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法规教程》教案1.1

合集下载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概念、产生的背景、作用及规范,掌握法律的基本层级和法律法规的分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观念,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倡导法治精神,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依法行为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法律2.法律的产生背景和作用3.法律的种类和层级4.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和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概念、作用和种类;掌握法律的基本层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产生背景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听讲+互动:通过讲解、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2.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法制教育相关视频、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导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引导学生回答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意义。

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图示或播放相关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法律的例子。

Step 2:学习核心内容(30分钟)1.什么是法律:a)法律的概念及内涵,包括法律的基本特点:约束性、强制性、普遍性。

2.法律的产生背景和作用:a)法律的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需要。

b)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正的判断和裁决等。

3.法律的种类和层级:a)法律的种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

b)法律的层级:包括国家法律、地方性法律、行政法规等。

Step 3:活动与讨论(2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各组选择一个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并展示出自己的观点。

2.看图说话: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法律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讨论和描述,引导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Step 4: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育法(GWH)

教育法(GWH)

教育法教程(Guan整理)1、依法治国:要将国家的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之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并得到全面发展。

依法治教:依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来发展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使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实现教育法制化。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1、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1)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教蕴涵在依法治国当中,如果教育的发展失去了法制化的保障,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2)依法治教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和反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的最深切的体现;依法治国需要千千万万各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现代化、法制化的教育,依法治教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教育现代化必须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教育的关联性很强,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能够有效的推进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2、教育法制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物,促进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

要求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和救济有道。

教育法制化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的必由之路。

教育法制建设(或教育法制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立法;(2)教育行政执法;(3)教育司法;(4)教育法制监督等。

3、教育法的概念: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活动,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初中二年级法律法规教案

初中二年级法律法规教案

初中二年级法律法规教案(注意:由于在文本中无法直接模拟出法律教案的格式,以下内容将按照一般教案的格式进行呈现。

)教案名称:初中二年级法律法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2.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法规a. 定义: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则;b.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强制性规范,而道德是社会的行为规范;2. 法律法规的作用a.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b.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c.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3. 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a.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各方面的权力;b.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c.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利益;d. 消防法:维护火灾安全和预防火灾的法律法规;e. 学校纪律:学生在校内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法律法规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二、讲解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例子,讲解法律法规的定义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三、介绍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3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片的展示,介绍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宪法、刑法、劳动法等。

四、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2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特定的案例,如违反校规的后果、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总结和提问(10分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并提出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知识,或者撰写一篇关于法律法规的作文。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活跃程度;2. 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学生的表现来评估;3. 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的情况,或者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懂法教案

幼儿园懂法教案

幼儿园懂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法律法规,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

2.了解法律的作用和维护法律的重要性。

3.学会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利。

4.了解社会公德,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教学内容2.1、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人们遵守的法规,主要是保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2.2、依法行为依法行为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行为,不违反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不破坏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

依法行为也是遵守公共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2.3、常见的法律介绍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如道路交通法、防火安全法等。

2.4、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利教育幼儿们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利,并能够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侵害自己权益的情况。

2.5、教育幼儿尊重法律教育幼儿要尊重法律,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处处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三、教学重点1.介绍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要尊重法律;2.教育幼儿尊重法律,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幼儿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2.如何教育幼儿尊重法律,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五、教学方法1.讲故事法通过引导幼儿阅读相关的绘本、故事书,从中激发幼儿对法律的初步认知感受,并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引导幼儿在现实中正确对待自己的权益和权利。

2.图示教学法适当选择生动,形象,并含有法律知识的图像;有意识地教育幼儿注意该图像的特征和法律含义。

3.游戏教学法通过安排法律知识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法律知识。

六、教学评估1.以拍手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表扬合作,展示知识点;2.发放小卡片,让幼儿能将所学内容扼要表达出来,加深记忆。

七、教学反思幼儿园懂法教案的教学重点在于,教育幼儿要尊重法律,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为此,我们需要重视幼儿教育的一切细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游戏中教育、在生活中体验,让幼儿从小就知道遵守法律、维护权益的重要性。

学校法律法规宣讲教案

学校法律法规宣讲教案

学校法律法规宣讲教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日益重视。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法律法规的宣讲往往被忽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们需要在学校开展法律法规宣讲教育。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2. 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遵守法规和积极拥护法治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权益被侵害的能力;4. 增进学生对社会公序良俗的认同和遵守。

三、宣讲模式1. 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听讲,采用专业讲师进行宣讲;2. 配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案例和法律条文,便于学生理解;3. 注重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意见。

