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②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 《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 教色彩。
③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奠定基础 必要性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中原落后
(4)北魏政权日趋剧烈的社会矛盾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成功 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如均田制满 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深受欢迎。 ③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 前提环境。 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 阻力,毅然改革。
迁都洛阳的意义: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 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机构设置 官吏名称 典章礼仪
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 同,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封建化;争取到汉 族地主的支持,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政权更替
蜀
221— 263
东魏
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6— 316
北齐
北周 隋
581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朝 南朝
东 汉
魏
220— 266
吴
222— 280
东晋
317-420
宋 420
齐
梁
陈
589
经历了三国鼎立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 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2024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冲刺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

3.思想文化 (1)律令儒家化 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目的:维护三纲五常。 (2)儒佛道思想发展 ①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 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
(3)文艺与科技 ①文学:出现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 歌等文学形式。 ②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王羲之世 称“书圣”。 ③绘画:东晋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 ④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敦煌莫高窟等。 ⑤科技: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 民要术》;西晋裴秀绘制出的《禹贡地域图》
(4)孝文帝改革 ①措施: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②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③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政权 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为隋唐 时期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文明 (1)农业:马钧革新翻车;庄园经济发展。 (2)手工业:匣钵;灌钢法。 (3)江南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 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纺 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交通贸易: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 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2)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 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 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 重不断增长。 (3)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 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一)三国鼎立与结束: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章.中国历史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1.3.1. 知识体系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1.政治。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1)政权更迭。
1)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3.民族关系。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5)蜀、吴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4.文化。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水经注》。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两座重要的高峰,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北魏五胡乱华到辉煌的唐朝,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发展进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大融合。
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结束后,北方部族不断向南方渗入,融入汉族,使汉族族群由原先的少数民族大转变为当时中国统治者和主流民族。
北朝时期,两晋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部族的大融合,使中国大陆文化进一步延伸,从而形成今天的多民族文化。
二、宗教文化的发展。
北朝时期,实行的宗教政策既兼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又扶植基督教,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标志着中国宗教文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
三、社会的多元化。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如士大夫、农民、商贩等,出现了商品经济和出现了由金钱取代土地作为社会经济交换媒介的新形态,形成了以金钱为基础的今天的文明。
四、文化的繁荣发展。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不仅兴建了大量的宫殿、寺庙,也激励了很多著名诗人,对中国文学、艺术、书法等都影响深远。
总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展上辉煌高峰的时期。
在此期间,民族大融合、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及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为中国文明
进入新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客观上的 积极作用
② 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 民族关系上,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 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 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其人 改革官制上,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 改革官制上,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 改革主要内容 三公、尚书、中书、四征、 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 1、迁都 ;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 央的文武官吏; 央的文武官吏 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 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是一项 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 惩制官吏腐败的良好措施。在这项改革措施 禁止胡语、 3、禁止胡语、胡服 ,整肃了官僚 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4、改鲜卑姓为汉姓 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此外, 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此外,还取消王宫 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贵族世袭所设假爵位。 5、禁止同族通婚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304年~439年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
汉
前 北 夏 后 前 后 南 南 西 前 后 成 后 前 北 西 赵 凉 赵 燕 燕 燕 凉 秦 秦 凉 汉 秦 凉 燕 凉 · 巴 氐
魏晋南北朝社会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 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错综复杂。 矛盾错综复杂。 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优势, 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优势,形 门阀制度。南朝以后,寒门兴起,士族衰落。 成门阀制度。南朝以后,寒门兴起,士族衰落。 区域经济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盛行。 区域经济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盛行。 思想文化多元化:玄学流行, 思想文化多元化:玄学流行, 道教广泛传播, 佛、道教广泛传播,文学艺术 发展。 发展。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述】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结束,晋朝成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只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自。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北朝官制模仿南朝。
