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主要研究内容
1 宿主: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发生恶性肿瘤的基础。 2 环境:分为生物、理化和社会环境。(Burkitt淋 巴瘤、黄曲霉菌素、宫颈癌) 3 病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因素等。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
主要是通过调查统计,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间肿 瘤的发病水平、变动及分布规律,其目的在于探讨肿瘤发病因素, 为正确组织和评价肿瘤防治工作的质量及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肿瘤学
哈医大病理教研室 赵瑞波
掌握:肿瘤的定义; 肿瘤的相关术语; 肿瘤的良恶性
了解:肿瘤学的发展历史;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肿瘤的基本概念
一、肿瘤的定义 1. 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
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 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 瘤细胞的特点:形态、代谢、功能异常;超微结构异常 但不特异。 3. 肿瘤性增殖的特点:单克隆性增生;不同程度失去分化 成熟的能力;生长旺盛具有自主性,相对无止境;与 机体整体生长不协调,破坏周围组织细胞,对机体有 害。
资料来源:肿瘤登记报告、患病普查、死亡调查、病理检验、 门诊和住院病例统计。 (一)恶性肿瘤登记
20世纪4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实行癌症登记开始,现已 在全世界发展起来,我国自1963年上海肿瘤研究所最先建立肿瘤登 记报告制度;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编制“五大洲癌症发病率”,目前我 国只有上海、启东、天津和香港地区将癌症发病率收录入‘“五大 洲癌症发病率”,仅占中国人口覆盖范围的1%。
6 囊肿:一种衬复上皮,充满液体的腔隙所形成的肿块。可 为肿瘤性、先天性、寄生虫性、潴留性或种植性囊肿。 7 间变:恶性肿瘤失去分化称为间变,相当于未分化。间变 性肿瘤通常用来指细胞异型性非常显著的未分化肿瘤。 8 上皮内瘤变:指上皮性恶性肿瘤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可 出现细胞学和组织结构两方面的异常,包括异型增生和原位 癌。 9 浸润性癌:突破基膜侵犯间质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4. 肿瘤的组织结构 肿瘤的实质 肿瘤的间质
5. 肿瘤的异型性
(1)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瘤细胞体积增大 瘤细胞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浆的改变 超微结构改变
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
良、恶性肿瘤异型性的比较
二、肿瘤的良恶性
1. 良性肿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 2. 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 3.交界性肿瘤: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均介于良恶性肿瘤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Cancer Research, AACR)1907年成立,会员遍布世界60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肿瘤研究 专业组织。2007年,AACR成立百年之际,编辑出版了“肿瘤研究百年重 大进展”一书。
1907~1917: 发现皮肤癌与日光暴露有关(日光浴、船员)
多有口唇粘膜、手指足趾皮 肤黑色素沉着。
息肉大,有蒂。
由树枝状增生的平滑肌束作 为支架,被覆黏膜,上皮由 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 细胞和嗜银细胞组成。
易癌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PC基因突变所致。整个结直肠布满 成百上千个腺瘤,多为管状腺瘤。
箭头所指腺 瘤光镜证实 已癌变
Adenocarcinoma of stomach, invasive, low power
1947~1957:儿童白血病首次化疗成功(抗代谢化疗药) 构想的核苷酸类似化疗药物得到发展--6-巯基嘌呤 氟尿嘧啶 吸烟与肺癌有关 病毒传播鼠白血病(这之前认为肿瘤是遗传性疾病) 钴60放疗应用于临床 超声检查首次用于肿瘤诊断 建立人Hela细胞系--进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实体瘤首次化疗成功--小细胞绒毛膜腺癌转移
第一节 概述
一、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分布 规律,从而探讨肿瘤发病的有关因素、寻求预防措施的一门科学。
其根本任务在于描述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中肿瘤的分布情况,随 时间而变化的趋势,直接应用人类的有关资料联系各种暴露因素来研究人 类肿瘤发生的可能原因,进而根据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并实施相 应的预防计划,以期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1997~至今:抑制血管生成的抗体贝伐单抗、阿伐斯汀被认为可治疗晚 期结肠癌 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 小的无编码的RNAs在肿瘤生成中有一定的作用 肿瘤微环境 表观遗传控制与肿瘤
二、肿瘤研究展望
(一)专业化趋势
(二)肿瘤预防
(三)肿瘤发病机制与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
癌前病变的存在是高危人群预警的基础;癌前 病变具有不稳定性,呈双向发展。
大肠息肉和腺瘤
大肠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 散发性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 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FAP\PJ综合征、幼年性 息肉病、增生性息肉病等)
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锯齿状腺瘤
PJ息肉
Peutz-Jeghers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整 个胃肠道出现多发性错构瘤 性息肉为特征。
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任务
1.阐明各种肿瘤的地区间差异和影响其上升下降趋势 的因素;
2.研究不同社区间发病率与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间的 相互关系;
3.比较患恶性肿瘤和不患恶性肿瘤人群间的异同; 4.对可疑致恶性肿瘤的因素进行干预,并评估其效果; 5.对发病的状况和疾病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阐明肿瘤发病的机制。
1957~1967:证明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致癌 证明DNA在放射损伤后可以修复 放射引起白血病与其剂量有关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问世(检测溶液中特定的蛋白) 证明生长因子存在并纯化--信号传导通路作为肿瘤治 疗的靶点 影像技术用于预防结肠癌(乙状结肠镜) 化学预防在动物化学致癌模型中发挥作用 联合化疗和维持治疗延长白血病缓解时间 发现雌激素受体,为乳腺癌的激素治疗奠定基础
建立鸡白血病、淋巴瘤、肉瘤模型
发展体外组织培养技术,观察瘤细胞的不同生长阶段
创立染色体异常导致肿瘤假说
建立第一个化学物质(焦油)诱导肿瘤的动物模型(皮肤癌)
