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探析

普通高中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探析

知识文库 第24期普通高中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探析李巨龙新高考改革序幕已经拉开,与实力较强的老牌名校相比,许多普通高中在招生时会遭遇更为强烈的竞争。

高考制度改革对于高中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普通高中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改革挑战,需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特色进行培养计划调整,对招生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有助于为普通高中带来更多优质生源,从而促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策略为了更好面向未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外语多考、取消文理分科、两依据一参考、减少批次等高考新政带来了全新的人才观和录取模式,上海、浙江及北京、海南等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策略。

2020年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政策也将出台并落地,作为“国贫县”的普通高中,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思谋新高考改革的应对策略。

1.1 重新定位学科设置,提供个性化选择上海市与浙江省的改革方案,均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这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也要求大学对专业所需选考科目进行公布。

在四川省的改革实施方案当中,也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大学的要求进行选考科目的选择。

从改革来看,这种改革方案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选择自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的因材施教,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探索全新培养方案,实现差异化培养从新高考改革要求及目前高中培养凸显的问题来看,普通高中应该为迎接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是需要对学生潜在的选考方式进行预测,并针对不同的选考方式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学生生涯规划培育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针对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二是要引导学生学科选择与大学专业接轨,使其所选择的学科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的大学专业,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的储备。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 学 方 式 的 多样 化 却 是 课 程 改 革 的 必然 要 求 教 师应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的不 同来 采 取 不 同 的教 学 形 式 . 为 重 要 的 是 . 应 设 法 更 还
t l f z
0 】 ■ 、. ¨ 7
的 理 解 和 应 用 问题 : 通 高 中 普
程 改 革 又 是 普 通 高 中 教 育 改 革 的 核 心 伴 随 着高 中课 程 改
革 的深 化 . 革 的 成 效 也 逐 步 改
3: - t 、 : 3
z : 0 j j :二 l 。I
! 0 。 。 1
势 . 只 有 将 课 程 权 力 同 信 息 优 势 相 结 合 . 能 促 使 课 程 改 革 也 才 政 策 更 好 体 现 出 现 实 的 需 求 目前 . 些 省 市 正 在 积 极 推 行 的 一
种 各样 的 问题 也 随之 显 露 出
0 一 . .一 : r
0,一 J 一 r
| 一 【_ ~ ~ l 。
lf 3 j

来 要 继 续 推 动 普 通 高 中课 程
簿 黪豢■ l等一 。一0 0一叫 r 。 :.~一丰一.0一一 0 00 誓 素●,h, 一..r在普 通 高 中教 育实 施 课 程 改 革 一一 J ■≮0材■ ≈_ 容.一 一_ 一一0。■■以此 ~t童 童 √.=一 r誊.富一, _ ,每 0 一N,0 .0.■ , ■ . 鼻 '一 一来,蒙 . 一 | 0 ¨ 0 0 . 教一 t 一 矗 f,一 学0 . 一 氯 一 1 _ . ~ . .~ 0 内 ~, 。
实 需 求 来 进 行 相 关 制 度 的 设 计 . 能 更 好 地 推 动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才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选课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选课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选课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在教育领域一直深化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的关键时刻,启动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教育革命。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迅速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科学谋划、树立新思维、实施新举措、尝试新探索,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理清新高考的价值动因,有助于在选课问题上科学选择。

本文就当前高考改革新形势、高中学科特点、存在问题策略展开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选课策略核心素养引言:高考综合改革从单纯“看分”走向全面“看人”,具有高远的战略意义,这既是在国际人才竞争的战略格局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按照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确立新的发展观,顺应新高考的趋势,注重思政一体化建设,结合中央“双减”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现深度变革!1.分析教育环境态势,取消传统文理分科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关键点,牵动了全国学子与家长的心。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截止2021年高考季,全国已有14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至此,全国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省市区,已经达到21个。

这里不难从“新高考”的重大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重大转型转向,全面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大幅削弱以往“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考本主义”的影响。

