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掌握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5.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并与学生探讨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现象;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张爱玲,以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课时:小说情节及思想1.教师讲解小说情节及其中所反映的思想;2.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说情节分析,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析其性格特点;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四课时:语言表现手法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语言表现手法,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语言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五课时:现代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阅读《囚绿记》全文,并对小说进行分析;2.反思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3.撰写1000字以上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们对《囚绿记》的作者、背景以及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思辨能力,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期望的效果。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能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2、结合相关语句,掌握文章的拟人手法,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了北国的秋色,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吧?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2、掌握文章的拟人手法,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二)自学指导: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作者的散文集;明确他被称为“铁骨铮铮的汉子”的原因。

)2、默读《囚绿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3、阅读结束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2)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3)完成课后第二题,品味语句。

(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魔念”?(5)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结合作者身世)(6)思考“绿”的象征意义。

4、时间: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教参》P27、28,《导学案教参》P26。

)1、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原因:不赞成伪政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

2、写作思路:寻绿—欢绿—囚绿—放绿—怀绿;作者情感:“爱绿”之情。

3、(1)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

总第课时【课题】3、囚绿记【教学目标】1、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3、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

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思考: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赏析课文(一)寻绿色思考: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

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

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

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

“占有”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我便是欢喜这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二)赏绿色思考: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材概述: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阶段。

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写出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精神的赞美。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绿色,我们由衷地喜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蓬勃。

自古以来,吟咏绿的诗人有很多,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也有不少,请同学们说出两句来。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今天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二、品析文章标题(一)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具体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我”租住北平公寓小屋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教案及教学后记(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喜爱之情)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3、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书目推荐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他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学习《囚绿记》,不妨先阅读散文集《囚绿记》的序言,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文本教学1、情景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在永恒地演绎着生命的故事。

《囚绿记》中,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2、、文意概括(1)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提示:作者对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确“一片绿影“情有独钟(喜爱绿色的举动)。

(2)作者为什么对这“一片绿影”如此倾倒?提示:因为绿色是宝贵的,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提示:让学生了解囚绿的动因,“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喜爱绿色的举动)(4)被囚的常春藤生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提示: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意在提醒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文本,切忌泛泛而谈而抓不住要点(喜爱绿色的举动)。

(5)请根据被囚常春藤的特点,尝试着归纳出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一是象征它是给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召唤,二是象征着作者憎恶黑暗和罪恶、向往自由和光明的情怀,三是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囚绿记》教案优秀

《囚绿记》教案优秀

《囚绿记》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囚绿记》。

本文通过对一片绿藤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由的渴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会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绿藤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绿色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文章主题。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绿藤表达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类似的方法表达情感。

7.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囚绿记》2. 作者:陆蠡3. 主题思想:生命的感悟、自由的渴望4. 艺术特色:象征、寓意、对比5. 语言风格:含蓄、深刻、优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表达出你对生活的感悟。

2. 答案示例:以一只蝴蝶为例,描述它在花丛中飞舞的场景,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事物的文章,如《荷塘月色》等,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引导性。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几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悟能力。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走进陆蠡在神圣的文学殿堂里,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恬美空灵的自然之美。

神游荷塘,我们品味到月色下缕缕的荷香;独立朔漠,我们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夕阳西下,我们咀嚼到“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在文学里融入自然,总会别有一番风味。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品读课文、体悟情感1. 检查预习,解读字词piēhézhéxǐyàxīsuōyīxùn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淅沥婆娑猗郁蕈菌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读一篇散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文章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3. 美读课文,感受“绿”意(1)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点批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指导朗读5-7段。

(2)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

4.精读课文,品味“情”感(1)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3、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

《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

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

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

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

2、相关知识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重点)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培养学生在合作和交流当中,进行品味和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的深刻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中运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把握文章感情线索,透过文章对绿的描写,理解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用评论,导入新课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

(板书题目作者)二、走进作者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

(学生自由发言)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

1942年4月,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

临死时,他依然是保持着他那崇高的灵魂,我们看一段他与日敌的对话——可以说,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品读文本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文章的第一段非常的简单,一句话,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作者交代了什么呢?(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吧。

那么接下来的两段交代了什么呢?很好,就是事件发生额地点,实际上就是陆蠡在回忆当年在北平住的那间屋子,是不是?那么,这间屋子是怎样的屋子啊?看文章的语句……(在2、3、4自然段都有)他住的这间屋子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又潮湿、砖铺的,而且窗户还是朝东,夏天时候屋子更是特别炎热。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

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

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绿色是多么美好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

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

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

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1、囚绿探因(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

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介绍作者:陆蠡(li)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抒发的对“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生喜爱哪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导入,引出本课。

二、速读,梳理文章脉络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速读文章,读完后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生答:寻绿→赏绿(关绿)→囚绿→放绿(释绿)→怀绿(想绿)师总结:很明显,全文围绕着“绿”展开,那么绿在作者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我们在文章中一寻究竟。

三、自主学习,品味语言再读文章,细细品味,找出对你有所触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师提示:文章的第2段“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灵巧的纸卷帘”---战乱年代对事物的热爱、诗意之情。

第5段“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自有一种柔美,内心的淳朴。

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教师点拨,让学生感受绿的精神所在和作者淳朴、向往自由的情感。

)生可能答: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句式整齐,感情浓烈,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

)2.“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拟人的手法,看出常春藤的可爱。

)3.“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以看出绿枝条身上的执着,倔强,坚贞,向阳)4.“我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师总结提示: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绿的可爱、倔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满蘸着作者对这枝常春藤的喜爱与尊重,更能看出作者是一个淳朴,情感细腻的人。

那么,仅仅因为常春藤的倔强、可爱,作者就如此喜爱她吗?在这枝常春藤身上是否还隐含有其他的信息呢?试找出本文中能暗示主旨的句子。

202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202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202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体会__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__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__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__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__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囚绿记》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绿色图片导入:
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陆蠡对绿的感受与认识跟我们的有什么异同?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生根据问题进行文本探究
1、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2、“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3、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四、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
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抒情线索:恋绿(1—4)赏绿(5—7)囚绿(8—12)释绿(13)
思绿(14)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五、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绿”被囚住后的生长状况如何?“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背景)?
明确: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

意蕴: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六、拓展延伸
3、总结语:配以一些图片总结:a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古希腊格言)b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c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d永不屈服于黑暗!e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4、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