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能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1. 引言1.1 引言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
教师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都能传达信息和情感,起到了言语无法达到的作用。
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言语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文中,将探讨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种类、运用技巧、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其效果。
对于教师如何评价和反思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也将进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教师非言语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希望本文能为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中有效运用非言语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2. 正文2.1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可以直接传递情感和态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意图。
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也可以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声音的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通过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还可以传递出自信和专业性,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从而更好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
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非言语行为的种类非言语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通过姿势、表情、眼神、声音、空间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非言语行为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韩国来华留学生汉语“拒绝”立场表达策略研究

韩国来华留学生汉语“拒绝”立场表达策略研究本文通过书面语篇补全测试,对韩国来华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关于“拒绝”立场表达策略发展情况进行考察。
结果显示,在“拒绝”立场的表达策略方面,初级阶段韩国学生的组合策略与高级学生有明显差距,与中国学生也有很大差距。
到了中级阶段,组合策略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渐接近中国学生水平。
到高级阶段,直接策略进一步减少。
这说明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韩国学生的直接策略、间接策略、组合策略分布越来越接近汉语母语者。
标签:“拒绝” 立场策略交际能力一、引言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要真正习得汉语,除了掌握语法和词汇系统以外,还要能够根据特定的情景、不同的交际对象得体地使用汉语,提高第二语言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生活交际中,学习者经常要表达“拒绝”立场,如何准确、恰当地选择“拒绝策略”是关键。
本文聚焦韩国来华留学生汉语“拒绝”立场表达策略水平发展,调查了韩国初、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拒绝”策略的使用状况,并以此分析韩国留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拒绝”立场表达策略水平呈现怎样的关系?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的“拒绝”立场表达策略水平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不同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的“拒绝”立场表达策略与汉语母语者是否有差异?“拒绝”立场表达能力是否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接近汉语母语者?二、研究设计(一)拒绝立场表达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拒绝”的界定拒绝是出现在其他言语行为(邀请、提供、请求、建议等)之后,与对方的意愿相违背的一种言语行为。
拒绝行为不能单独出现,一定是出现在其他言语行为之后,与前面的行为一起构成一个会话结构中的相邻对。
20世纪80年代,Beebe 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对请求、邀请、提供、建议四种言语行为进行拒绝。
这四种言语行为被称为“拒绝引发行为” 。
Brown&Ixvinson(1987:62)认为,拒绝是本质上威胁请求者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
言语交际中的拒绝策略

山西煤炭管理 Leabharlann 4干部学院学报2010.2
己的意思,既礼貌又照顾对方的面子。以下几种间接拒绝 策略就能达到这种效果。
2.2.1 道歉: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常用到的方 式,当你拒绝别人时,经常会用“对不起”,“实在抱歉”“真 不好意思”等这些道歉用语,这样让人容易接受,就能达到 很好的拒绝效果,例如:
A:May I borrow your book? B:I am terribly sorry,I need it now,… 2.2.2 感谢:所谓感谢就是在拒绝别人之前,首先向 对方表示感谢。如当别人向你发出邀请时,而你不接受他 的邀请,在拒绝之前首先要诚挚的感谢对方,这样既显的 有礼貌又不伤面子。 如:A:Come to my home for a dinner this weekend,will
常乐意的,但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法实现,这样能显示出你 的无奈,使拒绝不让人感到尴尬。
如:A:咱们去逛街去吧! B:逛街!我可想去了,可是我没法去啊,有一大堆作业
1 拒绝策略的影响因素:拒绝策略受到不同的年龄、 亲密程度、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影响。比如我们的交 际对象是年龄小的,家人等,我们拒绝的方式就可以比较 直接点,也不会伤到面子,造成尴尬;但是如果我们的对象 是长者,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比如教师,老板等,这时 我们就要间接拒绝,寻求适当的表达技巧,既有礼貌又充 分照顾交际双方的面子。
拒绝策略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当需要拒绝对方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拒绝策略委婉含蓄地表达真实意图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以上提到的这些拒绝策略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引发对方的心理不舒适感甚至不满也不会伤及到交际双方面子最终创建一个和谐的谈话氛围这样对我们生活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指个体在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或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否定、拒绝或反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建议、意见或请求等。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交流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交流中断。
因此,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人际交流的本质,还能为有效应对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及其在社会交流中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拒绝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包括直接策略、间接策略、缓冲策略和回避策略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通过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的系统分析,本文旨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处理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也期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拒绝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且其形式和策略多种多样。
根据拒绝的程度、方式和目的,我们可以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拒绝: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拒绝方式。
它通常不绕弯子,直接表达不愿意或不能执行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例如,“对不起,我不能帮你完成这个任务”或“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不能参加”。
委婉拒绝:这种拒绝方式更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或伤害对方的感情。
它可能通过提出某种理由或借口来拒绝对方,如“我真的很想帮你,但我现在真的很忙”。
推迟拒绝:有时,我们可能暂时不能直接拒绝对方,而是选择先暂时接受,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拒绝。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处理那些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考虑或研究的请求。
转移拒绝:这种方式是将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地方或人身上,以避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请求。
例如,“我觉得你可能更适合找张三帮忙”。
建议性拒绝:这种拒绝方式不仅拒绝对方的要求,还提出替代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对汉语拒绝类言语行为的使用分析

对汉语拒绝类言语行为的使用分析
呼永利;王钏昆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20
【摘要】“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种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冲突性质的“威胁面子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不会说“不”,是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脆弱的表现,因此,如何拒绝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6名山西省某所高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旨在分析中国高校研究生拒绝类言语行为的使用。
研究发现,中国高校研究生一般会采取的拒绝言语行为有三种:直接拒绝,间接拒绝,虚假拒绝;另外发现社会距离和社会地位会影响中国高校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哪种拒绝类言语行为。
【总页数】3页(P77-78)