【大事记】黄巾起义: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
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但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下令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完全掌握了朝廷。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涵义: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 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
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 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不利于选拔人
(1)过程:
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 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
足”。
(2)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4.江南农业的开发:
(二)知识梳理
一、政治
1、中央官职:三省制萌芽: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中朝官员地 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成尚书台,牵制三公。 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 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 省制。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引自《宋书》
1、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2、材料二中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概况和文化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旳承担,有利于社 会经济旳恢复和发展。
④增进了少数民族旳封建化和各族人民旳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科技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旳原因:
1、民族融合,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2、北方经济旳恢复和南方经济旳发展 3、对前代文化旳继承 4、人民群众旳长久积累和发明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域得到开发。
三、手工业旳发展
1、丝织业
魏:设有专门旳织造机构 吴: 哺育出八辈之蚕 蜀: 蜀锦行销吴、魏
2、冶铁:相州军刀,百炼钢工艺相
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青瓷
3、制瓷 北方:白瓷
技术进步,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寺院经济畸形发展,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D、绘画、建筑、石窟艺术深受影响
E、引起反佛教旳斗争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
范缜《神灭论》
3、哲学:范缜与《神灭论》 (1)原因:佛教盛行,加重人民旳承担。
形神相即(物质和意识是统一旳) (2)内容
形亡神灭(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3)意义: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文学和艺术:
1、文学:承上启下 (1)建安文学 (2)南方田园诗:陶潜与其代表作 (3)南北方民歌
2、艺术:受宗教影响较深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音乐、舞蹈
一、领先世界旳科学技术
二、异彩纷呈旳艺术成就
(1)祖冲之
5428 3259
60837924
祖冲之造千里船
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宾阳洞“礼佛图”浮雕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旳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梳理
1.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
- 三国分别是魏、蜀、吴三个政权
- 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的代表人物
- 著名的战役有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2. 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年
- 两晋分别是晋朝、东晋两个政权
- 晋朝建立于西晋亡后的南北朝时期
- 代表人物有司马炎、王导、桓温等
3.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南朝政权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政权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
- 北朝政权位于华北地区,南朝政权位于江南地区
- 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萧衍、高僧法起、萧统等。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同时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如竹林七贤等)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政治: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形成,(注:三省制雏形出现于曹魏时期,六部制雏形出现于北周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桓氏、庾氏)。
经济:农业上出现翻车,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手工业方面发明了灌钢法,北朝烧出了成熟的白瓷。
商业上出现了草市——但因为战乱,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文化:佛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贾思勰编纂《齐民要术》,文人画开始出现——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384-417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晋
后燕
慕荣垂
鲜卑
384-409年
中山(今河北定州)
北燕
西秦
乞伏国仁
385-431年
苑川(今甘肃榆中)
金城(今甘肃兰州)
枹罕(今甘肃临夏)
夏
后凉
吕光
氐
386-403年
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年
乐都(今青海乐都)
西平(今青海西宁)
西秦
南燕
东魏、西魏
东魏
元善见
534-550年
邺(今河北临漳)
北齐
西魏
பைடு நூலகம்元宝炬
535-556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
北齐
高洋
550-577年
邺(今河北临漳)
北周
宇文觉
557-581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隋
十六国简表
政权
创建者
民族
起止年代
都城或政治中心
亡于何国
成-汉
李雄
巴寅
304-347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东晋
汉-前赵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时代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都城
亡于何国
三国
魏
曹丕
220-26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西晋
蜀
刘备
221-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魏
吴
孙权
222-280年
武昌(今湖北鄂州)
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
西晋
司马炎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而重要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出现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本文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的概括,讨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一、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政权分裂后形成的时期,起源于汉末,结束于三国统一。
当时,由于宋群、魏群、吴群之间的争夺,中国政治格局由统一改变为政权分裂状态,这一时期以政治权力分立和社会动荡为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两晋两晋时期是三国时期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起源于东晋,结束于南北朝。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丰富的时期,尤其是傅玄、刘勰等文人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和后来社会的发展,从大局上说,两晋时期是对统一中国文化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
三、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是北魏、东魏和南朝之间的时期,从大局来看,该时期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必经阶段。
该时期内容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化上,重要思想体现在宗教改革,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政治体制僵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时期,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格局:它是一个政治分裂的时期,汉末三国时期无中心,国家分裂,政治权力分立;两晋时期,宋朝逐渐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中央一统的政治格局;南北朝时期,南朝多国分立,北魏统一中国,但政治体制僵化,中央集权明显减弱。
2、文化发展:在三国时期,因无中心,文化发展不均衡;在两晋时期,文化思想丰富,文化发展日趋成熟;在南北朝时期,宗教文化发展迅速,但中央文化发展缓慢。
