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病因病机
小结: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外因以湿为主,内因以脾虚为关键。 然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两者之间以脾为主要矛 盾。脾虚与湿之间也往往互为影响。
☻病变脏腑:病位在脾、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肾有关。但 重点在脾,大小肠的功能都是在脾的主宰下进行的;内伤诸因, 只有影响到脾的运化,才可能致泻。故张景岳有“泄泻之本,无 不由于脾胃”之说。
9
Hale Waihona Puke 概述☻清·王清任倡言久泻而百方不效者总因瘀血过多。
范围:
西医学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以及胃、肝、胆、胰等多种消化系疾病引 起的泄泻,均可参考本篇辨治。
10
二、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寒湿 水 湿热 脾 清 反 合 并 情志所伤 肝郁乘脾 虚 浊 为 污 入 泄 思虑伤脾 湿 不 湿 而 大 泻 饮食不节 食积 盛 分 谷 下 肠 湿浊(寒、热) 反 劳倦体虚 脾虚 为 肾虚 滞
3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根据不同性状的粪便和泄泻程度,提出骛泄、飧泄、濡泄、 洞泄、注下等名称。 ☻全面阐述各种泄泻的病因病机,明确指出风、寒、热、湿以 及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均与泄泻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脏腑 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泄”;
14
四、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根据病程、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分清虚实。 ☻实证分清湿(寒、热)、食、气。 ☻虚证辨别脾与肾(气虚、阳虚)。
问诊要点:大便次数和性状、腹痛、伴随症状、发病
与病程。
15
辨证论治
2、辨证要点 ☻辨久暴缓急 ☻辨泻下之物 ☻辨腹痛情况 3、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血清电解质;B超、 BE、肠镜;必要时甲状腺功能。
泄 泻
1
一、概述
定义:
大便稀薄,甚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并多有排便次数增多。 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漏泄之意,是指大便溏薄,时作时 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是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 势较急。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病名:
《内经》称为“泄”,汉唐多与痢疾同归于“下利”之中, 宋代以后渐以“泄泻”统称。
6
概述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从三因学说的角度,较全面地分 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进一步明确指出,除外邪致泄外,情志失 调、饮食生冷、劳逸所伤皆是泄泻的病源。 金元时期: ☻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各种泄泻,皆离不开湿。
☻朱丹溪提出痰积为泻之说,又提出“故凡泄泻之药,多用淡 渗之剂利之。”(《平治荟萃》)
20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 明显增加+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渗湿,益气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虚不固 主症:五更泄+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2
概述
病证分类:
历代对本病多有阐发,故有多种不同的病证名称和分类方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以发病脏腑分类与定名:胃泄、脾泄、大肠泄、肾泄等。 ☻以泄泻的症状分类与定名:如泻下完谷不化谓“飧泄”;溏 垢污浊谓“溏泄”;澄澈清冷谓“鹜泄”;所下多水谓“濡泄”; 久泻不禁谓“滑泄”。 ☻以发病的病因分类与定名:食泄、暑泄、酒泄、气泄、疫泄 等。
18
辨证论治
湿热内壅 主症:痛泻交作,泻下急迫,大便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 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19
辨证论治
食滞肠胃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并夹有完谷+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通因通用。 方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 肝气犯胃 主症:腹痛而泻,攻窜作痛+气滞证。 治法:抑肝宁神,健脾扶土。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出入。
5
概述
☻在治法上,针对腑实热结,逼津下趋而利清水之证,提出三 承气汤“通因通用”泻下止利之法;对于正气虚弱、寒热错杂、 中焦升降失调而致下利者,选用诸泻心汤及乌梅丸等辛开苦降、 温清并用,开拓了泄泻的辨证治疗。 宋代:
☻许叔微《普及本事方》中对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者,以 冷痼积滞立论,选用大黄、巴豆、附子等温下为治。
12
病因病机
☻病理因素:湿(外湿、内湿)。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急性暴泻多因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 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或在脾虚的基础上,肝郁乘 脾,或肾阳虚而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
13
三、类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大便性状、腹痛伴随症状、里急后重。 2、泄泻与霍乱 呕吐与否、大便性状、病势预后
8
概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且精辟地分析了每 种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理论根据。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详述肾泄。“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 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煖,所以尾闾 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盖肾为胃关……今肾阳衰,则阴寒甚, 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治疗上用八味丸去丹皮, 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以山药糊丸。
16
辨证论治
4、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为总的治则。具体注意: ☻暴用分利,久宜升提 ☻注重邪滞,涩不漫投 ☻久泻多变,燮理寒热 ☻湿盛土虚,善用风药 ☻温燥分利,勿忘脾阴
17
辨证论治
5、分型论治 寒湿困脾 主症: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 脉濡缓。可兼风寒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胃苓汤。
7
概述
明清: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对多种因素引起泄泻的临床表现作 了恰当描述。 “泻黄腹痛者,湿也;泻白腹痛者,寒也;痛一阵 泻一阵,泻后涩滞者,火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食也; 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肝气也……”堪作临床辨证的要点。 ☻明·张景岳提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论断。在治疗 上指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4
概述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呕吐 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饮 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 chen满闭塞,下为飧泄。”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下利的条目达百余处,载方近 40首,详述了下利的病机及治法规律。 ☻对泄泻概括为实热、虚寒、寒热错杂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