【作者】呼永利;王钏昆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0
【相关文献】
1.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
2.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策略使用制约因素分析
3.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
4.汉语拒绝类言语行为
与性别关系之研究——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5.言语行为理论下汉语邀请类假拒绝的语用失误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拒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

( 2) 哦, 是吗? ( 3) 唉, 有些事情只是说说罢了, 说不定过段时间就好了。 3.缓和词。缓和词用来缓和拒绝语气, 减轻对对方的面子 伤害。汉语拒绝中的缓和词表达是十分丰富的。在直接拒绝 时, 汉语中常常用“啊”、“呀”和“吧”等来缓和语气。 ( 1) 不用啦! 谢谢你的建议。 ( 2) 不用吧! ( 3) 不行呀! ( 4) 恐怕不行啊! 我只有1000元了, 还是为下学期攒的学费。 4.感谢语。常 用 于 拒 绝 对 方 的 邀 请 或 提 供 的 帮 助 , 如 “谢 谢 ”、“谢 谢 你 的 美 意 ”、“谢 谢 你 的 好 意 ”、“谢 谢 ”、“多 谢 ”、“谢 谢 你 了 ”。 例 如 : ( 1) 谢谢你的建议。我还想再考虑一下。 ( 2) 谢谢。我带了钱的。 5.道歉语。“对不起”、“不好意思”、“非常抱歉”等, 以期求 得到对方的谅解。如: ( 1) 真对不起。我也没有那么多钱, 要不我给家里讲一下, 让他们借给你, 你看行吗? ( 2) 非常抱歉, 我现在有事。 6.加 强 词 。 加 强 词 用 来 加 强 语 气 , 加 强 真 实 性 以 表 明 诚 意 , 如 “真 的 、的 确 、非 常 、确 实 ”; 还 可 以 加 强 程 度 , 如 “很 、非 常 、十 分 ”等 。 例 如 ( 1) 不好意思, 本人能力十分有限, 真的很想帮忙呢。 ( 2) 对不起, 我非常想去, 可是今天要加班。 ( 3) 很感谢你的建议。 7.模糊语。模糊语常常是对话语内容做出猜测, 表示不确 定 , 或 只 是 主 观 上 认 为 , 使 原 本 肯 定 的 语 气 趋 向 缓 和 , 如 “可 能 、恐 怕 、不 一 定 、谁 知 道 、估 计 、好 像 、听 说 、据 说 、我 想 、我 认 为 、我 觉 得 ”等 。 ( 1) 恐怕不行啊! 不过你放心, 我会尽力帮忙。 ( 2) 今晚我可能有事。 ( 二) 句法手段 1.重复请求的语言, 也可能是只部分重复。Davidson(1987) 和 王 爱 华 ( 2001) 认 为 , 拒 绝 者 重 复 请 求 者 的 部 分 话 语 有 几 个 功能: 第一, 当某人没有准备时, 用以争取时间。第二, 用来表 示对对方的尊敬, 以保留其面子: 其请求不能忽略, 即使我没 有现成的答案。 ( 1) 你要向我借钱? 我没有啊! ( 2) 借500元啊? 我想想办法。 2.省 略 : 省 略 要 拒 绝 的 内 容 。 听 话 人 根 据 提 供 的 语 用 信 息 、语 用 原 则 推 导 出 拒 绝 的 含 义 , 避 免 了 直 接 冲 突 , 缓 和 了 语 气。例如: ( 1) 你的好意我领了…… ( 2) 明天的报告我恐怕…… 3.附 加 问 句 : 在 句 末 加 表 示 征 询 的 语 句 。 如 “好 吗 、可 以 吗 、怎 么 样 、行 吗 、行 吧 ”等 。 在 建 议 商 量 的 基 础 上 给 对 方 以 自 由或选择的可能, 减缓冲突使语气缓和, 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 胁或伤害。 ( 1) 我有点事, 改天好吗? ( 2) 谢谢你的邀请, 下次我请你, 好吗? 4.套语或 成 语 结 构 。 利 用 这 种 结 构 可 以 使 拒 绝 时 的 氛 围 变得轻松, 被拒绝者甚至感觉不到被拒绝。例如: ( 1) 我也是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啊! ( 2) 习惯成自然呗。 ( 3) 谢谢你的建议。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啊! 5.复合句。复合句本身较长, 需要听话人做更多的理解, 使 语 气 更 缓 和 。 间 接 拒 绝 时 常 使 用 转 折 、因 果 、假 设 等 复 合 句 。 ( 1) 我非常愿意去, 但我现在有事。下次好吗? ( 2) 你们有这样的建议我很高兴, 但是由于课程安排的时 间有限, 课程内容较多, 还有我们学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去做 一些实践课。 五、结 语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汉语拒 绝语中的礼貌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拒绝语中
汉语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调节策略

语, 停顿标记。外部调节策略包 括 : 称呼语 , 部分赞 同, 肯定语/ 假意赞 同, 感激语 , 道歉语 , 建议 , 释 , 解 威胁 , 侮辱 。以下将结合 M ng & T rbl 19 ) utl u i( 98 i nl 的不赞同言语行为的内部和外部调节 策略, 探究汉 语不赞 同语行为的调节策略。
的研究 对象 多 为英 语 , 汉 语 不 赞 同言 语 行 为 的探 对
究 属 于拓荒 阶段 。 因此 , 有 必 要 研 究 汉 文 化 背景 很
1 主观性词语 : ) 表示说话人个人观点 和态 度的 词或词组 , 如英语 中常用 “ i , poe I m Ih k I u ps, ’ tn s a a ,nm i o , e ”等。汉语 中也有类似 f i i y p i I us rd o n n g s 的词 组 :我 想 , “ 恐怕 , 我看 , 得 说 , 宁愿 不 , 我 我 我 就
型L 中心言语行为是实现不赞同言语行为的中心, 1 引,
又详述了内部调节策略和外部调节策略 , 内部和外部 调节策 略用 以辅 助不赞 同言语行 为的实现 。 Mutl T mbl 内部 调 节 策 略包 括 : ni & u i g l的 主观 性 词 组 , 指 第 一 人 称 代 词 , 场 语 , 引语 , 糊 泛 开 吸 模
袁 陇珍 , 王小龙 .汉语 不赞 同言语行为 的调 节策略
・ 9・ 7
形式。
的错 误 。 ”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

