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7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
四书五经《孟子》全文《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原文如下: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目录
《孟子》目录
《孟子》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梁惠王下
(二)公孙丑上、公孙丑下
(三)滕文公上、滕文公下
(四)离娄上、离娄下
(五)万章上、万章下
(六)告子上、告子下
(七)尽心上、尽心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阎若璩(qú)《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
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
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孟子第七篇原文与解析
孟子第七篇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第七篇是他的一段重要言论,本文将对孟子第七篇进行原文解析。
孟子第七篇原文如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夫孰知其所归?晏子曰:“闻之矣:大厦尽柱木则不止,大道尽千里则不止。
何则?以其不止也,故能至大;人亦有不可为已,虽欲无止,卒不能。
”孟子曰:“麟角不可以为琴杂,世之良弓墨不可以为者正。
”子曰:“牛,角虽至,犹不能为李核。
”晏子曰:“有足球者何?”孟子曰:“凡有害於人者,亦有利於人者。
”子曰:“将憎於八盈而已矣。
”晏子曰:“然则何举而行之?”子曰:“恢恢乎其于游观也!见民之有过,闻民之有过,往观之而后知民之有过也。
见民之无过,闻民之无过,往观之而后知民之无过也。
”上述原文中,孟子以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辩论,引出了德行与义务的问题。
下面我们对原文进行逐句解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
孟子通过用“白驹之过隙”这个比喻来强调时间的飞逝。
“大厦尽柱木则不止,大道尽千里则不止。
”这句话中,孟子通过比喻大厦和大道,说明了追求无止境的道理。
他认为,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达到大的成就。
“麟角不可以为琴杂,世之良弓墨不可以为者正。
”这句话中,孟子提到了麟角和良弓墨,意为高贵之物不能被用于低贱之用。
他认为,人的价值和德行也应该相应地回应和体现。
“有足球者何?”晏子问道。
孟子回答说:“凡有害于人者,亦有利于人者。
”这句话是对好与坏相对的见解。
孟子认为,人们所追求的利益不应该只是考虑个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对他人的伤害与帮助。
“恢恢乎其于游观也!见民之有过,闻民之有过,往观之而后知民之有过也。
见民之无过,闻民之无过,往观之而后知民之无过也。
”这是孟子在辩论中的结论。
他认为,要了解人民的过失与善行,需要亲自去观察和倾听。
孟子简介及思想
孟子简介及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魏晋间王肃在其《孔丛子》及《圣证论》中称),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尽心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尽心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尽心章句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原文】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万物旨备于我矣【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
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原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无耻之耻,无耻矣【原文】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①之:至。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
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耻之于人大矣【原文】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释】①机变:奸诈。
【译文】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羞耻的。
《孟子》原文及译文
《孟子》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原文及译《孟子·梁惠王》原文及译文《孟子·公孙丑》公孙丑上本篇前两章记载盂子与学生公孙丑的对话,其余均系孟子个人言论的记录。
总起来说,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
即便是说到其它方面的问题,也往往落脚于"仕政"之上。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原文】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3]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5]与于路孰贤?'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8]不悦,曰:'尔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11]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候,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15]辅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7]'。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滕文公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全⽂注释及译⽂(滕⽂公章句上)《孟⼦》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和他的弟⼦记录并整理⽽成的。
《孟⼦》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
孟⼦·滕⽂公章句上本篇前⾯三章记录孟⼦与膝⽂公之间的谈话和事迹,后两章分别记录孟⼦对农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
其中对农家的观点论述社会分⼯问题,且有农家的资料价值,较为重要。
全篇原⽂⼀共只有5篇,本书选3篇。
【第⼀篇】孟⼦道性善,⾔必称尧舜【原⽂】 滕⽂公为世⼦①,将之楚,过宋⽽见孟⼦。
孟⼦道性善,⾔必称尧舜。
世⼦⾃楚反,复见孟⼦。
孟⼦⽈:“世⼦疑吾⾔乎?夫道⼀⽽已矣。
成规②谓齐景公⽈:‘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舜,何⼈也?予,何⼈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③⽈:‘⽂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即太⼦。
“世”和“太”古⾳相同,古书常通⽤。
②成规 :齐国的勇⼠。
③公明仪:⼈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曾⼦学⽣.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ou):病愈。
【译⽂】 滕⽂公还是太⼦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
孟⼦给他讲善良是⼈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
太⼦从楚国回来,⼜来拜访孟⼦。
孟⼦说:“太⼦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致的啊。
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汉,我也是⼀个男⼦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我是什么⼈,有作为的⼈也会像他那样。
’公明仪说:‘⽂王是我的⽼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截长补短也有将近⽅圆五⼗⾥吧。
还可以治理成⼀个好国家。