发现卵巢激素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1917~1927:肿瘤代谢表现为乏氧代谢(肿瘤的一个标志) 1927~1937:认为“基因突变是导致肿瘤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学说)
(二)肿瘤患者普查 肿瘤普查可以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如日本、加拿
Hp感染可导致癌变、HPV导致宫颈癌 癌基因综合致癌理论(多阶段多步骤癌变)
发现端粒酶
Rb基因被确定 Her2基因成为乳腺癌分子治疗的良好靶点(抗Her2基因 的单克隆抗体Herceptin用于cerbB2过度表达的患者)
1984年中国抗癌协会成立
1987~1997:癌变过程中抑癌基因变异--致瘤病毒作用的靶点 肝细胞癌中p53基因变异与黄曲霉菌素有关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指标 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在更新过程中最可能发展成癌细胞 RNA干扰提供一种转变基因行为的方法 PET-CT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非典型增生,宫颈,低倍镜
Dysplasia, cervix, high power microscopic 非典型增生,宫颈,高倍镜
Carcinoma-in-situ, cervix, high power microscopic
原位癌,宫颈,高倍镜
原位癌累及腺体
HPV16
HPV16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
10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所有的 恶性肿瘤都有癌前病变,但不是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发展成 恶性肿瘤。当致癌因素去除,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如其持 续存在,可变成恶性肿瘤。癌前病变不同于癌前疾病。 11 非典型:细胞学上的异常,表现为细胞尤其是细胞核的 不规则性。炎性或修复性增生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形态学 上都可出现不同程度非典型。 12 异型增生:一种以细胞学和结构异常为特征的癌前病变, 肿瘤性的病变。
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生长过 程中,其侵袭性增加的现象成为肿瘤演进,表现 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远隔转移等。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1 组织分化程度 2 核分裂象:病理性核分裂象 3 生长速度 4 生长方式 5 继发改变 6 转移 7 复发 8 对机体的影响
三、肿瘤的基本术语
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指标应具有以下特 征: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经济,无创性,易于大范围 人群推广应用。
Normal uterus
Normal cervix
Normal uterus squamous epithelium
Dysplasia, cervix, low power microscopic
宫颈腺癌
1937~1947:发现端粒--限制细胞分裂次数可抑制肿瘤的发生 化学致癌过程分两个阶段--激发阶段和促发阶段 移植瘤可生成血管 限制热量可减少肿瘤的发生(乳腺癌、肝癌、皮肤癌) 前列腺癌的激素依赖性被证实(物理、化学去势疗法) 氮芥首次用于肿瘤的化疗(淋巴瘤、白血病、49年用 于临床)
1 癌症:泛指一切恶性肿瘤。 2 碰撞瘤:两种不同的肿瘤发生在同一部位而形成的肿瘤。 3 瘤样病变:非肿瘤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如瘢痕疙瘩、
骨化性肌炎、结节性肝细胞增生等。 4 错构瘤:正常器官原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增生且排列
紊乱所形成的肿块,如肺错构瘤、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等。 5 迷离瘤: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组织异位到正常部位增生 形成的肿块。
阴道涂片,巴氏染色检查宫颈癌(1960年才普遍接受) X线、苯并芘致癌 通过移植单个白血病细胞转染鼠白血病,发现不是所有 肿瘤细胞都具有相同特点(异质性),有些具有能生长 为肿瘤的能力--为寻找肿瘤干细胞提供理论依据。
角化型鳞癌
角化型鳞癌
非角化型鳞癌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非角化型鳞癌
(二)宫颈腺癌
宫颈腺癌
microscopic
胃腺癌 , 低倍镜
管状腺癌(胃)
低分化腺癌
1967~1977: 肿瘤成功地移植于不同种系的裸鼠 提出细胞系多药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原因) 发现逆转录酶--提示病毒致瘤机制 发现DNA限制内切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工具 肿瘤生长有赖于新生血管 肿瘤治疗过程中可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机制异常可导致肿瘤 骨髓移植可治疗非白血性白血病 DNA的错误复制引起肿瘤 CT、磁共振、DNA测序技术问世 病毒致瘤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相关的原癌基因中 肿瘤中不同细胞的转移潜能不同
第二节 肿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肿瘤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的现状 二、肿瘤研究展望
一、肿瘤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肿瘤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古埃 及草纸文中已有记载。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瘤 字的记载。1858年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对肿瘤 进行了科学的描述,为肿瘤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始于二三百年前,1700年意大利医生发现修女的 乳腺癌发病率高,与其独身生活有关。
直到20世纪得到普遍重视和巨大进展,50年代英国和美国对吸烟与肺 癌的关系研究取得空前成功。
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和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日趋完善与应用,为肿瘤
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建立了分子流行病学。
之间。 交界性肿瘤分为局部侵袭性和偶有转移性两类,前者常 局部复发,伴有浸润性和局部破坏性,但无转移潜能;后者 除复发外,偶可发生远处转移。如卵巢交界性囊腺瘤。
肿瘤异质化(heterogeneity):由一个克隆来 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基因改 变或大分子的改变,使其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 对生长信号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 有所差异,形成具有各自特性的亚克隆的现象。
1977~1987:亚硝胺致癌作用被证实 p53基因被发现 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基因转录产物)、Western印
迹杂交技术(基因特定表型----转录蛋白)问世
肿瘤周围胶原蛋白的降解促进肿瘤的转移
揭示DNA甲基化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DNA甲基化可阻 止基因的转录表达,同一组织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基因甲基化模式 不同,化疗药物可以影响基因甲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