那么,“新高考”这样的教育改革意义是什么?变化之一是高考成绩不再是大学招生的唯一考量,而是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再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现状
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现状
目前,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各学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评价活动,但评价的 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
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同时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反馈机 制,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公正性,评价 过程要公开透明,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可操作 性,方便实际操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学术方面
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学习 态度等方面。
艺术素养
考察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审美能力,包括音乐 、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表现。
体育素养
考察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水平,包括体育 项目、体能测试等方面的表现。
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包括学业成绩 、特长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
,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高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经验
案例二
某地区多所高中联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经验
案例三
某高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践经验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23-11-11
目录
• 新高考改革背景介绍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录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的挑战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实现“五育并举”,做到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点滴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实现“五育并举”,做到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点滴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实现“五育并举”,做到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点滴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学校中出现了多种多样且新颖的课程。

这些课程并不是从单一化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开展进而来形成具有特色、吸引力和广泛传播方式,而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十足且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与需要,并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促进学校教育改革。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程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高中课程呈现出的新特点与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变革思维,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五育并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新高考;“五育并举”;多样化特色发展1.引言“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基本指导思想。

新高考改革倡导以素质化人才为核心理念,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以,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努力奋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五育并举”作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高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为学生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启蒙教育,为高中阶段培养有理想、有为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了基础。

2.“五育并举”概述“五育并举”是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落后的全面修正。

新高考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中阶段作为培养创新人才、高精尖科学技术以及应用型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五育并举”中最重要环节之一的关键期,该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

新高考制度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性思维以及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加强高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实现“五育并举”,全面推进新高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国高中教学改革中必须面对和实行的制度。

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高考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点和关节点,参加高考是中国学生从高中晋升到大学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高考历来不仅受到中学校长和师生的重视,而且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承负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两难选择。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终身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方面也必将进行调整。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理应适应变化中的形势要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高考制度变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升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

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过去为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理应以选拔或淘汰式为主的招生考试机制,向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生考试机制转变。

而现行的高考选材依据单一,选材过程中高校、考生均缺乏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等问题日益突出。

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诸如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承载着全面育人责任的中学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关注缺失;高考承载的社会压力愈加沉重等非正常现象的出现。

二、现行高考制度改革路线图的解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大幅提高。

2010年出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具体目标就是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多元录取;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完善题库建设;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规范加分政策,强化信息公开,促进公平公正。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正由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推进。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推广,与之紧密相连的评价改革包括高考改革,前所未有、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扼守高中教育出口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理想的现实命运。

“高中新课程好是好,就不知道将来高考怎么考”,“高考不改,新课程没法搞”,诸如此类的话,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域,经常可以听到。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不同,高中课改因直面高考而倍受关注,阻力与困难都很大。

因此,厘清高中新课程与新高考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此,笔者不揣浅陋,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纯粹的升学,高中教育必须作出抉择长期以来,高中一直是我国应试教育的重灾区,积重难返。

从词源上分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中。

那时,一些高中校长对愈演愈烈的应试行为痛心疾首,将其痛斥为应试教育,与之相对应,勾画出了美好的反义词——素质教育。

尽管一直到今天,学界对素质教育的词义争论不休,认为有叠床架屋之嫌,但鉴于尚未找到更精准的词来替代,所以一直沿用,作为教育的理想而广为人们所接受。

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话说,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之后,最大的成就就是已经成为“共识”。

从宏观上讲,几乎没有人怀疑素质教育的合理性与正义性,但从微观上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已经成为举国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

素质教育的理念要转化成现实,任重而道远。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育遭到严重异化和扭曲。

高中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为高校输送人才,在很多地方和学校,这个“之一”变成了“惟一”,原本附着在高中教育肌体上的很多有意义的功能被剥离,仅仅剩下了“应试”这一个功能。

3年的高中生涯,究竟给成长中的莘莘学子留下了什么呢?尽管很少有人从教育层面去考虑,但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关于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改革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完善进行了系统规划。

一、高考改革1.1 改革方向2014年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高考改革,着力推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和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

同时,《实施意见》也提出了高中教育改革的五个重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健康身心教育。

1.2 试点探索自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高考改革试点工作,涉及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

其中,河北、湖南、福建等省份探索实施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试验科目,山东等省份开设了综合素质评价科目,广东等省份则启动了高考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1.3 招生录取高考改革不仅涉及到考试制度,招生录取模式也需要得到更新和完善。

以山东为例,其高考改革方案提出,采用多元录取方式,包括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特长生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推荐等。