新闻发言人言语行为的语用规避策略新闻发言人在进行言语行为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语用规避策略,这些策略通常是为了避免对方或公众的不适或不满,并且保持足够的程度的礼貌和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用规避策略:1.委婉语委婉语是通过采用温和、谨慎的措辞来达到“缓和矛盾、减轻压力”的效果。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委婉语,如:“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们需要更加周全地考虑"。
2.模糊语模糊语是通过使用抽象、模糊的措辞来解除言语表达中的紧张与矛盾。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敏感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模糊语,如:“情况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3.避讳语4.延迟语5.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是通过不涉及任何涉及人员名字的措辞来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
例如,当新闻记者问及某一敏感事件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事不对人的策略,如:“事件发生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以保持公众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已经启动相关部门来处理这个问题"。
6.对等互惠对等互惠是通过给对方留出一定程度的面子来保持和谐与尊重。
例如,当新闻记者提出批评性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对等互惠的策略,如:“我们已经听取公众的声音,并会尽所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能够与公众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语用规避策略是新闻发言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了避免任何不适或不宜言辞而采用的一系列策略。
这些策略,无论是上述的委婉语、模糊语、避讳语、延迟语、对事不对人、还是对等互惠,都是为了保持公共形象,维护人际关系和谐,及确保其官方的形象和权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与功
能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由发话者主动实施的单一型言语行为,其表达策略较
为固定,通常由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与修饰语的全部或者部分组合构成,不同的组合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和表达效果。
其表达功能具有浅层与深层之分,浅层表达功能分为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并且直接拒
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深层表达功能分为“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或“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或“礼貌得体、尽
力保全面子”的表达功能。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表达策略;表达功能
一引言
拒绝是对他人的请求、邀请、赠予等给予不接受、不合作的反馈,它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件高频发生。
而较为爱面子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含蓄表达拒绝之意,
于是在言语上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这就造成“拒绝”言语行为的一种
错乱无章之感,导致众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运用所学正确进行拒绝。
因此,本文拟对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表达策略,分析其表达
功能。
二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主要有五种,其中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
为直接拒绝,没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为间接拒绝。
(一)中心言语行为单独表示拒绝
1.“我+不+VP”表示拒绝
(1)他说:“老太太!留着饺子给长顺吃吧!”长顺囊着鼻子,在屋内搭了碴儿:“我不吃!我想哭一场!”
该种形式下的拒绝较为直接,不具有回旋余地,立场坚定,语气强硬,拒绝意味非常浓厚。
2.“我+不愿/不想+VP”表示拒绝
(2)“怎样?你肯出多少钱?”老二问。
“我不愿作校长,老二!”瑞宣一点没动感情的说。
上例因为加入了拒绝者的主观意愿,给建议提出者留了可商量的空间,拒绝语气略有缓和,拒绝意味浓厚性继续削减。
(二)“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此时,修饰语常为“对不起、抱歉”等礼貌用语,且常伴有“非常、很”等程度副词来加强情感,形成“(非常)对不起……+拒绝”结构,如:
(3)“现在,这些花是为了什么?”“我——对不起,我不知道。
”
(三)“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中心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出于礼貌原则,修饰语首先使用;接着说明拒绝的原因,进一步保留了被拒绝者的面子;最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得拒绝更容易达到。
此时的“拒绝”表达则为“对不起……+解释+拒绝”,如:
(5)“我能再用一会儿你的充电宝吗?”“充电宝我也要用,不能借给你了。
”
(四)“辅助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当中心言语行为不存在时,辅助言语行为可以直接表示拒绝。
此时,辅助言语行为在句法上通常表现为反问句、转折句、双重否定句,如:
(6)“我要还房贷,能借我点儿钱吗?”“多少啊?”“五千吧。
”“我
哪儿有那么多钱?”
