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在胆总管壶腹区病变中的诊疗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在胆总管壶腹区病

变中的诊疗价值

作者:李政义,毕泗长,姚丙乾,张裕华,董杰,于洪存

【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在胆总管壶腹区病变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胆总管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行超声波检查、ERCP检查;其中9例行多层螺旋CT 检查,5例行MRCP检查。结果:ERCP术能较好的显示胆总管及其病变,且能对胆总管结石、慢性炎症狭窄进行微创治疗。结论:ERCP对胆总管病变的检查优于CT、MRCP, 特别对十二指肠壁壶腹区的占位病变较CT、MRCP检查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诊断价值。

【关键词】壶腹周围疾病;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 ERCP)最初用于胆胰管系统疾病的诊断。近20余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展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以来,胆胰管内镜治疗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胰胆管引流术和内镜下支架植入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结合我院资料,进一步探讨ERCP术在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条件下,相对于超声、多层螺旋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胆总管病

变中的诊疗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至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胆总管病变患者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8岁~71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胆管癌6例,胆管壶腹部占位2例;胆总管结石9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乳头肌功能紊乱、胆总管增粗6例,其中长期大量酗酒4例,胃、肠术后1例。采用全身高档彩色多普勒LOGLQ 500型超声仪检查全部患者23例;采用Olympus CLV U40型内窥镜、岛津500 mA数字造影胃肠机行ERCP术检查全部病例;其中采用美国GE16层螺旋CT检查9例。

2 结果

ERCP显示:胆总管不同程度增粗18例;胆总管充盈缺损16例;胆总管走形自然、均匀性增粗6例;管壁僵硬不规则1例;双管征7例;全部病例ERCP术均得到明确诊断。B超显示:胆总管增粗常>10 mm(常无临床症状,多于查体发现)。炎性病变或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患者胆总管常呈逐渐变细;肿瘤常呈“截断样”征象。单纯依靠超声学明确胆总管增粗原因:胆总管结石7例;慢性炎症1例。胆总管远端病变漏诊率高,仅2例诊断、5例漏诊。多层螺旋CT显示:

胆囊增大5例、胆总管增粗9例;胆总管内显示泥沙样密度3例;胆总管内软组织密度4例;胆总管壶腹部乳头区占位病变漏诊2例。

3 讨论

ERCP术应用于临床以来,从单纯X 线下胆胰管显影逐步发展成为胰胆疾病不可或缺的诊治手段,甚至是许多胆胰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许多治疗技术,进一步体现了现代医学治疗的微创观点,已成为当今胆胰管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1],但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普勒彩色超声、多层螺旋CT 及高强度磁场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许多临床医师较简单的认为:ERCP 术作为有创检查已经被MRCP、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所代替。笔者不敢苟同,结合本组病例认为: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ERCP术作为检查手段在胆总管病变中诊疗价值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几种影像检查技术相互补充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在显示壶腹部肿瘤及胆总管炎症病变中,ERCP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诊断价值。

3.1 ERCP具有最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在胆总管病变临床诊断过程中,B超简便易行, 无痛无创伤, 能直接显示胰腺及周围图像, 可反复检查, 一般推为首选,但容易受肠气及体胖干扰,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CT能比较清楚了解病变范围及周围结构, 特别是多层螺旋技术的临床应用,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晰,但对于十二指肠壶腹

周围病变包括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胆总管下端的病变,常因位置较深,病灶较隐匿,有时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2]。本组1例男性54岁患者无临床症状,B超查体发现胆总管增粗,经过超声、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均没有发现病变,最后经过ERCP术发现胆总管壶腹部肿瘤占位。此患者由于发现病变较早,手术中肿瘤完整切除。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漏诊原因:由于此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壁区,肿瘤体积较小无明显突出十二指肠袢之外,多层螺旋CT难以显示、导致漏诊;由此可见,ERCP的优点是能观察远端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区病变以及胰、胆管整体形态的改变,其确诊率远比B超和CT 高,具有最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磁场、快速扫描技术的应用,胆胰管成像术(MRCP)可以获得清晰图像信息,但也无法取代ERCP[3]。 3.2 ERCP在临床诊疗中有无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传统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常常对壶腹周围良、恶性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诊断非常困难[4],而ERCP影像学检查日益成为壶腹周围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重要方法,同时ERCP能较好的进行病理组织活检,由于壶腹周围癌位置较深、病灶较隐匿,难于对病灶穿刺和胆总管下段病灶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无法明确,而ERCP检查及活检可以获取病理性诊断及影像学诊断, 在临床上有其无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平常的临床工作中,B超查体发现单纯胆总管增宽的患者很多,怎样明确其原因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首要课题。当超声学、多层螺旋CT及MRCP不能明确其原因时,ERCP虽作为一项有

创检查,但其具有可全面、直接、全程、显示胆总管及其病变,且ERCP 是在透视下造影,可以多体位动态观察。因此,ERCP术在现代多种医学影像技术条件下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是胆总管疾病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本组病例中,由于长期酗酒及胃、肠术后而导致的乳头肌功能紊乱、胆总管增粗共6例患者,均是由ERCP术造影明确诊断且得到很好的微创治疗,其中5例患者成功实施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由此可见,ERCP术作为检查手段在胆总管病变中诊疗价值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几种影像检查技术相互补充显得更加重要。ERCP术不仅能有效的诊断胆胰管系统的结石、肿瘤、炎症、畸形等病变,而且在胆总管结石嵌顿、壶腹周围炎性狭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在胰胆管系统狭窄部位支架置入术,对胆胰区恶性肿瘤患者姑息性胆道置管引流,可减少外科手术的创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并发症及其对策:本组23例患者ERCP术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部分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胆、肠道出血和轻度的胰腺炎表现。笔者认为:ERCP术并发症虽难避免,但与手术操作者经验与技术密切相关。国外学者Suissa A[5]等报道722例ERCP手术患者,其中534例成功完成,平均年龄63.4岁,其中病因:胆石症占58%、胰腺胆管肿瘤30%、胆囊术后胆汁漏或胆管狭窄6%、慢性胰腺炎1%;手术方式:选择性导管套管插入术92%、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52%、切割术21%、支架植入术25%;手术并发症占手术患者的10.8%,其中胰腺炎4.3%、穿孔1.3%、败血病3.7%、出血1.4%,绝大多数手术并发症症状较轻,仅1例患者由于操作程序引起穿孔、3例败血症导致死亡。笔者认为:应用适当的技术和富有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