着 这 座 桥 学 习数 学 知识 , 掌握数学方法 , 感 受 数 学 学 习 的意 义 , 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 从 而使 枯 燥 的数 学 内 容焕 发 出 生 命 活 力 。 例如 : 学 习了“ 直角三角形 ” 后, 鼓励学生说 出测量 山高 、 河 宽 的方法和步骤 ; 学 习了圆的知识后 , 让学生 想办法找 出盆底 、 锅盖 等物体 的圆心等 ; 学 习 了“ 垂线 段最短 ” 后, 利 用 体 育 活 动 时 间让 学 生 跳 远 , 并 测 出 自 己跳 远 的 成 绩 : 学 了“ 相 似 三 角 形” 后, 把 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 学 生 测 量 旗 杆 的 高 度 等 。通 过 这些实践活动 , 学 生不 仅 增 长 了 知识 , 而 且 锻 炼 了能 力 。从 而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生 兴 趣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所 学 的 知识 。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
C ia d c to In v to H r l hn E u a in n o a in e ad
2 1 g
走 的 路 程 =两 地 距 离 。 出 甲 乙 的 速 度 和 同 给 行 的时 间 , 学 生列 出算 式 , 由算 式 中简 让 再 算 推 导 出解 决 相 遇 问 题 的 公 式 。 让 学 生 再 演 示 背 向 而 行 、 行 与 后 行 、 遇 与 不 相 遇 先 相 等 等 。 节课 在 学 生 的 演 示和 讨论 中进 行 , 整 气 氛 积 极 而 且 热 烈 , 情 趣 与 理 趣 的 交 融 在 中让 课 堂 焕 发 出 了生 命 的 活 力 。
新 的 《 学 课程 标 准 》提 出 : 加 强 数 数 应 学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 学 生 的 生 从
括 经 验 和 已 有 的 知 识 背 景 出 发 , 系 生 活 联
《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老 师 应激 发学 数 “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向学生 提供 充 分数 学 活动 的 机会 , 帮助 他们 在 自主 探 索和 合作 交 流 中 1 学 习 内容 回归 生 活 , 学 生 提 供 有 真 正理解 和 掌握 基 本 的数 学知 识 与技 能 、 为 数 价 值 的 数 学 学 思想 方法 , 得 广泛 的数 学 活动 经验 。 课 获 ” 数 学 知 识 具 有 高 度 抽 象 性 , 些 深 奥 、 堂 教学是 师 生互 动 的活 动 过程 , 一 是学 生生 活 难 懂 的 数 学 语 言 , 常 让 学 生 听 得 云 里 雾 的 一个重 要 经 历 , 常 这个 经 历应 该是 富 有情 趣 是 还 里 , 如 听 天 书 一 般 。 与 小 学 生思 维 的 具 的 , 获 取 知 识 掌握 技 能 的 过 程 , 是 获 得 有 这 也 思 体 形 象 性 产 生 矛 盾 。 抽 象 的 数 学 面 前 学 成 功 体 验 与 自信 的 过 程 , 是 学 生 潜 能 、 在 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感 到 无 能 为 力 , 而 产 生 恐 惧 感 , 至 厌 维 能 力 得 到 开 发 与 培 养 的 过 程 。 就 是 说 课 从 甚 也 能 情 德 恶 学 习 数 学 。 了 消 除 学 生 此 种 心 理 , 师 堂 教 学 是 实 现 知 识 、 力 、 感 、 育 等 诸 项 为 教 数学 中转 化 、 代换 、 计等 思 想 统 要 从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背 景 出 目标 的过 程 。 发 , 植 一 些 学生 所 熟 悉 的 生 活 片 断 , 这 在 : 中常有 体现 , 多补 少 、 移 把 生活 移 平移 、 多加要 些数 学 语 言 用 一 些 鲜 活 的生 活 场 面 展 示 出 减 等具 体 方法 随处 可 见 。 了帮 助 学生 对这 为 来 ; 学 生 借 助 生 活 中 的 实 际 情 景 来 学 习 些 抽象 的 、 性 的思 想或 方 法有 一 个直 观 的 使 理 数 学 、 解数学 , 导学 生探索 、 考 、 理 引 思 交 了解 , 更好 地 把 握 知 识 的来 龙 去 脉 , 们 必 我 生 , 流 , 而切 实理 解 和 掌握 抽 象 的数 学 知识 。 须 找 出 它 们 的 “ 活 原 型 ” 帮 助 学 生 积 累 数 从 如 在 教 学 “ 遇 问题 ” , 先 让 一 个 学 的 学 习 经验 。 相 时 我 学 生 上 台从 教 室 门 走 到 对 面 墙 壁 , 学 生 让 例 如 , 教 “ 计——最 喜 爱吃 的 水 果 ” 在 统 课 时 , 在 组 织 学 生 对生 活 实 际 、 活情 我 生 了解 一 个物 体 运 动 。 让 两 个 学 生 分 别 从 再 门 和 对 面墙 壁 相 对 而 行 , 同时 走 , 可 可不 同 况 的 调 查 与 统 计 的 过 程 中 , 学 生 生 活 中 用 时走 , 中途 相 遇 , 学 生 了解 两 个 物 体 运 接 触 最 多 的 不 同 颜 色 积 木 代 替 不 同 的 水 让 动 , 解 “ 时”、 相 向 ”、 相遇 ” 数 学 语 果 , 一 块 积木 代 表 一 位 同学 最 喜 欢 的水 理 同 “ “ 等 而 在 言; 并说 出 求 路 程 的 方 法 : 甲走 的路 程 +乙 果 。 搭 积 木 的 实践 活 动 中渗 透 统 计 的 思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组织教学;巧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让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自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数学教学要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为他们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