(五)“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表示拒绝
仍是出于礼貌原则,许多人在表达拒绝之意时不仅选择用辅助言语行为代替
中心言语行为,且常将“很(程度词)+对不起”等与辅助言语行为共同使用,
形成“很(程度词)+对不起+原因句”的拒绝结构,如:
(6)她背上挎包拎着雨伞对我说:“雨停了,我想回去。
冯小刚一定还没睡。
今晚我真没了情绪,十分抱歉下回吧。
”
三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功能
汉语的“拒绝”言语行为是单一型言语行为,该言语行为的意义具有唯一性,但其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不同的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浅层表达功能;整体而言,该言语行为在具体的对话情景中又具备不同的深层表达功能,并且不同的表
达功能对应不同的表达形式。
(一)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浅层表达功能
根据第二章节,五种“拒绝”言语为行为根据其浅层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直接
拒绝和间接拒绝,根据其语气和态度又可分为强烈拒绝和温婉拒绝。
具体而言,
凡是含有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都是直接拒绝,不含中心言语行为的“拒绝”
都为间接拒绝。
但是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并不具有互相对
应的关系,如“方老,我很抱歉,不会唱京剧”是直接拒绝,但是“方老”这
一称呼传递了发话者对请求者的尊重,“抱歉”这一礼貌用语的使用缓和了拒绝
的意味,“很”字加深了“抱歉”的程度,进一步减轻了“拒绝”意味,“不会”二字对自身的能力进行了否定,可见发话者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低姿态”的境
况下,拒绝直接但不失柔和的态度。
(二)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表达功能
在具体的交际中,汉语拒绝言语行为除传达“拒绝”之意外,对语篇本身也
产生一定影响。
具体情况如下。
1.结束话题,立即终止对话
当面对陌生人的请求时,尤其是这些请求和自己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
但当面对熟人的时候,如果因为客观条件不允
许或主观愿望上不想继续,言者也会实施“拒绝”,结束话题,将对话终止。
如:
(7)“你会把事情闹大的。
我说你这个脾气要改才好,”觉新焦急地抱怨道。
觉民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这个脾气是爹妈生就的。
你要我改,我改不了。
……”
2.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
在汉文化中,面子的保持和关系的维持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言者在对拒绝方式做出选择时一定会考虑如何避免拒绝不当对彼此关系带来的伤害,此时的拒绝言语行为就具有了维持彼此关系的功能。
如:
(8)杰弗问:“今晚我们一起吃晚饭庆贺,怎样?”
“对不起,”冈瑟抱歉说,“我事先已经有约会”。
3.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
当言者通常为下级、晚辈或者服务人员,因为请求等提出者是上级或长辈,
言者势必要考虑话语的礼貌性、得体性,最重要的是考虑到上级或长辈面子的保全。
此时的拒绝话语中通常带有了礼貌性的称呼,如:
(9)童霜威暗想:他说的是谁?汪精卫吗?可能!但,也许不是汪,是谁呢?……胃里难受,脸上冒出冰凉的细汗珠,掏手帕来拭,摇头说:“和知先生,很抱歉,汉口,我不能去!”
四结语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表达策略上,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中心言语行为”、“修饰语+中心言语行为”、“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中心言语行为”、“辅助
言语行为”和“修饰语+辅助言语行为”五种,有的内含不同小类,不同的表达
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功能与效果。
在表达功能方面,凡是含“中心言语行为”的
都为直接拒绝,其余为间接拒绝;含“修饰语”的基本为温婉拒绝,其余基本为
强烈拒绝,并且直接拒绝与强烈拒绝、间接拒绝与温婉拒绝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在表达“拒绝”的同时,还会承担“结束话题,立
即终止对话”、“避免伤害,尽量维持关系”以及“礼貌得体,尽力保全面子”
的功能,并且这些不同的功能与表达结构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2]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栾义敏.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缓和手段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马月兰.中美“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8.
[5] 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6] 游春花.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心理解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
[7] 赵艳萍.婉言拒绝的语用含糊现象及其功能[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