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冰溪小学陈珊英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

此外,我还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成功的环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提高了数学成绩,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影响学习效果,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信心。

例如教学对乘法分配律规律的探索,我这样进行: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首先出示情境图,小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方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的一致性。

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

在验证前,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例,这样才能符合要求。

学生在独立的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第二,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索规律的乐趣,树立探索规律的信心。

4、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掘学生创造性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创新的火花。

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学生的创造性虽然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所以小学生的独特新颖的思维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例如:从低年级起就安排一些题目,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或解答。

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如,“豆腐坊用50千克黄豆做20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125千克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豆腐?”开始学习时只要求学生用整数计算,以后逐步要求分别用小数或分数计算,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

又如,求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宽相同,两个长是2倍的关系)这道题一般列式为:6×8+4×6=72(平方米)。

但是有的学生经过总体观察,很快答出72平方米。

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两个长方形有一边同样长,而且发现大长方形的另一边是小长方形的另一边的2倍,从而很快想到它们的面积和应是小长方形面积的3倍。

这种思维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开掘。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
如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外因,那么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就是内因了,而内因恰恰起决定作用。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举足轻重。

就像一位名家所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巧设悬念是燃起学生研究欲望的前提。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利用讲述猴王分桃子的故事,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研究的愿望,导入新课,而在教学过程中又设下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悬念,引导学生走进研究的路程,探索商不变的性质,最后在课的结尾处,又设玄机,把课堂教学引向课外,学生的研究愿望得到延展。

三、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对于这一点,不必多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最真切的体会来源于电影《一个也不能少》。

小魏老师要到城里找张会科,但是她没有钱买车票,她在班里询问车票的价钱,就是在应用统计中的知识----搜集数据。

而在得知车票的价钱为3元后,她迅速的计算出2个人要6元,往返一次要12元,但是,她马上又改正了自己
的错误,因为张会科已经在城里了,所以要减去3元,只要9元就够了。

这一连串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没有例题,没有讲解,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

为了凑到这9元钱,她让18名同学算一算,每人要从家里拿来多少钱,结果可想而知,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庭根本拿不出5角钱,于是他们想到用搬砖的方法去挣钱。

继而又是一连串的计算,学习委员在黑板上歪歪扭扭的写下四行算式: 1块砖 = 1、5分 10块砖 = 15分 100块砖=150分 1000块砖=1500分
见到1500分,学生们不禁惊叹,这么多钱呀!小魏老师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认识错误:1500分=15元。

这里又应用了单位化聚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再次体现。

小魏老师没有计算9元要搬多少块砖?而是顺其自然的推导出1000块砖可以挣到15元钱,可见生活中的数学灵活多变。

继而,在小卖部里,又上演了一堂生动的数学课,从15元钱中拿出9元,用剩下的6元钱买了2罐单价3元的可乐,对同学们的劳动表示奖励、、、这就是回归与生活的数学,自然,真实,无需雕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