1、整合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因此,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学会了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安排了这样的环节:“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时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的比大约时1︰1……”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2、捕捉生活素材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北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在教“千克和克”时,让学生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重量,如:方便面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

这样,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3、创设生活情境《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封闭,人为编造问题情境,尤其时脱离农村小学生活实际的现状,因此,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实践与反思

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实践与反思
过 身 边 的 事 情 学 习 数 学 ,把 数 学 知 识 应 用 到 自 己 的 生 活 中 去 .从 而 实 现 数 学 与 生 活 在 更 高层 次 上 的 整 合 . 教 学 过 程 其 可 以概 括 为 : 活情 境— — 数 学 问 题 — — 数 学 模 型— — 数 学 生 问 题— — 生 活 问题 . 学 知 识 生 活 化 , 活 世 界 数 学 化 . 数 生 二 、 数 学 回 归 生 活 的 反 思 让 给 数 学 知 识 找 一 个 “ 活 原 型 ” 不 能理 解 成 将 生 活 画 面 生 . 原 原 本 本 地 搬 到 课 堂 中来 . “ 活 味 ” 全 取 代 数 学 教 学 所 用 生 完 应具有 的“ 学昧” 数 . 数 学 课 堂 回归 生 活 世 界 , 不 是 意 味着 教 学 内容 就 是 生 并 活 画 面 的 重 现 . 整 的 生 活 世 界 既 包 括 科 学 的 经 验 ,也 包 括 完

奋 地 说 : 可 以 先 测 出 几 名 同 学 跳 的 次 数 , 箅 出他 们 的 平 均 “ 计 数后 再 乘 全 班 的 人 数 .大家 认 为 这 个 方 法 好 . ” 接 着 , 生一 起 选 出有 代 表 性 的 3名 同学 进 行 跳 绳 测 试 . 师 经过统计 , 3名 同学 一 分 钟 内 共跳 2 4次 . 3 于是 师 生 共 同 构造 出下 面 的例 题 : 在 一 分 钟 内 , 同 学共 跳绳 2 4次 . 这 样 计 算 ,全班 3名 3 照 4 6名 同学 一 分 钟 内 共跳 绳 多 少 次 ? 跳 绳 是 学 生熟 悉 的一 项体 育 活 动 , 它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把 有 利 于 学 生跃 跃 欲 试 、 于 探 究 的 良好 心 态. 生 不 断地 提 出解 急 学 决 问题 的方 案 , 不 断地 被 否定 , 维 一 度 陷入 山穷 水 尽 的地 又 思 步 , 经 历 一番 思 考 之后 , 4的 发 言 犹 如 向平 静 的湖 面 投 进 在 生 颗石 子 , 新 激 活 了学 生 的 思维 , 堂呈 现 柳 暗 花 明 的局 面 . 重 课 学 生在 例 题 产生 的过 程 中 , 但 了解 了这 类 问题 的结 构 特 征 . 不

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会活学活用

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会活学活用

数学家 波利亚 曾说 :数学教师 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 “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 ,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 联系生 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 , 不是我们的根本 目标。 学以致用 , 应用所 学 的知识去发现 、 分析 , 直至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 , 才是我们最终的
目标 。 学 源 于生 活 , 应 应用 于 生 活 。如 , 教 学 三年 级 上册 数 更 我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活 本 身是 一 个 巨 大 的数 学课 堂 , 在 着 大量 有 价 值 的数 学 存 现象 。 教师 应 鼓 励学 生 大 胆 地去 挖 掘 , 于提 出生 活 中 的问 题 。 善 我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 日记 , 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
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整理房间。学生兴趣高涨 , 一下子就进入了 角色 , 知道 了应该把 同样 的物体放在一起 , 不仅感受 到了分类 的 概念 , 同时也体验到了分类 的价值。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人新课 ,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激发学生求知 的内驱力 , 而且可使 所要 学习的数学 问题具体 化、 形象化 。在新知的教学时 , 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 日常生活 , 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 隋况 , 就能引导学生通 过 联想 、 比, 类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 加深对新 知 的理 解 。因 此 , 教 学 中如 何 使 学 生 领 悟 出“ 学 知识 源 于 生 在 数
王庆 辉 一 河北 省青 龙 县 八道 河总校
它源 于 生 活 , 又用 于生 活 。生 活 中处 处充 满 数 学 ,为 生 活 而 学 数 学 是 最 有价值 的。因此教学 中我们要努力 让生 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数学 回归 生活的大课堂 。在新课程 的数学教

