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存在主义教育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

一、引言存在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自由和责任。

在我国,存在主义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出发,探讨其实践主张。

二、存在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1. 个体存在的优先性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个体存在的优先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2. 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在自由中的责任。

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 真理的探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教育应该引导个体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

4. 人文关怀存在主义教育关注个体的人文素养,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使个体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

三、存在主义教育的实践主张1. 教育目标的定位存在主义教育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承担责任能力的个体。

具体包括:(1)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责任。

(2)提高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1)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3. 课程设置与评价(1)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存在的意义。

(2)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4. 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谢谢大家!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家提倡师生间应建立信任的 关系,是非常有见地的。他们所说的“信任” 关系,是非常有见地的。他们所说的“信任”,不 是单纯的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怀疑,认为可靠。 是单纯的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怀疑,认为可靠。 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短暂的, 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要延 长到成年生活的。也就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长到成年生活的。也就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新课标提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 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还 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非知识性的学习, 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非知识性的学习,只有把这 两方面都注重了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两方面都注重了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平等、民主、 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正有利于这种教育的 发展。 发展。
2、提倡积极的师生关系
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 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历来都是教育关注的问题之 过去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 一。过去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 解惑,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敬畏。 解惑,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敬畏。在这种情 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 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缺乏 自觉性。 自觉性。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由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只有建立这 种关系,师生才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交流, 种关系,师生才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交流,才能使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融入到学习这一活动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融入到学习这一活动中,自主地 探索,研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索,研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20世纪西方文论 段吉方 第六章 存在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 段吉方 第六章  存在主义
第六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理论 发展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 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开始在德国 和法国流行,二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从 德国转移到了法国。20世纪50-60年代,在雅斯贝 尔斯、海德格尔、保罗·萨特等人的努力下,存在 主义哲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成为全欧最流行 的哲学思潮。
二、艺术之思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
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 的本质和意义,即 “存在之真”的问题, 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也是从“此在”入手 的。
(一)艺术与真之思
对于艺术问题的考察,海德格尔立足于自己的基本哲 学立场,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把艺术看作为对于存在 的真理的揭示。
海德格尔所谈及的是艺术的真理性的问题,他把艺术 的真与存在者的存相联系,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真 理观。在他看来,真理的讨论应与人的存在结合起来, 真理乃是“存在的真理”,真理就是存在自身显现的 一种过程,是一种存在的无蔽或敞开状态,因此,存 在者的真理与存在者的存在其实是一致的。
第三节 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 家和戏剧家,存在主义 哲学的主要代表。
萨特一生著述丰富,文学创作主要有《恶心》 《苍蝇》《自由之路》等,理论著作主要有《想 象》(1936)、《想象心理学》(1940)、《存 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义》(1946)、《什么是文学》(1947)、《波 德莱尔》(1947)、《境遇种种》(五卷, 1947-1964)、《圣·热奈特》(1952)、《辩证 理性批判》(1960)等。
显现是一个过程,因而具有时间性,时间性是存 在的基本特征,“时间”与“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存在”在时间历程之中发展与生成,因此,对 存在意义的考察必须在时间的范畴中进行。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课件