四、宣讲内容1. 认识法律:介绍法律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在社会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2. 宪法和法律体系: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对法治的基本认知;3.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介绍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让学生了解自身权益和法律保护;4. 治安管理法规:介绍治安管理法规,教育学生遵守秩序,增强社会责任感;5. 道德与法律: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辨别和行使自己的权利;6. 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7. 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应对方法;8. 劳动法规:介绍劳动法规,使学生了解自身劳动权益和法律保护;9. 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10. 环境保护法规:宣传环境保护的法规,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11. 谦虚礼貌和文明法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礼仪和文明法治观念;12. 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

五、宣讲方式1. 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相关机构人员进行讲座,深入浅出地宣讲法律法规知识;2.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和角色扮演,加深对法律的理解;4. 小组讨论:设立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教学计划

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教学计划

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教学计划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计划来完成这一任务。

本文将介绍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教学计划的主题、活动安排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详细论述。

一、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的主题教育法律与伦理道德的主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法律意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2. 伦理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3. 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活动安排1. 主题课堂讲授: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或课堂讲授,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和伦理道德知识。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律师来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2. 辩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的辩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技巧。

3. 观影讨论:选取一些具有伦理道德教育意义的电影或纪录片,在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三、教材使用1. 选取权威教材:选择权威的教材作为教学参考,如《伦理学导论》、《法律基础教程》等。

教材应该具备权威性,内容全面,能够覆盖到相关的法律和伦理道德知识。

2. 补充拓展教材:除了主要教材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补充拓展教材,如名人传记、案例分析、专业论文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

3. 多媒体教具使用: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视频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相关案例和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育法学》高级教案

《教育法学》高级教案

《教育法学》高级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级教育法学课程提供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传授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教育法的基本框架,掌握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提高自己在教育法律实务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掌握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和处理原则。

3. 了解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4. 熟悉教育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规范。

5. 掌握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和归责原则。

6. 提高自己在教育法律实务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育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2.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类型和处理原则3.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4. 教育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规范5. 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归责原则和追究机制6. 教育法律实务分析与案例讨论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教育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

2. 案例分析:分析教育法律实务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模拟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法律实务的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1. 教育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4课时)2.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类型和处理原则(6课时)3.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4课时)4. 教育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规范(6课时)5. 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归责原则和追究机制(4课时)6. 教育法律实务分析与案例讨论(8课时)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法学教程》2. 案例库:教育法律实务案例3. 法律法规汇编: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4. 教学课件:教育法学课程PPT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和模拟演练(30%)2. 期中考试:考查教育法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30%)3. 期末考试:综合分析教育法律实务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40%)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四年级上册道德法制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道德法制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道德法制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道德与法制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道德与法制概述道德与法制的基本概念道德与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 第二章: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含义与重要性遵守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3. 第三章: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含义与重要性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4. 第四章:诚实守信诚实守信的含义与重要性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5. 第五章:负责任负责任的含义与重要性负责任的具体表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与法制的基本概念,阐述道德与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负责任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法制教育教程》2. 案例材料: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四年级上册道德法制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六章:法律法规意识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2. 教学内容: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遵守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学生应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阐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法律知识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3. 学会分辨合法和非法行为;4. 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强制性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

- 法律的作用: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平的规则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法律的基本原则: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立法的确认和适用范围的确定。

- 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和组织,无论其地位、职业或社会背景。

3. 合法和非法行为的辨别- 合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 非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惩罚。

4. 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法律问题- 使用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通过法律的规定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 解决法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相关法律条文,并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内容、原则和适用范围。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情景,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

4. 布置作业:提供简单的法律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检验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法律知识教材,例如《法律基础》等。

专业课《教育法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专业课《教育法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专业课《教育法学基础》教案整理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法律制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 理解和运用教育法律制度;
4. 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和法律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教育法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 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4. 教育法律制度的组成和功能;
5. 教育法律实务案例分析;
6. 教育法律文书写作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2. 案例分析:引用实际教育法律案例,讲解相关法律条文的解
释和适用;
3. 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教育法学的相关问
题和研究方向;
4. 研究文献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育法学专业书籍和论文,提升学术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考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小组研究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育法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进
行考核,占总成绩的30%。

以上为《教育法学基础》课程的教案整理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教育法学知识。

初中政治法律的教案

初中政治法律的教案

初中政治法律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学重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你们对法律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法律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法律有哪些作用和意义?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a. 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b.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c. 法律具有制裁作用,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 法律具有教育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法治素养。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案例1:某男子盗窃他人财物,被警方抓获并依法处理。

