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一、实验目的

用碱性裂解法从大肠杆菌中分离质粒DNA。

二、实验原理

分离质粒DNA需要去除的:大肠杆菌染色体DNA、蛋白质、 RNA 碱变性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该方法是在EDTA、(溶菌酶)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经碱处理溶菌。

同时在pH高达12.0-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

当以pH4.8的KAc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

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降解的小分子RNA可通过Rnase A处理去除,未除净的蛋白质可通过苯酚/氯仿抽提除去。

三、实验材料

LB液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RNase A 、预冷无水乙醇、70%乙醇、TE缓冲液

溶液Ⅰ(细菌重悬液):50mM Tris-HCl、10mM EDTA、pH 7.5

溶液Ⅱ(细菌裂解液):0.4M NaOH、2% SDS

溶液Ⅲ:1.32M KAc、pH 4.8 (用醋酸调)

四、实验具体步骤

1、挑取转化平板上的单菌落至2ml LB培养液中(含Amp 100μg/ml),37℃,250rpm,培养过夜。

2、取1.5ml培养物至指形管中,12,000rpm,30s。

3、吸去上清,使沉淀尽可能干燥。

4、将细菌沉淀悬浮于200μl预冷的溶液Ⅰ中,剧烈振荡。

5、加200μl溶液Ⅱ(新鲜配制),盖紧管口,轻柔颠倒5次以混匀内容物。冰上放置不超过5min。

6、加入200μl溶液Ⅲ(冰上预冷),盖紧管口,温和振荡,冰上放置3-5min。

7、4℃,12,000rpm,5min,将上清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

8、重复步骤7。

9、加入等体积酚/氯仿(1:1),振荡混匀,4℃, 12,000rpm ,2min,将上清转移到另一离心管中。

10、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室温静置2min。

11、4℃,12,000rpm,5min。

12、弃上清,把离心管倒扣在吸水纸上,吸干液体。

13、用1ml 70%乙醇洗涤质粒DNA沉淀,弃上清,吸干,37℃干燥10min。

14、加入20μl RSW缓冲液(含20μg/ml RNase A ,不含DNA酶),使DNA完全溶解。

15、37℃,保温20min,消化RNA,取出置-20℃保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凝胶电泳检测抽提的质粒浓度及纯度。

根据迁移率,跑的最快的为共价闭合DNA,其次是线性DNA,最慢的是开环DNA。对比一下,DNA大多集中于共价闭合DNA中,说明制得的产物以共价闭合DNA为主,其中也含有开环DNA,但量较少。

六、思考题

问:溶液I、溶液II和溶液III在提取质粒的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溶液I:重悬菌体,提供缓冲环境。

溶液II:氢氧化钠和SDS裂解菌体细胞壁、在细胞膜上穿孔,释放细胞内的质粒。

溶液III:中和氢氧化钠、SDS中的钠被钾替换,吸附菌体产生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