西方哲学——存在主义课件
• 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的概念从名词变成 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涵。然 而他也认为,尽管在宇宙万物中,惟 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却很少 人真正去使用。
11
一、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
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夫驾着马车回家, 表面上是农夫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 农夫回家,因为农夫喝醉了,根本没有清 醒的意识,然而老马识途,因此能够把农
L GO O
存在主 义
1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 自主和主观经验 。
2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35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一生追问的都是“存在” (也可翻 译为“实在”)的问题,特别是回荡在他中后 期的哲学中的始终也是那个紧迫的问题: “ 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 ”
36
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
•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说在“畏和死”中 揭示此在的真相。
• 死亡的问题很复杂,我以为海氏对死亡的 谈论虽然富有启发性,但远不及他对“畏” 的分析来得精彩。
43
四、代表人物——萨特
• 恶心
• “恶心”是萨特一部小说的名字,并且成为他的一 个重要哲学概念。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做洛丁 根的人经过几年的旅行生活之后,来到了布维尔 市。他曾希望安静地进行研究,从而摆脱人生的 烦恼,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感情出现了一 种变化,浑身感觉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围的一切, 就有这种难受的感觉,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 荒谬性,感到了人生面对不可理解的东西时的无奈。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教师要尊重学 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当做一 个人而不是物 来看待。
1、不是屈从于某种压力, 而是出于真正的对学生的 关爱,或是为了通过年青 一代改造社会的“教”。 2、富有创造性的教,而 不是循规蹈矩的教。
意识到自己是一切事 物中想要影响整个人 的唯一实体,并从而 产生责任感,即感到 他负有给学生提示对 现实应做抉择的责任
1、存在主义教育的教师观
2、存在主义教育的学生观
存在主义师生观
3Hale Waihona Puke 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关系观存在主义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要维护好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维护自己的选择,承担选择的责任
有所不为
有所为
选择“为什么教”, 选择“怎么样教”
有影响学生的明 确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不能作为 学生知识和道 德的源泉或输 送者,也不能 作为他们的监 督者
谢谢观赏
存 在 主 义 的 学 生 观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有自由选择权。
学生本身的存在比教师、教育内容更重要。学生自己塑造 自己的形象,不需要模仿顺从教师,不为学习泯灭个性。
学生要有意识的果 断选择。
学生选择余地大,选择时机很重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将自 己推向未来,选择成为英雄或者懦夫。
学生要为自己的选 择负责。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师生观
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 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布贝尔,著有《我和 你》《人与人之间》。存在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有五个方面:教育 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 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 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下面我重点讲存在主义教育的师生观。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 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 因为随着自由而來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 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国的诞生
标志——1927年海德格 尔出版的《存在和时 间》
• 海德格尔
从“此有”到“存在” 海德格說:「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者。」
存在主义的哲学论题
一、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无缘无故被抛到世上。 人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
存在主义的哲学论题
二、存在主义的自由观
1.存在=自由
不是我们选择了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我们,自由决定了我 们的存在我们的本质。自由是我们所承担的一种沉重命运。
2.存在=自由=选择
选择不是作为人的权利而是作为人的状态而无条件存在的。
他预先发出警告,要提防他的理智那种 精巧、贪婪的劫掠。他知道,他的理智的 力量,也就是他的十字架。理智是永远提 供不出信仰来的;然而,要是没有信仰, 他就会死在自己的心灵里面,成为一个病 弱、瘫痪的哈姆雷特。
存在主义先驱——尼采
• 生平介绍: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 存在主义先驱,后现代主义理 论先驱,无神论者。
存在主义的教育理论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个人生活的哲学, 它一定会对教育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因为 教育是一种个人塑造自己或被塑造的过程。
• 哲学家应直接面对自己真实生命的存在意义、安 身立命與何去何從的問題,他們認為這才是一切 哲學思考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問 安身立命与何去何
从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才是一切哲学思考中最关 键最重要的问 題,因此存在主義是真正的哲學。 题,因此存在主义是真正的哲学。
所谓真正的“实在”是存在于人生。宇宙万 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都是为了我而设 立的,万有都是本于人,也归于人。

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实践(3篇)

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存在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原则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 学生是主体存在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 精神成长是核心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包括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自由与责任并重存在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自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应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责任,通过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4. 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三、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原则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存在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强调自由与责任并重在存在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4. 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问题。

四、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方法1.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山东教师招聘网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

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以“主观性”为“第一原理”,认为人的存在或者纯粹的自我意识“先于本质”,鼓吹周围世界和“自我”是对立的,因而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充满着“死亡的恐惧”。

由此出发,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它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平凡的学生而不是特殊的学生,势必以庸碌之才代替出类拔萃的“天才”。

因此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道德教育上,它否认统一的道德标准,否认道德标准的阶级性,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鼓吹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它强调“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品格崇高的人’。

这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

它还认为知识的真实性要看他对个人主观的价值,教学应把个人的“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它提出“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特别强调人文学科,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

在教学方法上,鼓吹古希腊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办法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用这种方法学到的是他自己肯定的东西”。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强调“个别对待”。