案例2:某企业违法排放废水,被环保部门查获并依法处罚。

2.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这些案例中,法律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依法处理?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在这些案例中起到了规范行为、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依法处理是因为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违法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提高法治素养。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 (4)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 (4)

小学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理解法律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3.学会正确对待与他人的冲突和解决方式;4.培养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法律–定义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来源和分类–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区别2.法律的作用和意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自由–创造和谐社会环境3.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法律与安全的关系4.解决与他人的冲突的正确方式–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性–法律途径与暴力解决的区别–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冲突5.培养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观念–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遵守法律的好处和必要性–通过故事和案例了解法律知识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的情境,展开和学生的对话,引起学生关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定义、来源和分类,让学生对法律有一个初步了解,并通过举例子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步骤三:讲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教师通过解读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向学生介绍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创造和谐社会的意识。

步骤四:探讨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法律与安全的关系。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步骤五:探讨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冲突和暴力解决冲突的区别。

通过故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确解决冲突的方法。

步骤六:培养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观念教师向学生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好处和必要性。

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并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对法律的理解。

步骤七:总结和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强调法律教育的意义,要求学生每天都要以遵守法律为基础,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教师法律案例教案分析题(3篇)

教师法律案例教案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法律素养的提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教师法律案例教学应运而生。

教师法律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以下是一则教师法律案例教案分析,旨在探讨教师法律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简介案例名称:《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因追逐打闹导致一名学生从楼梯上摔下,造成腿部骨折。

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三、教案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3)提高教师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2. 教学内容(1)案例分析: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为例,分析学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2)法律知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3)课堂讨论:针对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学校、教师、家长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

3.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法律案例,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律素养。

(3)讲授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4.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案例背景,引发教师对法律责任的思考。

(2)案例分析:教师分析案例,讲解学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3)法律知识讲解: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使教师了解法律依据。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提高法律素养。

(5)总结:总结案例教学成果,强调教师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在本案例中,学校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学校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本案例中,学校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宣传课教案

法律法规宣传课教案

法律法规宣传课教案一、引言法律法规宣传是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公民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社会法制意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法律法规宣传课教案,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2. 理解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法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2. 解读刑法,包括不同罪行的定义和刑罚类型。

3. 探讨民法中的合同法和侵权责任。

4. 讲解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法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5.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法规概念和具体内容。

2. 借助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法律法规的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看法。

4.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法律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讲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3.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探讨宪法在维护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4. 讲授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解读不同罪行的定义和刑罚类型。

6.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审判场景中扮演法官、被告和辩护律师,体验刑法的实际应用。

7. 引导学生了解民法中的合同法和侵权责任。

8. 讲解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

9. 运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未成年人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出自己的看法。

10. 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11.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六、教学资源1. 电子课件:包含宪法、刑法、民法相关的内容。

2.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不同领域的具体案例,以增加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基本法律常识:宪法、刑法、民法等。

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法律的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讲解基本法律常识:介绍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概念,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 讨论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遵纪守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法律知识教育教材。

2. 案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课后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制教育课教案(精选5篇)

法制教育课教案(精选5篇)

法制教育课教案(精选5篇)法制教育课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法制教育课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制教育课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知道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让幼儿知道不走斑马线的危险性。

3、让幼儿学会念儿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图片红绿灯、斑马线2、儿歌《交通灯》活动过程:1、手指游戏,稳定幼儿情绪。

“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叔叔一起玩个手指游戏好不好?”2、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知道怎样过马路吗?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幼儿讨论)3、出示图片,提高幼儿兴趣。

“我们中三班小朋友太乖了,叔叔让你们看以些图片好不好?想不想看?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上,叔叔把小图片请出来,3,2,1,好了,睁开小眼睛。

”“这是什么呀?(红绿灯)小朋友们见过吗?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幼儿讨论)4、引导幼儿认识红绿灯“中三班小朋友真棒,叔叔来告诉小朋友,这个是红绿灯,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可以看一看,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就有了。

”5、引导幼儿讨论“我们中三班小朋友那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要怎样看红绿灯吗?”(幼儿讨论)6、讲解怎样安全过马路“小朋友说街上车多不多?危不危险?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怎样看红绿灯是不是。

