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人和》教案

合集下载

《人和》教案范文

《人和》教案范文

《人和》教案范文教案标题:《人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人和》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人和》2.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图片、PPT3.教学素材:小说《人和》的相关资料、相关电影或戏剧的片段教学过程:2.分析小说《人和》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说内容的概要。

3.介绍小说的流传和影响,并与学生讨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课: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刘伯温、宗泽、刘公公等,介绍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扮演的角色。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课:情节发展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包括刘伯温的一生、宗泽与刘伯温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情节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课:问题分析与思考1.分析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权力斗争、人性的弱点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五课:文学鉴赏能力培养1.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让学生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2.分析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描写,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给学生布置作文或表演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能力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与反思:1.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和写作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孔孟等伟人教育世人的话语流传已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一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核心素养】第23课《孟子》三章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第23课《孟子》三章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积累本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思维发展: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审美鉴赏: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4.文化传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1.梳理文章主题,区分文章体裁。

2.学会积累,梳理文言现象。

3.练习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4.运用对比,感受古人胸襟。

1.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词汇。

2.体会文章论证方法及写作手法,感受古人的胸襟和智慧。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等。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孟子〉三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

《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说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三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

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勾勒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22《孟子》三章

22《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难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初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孟子文章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対举、排比句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孟子。

现在,我们就通过《孟子》三章,来认识一下孟子,学习他的思想和主张。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二)背景资料孟子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三)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运用事实论证,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孟子》第五课《人和》

《孟子》第五课《人和》

第二则
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 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自反——反省自己
孟子所谓的“忠”具体 指什么?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 子·滕文公上》 “忠者,尽己之谓”——朱熹释上 “忠者,尽已也。尽已者,仁礼无 一毫不尽。”——黎靖德《朱子语 类》
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 “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 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着团 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 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人和才 能兴邦安国,人和才能家庭美满,人和才能生意兴 隆,也只有人和,我们才能共渡难关,取得抗震救 灾的全面胜利!一个集体也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 致才能取得胜利。(例如球赛)

第一则
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 到“人和”)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 之
何为“得道”,何为“失 道”?
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 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 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 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Zxx`````k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

《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体会“仁爱”的内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掌握“仁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将“仁爱”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的作者孟子及其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仁者爱人”这个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仁爱”的理解。

(二)文本解析1.让学生自读《仁者爱人》,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孟子对“仁爱”的阐述,让学生明白“仁爱”的内涵。

(三)案例分析1.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符合“仁爱”的理念。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3.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刻关注“仁爱”,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仁爱”的感悟文章。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仁爱”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仁者爱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仁爱”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仁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如何践行“仁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仁者爱人》的文本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孟子关于“仁爱”的具体论述,难点在于让学生将这种理念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艰难困苦出英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诵读】播放音频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孟子》教案

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孟子》教案

《孟子(mèng zǐ)》选读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tóushēn)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qínghuái)。

教学(jiāo xué)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nádiǎn):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2《孟子》三章(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22《孟子》三章(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i正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充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末时朱嘉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挡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与反思

23《孟子》三章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2.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等方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3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这篇文章,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和方法。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

2.背景资料《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鲁国。

《孟子》选读《人和》教案

《孟子》选读《人和》教案

《孟子》选读《人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介绍《孟子》的地位和影响解释为什么选择《人和》这篇文章进行选读1.2 课程目标理解《人和》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培养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1.3 教学方法讲解和分析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第二章:《人和》文章背景2.1 孟子简介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强调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2.2 《人和》文章内容概述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影响第三章:《人和》文章详细讲解3.1 第一段讲解解释“人和”一词的含义讲解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论点3.2 第二段讲解讲解第二段中孟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3 第三段讲解讲解第三段中孟子的政治思想解释“王道”和“霸道”的区别第四章:《人和》文章主题讨论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论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4.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鼓励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意见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人和》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5.2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指导和技巧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第六章:儒家思想与《人和》6.1 儒家思想简介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强调仁、义、礼、智、信等要素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6.2 儒家思想在《人和》中的体现分析《人和》中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孟子对仁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的看法第七章:《人和》与现代社会7.1 《人和》文章中的普遍价值探讨《人和》文章中的普遍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孟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7.2 《人和》文章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分析《人和》文章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第八章:《人和》文章的解读与反思8.1 学生解读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和》文章的解读和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文章的不同看法8.2 教师反思与指导对学生的解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第九章:《人和》相关文献拓展9.1 相关文献介绍介绍与《人和》相关的其他文献和著作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9.2 文献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讨论和分析强调跨文本的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收获总结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成长强调《人和》文章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0.2 课程展望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思考提出展望和要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第十一章:案例分析与实践11.1 案例选取选取与《人和》文章相关的实际案例强调案例的代表性和启示性11.2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第十二章: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12.1 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分析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儒家思想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12.2 儒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儒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第十三章:儒家思想的挑战与回应13.1 儒家思想的挑战介绍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质疑强调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和包容性13.2 儒家思想的回应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回应当代社会的挑战鼓励学生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回应和解决方案第十四章:课程评价与反馈14.1 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强调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的重要性14.2 教师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鼓励和激励学生的重要性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资源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人和》和儒家思想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15.2 教学资源分享分享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和工具强调资源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孟子》选读《人和》展开,重点和难点解析如下:重点:1. 《孟子》的地位和影响2. 《人和》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3.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4. 儒家思想在《人和》中的体现5. 《人和》文章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难点:1. 孟子生平和思想的深入理解2. 《人和》文章中儒家思想的细节解读3. 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回应4. 《人和》文章的解读与反思5. 儒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XXX《孟子》三章精彩开篇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多么豪迈的语言。

