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课文赏析
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美感赏析
小姑娘 , 她要用为人 民服务 的精 神来帮 助过路人 。正 当
“ 们 ” 老 人 给 屋 顶 加 草 、 排 水 沟 时 , 群 活 泼 可 爱 我 和 挖 一
的哈尼小姑娘 出现 了, 我们 ” “ 以为走 在前列 的 “ 红润 的 脸, 弯弯修长的眉毛 , 一对 晶莹 的大 眼睛” 的姑 娘就是梨
意 , 家独出心裁 , 作 不落窠 臼, 这一 主题 以新 的角 度 、 把 深度展现在读者 面前 。首先 , 家把“ 作 雷锋 精神” 为一 作
种 不 问 断 地 发扬 和传 递 的 过 程 加 以 展 示 。再 者 , 家 善 作 于 把 “ 锋 精神 ” 雷 同生 活 中美 好 的 现 象 , 好 的 心 灵 融 为 美
花 。标 题 给 人 以 美 感 , 味 隽 永 , 到 一 石 三 鸟 的 神 奇 意 达 效果 。 二 、 念 跌 宕 的 情 节 美 悬 小 说 围绕 “ ” 老 余 夜 宿 的 小 茅 屋 的 主 人 是 谁 的 我 和
在那香气 四溢的梨花林 里漫步 , 还看见 一个身穿 花衫的
来 温 暖 和 舒 适 。果 然 , 眼前 出 现 了小 茅 屋 , “ 中恍 惚 而 梦
、
意 昧 深 长 的 标 题 美
小说标题 中的“ 驿路” 是指“ 不着村后 不挨寨 ” , 前 的
小 路 。“ 花 ” 仅 是 自然 界 盛 开 的 洁 白 的 梨 花 , 是 哈 梨 不 更
尼族小姑 娘 的梨 花 , 征 着世 代 相 传 的雷 锋 精神 的梨 象
花 姑 娘 , 赶 紧 摇 手 : 不 要 谢 我 们 ” 第 三 次 悬 念 出 现 她 “ , 了 。最 后 通 过 小 姑 娘 的 介 绍 , 出 解 放 军 建 造 小 茅 屋 , 引 梨 花 姑 娘 照 顾 小 茅屋 的 情 节 。文 章 就 这 样 围绕 “ 是 主 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驿路梨花》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
《驿路梨花》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驿路梨花》是明代文学家李时中的一篇散文名篇。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雪夜行驶经过一个山道和一个驿站,看到一株孤零芳香的梨花树,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哲理。
通过《驿路梨花》,我们能够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品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孤独和寂寞的美。
文中的梨花不是繁花似锦,而是一株孤零雪中的梨花,它从凛冽的北风中吐露出清香,独立于世俗的纷扰之外。
这种自我安慰的孤独与寂寞使人感到一种内心的静谧和宁静,这种美是独特的,是不同于喧嚣繁忙的现代城市生活的。
作品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主人公感叹:“梨花上,任君采摘,采摘时奈何?……人生百年,可得几春?”这种对生命的深思和自省,使人们在欣赏梨花之外,也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作品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梨花与驿站的纷扰对立呈现,使人们更能意识到生活的确是矛盾而复杂的。
作品以梨花为媒介,深刻诠释了禅宗的思想和境界。
作者以梨花树为主线,让主人公在其中享受到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安慰。
作者通过描写梨花的洁白和清香,展示了一种禅境般的美感和平静。
这种美感和平静超越了物质和现实的束缚,使人们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驿路梨花》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通过对驿站马夫的描写,作者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生活的艰辛。
而在作品结尾,主人公被一位女子赠予的梨枝所打动,也暗含了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和对社会温暖的嘱托。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驿路梨花》通过对梨花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和审美境界。
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短暂和华美,同时也呼唤人间真情和社会温暖。
这种哲思和感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们生活中永恒的精神财富。
《驿路梨花》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
《驿路梨花》能够让我们知道什么
《驿路梨花》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杨维桢所著的一篇散文,全文描写了驿路上的梨花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生命的独特领悟。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赞美自然之美
《驿路梨花》的作者是一位具有高度情感的文学家,他对自然之美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梨花的描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美的瑰丽和壮美。
梨花“皎若雪,妍如霞”,“俯乘驿马,对花三啜”,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梨花的美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他对自然之美深刻的感受,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珍视自然之美。
二、感受生命之美
在《驿路梨花》中,作者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梨花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美。
他说:“梨花便是飞舞的雪花,而雪花却成了飘动的梨花”。
这句话中,作者表达了生命之美的独特感悟,生命就像飘动的梨花,无论面对任何困境,我们都应该像梨花一样,坚强地迎接生命的风雨。
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韧的精神,在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三、让心灵归于宁静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描写,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宁静和平静。
在《驿路梨花》中,作者用简洁明了、生动感人的笔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这种感受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愉悦和放松,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总之,通过阅读《驿路梨花》,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得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这对于我们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和情感平衡是极其有益的。
最新《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驿路梨花》课文讲
解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这是一篇具有重要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过去曾经入选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标实验教材没有选用,这次重新选入。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作者长期生活在云南,有感于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以小茅屋为中心,讲述了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从整体上看,本文是按照“我们”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是顺叙,在顺叙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倒叙。
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篇幅虽短,却有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妙。
这篇课文比较长,正好可以让学生用来练习略读。
比如,可以限定时间,让学生5分钟之内读完全文。