以上为存在主义教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论题
人与人的关系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独一无二的主观性说明,他只能是 他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像他似地看待事物,他和别人终究 是疏远的,他和别人无法沟通,别人无法分担他的忧虑。 要摆脱焦虑,就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在孤独的 内心深处同上帝交流。 海德格尔认为,在这个世界中,不但有一个人自己的亲 在,而且还有其它许多“亲在”,即其他人的存在。一个 人在世界里必须和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 烦”或“烦恼”。我同别的人接触,将产生无限多的烦事。 他或者与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论题
“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 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 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与 这种自由观相联系的是他对责任感的理解。萨特 认为,既然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 结果,他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 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是推诿责任的对象,人 生的意义就体现为人本身的行动。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论题
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 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 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之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 如果我变成了他人的物,那么我就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性。 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他人能够消灭我,这样,在人生 的舞台上,我将不再是主角,而是他人世界的一个配角。
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 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论题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绝然不同的 关系。
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I—It)。在这种 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 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另一类 是“我与你”(I—Thou)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如果人轻视 或否认这个主观的或个人的实在,那么人就不能在“荒 诞”的痛苦中自拔。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 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 么人性就将毁灭。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1、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2、理解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的起源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首先产生于德国,二战期间传到美国。二战后,存在主义 不仅在法国很有影响,并开始在欧美国家中流行。60年代 曾在美国兴盛一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 (O.Bollnow)、美国教育家尼勒(G.Kneller )把存在 主义应用到教育理论,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奥地利神学家和哲学家布贝尔,代表 作是《品格教育》 、《我和你》、《人与人之间》 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代表作是《什么是教育》
学生的地位)
“我与你”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教育思想
教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二重性 连续性:如赫尔巴特的“工艺论模式”教 育观和卢梭的“有机体论模式”教育观,都认为 人生的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 非连续性:人生转瞬即逝,充满危机。博 尔诺夫提出了危机、觉醒、训斥、劝告等非连续 性教育行为。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存在主义教育家主认为,人的自由就是 人的存在,但这种自由只是个人的“自由选 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在存在主义教育家看来,道德教育的基 础应该是让享有充分自由的学生有权自己选 择道德标准,并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不 是去接受一些永恒的道德原则。
教育方法: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苏格拉底法
课程设置
反对永恒不变
师生关系
“对话”(dialogue)
个别化教育 创造性活动

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笔记第六章存在主义

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笔记第六章存在主义

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笔记第六章存在主义读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笔记第六章:存在主义2010-01-31 05:39第六章: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19世纪和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

这派哲学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因为其始终关怀人的生存,也是要人真诚而勇敢的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的思潮在任何时代对人的生活都有启发性。

因为人类无论怎样都要面对自我。

存在主义的几个代表人物是:克尔凯戈尔、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

严格地说,存在主义影响最大的三个人物应该是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和萨特。

一、克尔凯戈尔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应该可以追溯到克尔凯戈尔。

克尔凯戈尔(1813-1855)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黑格尔主义住在欧洲的时代。

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支配下的个体的感性生活是根本不存在的。

黑格尔的哲学结合宗教统治窒息整个欧洲人的生活。

所以克尔凯戈尔的哲学就是要用感性的个人去对抗那个强大的无人身的理性。

存在这两个字只有人才有资格使用。

因为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

人的这个存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可以自由选择的。

人的这种特殊的存在就是人可以选择,选择很多可能。

而在黑格尔的理性里面一切都是被理性规定了。

克尔凯戈尔主要是把人的这种存在看成一种动词,这种存在主要体现就是选择。

人无论怎样都无法逃避选择。

他做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好像一个酒醉的农妇驾着马车回家,表面上是农妇驾马车,事实上是老马拖着农夫回家。

人的一生就犹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之中,只有当一个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够决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