有谁知道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是谁?对,他就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XXX。

XXX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走近XXX,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研究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XXX的政治主张。

3.研究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1.研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进修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二、自学指导(一)——预与交流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XXX:“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XXX”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适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孟子《人和》优秀课件

孟子《人和》优秀课件

事例一
将相和 战国时候,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侮辱蔺相如。相如总是躲避廉颇。相如的门客认为他害怕廉颇将军。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秦国之所以不派兵来攻打赵国,就因为赵国有我与廉颇将军在。我所以那样对待廉颇将军,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廉颇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惭愧,亲自上相如门前请罪,两个结成了刎项之交。
1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 “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所以,如果广施恩德就足以安抚天下,不施恩德,连妻子儿女也安稳不住。古代的贤明君主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将他们所做的推广开去罢了。
01
02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重点分析
写作特色
1.逻辑周密,韵味无穷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课文先谈造就人才的 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 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绩大业,就必须在生活、 思想、行动等方面经受一番艰巨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 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绩大业 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结构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大丈夫
儒家仁义礼思想 怎么做
立身处世态度
仁:居天下之广居 礼:立天下之正位
义: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什么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分组讨论
说说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 识,并具体说一说自己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 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 可)。
语》、《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文解读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防守的一方为例,“地利”亦难比“人和”
课文解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讨论人才须经磨 练的道理
事实论证:六位古贤 人艰辛历程
道理论证:欲担大任 必先经历磨炼
运用对照论证的 方法论证经受磨 炼的益处并归纳 中心论点
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正 面,道理论证)

2019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

2019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三章

第21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反复朗读,积累重要文言词句。

2.理解孟子“人和”思想。

3.感受孟子文章雄辩的特点和非凡的气势。

1.通过朗读来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分析本文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以及在战争及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孟子有一位老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仁爱之心感动中国。

他游走四方,将自己的足迹遍布各国;他能言善辩,将自己的事迹载入历史;他博大精深,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

一盏青灯,数片竹简,191个篆体汉字,记载了他倾尽一生的治国理想。

其光辉的思想闪耀经年,传诵至今。

现在,就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段文字的独特魅力。

(师配乐朗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感谢给我们留下这段美文的圣人,大家一定猜到了这位圣人的名字吧。

(孟子)说说你所了解的孟子吧。

(生你言我语说孟子)助学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一书,是儒学经典,其文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

二、学法推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战国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大力宣扬仁政,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瑰丽的篇章。

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学法推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东坡)苏东坡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两个关键词:熟读、精思。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2、读文(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案

《孟子》三章★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2.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过程设计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激情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①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②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③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词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
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出示幻灯片)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

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活动设计二问题探究:
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2.请同学们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3.孟子是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出示幻灯片)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事例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
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
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

第3层选取守城一方为例,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
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
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
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的闲笔。

5.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
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6.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的条件什么?
明确: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

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过渡到下
一则
(二)学习第3则。

活动设计一: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请一位同学串通文意
活动设计二:思考问题1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从这句
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首先要爱人、敬人、礼人,其次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思考问题2,合作探究:
孟子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人和)?我们如何做到“人和”?
明确:1.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
2. 和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要爱人、敬人、礼人,事情没做好,要先
从自身主观上找问题,不要一味地找客观原因。

而且要胸襟宽阔,有包容之心。

3.走的端行的正,身正不怕影子斜。

4.和同学朋友和睦相处,遇到困难时要和衷共济。

5.维护家庭的和睦,家和万事兴。

6.要维护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没有国,你什么都不是,不信,看看伊拉克、叙利亚的那些难民,你就知道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一则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和”为题,写一篇感悟性文章,500字左右。

明确:1.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
2. 和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要爱人、敬人、礼人,事情没做好,要先
从自身主观上找问题,不要一味地找客观原因。

而且要胸襟宽阔,有包容之心。

3.走的端行的正,身正不怕影子斜。

4.和同学朋友和睦相处,遇到困难时要和衷共济。

5.维护家庭的和睦,家和万事兴。

6.要维护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没有国,你什么都不是,不信,看看伊拉克、叙利亚的那些难民,你就知道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一则
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和”为题,写一篇感悟性文章,500字左右。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

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首先要爱人、敬人、礼人,其次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思考问题2,合作探究:
通过了解孟子对| |
|,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全班同学分享,集思广|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
| |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益。

|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