那小朋友们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学了好不好。

”“红灯停(出示图片红灯),绿灯行(出示图片绿灯)。

”(反复教幼儿三遍)7、引导幼儿认识斑马线“小朋友们看,这又是什么呀?你们有没有见过”(同上,介绍红绿灯时一样)“小朋友们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念,过马路要走斑马线”8、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今天中三班小朋友表现太棒了,叔叔来你们一首儿歌好不好?每个小朋友都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读了,叔叔来一下,看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等一下我们就送小星星给它。

法制教育中小学教案

法制教育中小学教案

法制教育中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

2.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法律的作用和作用。

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4.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法制教育?2.为什么要进行法制教育?3.法律的作用和作用。

4.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

5.如何提高法制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法律,以及如果没有法律会有什么后果?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讨论法制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3.讲解:通过课件、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解释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就一条法律进行讨论,包括该法律的内容、目的和执行情况等。

5.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6.解读案例:找一些有关法律的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法律的应用和作用,以及如果不遵守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7.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展示他们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8.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他们身边的人是否有遇到过法律问题,了解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法律了解的掌握情况。

2.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法律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在小结中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2.有关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教育材料。

七、教学延伸:1.组织参观当地法院或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执行和应用。

2.组织模拟法庭和调解活动,让学生模拟法律程序和解决纠纷的过程。

3.鼓励学生参与有关法律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法制教育课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

开学第一课“法制教育”教案教学内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和法律规定。

2. 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 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树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应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课,让我们先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本法。

二、教师讲述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症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 8 类 6 种:(出示)( 1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 2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 3 )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 4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 5 )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 6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 7 )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 8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教育与教育法制1.知识目标:①教育走向法制化的社会背景;②教育法制化的社会意义;③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依法执教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综合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教育走向法制化的社会背景教育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法制化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型的调控形式,而且也是社会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实现教育法制化,也就无法最终实现社会法制化,因此,教育法制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法制化,把教育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按照法制原则来发展教育已成为当今和21世纪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这样,教育法制化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故而,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教育立法的历史1、零星立法阶段页脚内容1•⑴宗教导向•起源: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之后•提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一书的作者夸美纽斯在欧洲各国进行教育改革时,就曾提出,应当给予学校以充分的权力,使学校可以像各个国家一样制定自己的法规。

在制定教育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尊严,保证向儿童提供其发展自身天赋能力,达到自我实现所必须的各种条件。

制定法规还应时刻记住教育为自己制定的最终目的。

•强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提倡广设学校,普及教育,在群众中传播新教。

他主张学校应由公费负担,政府有强迫人民送子弟入学的责任。

•立法:德国瑞士荷兰苏格兰•最早:1528年德意志布劳斯魏格公国学校法令•1560 苏格兰长老派教会《训练第一书》1561《学校及学院规则》1647《老骗子撒旦法》(Old Delude Satan Law),“美国公立学校体系的基础” 该法指出,“作为老魔鬼撒旦的一个主要阴谋,就是不让人们懂得《圣经》”。

为了让人们懂得圣经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防止先辈的学问被埋藏,法令规定“在辖区内的每个城镇,凡上帝给我们增加住户达到50户人家的,就相应地在这个城镇任命一位教师,教那些向他求教的孩子们写字和读书。

教师的酬金由这些孩子的家长或主人来支付,或者由一般居民用供给生活费的办法来支付,象处理镇里那些重大事情所用的大部分方法那样”。

这些方法就是由市镇会议通过表决决策。

对每家交付的费用也做了页脚内容2原则规定“不得强迫那些送孩子上学的人所交学费超过让孩子到其他城镇上学所交的学费”,即学费公平原则。

以上只是规定每50户必须举办类似初等学校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法令还进一步规定“凡镇里的家庭或住户达到100户的要建立一所文法学校”,如果本市镇不能完成办学任务,就得向邻近市镇提供相应经费请其代为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入学青年能够升入大学。

为严肃法纪,确保法令的实施,该法还规定了对违法者予以罚款实施惩罚的措施,“如果任何城镇忽视这些规定达一年以上,它就得付给新办学校5镑,直到他们履行本规定为止。

”•这项法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一个新的由政府举办教育的时代的开始。

“1、其为州确定教育需求的权力开创了先例。

2、其给予了地方政府机构征税以资助中小学校财政的权力。

3、其表明,如果州需要提供一个教育计划,并变成可能的话,其必须提供一个对这项计划予以财政支持的手段。

” 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建立公立学校的法律基础,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地方政府有权向全体居民征税支付教师工资,这是美国早期学校立法的开端,对后来美国建立和发展公立学校体系,普及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法令影响下,马萨诸塞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他各殖民地政府也纷纷仿效,市镇办学得以在殖民地兴起。