让数学回归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

让数学回归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

让数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质量【摘要】教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生活联系教学质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更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数学和生活联系的必要性1.1 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学龄期儿童。

他们的理解能力受到年龄的制约。

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虽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数学学科的许多定律、法则都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对于学生来说过多的机械背诵和记忆,会使他们厌倦,同时会使思维受到禁锢。

将数学内容还原于生活,有助于学生探究和寻找规律,而且将抽象的公式、定律和法则具体化,形象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2 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见,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结合。

2.利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来提高教学质量2.1 在课上体验——在生活中抽象数学,因此,它有时也是枯燥的、有难度的。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

怎样让数学回归生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

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

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

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

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且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数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着的今天,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数学怎样回归生活1.诱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寻找数学的乐趣。

学习与实际结合,数学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例如,教数学中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设计:上本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情况。

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都逛过超市了吗?物品摆放整齐吗?”随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

”学生很快整理好桌子。

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类。

这样的方法,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关注生活。

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元、角、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游戏。

学以致用,让初中数学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让初中数学回归生活

三 、 时演 练 , 掌 握数 学生 活 化 的 必 由 之路 时 是
数学 生活化不能只停留在 口号上 ,它要求教师必须巧妙设置
实践 , 动脑思考 , 积极地研究数学问题的形成 、 数学知识 的发展和 教学活动 ,充分给予学生及 时参 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能
运 用 技 巧 , 终 养 成 学 以致 用 的 良好 习 惯 。鉴 于 此 , 者联 系多 年 力 的机会 ,让学生切身体会 到数学对 现实生活 的积极作用和指导 最 笔 从而帮他们树立学 习数学 、 及时训练 以期掌握数学技能 的 自 的教 学实践 , 对如何 让数学 回归生活 , 学生掌握运 用数学知识 意义 , 让
对 三角形稳定性 的应用 : 固定摄 像机 的架 子是三角形 ; 修理晃 动 问 :如何调度 比较省钱 ?” “ 在学生分析 时, 我又提示 了几个关 键问 的椅子 我们 用木头斜 着订 成三角形等 。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 、 感 题 :1 总运 费是 由哪几个变量决定 的?( ) A、 () 2 由 B两地 分别运往
学 科 教 学
21 0 2年 8 8日 月
学 致用 , 让初 中数学回.生 活 / j
文/ 龚志 明

要: 数学教学的 目的就是为 了让 学生学以致用将数 学服务于 生活 , 数学教 师就必须在数学课堂 中设计贴近 生活、 系生 活的 联
应用 , 引导学生从相对熟悉和亲近 的生活角度观察和研 究问题 , 让理论性 比较强的抽象 的数学知识 变得形象 、 生动 、 具体。
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 的技能归纳如下 :

觉意识。

课 堂导入 。 是生活化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
例如 , 笔者在教学“ 相似三角形” 曾带领学生 到操场上演示 时,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最终又回归生活,用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为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领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捕捉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看到大街上的建筑物,观察它们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没有对称性。

走进超市,从超市购物架的实物引出数学问题,架上的实物可以怎样分类,价格多少,买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乘公交车自己购票。

观察自己在教室里的方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前后左右各是谁。

每天观察钟表,,记下一天的作息时间,还可以用数学模具自己拨一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数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对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运用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如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安排这样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将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有序,做事情才不会影响他人。

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他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充分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纵观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学本身的发展,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这一问题,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结合一年级下册教材《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学习新知识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一种物品。

因此,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们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这一单元刚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使学生从中了解到“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就叫人民币”,让学生体验到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教学例2时,我又创设了一个乘坐公交车的情境:三个小朋友手里分别拿一张10元、5元、2元的纸币去乘公交车。

公交车采用投币的方式乘车,每人次1元。

他们该怎么办?这时,同学们立即会想到换钱,把10元、5元、2元纸币换成1元的人民币。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把10元、5元、2元的人民币与1元的人民币的关系就掌握了。

同时,学生也从中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数学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的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数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与数学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生活,磨砺人生;在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让数学教学回归孩子们的生活。

一、以“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一堂活动课中,我到学校超市去拿了一些学生平时爱买的商品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用自己小组筹集的钱去购买,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正当同学们情绪高涨时,我问:从买卖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同学们讨论的十分激烈,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说话了。

他说:“我们这组筹了10元钱,买了几包吃的,可商店没零钱,还差我们5分钱。

”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其思考,你把你们这一组买的东西算给大家听一下,看是不是还差你们的钱,我一定让老板退给你们。

于是,这位学生把他们组买的五样商品用竖式加起来得到8.85元,再用10元-8.85元=1.15元,然后用商店找给他们的1.20元-1.15元=0.05元,他理直气壮地说:“你们看是不是还差我们5分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许多疑问。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元、角、分”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儿童生活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到生活的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回归生活
——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通州市张芝山小学周丽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眼,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生活中就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真切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

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
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和精神。

日常生活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等长方形的长于宽,并设计一下作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又满足需要。

在数学内部,也充满着各种问题。

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加以正确理解,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是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再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底面的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

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的许多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里的实践活动,如学生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
出有关问题:你家一周共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收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如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一种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另一种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发展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适时地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