二、教育评价体系更新和完善2.1 面向全人培养《实施意见》提出的教育评价改革,旨在促进面向全人培养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在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活动,探索开展“自主学习”等独立学习项目。

2.2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评价为导向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中,不仅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还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表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3 探索国际化教育评价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并开展“走出去,走进来”的教育交流活动。

因此,在教育评价方面,也应逐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加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三点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三点思考
5、高考改革决定
• 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主要在三个方面改革:一是改革考试科 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计 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 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 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三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 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到 2020年,全国实行新高考,从新高考看,明显注重了自主 选择、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多元录取等特点 。
三、我市普通高中如何实现多样化发展? 2、挑战自己
(4)方式:培养方式多样化 • 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学习需求。 • ②建立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个 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 ③建立和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 制、学分互认制等教学管理制度。
三、我市普通高中如何实现多样化发展? 2、挑战自己
二、为什么要多样化发展?
1、国际视野决定
•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全球教育多样化的体现。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开发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97)将 高中阶段教育定义为3级教育,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普通 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二是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 pre-vocational or pre-technical education),三是职业或 技术教育(vocational or technical education)。 •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将成员国高中阶段教育提供 方式分为三类,一是学校型,全日制学校教育是基本教学 方式;二是双元型,;三是复合型。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 多样化发展的三点思考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易淑泉
一、什么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自2021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储备。

新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本文将从新高考的改革背景入手,探讨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高考改革的背景改革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一直是我国教育机构追求的目标。

高考改革也出现在这一背景下。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先后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办法》等文件,为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2020年,教育部还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科方案(实验)》。

新高考的实施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多元人才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实施以来,学校选修课程丰富多彩。

不仅有公共选修课程,还有专业选修课程或特长类选修课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而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学校提供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服务等选修课程可以为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种选择,丰富他们的文化阅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素质。

新高考实行学科等级考试制度,以学科等级为评价标准,对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同等重要。

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新高考还逐渐取消刻板印象的单一评价标准,引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追求能力多元化和评价多元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高考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新高考评价系统采用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学业水平测试包含核心科目与选考科目,是对学生在所学科目上能力的考察。

综合素质评价则以一定的权重纳入高考招生录取体系中,其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等六个方面。

学校会参照教育部发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科方案(实验)》,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查通道,如组织“以考代训”、持续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授课程,开展成果报告、建立综合评优体系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考

汪清县几所普通 高 中多样 化发 展的前景进行 了第二 次笔谈 , 对普通 高 中的特 色化 与 学生个性化 的关 系, 针 如何办特
色、 优质 的学校 , 普通 高 中多样 化发展模式 的初 步 思考 等 问题进行 了分析 与探讨 , 现刊 登 于此 , 以期为普通 高 中多样
化 发展 的研 究提 供 理 论依 据 和 实践 指 导 。
升学 率 ; 连学生 上 高 中的 目的都 是一致 的 , 就 那就是 考 大学 。高 中 的领 导 和 教 师 也 只 能 有 一 个 工 作 重 心 , 就是 拼命把 学生 送 到高等 学 校 。近几年 , 那 人们 甚至 只关心 普通 高 中的 “ 点 ” 重 本科 率 了 , 我 州几 像
21 0 2年第 0 6期 第2 8卷 ( 24期 ) 总 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 TUTE I TI OF I N J LI PROVI NCE
No 0 2 1 . 6, 0 2 Vo. 8 12
To a t lN 2 4 9
通高 中走多 样化 特色 发展 之路 势在 必行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开始 多样化 , 中 阶段 是 青少 年开始 显现 不同个性 、 高
不 同兴 趣爱 好 和不 同才 能 的分 化 期 , 青少 年 人 生 是 观、 价值 观 的形 成 期 。这 就 要 求 高 中教 育 既要 强 调 共 同基 础 , 又要 满足 学 生 多样 性 、 性 化发 展 。 “ 个 多 样 化 发展 ” “ 色 发展 ” “ 面 发展 ” “ 个 性 的 、特 、全 和 有 发展 ” 是未 来 1 普 通 高 中特 色 发 展 的方 向。而 , 0年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一、新课程与新高考从2004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

在新课程实验区,由于高中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所以,广大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

但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的担心:使用新课程以后,将来高考怎么办?如果现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仍沿用现在的高考模式,实施高中新课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校长、教师、家长会问:用新课程可以,但你能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或我的孩子三年后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原因很简单,新课程既然是实验,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修正和完善。