•涉及内容:强迫教育,把受教育与服兵役、纳税并列为公民应尽的三大义务,设置学校,费用分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特点:宗教性质--教派掌权--教派斗争•⑵生产力导向•背景:机器大工业和现代工厂制度•生产者:一无所有受雇于资本家•问题:童工泛滥社会问题严重页脚内容3•推动力: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工人运动•立法结果:工厂法教育立法:实施义务教育条款(最早教育立法形式)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工厂法是英国议会1802年通过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

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

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

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

•1833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工厂法草案》。

其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制定了工厂法。

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教育立法形式。

2、义务教育立法阶段•起始时间:19世纪下半叶•社会背景:大机器工业发展•时代要求:智力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立法结果:国家干预教育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页脚内容4•义务教育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我国当前——公益性、统一性、义务性)•强制性: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强制法律规定应受教育者履行上学的义务,否则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费性:指国家为了推行义务教育而采取的免收学杂费的措施。

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免费范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没有起码的社会剩余劳动,就不可能普及相当程度的义务教育公共性(世俗性):指用法律的手段保证教育与宗教的分离以及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干预和控制。

•义务内容:受教育的范围、年限、程度•因此,当国家意欲控制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普及和发展教育的时候,普遍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摆脱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以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有效地干预和控制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建立公立世俗的国民学校网,把普及教育变成公共的事业。

国家应有效地干预和控制教育实行世俗教育实质上是一场国家、政府与教会之间争夺教育领导权的激烈斗争,必然会遭到来自教会的反抗。

因此各国普遍借助于法律的强制力来取消教会垄断教育的特权,把教育的领导权控制在国家手中。

•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的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833年法国颁布《基佐法案》,要求所有的乡村和城市都要设立初级小学,公共教育经费由地方、省和国家三方面分担。

•1870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义务教育法令:《初等教育法》•1918年颁布《费舍法案》,规定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实行9年义务教育。

页脚内容5•这一时期教育立法虽然受到了重视,但仅限于义务教育法,还不具备以教育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法学产生的条件。

3、教育广泛立法的阶段•发展背景:资产阶级国家加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行政控制•建立基础:三权分立国家行政权力加强•“三权分立”不仅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国家权力自主和分配的基本原则。

“三权分立”说的出发点是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

国家权力应严格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巩固,它在政治上开始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以保障本阶级意志的贯彻实施。

资产阶级把对于议会政治、政党制度、竞选运动的浓厚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国家行政领域,在国家机构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大大扩大了三权中的行政权力。

在国家机关的权力划分、管理层次和范围等方面,都出现了强化行政权力的趋向。

这样一种趋向从19世纪中期开始酝酿,20纪初开始,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高潮。

在教育上,资本主义国家由过去的消极作为转变为积极作为,加强了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和控制。

各国纷纷建立和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对从初等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领域实施行政职能。

•推动力:议会政治向国家行政转变(重视立法机关转向行政机关)•立法结果:产生大量教育相关法律除了主要的教育法律外,各国的立法机关都通过委托或授权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立法的任务交由行政机关执行了。

各国行政机关通过它所取得的行政立法权,有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立法活页脚内容6动,从教育法的数量看,行政机关的立法数量以大大超过了立法机关的立法。

(二)教育立法的现状现代教育法制就是顺应这种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潮流而诞生并逐步生长起来的。

为了保障教育秩序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法制建设问题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通过教育立法、教育执法和教育守法,加强对教育的管理,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

但我国的教育立法起步较晚,教育执法相对滞后,教育法制建设任重道远,在教育法制国际化的背景下,还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法制建设的步伐。

二、教育法制化的社会意义(一)教育法制化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

•普及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最终要在法制保障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二)教育法制化是现代社会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

•现代社会以前,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的职能和权利。

•通过推进教育法制化,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职能权限,依靠各方面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对教育实施领导,使一切社会力量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

(三)教育法制化是现代学校活动复杂化、有序化的要求。

•一方面要给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页脚内容7较好地适应当地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

•另一方面,复杂化的学校运动与管理过程要能真正实现有序化,如果单纯依靠具有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自觉、主动完成时难以想象的,还需要依据法律。

(四)教育法制化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依法治国要求教育领域依法治教,实现教育法制化。

•只有做到依法治教,才能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达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兴旺,从而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三、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法律部门、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运用特殊调整方法调整一定种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学界把法律部门归为九类: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军事法。

法律体系是由不同法律部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指教育法律在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