克尔凯戈尔一生就是不断地用自己的文学性的文字来描述人的这种选择,人如何作出选择。

很多都赋予心理学色彩。

克尔凯戈尔描述人的三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合不能够有自我。

这种绝望是一种真正的内心体验,而不是什么外在目标没有实现的绝望。

不知道有自我,是指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奋斗了很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有追求代表有欲望,有欲望则代表一个人愿意激发内在潜能,朝着目标奋斗。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末法国思想家马塞尔·德莱塞在《个人主义》一书中介绍的一种人类学教育思想,它在20世纪的人文学术的发展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应用。

该教育思想重视一个人的唯一性与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真实地认识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个体主体为前提,为个体各级维护和发展权利。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关注学习者本身,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发发掘自身的潜能,这就改变了传统教育依赖外部现实去对学习者进行改造的观念。

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发展的,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及引导学习者的发展规律,主动地倾听、引导与帮助学生思想上的成长,不断激发学生思考为王、学会学习的意识,让学习者能有条件地体验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与学科、学习形式与事物本真的认知。

存在主义教育还提出教育要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个性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教育有特定的目标。

它还主张把事物的真实性与学习的抽象性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的学习事物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正在发生的事件,把因果、形式与精神相结合,从而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认识。

存在主义教育着重强调教育和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基于个性的支持,调整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大量人文主义和社会学的问题,连接个人与社会。

它认为社会及历史并不影响个人生活,而个人则在社会及历史发展中得到发展。

它还指出,人的真实存在始于人的自觉行为,正是这种自觉行为形成的内在关系组成了人的实际存在状态。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了以个体主体化为前提的新教育观,它鼓励在教育中尊重个人独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建立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质量,同时也倡导跨学科教育方式,连接个人与社会。

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教育

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教育

名词解释存在主义教育
嘿,咱来说说存在主义教育哈!存在主义教育,这可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东西哦。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大大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好像有着无尽的可能性,你得自己去摸索、去选择,这就有点像存在主义教育啦!它强调的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

就好比说,你选择走哪条路去上学,是走热闹的大街,还是安静的小巷,这得你自己决定,没人能替你做主,对吧?这就是存在主义教育所说的个人的自主性。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老师不再是那个一味灌输知识的人,而是像个引路人,引导你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比如说,老师可能会问你:“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而不是直接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变得很重要哦!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就好像你们一起讨论一部喜欢的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呢!
存在主义教育还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呢!不是只有知识才重要,你的感受、你的情绪同样重要。

比如说,你在学校里经历了一次失败,这时候老师不会只关注你的成绩,而是会关心你的心情,鼓励你重新站起来。

那它到底好不好呢?这可不好说呀!它确实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加独立自主,可要是完全没有引导,是不是也容易让人迷茫呢?
总之,存在主义教育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
己的路,勇敢地走下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但
也得靠我们自己去努力追寻呀!你觉得呢?。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相一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一战前的欧洲,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英国教育家尼尔1926年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等,但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重大影响却是在二战之后。

存在主义哲学本身包涵着一种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存在主义从根本上反对教育,尤其仇视、否定现存的学校教育。

他们坚持,如果学校不能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就应当将之废除。

这种观点与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观。

只有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理解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存、人的生存意识、自我实现为目的和内容的。

第一,以自我意识的培养为目的。

存在主义坚决拒绝以社会标准要求学生,也反对把个人自由建筑在"思想的正确性"、智力训练或职业训练上。

存在主义关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包括生存意识(生的意识与死的意识)、自我独特的意识、孤独的恐惧意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承诺的意识等等。

个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自我意志,对于自我本质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

因而,存在主义以发展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教育的唯一根本目的。

存在主义一切关于教育的主张都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

第二,教育即道德教育。

以往的教育虽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甚至把它摆在首位统帅整个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过程都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

存在主义却有完全不同的主张,它认为学校必须完全修正它对知识的看法,不再以教材为本身固有的目的,而要把知识视为培养自我的手段。

以往的德育是贯彻在知识教育中,而存在主义则取消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知识变成了道德教育的材料,整个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第三,教育内容-——死亡、自由与责任。

存在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生存与自我选择展开的。

存在主义是探究生的意义的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 说到存在主义教育学,我就想起那天跟老师聊天时的场景。