问题是,对于一个高中学生来说,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高中阶段,也许只有这么一次高考的机会。

这就决定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2007年,参加实验的四省区高中毕业生将面临高考,毫无疑问要有新的高考方案来适应。

如果只有课程的改革,而没有相应的考试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套,课程改革的目标恐怕将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必须关注高考。

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师、家长,都盼着新的高考方案早日出台,而且越早越好。

只有这样,才能给实验区的广大教师和家长吃一个“定心丸”,以解决实验的后顾之忧。

2004年高考结束后,部分新闻媒体炒作“南京高考现象”,引起人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新讨论。

有的论者谈到这个问题时,习惯于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我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不能说你搞了素质教育,就可以不管高考成绩。

哪个地方高考成绩突出,就说人家在搞应试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正视高考,而且会有好的高考成绩,这才有说服力。

如果一个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很好,但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恐怕这种素质教育也没有多少说服力。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所说:“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高考。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好也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

新高考新理念新思考一,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方面:1.教师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高中教师应知晓本学科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内客,熟悉初中教材很有必要,以确保高中教学与初中内答的不脱节,学校要提供给高中教师初中教材。

高中教师要善干建构本学科初高中完整的知识体系。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

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将不能适交新高考的命题要求。

3.全体高中故师必须认真研读两本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xx学科课程标准》4.新高考命题改革的思想理念,要有认知。

(1)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2)试题具有时代性,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4)试题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5)加强思维能力的考查。

(6)注重考查基础以及问题的本质,教学必须回归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对教辅替代教材(7)命题改革创新,要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倍养。

5.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教研研变化(课标、教材);研新高考评价体系;研课堂教学实施;研学生学情。

(2)课堂学科育人、核心素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高效课堂。

(3)教师:专业水平、钻研精神、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一样不能少。

始终保特最美的教育姿态,精教促学的环节:教师课前要对学习目标精准设定;要对学习内容精心准备;对学生学情精准把握;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4)学生善于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掌握学习的方法,勤奋不可少,方略很重要,时刻知晓自己求知的意义。

新课改中的多元化评价

新课改中的多元化评价

课 改 前 沿新课改中的多元化评价756000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兴盛乡上金小学 宁夏 固原 于 杰【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只以一张试卷评估学生成绩的传统理念提出了挑战。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就必须构建一套理性的评价体系,这是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之关键?对此,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评价的建议。

【关键词】评价;新课改;多样化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群体。

他们有思想、有意识。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能忽略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多元化的、理性的方式来评价每一位学生,使其茁壮成长。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因此,探寻一套多样化的能够尊重人的特性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一、课程评价现状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一纸定终身,一考定天下。

只注重“输入”和“输出”两点,只报“结果”不报“过程”,是一种“暗箱式”的评价。

也就是评价标准不客观,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片面、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时间终端、评价结果作用扩大等。

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很多的有特殊才能的千里马被埋没了,我们也发现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都是千人一面的。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大面积展开,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日渐凸出。

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因此,探寻一套多样化的能够尊重人的特性的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教育评价中,我们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的评价方式适应人,而不是让人跟着我们的评价方式走。

大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尤为重要。

即在教育评价中要多元化评价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作出适当的评价。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布时间:2021-12-20T07:47:42.692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0期作者:韩冬兴,李珍,闫明霞[导读] 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课堂教学应做好顶层设计,韩冬兴,李珍,闫明霞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摘要: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课堂教学应做好顶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创新评价,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沉积内涵,打造魅力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课堂教学改革新高考改革从 2014 年开始逐步向全国有序铺开,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本次高考改革旨在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科教学过程的要求“新高考”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调整,从招生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从学生成长看,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选择权的赋予;对高中教育来说,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和选择性教育思想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鉴于此,在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学生的生涯规划“新高考”赋予中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倒逼学生、家长、学校尽早建立生涯规划意识。

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选课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给予及时、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潜能、发展意向以及教育背景、学业成绩、知识结构,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学校的师资优势等。

