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2021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5篇)
For a girl who has been injured, the only thing she learns and understands is to be stro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2021年《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5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篇引导语:苏轼的《题西林壁》是有名的哲理诗,我们从小学开始接触故事之时就学习这首诗了,因此老师的教学很重要,今天为大家分享几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篇一:《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成功之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
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
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
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3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3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如何带着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
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这时如果能引入“无限风光在险峰”诗句,或其它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机智欠缺欣赏完庐山的风光片后,我让学生谈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有些误导:用一个字来概括。
其实我想说: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再如作者仅仅在说庐山吗?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思路去说,而是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答复。
三、为了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我设计了看“地球”环节,把本来不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了,王老师的建议很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橘子等,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切,化难为易。
我从老师们的辩课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许多缺乏,这次参加中心组的活动,我受益匪浅。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3篇篇一:《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成功之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
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二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
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
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
如: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
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
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拓展延伸地不够好。
对于庐山的介绍、作者的介绍不够到位。
联系实际太少,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篇二:《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第1篇】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第2篇】《题西林壁》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也是小学阶段唯一一首哲理诗。
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四年级,难度更加大了。
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
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
选择这首诗我也想和更多的老师共同探讨哲理诗的教学方法。
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
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4、课堂生成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
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
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
看到学生们这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
首先学习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第七单元《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给予学生自学自悟的空间。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第一次尝试古诗教学,课前我下了很多功夫,我想尽量为我的学生展现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课堂教学。
犹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最怕上的就是古诗了,因为那时觉得古诗课堂是那样的乏味,我不想我的学生也有同感。
精心设计的课堂看来还是收到了一点成效。
甚至在课堂上还出现了个小高潮。
在此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其中还出现了个小插曲:课前,赖副突然“袭击”我班,到上课铃响,已经一排排开了。
这,这···本是一堂自我试验的摸索课,变成一堂类似于展示课的架势了,这一扎的老师啊,怎么这节课他们都凑一块来啦~~不会老就“谋划”好了吧?阿门啊~~于是乎,在突然“中彩”的状态下,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忐忑,深呼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教学处女秀····):······省略······抓住“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底不同在哪里,学生就会找到“横,侧,远近高”等关键字眼。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引导语:《》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示。
《题西林壁》在教学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各方面总有不足,需要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几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看看这些对你有没有启示.《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一学习了第一组的自然景观,今天我们开始第二组以观察和发现为的学习征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伴随着对《》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的学习。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
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最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
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
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一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
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
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1、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
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
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真实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
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中的不足:1、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
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同学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然后让同学以诗人的身份再去观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这样,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简洁。
我先接受小组争辩学习的方法,让同学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我让同学模拟表演试试看,把自己身藏在学校的树林中,看能否看清整个校内的面貌。
这样同学有了亲身的体验,当然就明白了诗人所写的意思。
最终我引导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告知同学一个道理:“要想生疏事物的本质,必需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然后我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争辩,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经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
告知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同学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初步感受力量;二是让同学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同学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丽,激发宠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也懂得了应当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同学一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画、唱”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同学自读感悟、质疑问难,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
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细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案例反思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案例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学会与人共患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林黛玉题诗西林壁的画面。
(2)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激发学生对《题西林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解读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2. 学生反馈(1)学生对诗文的喜爱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3)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苏轼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3.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的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的积极性、准确性等。
2. 作业评价(1)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选取的苏轼其他诗作的学习成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题西林壁篇一课题古诗二首――题西林壁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二、学习《题西林壁》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3.检查预习:缘庐峰1.知诗人,解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3)把握朗读重音(4)学习3、4句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介绍诗人:苏轼(2)讨论句意(5)讨论句意(6)指名说全诗意思(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效果察不同。
课题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时1总课时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难点熟读、背诵、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二、学习古诗三、总结全诗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通用3篇)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通用3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的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送大家分享。
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表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缺乏之处。
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展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这样,学生就急迫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
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
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根底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
详细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展讲解。
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防止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根底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根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一:题西林壁教学反思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
我先从诗人苏轼入手引出课题《题西林壁》,然后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仅说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还说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顺势抓住“横侧远近高低”体会诗人观察的角度都是什么?然后指导朗读,在体会本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在猛然醒悟。
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一、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今后在过渡语言上还得锤炼。
向窦桂梅的激情,大气学习。
二、在朗读古诗的环节上虽在“岭”和“峰”“高”和“低”上做了比较读,但在“岭”的引导上有点狭隘,只画出平缓,如再让学生上去画出岭的连绵起伏,还有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如果能划分节奏,突出重音,并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篇二: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课堂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除此之外,课堂上应“读”字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尤其是古诗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吟诵中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掌握文本。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对古诗文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下面以我前段时间刚教学过的《题西林壁》为例谈一谈:成功之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着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
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
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内在含义。
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
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
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堂还生成了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诗配画,加深情感体验;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这都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
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
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二、细节的瑕疵。
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
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
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
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