老师说:"教育不是往空瓶子里倒水,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这句话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2. 存在主义教育学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理论,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你想啊,世界上哪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节奏。

3. 这个理论特别强调"自我选择",就像我们选择午饭吃什么一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产品,而是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4. 我特别喜欢存在主义教育学对"自由"的理解。

它说啊,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在明白后果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就像我们知道熬夜会困,但还是选择熬夜打游戏,这个选择的后果得我们自己承担。

5. 存在主义教育学还特别重视"主体性",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老师就像是一个园丁,不是把小树苗往固定的形状修剪,而是为它们创造适合生长的环境,让它们自由生长。

6. 说到教学方法,存在主义教育学可有意思了。

它不赞成填鸭式教育,而是提倡对话式教学。

就像两个人聊天一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真诚的交流。

我记得有次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什么是幸福",那场景简直比辩论赛还热闹!7. 这个理论还特别强调"情感体验"。

它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感情投入。

就像我们学历史,不能光记住年份和事件,还要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

8. 存在主义教育学对"焦虑"的看法也很特别。

它说啊,适度的焦虑其实是好事,就像运动前的紧张感一样,能让我们更投入。

但要是焦虑太过了,就像被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那就得想办法调节了。

9. 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

第六讲存在主义

第六讲存在主义





2.伦理阶段 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 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 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这一阶段的特色是向内要求自己,把过去、现在、未来连 贯起来,如此一来,生命就完整了。例如,对于自己的承 诺要兑现。 伦理阶段并不是终点,仍然要继续往上提升。 事实上,一个人在道德上不曾有过过失,并不尽然表示他 的道德水平真的优于其他人,有可能只是因为他不曾受过 真正的诱惑和试探。所以,处在伦理阶段的人要时刻反省、 小心翼翼。
和“目的”。哲学体系和世界观只是一些虚构,为的是给
我们的生存以安定感。但是,人却有一种特别的遗忘能力:
我们赋予世界的结构逐渐地被理解为世界自身的结构,一
种上帝创造的秩序。

当我们意识到生存是无法用像目标、统一性、目
的和真理等概念来诠释的时候,我们就被价值虚 无感所击中。因为这些负载价值的范畴是我们自 己赋予世界的。当我们抛弃它们的时候,世界就 显得毫无价值和意义。
2.不愿意有自我 当一个人发现自我以后, 接下来必须问“愿不愿意 有自我?”有些人发现自 我以后,却不愿意有自我, 因为要独自面对自己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有了的自我,就意味着人 必须开始自己负责,而为 自己负责的压力是非常沉 重的。


庄子说:“泉涸,鱼 相与处于陆,相呴 (xǔ)以湿,相濡以 沫,不如相忘于江 湖。”

3.宗教阶段 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 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两难的抉择,或遇上道德困 境,这个时候就必须“依他”。本质上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宗教里面的“依他”也是一种真
诚的表现。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存在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从60年代起开始走向衰落。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存在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各国中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

存在主义与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物以及一切异己力量的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尊严和个性,成为存在主义者追问的中心问题。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进步的同时,道德价值观严重危机。

教育不是为了发展人自身,它不过是把人当作机器加以寻来。

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抨击传统教育简单化、划一化和工具化,极力主张个人价值,弘扬个性,重视主体自由。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

窥探其发展轴线,不难发现,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空前繁荣,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家园带来了无尽困惑。

人在异化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精神家园更是乏人问津,存在主义正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迭起时代的产儿。