2.改变学科教学的理念从单一学科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建构及探索——基于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建构及探索——基于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的思考
价制 度 的方 案框架 :
季 芳/ 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州 浙 杭 30 1 ) 10 2
的“ 选综合” 目, 自 科 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差异进行选 择。可见 ,浙江省高考模式旨在让学生根据 自己的
学业基 础 与人生 规划 发展 方 向进 行选 择 ,真正 实现

●课程评价专题
誉。
月 , 江 省 又一次 顺 利实施 了通用 技术 会考 , 使通 浙 促
用技 术课 程顺 利 稳定 地纳 入 到正 常 的学校课 程 体 系
度, 以及 基 于新 课程 的 “ 位一 体 ” 考 招生 选 拔 制 三 高
度模 型框架 的建构 及实 践效果 。

能用纸笔测试的必修科 目纳入会考体系 , 将课程体 系中无法用纸笔测试的有关部分( 包括品质与素养、
劳 动与技 能 、 审美 与艺 术 、 动 与健 康 、 合 实践 活 运 综
高 中新课程评价制 度 的建构及探索
— —
基于浙江省高 中新课程高考 与学业水平 考试 实践的思考
季 芳
【 要 】20 年4 , 摘 0 8 月 浙江省新课改 高考方案正式向社 会公 布, 明确 了在全科会考 的基 础上“ 分类测试 、 分批选拔 、 综
合 评 价 、 优 录取 ” 高考 模 式 , 立 了 学业 水 平 测 试 、 合 素 质 评 价 和 统一 考 试 “ 位 一 体 ” 高校 招 生 选拔 体 系 。 择 的 建 综 三 的
本文 着重介绍 了浙 江省新课程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设计 思路 , 并对“ 于全科会考” 学业 水平测试制度及基 于新 基 的 课程的“ 三位一体” 高考选拔招生制度的 实践效果进行 了理性 的分析 与思考。

新课程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刍议

新课程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刍议
元化 人才 的选拔 需要 与之 对应 的评 价体 系 ,以选 拔
程 性 和综合 性 。
3 弓导 基础教 育 : .】 由精 于“ 应试 ” 向全 面素质 走
在 “ 数至 上 ” 分 的统 一 高考模 式下 , 础教 育 “ 基 只 培 养考 生 , 不培 养学 生 ”素 质教 育表 面轰 轰烈 烈 , , 实

试 与 招 生 ●
陵 瞢
冒 菅


暗 新课 程 高 考综 合素 质评 价 改革 刍议
朱 贺 玲
【 要 1随着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 , 省市相 继推 出与之 对应 的高考改革方案 , 中 高考 由单一考试推 向 摘 各 其 将
多元评价 , 将综合 素质评价作 为高校 选才的参 考依据是其共 同的选择 。 本文对新课程 高考综合 素质评价 改革 的现状
考 由单 一考 试推 向多元 评价 ,将 综合 素质 评价作 为 高校选 才 的参考依 据 ”1 各省 共 同的改 革趋 势 。 【 是

素 质 的评价 模式 和方 法 ,但 统 一考试 成绩 仍是 高校 招 生 的主要 标准 , 综合 素质 评价 仅与 高考 录取 “ 软挂 钩 ”是其 重 要 的参 考依 据 。事 实上 , , 山东 省某 高校
式、 内容有详细表述 外 , 还规定学 生 自评权重 为 2 %, 0 学 生互评 权重为 4 % , 师评价 权重 为 4 %l 除此 0 教 0 4 l 。
龙江等六省市加入高考改革的队伍 ; 而随着 2 1 年 00
所 有 省 份进 入 普 通 高 中新 课 程 改 革 ,预 计 到 2 1 03 年 ,与之 相对 应 的高考 改革将 在 全 国全面 展开 。另 外, 由于 目前新 课程 高 考改革 尚在摸索 阶段 , 各省 市 在 已 出台改革 方案 的基 础上 , 断总结 经验 , 不 并结 合 当地高 中课程 改革 实 际 ,进 一步 摸索 深化新 课程 高

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普通高中办学内涵的几点思考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办学多样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普通高中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新时代育人方式,教育教学效益让广大群众进一步受益。

在“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办学原则下,普高要增进育人科学定位,巩固办学亮点,强化办学特色,增强普高办学活力,以德树人,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要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办学有特色,学校内涵要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浸润。

坚持落实好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营造成激发智慧、沟通思想、融汇情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快乐学习、生活,教师幸福工作。