读完之后,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一,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体会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
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按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复述。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加深对记叙顺序的了解。
仅供学习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驿路梨花初二》课文分析与理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驿路梨花初二》课文分析与理解课文分析与理解《驿路梨花初二》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是一篇诗歌形式的文章,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
这篇课文以写春天中驿路两旁的梨花,藉以反映生命的短暂和花开花落的变化。
关于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呢?一、总体概括《驿路梨花初二》共六句,每句四个字,全文24个字,整篇课文在格式上具有诗歌的特点,而且每个字都带有深刻的含义。
二、梨花与春天全篇的主题是春天。
开篇一句“白露未晞”的出现,区别于大多数以“春”为首的诗歌,探究到了春天的大气状。
第二句“骚人携手乘香去”,诗中常见的“骚人”这个形象,反映出春天中文人的怀旧情感。
及时这第二句与春天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骚人乘香"表达的是一种向往,而这种向往也可以代表人们对春天的向往。
春天作为人们喜欢的东西之一,它给百姓带来希望和安慰。
在第三句“及时雨自古常翠微”,与前两句有所不同,它没有寄托出春天的想象和向往,而更多的是讲述春天的实际。
这一句铺垫着后面“梨花带雨”,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春天的雨。
第四句是篇诗的中心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缺失感的直白写照。
在这句话里,作者用“落木萧萧”来形容春天慢慢地被夏天所替代的声音,表达出了春天短促而即将结束的悲伤和无奈;而“无边”则表现出死亡的力量和悲凉,相当于在说春天即将结束,春天的美好将荏苒而逝。
第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对春天不可挽回地逝去的感叹。
这一句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情感,比如死别和又会见,而这次离别的就是春天。
第六句"万象更新复红稀"借用过去的一些样子,以此来表达对未来的一种预期。
在这首诗歌的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期待新的万象更新,期待着更美好的明天。
三、课文中的暗示通过分析《驿路梨花初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中对春天的表述,暗示了人类的生命和其短暂性。
春天,最为美好的季节之一,是人类向往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驿路梨花赏析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赏析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李逵在旅途中遇到了花魁梨花,两人展开了一段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梨花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梨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聪明、机智,能够吸引李逵的注意力。
同时,她也有着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被人轻视。
这些特点使得她成为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角色之一。
梨花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的阶层差异。
作为一名花魁,她虽然受到了尊重和崇拜,但也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她的聪明和机智让她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同时也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形象充满了魅力和个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阶层差异和女性的地位问题。
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欣赏的文学形象。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游玩时看到的美丽梨花的故事。
知识点:1. 描述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女老师的描写,呈现出她善良、热心、有活力的形象。
2. 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丽的梨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 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介绍了女老师带领学生在寒假里到梨花园游玩的情节,通过交替叙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故事中展现了女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疼爱,也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
故事开始时,梨花还在蓓蕾中,像是“一簇簇凝固了的白露珠”。
女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驿路上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白花。
学生们纷纷感叹:“真漂亮!”老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梨花吗?孩子们纷纷摇头,于是女老师带领他们来到了一片梨花园。
在梨花园里,学生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梨花呀!”女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相互映衬,整个园子都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世界。
女老师趁着孩子们玩耍的间隙,找到一棵巨大的梨花树,她轻轻地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放在了口袋里,准备带回学校。
她希望通过这朵梨花来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故事最后,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离开了梨花园,他们一路欢唱着回到了学校。
女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次美丽的经历,并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通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梨花的美丽,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
同时,课文也通过女老师的关心和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
【续写】女老师回到学校后,将那朵梨花放在花瓶里,摆放在讲台上。
一阵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教室里,让整个空气都变得清新宜人。
学生们抬头望着那朵盛开的梨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梨花的美丽和鲜艳仿佛勾勒出了春天的图景,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驿路梨花》赏析
这个小攀麗是 如 何 被 解放 军 建造 的 及这些 小 姑 娘 ,
和铍 梨花 姑娘悉心 照 顾 前 小 茅屋 。 整个小 说 围绕 “ 谁 是
主人” 这个话题迸 行讲述 , 之 后引 ■ 出 解 放军建设 小 茅 屋
情 景 白 t
。
小 说 中 出 现 两 个 插 叙 作 者 是通iT‘ 设置悬 ,
之 后 老 人跟 我 们 说这 个茅 屋基方便 人 们 打猎 又 饥 饿 又
疲惫 的 时候住 的《
接 下 来 又 抛 出 了 一 个 悬 念■ 老 人 提 ,
著 到 这个 s
屋的 主 人 是 一 个 哈 尼 小 姑 娘 , 名 叫 “ 梨 花 ” ,
她 非 常 毐欢 帮助 别 人
之
后
在“
《驿 路 梨 花》 很好 地 表达了 作 者 的 思 想 情 感 。 “ 三
中
全会
”
的
召
开 ,
让作考着到 了
新肘 代 的希望
,
同 財 也 看
.