“人”的问题日甚一日凸显出来,而存在主义以其人文关怀强调重视研究和解决“人”、“主体”、“生存”的问题,俨然一剂良药,回应了当时社会中人类自我反省的强烈呼声,也助其成为20 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让—保罗·萨特以及奥地利的马丁·布贝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个方面是对其他个人的体验。这是复 杂社会关系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是以主 观的方式来体验别人的。
• 第三个方面是自我的世界。个人意识到自 己乃是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主观的 存在。____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焦虑的 心境。
• 所谓焦虑,指的是个人为了使自己同别人 区别开来,突出自己而表现出的一种内心 状态。
• 在讲演中,特劳特纳主张,(1)存在主义 和现象学都是关心特定的、存在的个人;
• (2)现象学是研究教育的合适的方法,因 为教育是和这个现实的生活世界有关的。 由于现象学对于教育现象的描述将把教育 看作是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事,所以它能 使教育者始终盯住真实的生活情景,而不 是充满统计数字的书籍。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
• 一、存在先于本质 •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
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 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 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 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 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 萨特早年曾赴德国学习,并师从海德格尔 学习存在主义哲学。他于1943年出版的 《存在与虚无》系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是存在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 萨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认为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三、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的 传播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 二战结束以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不仅迅 速传播到了美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而且其影响也扩大到了文学、艺术、教育、 社会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
•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看,20世纪以 来西方流行的主要教育哲学都忽视了人的 存在问题。
• 他们都把人置于次要地位,使人役于物。
• 比如:
• 进步主义重视儿童的生长和儿童的活动, 然而它更重视科学方法,对于人的活动往 往是从科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上来加以强 调;
• 要素主义注重的是文化要素;
• 永恒主义看到的是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价值;
• 改造主义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国家目的的工 具。
• 存在主教育哲学义认为,教育不仅要关 心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更要注意如何 使人存在于工业社会。在目前的工业社会 中,人只不过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一个零 部件,个体的真实存在被破坏了。现在应 该强调用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来抵消 工业社会中的机械化和非人格化现象。
第 6 章 存 在 主 义 教育哲学
•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 的一个重要派别,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 思潮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西方社会进入 20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也是 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 义哲学思潮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结合。
• 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形成于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于法国, 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对20世纪很多国 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存在主义教育哲 学的研究主要注重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本身 的认识和理解。在方法上往往简单地从存 在主义哲学的主张中引申其教育涵义。
•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 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 列重要的著述。
• 在美国教育哲学学会1964年的年会上,特 劳特纳进行了题为《存在主义、现象学和 教育哲学》的具有“宣言”性质的演讲。
• (3)个人与神的交往。只有在这第三种交 往中,才能真正实现自为的存在,这中间 需要的是信仰。
二、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法国就迅速地 被德国法西斯的军队占领,这使法国的知 识分子深感失望、痛苦,心情沮丧,这为 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 塞尔、加缪、梅洛-庞蒂等人。其中萨特 的影响最大。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 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 然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 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必须在具有任何 内容之前就已经明确他的存在。在海德格 尔看来,只有个人才是这种存在物。
海德格尔认为,个人的存在 由三个存在的方面组成。
• 第一个方面是个人对周围环境世界的体验。
• 焦虑显示了人类情景的三个特征:
• 第一,我是自由的,不同于受人摆布的物。
• 第二,我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这个世 界上的,我不能选择父母、老师和出生年 代
• 第三,大部分时间我活得像别人一样,没 有做我独自能作的事,因而被标准化和非 个人化了。
2.雅斯贝尔斯
• 同海德格尔一样,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个人 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个 人的存在,其他一切事物就不可能成为真 实的存在。所以哲学研究应该关注个人存 在的问题。
•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个人获得存在的途径 是阐明存在、实现存在。阐明存在需要借 助于交往。这种交往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 与每一个方面的交往都能体验到一种特定 的存在形式。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三种交往分别是:
• (1)个人与世界的交往。这是认识和征服, 个人体验到的是客观的存在,它需要自然 科学。
• (2)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需 要仁爱,体验到的是自我的存在,这需要 哲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一、存在主义在德国的产生: •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其标志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 版的《存在与时间》一书。 • 存在主义之所以出现在德国,德国当时的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 ____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付出了惨重的 代价。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战争也使德 国的工农业生产收到了沉重打击,国内笼 罩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人们感到生存受 到威胁,尊严遭到破坏。
• 尽管一些存在主义者都对教育问题发表过 自己的见解,也有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著 作,(如犹太哲学家布贝尔1923年的《我与 你》、1939年的《品格教育》,雅斯贝尔 斯1946年的《大学的观念》,等都是存在 主义教育的方面的著作),但是存在主义哲学 思潮影响到教育哲学则主要是20世纪50年 代以后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