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强化思想信念,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人文环境,加快文化建设步伐,特别在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方式、学科优势、活动创意上实现内涵发展,力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示范校、先进校。

要树立特色办学理念,打造高品位价值文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者。

”校长需要长期保持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和教育智慧,加深对教育个性化理解,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学校长期积淀起来的文化传统、区域资源和社区优势相结合,汇聚师生的共同智慧,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发展走向,形成独具个性和高品位的办学理念,并由此衍育生成校训、教风等一系列价值文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价值文化核心,具有化人作用,这种化人作用主要体在“涵育”功能上。

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校训的认同会自觉产生价值判断,内化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对校训的认同会自觉产生教学价值的判断,自觉地内化到教学行为中,自觉地追求教师自己的发展目标,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改革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的几
点思考
摘要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了亿万人的心,是整个中国教育的牛鼻子,高考决定了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影响初中、小学、乃至于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教学。

高校招生考试是教育领域中最受关注和最为敏感的方面之一,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长期存在。

高考不改,教育难兴,高考改革是这几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关键词高考改革新课程评价体系
高考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点和关节点,参加高考是中国学生从高中晋升到大学的一个关键步骤,因此高考历来不仅受到中学校长和师生的重视,而且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承负着整合教育系统、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考改革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两难选择。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终身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办法等方面也必将进行调整。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理应适应变化中的形势要求。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高考制度变革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升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

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在15%以下时属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过去为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模式必然要发生变化,理应以选拔或淘汰式为主的招生考试机制,向展示才能和全面评价的招生考试机制转变。

而现行的高考选材依据单一,选材过程中高校、考生均缺乏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权等问题日益突出。

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诸如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承载着全面育人责任的中学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关注缺失;高考承载的社会压力愈加沉重等非正常现象的出现。

二、现行高考制度改革“路线图”的解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大幅提高。

2010年出台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高考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具体目标就是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多元录取;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完善题库建设;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规范加分政策,强化信息公开,促进公平公正。

对于发布的纲要中关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路线图”我们可以解读为:到2020年之前,高校的录取将依据两个成绩:一是高考成绩,二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成绩。

今后几年高考改革的方向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

实施高等学校的分类入学考试,改变全国本科、专科一起考试的制度。

或许在未来几年内,高考在全国只进行本科考试,专科的考试在省里进行。

一些高水平大学实行联考,实行自主招生。

三、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多元评价体系与高考改革“路线图”的有效衔接
目前的现实情况可以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高考改革,殚精竭虑的依然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关心最多的依然是中学。

现行普通高中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正是立足于创新型社会的挑战,力求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则是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

在社会高度关注及基础教育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基础教育系统要改变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就无法推动,素质教育就无法落实的直线性思维方式。

基础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考制度多元评价体系的主体之一,应当以高考改革为契机,以素质教育为抓手,积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能力、创新精神等的检测,建立自身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完善与正确认识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高校多样选择的迫切需求,多元评价成为应势之举。

在高考中引入多元评价既是为了反映学生各种能力的优长,从而为高校选材提供必要的、确定的、可信的信息,也是为考生自我展示提供更大的空间。

同时,多元评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成及注意点。

多元评价的内涵包括狭
义的学业多元评价和广义的素质多元评价。

学业多元评价是指从选拔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平时测试成绩等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素质多元评价不仅包括学业多元评价,还要以多种方式评价学生比较突出的非学业能力表现。

现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当前高考改革的两大亮点,前者颠覆了选拔考试一元学业评价的传统格局,后者填补了非学业的素质多元评价空缺。

我省08高考方案微调完善意见规定: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划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划线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实行见a加分的政策,被社会广泛称之为“小高考”。

(三)多元评价体系下的选拔考试科目设置。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为高校选材,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意志是必须的。

同时,高考又是基于基础教育的,理应体现基础教育意志。

此外,高考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因此,科目设置需要注意协调好高校意志、基础教育意志和国家意志三者间关系。

总之,事物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有一利必有一弊,高考中的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两面往往是并存和共生的。

一般社会大众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容易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而我们在研议高考改革时则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一些两难问
题应兼顾两端,掌握平衡点,把握全局观,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尽量避免改革中的失误,使高考制度既能为高校选拔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又可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为高校自主选拔适切人才提供更多信息,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最终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