《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第⼆篇】上⾏下效的实例【原⽂】 滕定公①薨②,世⼦谓然友③⽈:“昔者孟⼦尝与我⾔于于宋,于⼼终不忘,今也不幸⾄于⼤故④,吾欲使⼦问于孟⼦,然后⾏事。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孟子》五章(一)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告子下》君子所,其无16(毋)逸。
——《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心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
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1.3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
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
焉:之于,词序强调;耳11:┏(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凶10:┏凶:不吉利;饥荒;┗兇:兇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孟子》五章(二)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下载(后半部分)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下载(后半部分)点击下载《孟子》全文卷七离娄章句上●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二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三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五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孟子全集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莫不是想为国家谋取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其实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庶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义。
大王也只需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说利益呢?”二、《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吾闻子好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正言。
正言者,必以道正己,而后正人。
大王欲闻正言,请以正己始。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说真话。
说真话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大王想要听真话,请先端正自己。
”三、《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见滕文公,公曰:“子何以教我?”孟子对曰:“君子之教,仁也;小人之教,利也。
仁者,爱民;利者,利己。
大王欲行仁政,必先以仁心爱人。
”译文:孟子拜见滕文公,公说:“先生,您有什么教我的?”孟子回答说:“君子的教育,在于仁;小人的教育,在于利。
仁者,爱护百姓;利者,只顾自己。
大王想要施行仁政,必须先以仁心去爱人。
”四、《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吾闻子善辩,然则何如辩?”孟子对曰:“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者,必先知理,而后言理。
大王欲闻明理,请以知理始。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王说:“老先生,我听说您擅长辩论,那么辩论之道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辩论之道,在于明理。
明理的人,必须先了解理,然后才能谈论理。
大王想要听明理,请先了解理。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离娄章句上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少。
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
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9)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_个人简历范文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全文.doc
《孟子》全文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
于:
(表示被动)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介词,在 )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把) 2、暴未有以对也 (介词,用) 3、何以能田猎 (介词,凭借)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差不多)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副词,也许,大 (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代词,他们的 (语气副词,也 2、则齐国其庶几乎
四端说
性善 存养善性 民本 政治 仁政 王道 教 教育 学 理想人格 民贵君轻 养民、教民 以德服人、与民同乐 民心所向
孟子思想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质疑、多思、坚持、谦 逊 舍生取义道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推恩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是不为,非不能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宣王请教 引出主张 制民之产 阐述措施 谨庠序之教 孟子说仁
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是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
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 法(是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命题者、考试者的看法), 并与选项一一对照,或者将选项的内容带入文段中 进行一一比对,如果某一选项的说法在原文
中没有找到依据或是无中生有的,那么 此选项是错误的。其选择项的表述具有 提示和导读功能,降低了阅读难度,帮 助学生理解原文,有利于后面简答题的 解答。考试解题时,特别要注意命题人 在选择项中设置的陷阱:①混淆视听; ②无中生有;③有中变无。
2.简答题——字斟句酌明要旨,感悟整合文句意
简答题口诀:熟知孔孟思 想,读懂文段意思,揣摩 题干要求,选择带入比对, 表述抓住中心,联系相关 思想。
思考题
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答: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 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 姓,他欠缺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 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 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 「不为」,而非「不能」。
思考题
为什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答案
A、孟子以举例论证的方法告诉齐王不要喜爱小勇, 要把只敌一人的小勇扩大一些。 B、孟子认为文王能够整顿军队,阻止莒国的侵犯来 巩固周朝,一怒而使天下民众安全,这是大勇。 C、武王治理四方之民,只要有一个人敢在世间横行 无忌,武王便觉得羞耻。孟子认为这是大勇。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学有所思
与民同乐,是治国之本 与人同乐,是立人之本 学会分享、分担 仁爱为情,慈悲为怀 人生即修行, 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一词多义
于: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2、暴未有以对也 3、何以能田猎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则齐国其庶几乎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