3、经济发展:三国时期,封建制经济持续发展;两晋时期,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但文化经济发展迅速;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缓慢,但出现了一些特色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分裂、文化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蜀科》
蜀汉政权也制定了《蜀科》,它是蜀汉时期的法律。据记载,《蜀科》共有四篇,包括《户》、《赋》、《垦》、《考》等。其中,《户》规定了户籍制度,《赋》规定了税收制度,《垦》规定了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等规定,《考》则规定了官吏考核和选拔的标准和方法
两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2
两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xx
-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法律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不仅吸收了汉代法律制度的成果,而且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法律体系
2
三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1
三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x
三国时期,各个政权都十分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
《魏律》在继承汉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它增加了《具律》一章,将法律条文适用的原则进行了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更加有章可循。其次,它规定了"八议"制度,即对贵族官僚犯罪进行减免处罚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贵族官僚的特权。最后,它规定了"准五服以制罪"制度,即以亲属关系为依据来确定犯罪行为的责任和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晋律》在继承了《魏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首先,它增加了《法例》一篇,将法律条文适用的原则进行了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更加有章可循。其次,它规定了"准五服以制罪"制度,即以亲属关系为依据来确定犯罪行为的责任和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后,它对刑罚进行了改革,取消了肉刑和枭首、鞭笞等酷刑,代之以流放、罚金等较轻的刑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性尊重的思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比较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背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改革旧制度;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秦国具备了变
法的可能性
各种制度的弊端暴露;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拓跋部内迁较晚, 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政治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
2.十六国 (1)形成: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概况: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 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民族交融: ①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 慢缩小。 ②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意义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 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分裂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 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
谢谢观看
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知识梳理(三)南北朝 1.南朝 (1)政权更替: ①更替: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 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②都城: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 为六朝 (2)江南经济开发: ①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_____,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______、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③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2年2、李流l年。
3、李雄30年4、李班l年5、李期3年6、李寿5年7、李势5年。
前赵:304--329 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五帝l、刘渊6年2、刘和l年3、刘聪8年4、刘l 杰l年5、刘曜l3年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一文认为: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非简单的随想
之作,而是对十六国后期北方弘农、上洛一 带一处坞壁的真实描写。记中人谓“先世避 秦时乱”,所指实是苻氏前秦……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
南朝
政权的更迭 士族的衰落
南朝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国号宋。 公元479年,宋大将萧道成夺取政权,建立齐朝。 公元502年,萧衍建立梁朝。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
匈奴:汉-前赵(刘渊)
夏(赫连勃勃) 北凉(沮渠蒙逊) 鲜卑:前燕(慕容皝) 后燕(慕容垂) 南燕(慕容德) 南凉(秃发乌孤) 西秦(乞伏国仁) 羯: 后赵(石勒) 氐: 前秦(苻健) 后凉(吕光) 賨: 成汉(李雄) 羌: 后秦(姚苌)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政治上:举贤不出世族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 颍川庾氏 :庾亮、庾冰等 谯国桓氏:桓温等 陈郡谢氏:谢安 经济上:特权
法律上:用法不及权贵
皇权同士族的矛盾:王敦、苏峻之乱
二、两晋
4.东晋的偏安之局
王敦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门阀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南朝宋
• 399年 五斗北府兵将领刘裕驰援,败之。
• 402年 桓温子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孙恩败死。 • 404年 桓玄篡晋称帝,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讨桓玄,玄败死。 孙恩妹夫卢循率余部航海攻占广州。 • 405年 蜀地兵变,拥戴谯纵为主,称成都王。 • 409~411年 刘裕北伐,灭南燕。卢循乘虚北进,屡败晋军,进逼建 康。刘裕南还迎敌,卢循败死。
军阀混战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图表
名称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袁绍失败 曹操失败 影 响
200年 袁绍、曹操 208年 曹操、孙权 刘备
曹操奠定了统 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三 国鼎立局面形 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孙刘联军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2.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二、赤壁之战
1、战前形势
曹操 刘备
孙权
赤壁之战
• • • • • 时间:208年 作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败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念奴骄·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 苏轼)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17课
情境引入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情境导入
有人认为“曹操是一 代奸雄,是我国历史 上的大阴谋家”,那 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 的人呢?学了本课就 明白了。
粉白脸细眉长目。
在脸谱中,白色象
曹
操
征阴险疑诈
合作探究
一、北方走向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 逐渐强大
建业
曹丕 刘备
吴
229
孙权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 皇,国号汉,史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建业。
课堂小结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吴
蜀
刘备
随堂训练
1、三国的曹魏是由谁建立的( A、曹操 B、曹丕
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②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③军事才能出众
3.官渡之战
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官渡之战
• • • • • 时间: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胜 作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曹操不但实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 A
)
) D、曹爽
C、曹植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奖励农耕,实行屯围
③袁绍实力薄弱
A、①② 3、填空题: B、③④
④曹操依靠外族支援
C、①③ D、②④
国名 魏 蜀 吴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傲自满, 轻敌,战术失误。
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项羽和秦军主力 曹操和袁绍 孙刘联军和曹操
秦末 200年 208年
二、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220年 洛阳 221年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