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结合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这些年来,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思考,以更深入地探索这些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
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环境、体制、政策、自身等多方面的制约而步履沉重。
在社会环境上,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很模糊,认可度不高,把高职教育简单地等同原来的职业高中,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低层次的教育。
在经济环境上,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调整转型期,总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加上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所以,在现实中存在着经济与就业、经济与办学的矛盾,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顺利实施,产生不了双赢的效果。
在自身因素上,还存在着较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在师资建设上,高职院校起步较晚,教师队伍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多数职院“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有限;在内部管理上,教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滞后,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
当然,在体制、政策及投入上,也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都牵制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此不再赘述。
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迎接挑战,面向市场办学。
高职院校要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要大力加强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一种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观,形成包含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观。
走出校门,把握市场,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办学之路。
其次,要苦练内功,办出特色,打造品牌。
要适应高职教育要求,在办学观
念、教学观念上实现转轨提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上下工夫,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最后,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建立运行新机制,在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上加快步伐,营造出高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和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是社会需求的归结,又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开端,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所以,培养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培养目标要具有全面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不仅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必须比其他类型的人才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吃苦精神、社会交往与社会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其次,培养目标应具有适应性: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最后,培养目标要具有发展性:高职教育不能仅考虑学生现时的就业需要,应从一次性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要反映出一种“立交桥”的发展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和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还可以为毕业生开辟多条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发展道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着观念、机制、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严峻考验。
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具有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树立服务意识,就是把管理学生转变成服务学生,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体现师爱,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
其次,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
拥有一个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教育效益。
但是,我国教师的学历结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合格率不足60%,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整体
素质,应做到:坚持终身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不断为自己充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供一桶水,而且要能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学生学会自己取水,在教学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在教学中,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和谐、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要能熟练地通过多媒体技术、电子信息传输网络、人工智能等教学技术,生动、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最后,应具备讲课的人格素质和高尚的职业情操,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自身发展和生命的价值,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培养出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学生。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
建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
高职教育共同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这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的。
我国地域辽阔、行业众多,如果高职教育用一个模式来培养人才,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只有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规格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进而使高职教育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性原则。
在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往往考虑就业因素多,考虑发展因素少,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涵。
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高职教育必须面对这一主题,重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模式框架应体现一种“立交桥”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和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还可以为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开辟多条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发展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认清形势,认真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计划,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2]楼一峰.对我国职教发展宏观背景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