爱护
爱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喜爱,喜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讲,说
D、如今,齐宣王也能够一怒而使天下民众安全,这 也是大勇。
今:如果。当时齐宣王并没有文王、武王那样的大勇。
(2)齐宣王说自己喜好勇武,孟子对他提出了什 么建议?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 孟子建议齐宣王要超越只敌一人的小勇,进行 扩大。学习文王、武王,爱好一旦发怒而使天 下民众安全的大勇。
1.选择题——梳理文意,比较选项,破解陷
• 对比 反诘 对偶 引用 排比 明喻
作 业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而抚四夷 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 C、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A、朝秦楚,莅中国,
度
王请度之 猿猱欲度愁攀缘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物换星移几度秋
与民同乐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请君入瓮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对照说理 形象生动的对照引出与众乐乐 水到渠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
鼓乐、田猎 疾首蹙颚 —— 悲惨图景
四、《梁惠王下1.10》
• (齐宣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 勇。”(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 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 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赫然)怒, 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 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 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答:因为有敬老护幼的心,又能推 己及人,把爱自己亲人的心推广到爱护 百姓,令人民安居乐业,必定会得到人 民拥戴。这样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 运转丸珠那么容易了。
写 作 技 巧
• (1) 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 (2) 结构严谨,说理透辟。 • (3) 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 (4) 运用对比,加强说理。 • (5) 善用修辞,增加文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公孙丑下》) 道义 任重道远 路,道路
彼恶知之
wū 哪里,怎么 è 不好
恶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死亦我所恶
抑王兴甲兵……
wù 憎恶 难道 还是
抑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不可遏抑 度,然后知长短 抑制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duó 揣度 duó 用尺量 duó忖度 dù 渡过 dù 限度 dù 次
•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 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 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 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 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 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 的支持。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连词,表假设 臣请为大王言乐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连词,表修饰
介词,替、给
词类活用
王语暴以好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告诉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鼓乐
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鼓乐、田猎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反面
对比 正面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 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 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 么王应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 的主张,也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 同乐!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 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
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状语后置) 3. 何以能鼓乐也? 凭什么(为什么)能奏乐呢?(宾语前置)
解读
• 孟子不反对君主有私有财产,物质享受, 但主张君主应“与民同之”。“与民同之” 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君 主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享受,孟子都用 这一原则来处理。 • 本章以“文王之囿”,“宣王之囿”为例,说 明文王是“与民同之”的榜样,而宣王则 是反面代表。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 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 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 取得胜利。
思考题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 为什么?
暴见于王 不若与人
他日,见于王 被动句 不若与众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欲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见羽旄之美
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 译成现代汉语
1. 暴见于王,
我被齐王召见,(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2. 王语暴以好乐,
答: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 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 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 拥戴。(保民而王、推恩、制民之产、 使民以时、教民)
思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所用「以羊易 牛」、「为长者折技」、「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有「仁心」, 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而产生不忍之心; 「为長者折技」,说明齐宣王虽然具备仁心,但沒 有施行仁政,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肯做;「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引自《诗经》 意思是说,如以身作则,作妻子和兄弟的榜样,可 以推广到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