到 了 人 与 人之 间友好 相 处 的 未来 , 以 这篇 小 说歌颂 了 雷
锋精 神 。
小说主要 围 绕 “ 我 ” 和 夜宿 在小 茅 屋 的 老 余 而 麗
的场犛 时
,
写她 们
从 树 林中“ PT
出来 ,
个 一
“
闪”
字充 分
表现小 姑娘朝 气莲 勃 、 活 蹦 乱 跳 的 样子 。 而文 中 “ 驿 路
梨 花处 处开” 的 描述 仅与 不 ,. 小 说题 目 呼应 , 也是 提挈 全
文 的 一笔 达到了 深 化 主 截 的甘的 。 ,
五 、 结语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驿路梨花一、章节划分《驿路梨花》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作者和老余在赶赴太阳寨的路上,意外发现了一间小屋的情景。
这部分通过描绘梨树林的美景,烘托出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借宿,并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守山护林的老人。
这部分通过描写小屋的简陋和两位旅人的饥饿疲劳,突显了小屋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屋主人的好奇心。
3. 第三部分(第13-2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遇到了瑶族老人,他告诉我们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姑娘。
这部分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揭示了小屋主人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4. 第四部分(第27-3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次日早上遇到了梨花的妹妹,她给我们讲述了小屋的来历。
这部分通过梨花妹妹的叙述,进一步揭示了小屋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梨花姐妹的善良和无私。
5. 第五部分(第37-39自然段):作者望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部分以作者的抒情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使得整篇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同时,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通过五个部分的划分,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二、文章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赏析: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驿路梨花》以雷锋精神为主题,通过讲述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和她的妹妹以及瑶族老人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这种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广泛影响,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驿路梨花课文主旨
驿路梨花课文主旨一、主旨内容。
1. 表现雷锋精神的传承。
- 文中的“我”和老余在深山里赶路,正为无处投宿而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
这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物。
建造小茅屋的解放军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离开时为过路人着想,建造了小茅屋。
- 梨花姑娘受到解放军的影响,经常照料小茅屋。
她也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尽管她的生活可能并不轻松,但她依然热心地维护着小茅屋,为路人提供方便。
- 瑶族老人、“我们”这些后来者,在受到小茅屋的帮助后,也都积极地参与到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中来。
这种行为的传递,体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传承,就像接力棒一样,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爱心和帮助。
2. 对人性美的歌颂。
- 从解放军、梨花姑娘到瑶族老人、“我们”,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份背景,但他们都有着善良的内心。
在小茅屋这个特殊的场景中,大家的善良汇聚在一起。
- 这种人性美跨越了民族、年龄等界限。
无论是年轻的梨花姑娘,还是年老的瑶族老人,他们的行为都体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那就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这种人性美如同梨花一样纯洁、美好,盛开在驿路之上,也盛开在人们的心中。
3. 反映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 故事中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解放军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民族,梨花姑娘是哈尼族,瑶族老人是瑶族。
他们在小茅屋这个纽带的联系下,共同谱写了一曲互帮互助的和谐乐章。
-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人们因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团结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人而共同努力。
小茅屋成为了民族团结友爱的见证,也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美好景象。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与阅读赏析
悬念三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是他(瑶族老人)? 初误会
是她(哈尼小姑娘)? 再误会
是他们(小屋的建 造和照料者)?
解误会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 达效果:
•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 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 容来谈。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对门山头上有 个叫梨花的小 姑娘,茅屋可 能是她的!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 营造了美的意境。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 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 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 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 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直接写人:“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间接写人: 梨花和解放军
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直接写的人有力的衬托了间接写的人。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彭荆风
《驿路梨花》优秀语文课件和阅读 赏析
赏环境
• 文章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作 用是什么?
驿路梨花情节赏析
驿路梨花情节赏析《驿路梨花情节赏析》嘿,你可曾读过《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呀?那真的是太精彩啦!就好像是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而温暖的画卷。
故事一开始,我们就跟着作者在那驿路上行走,就像我们自己也在那山路上摸索一样。
你说这感觉奇妙不奇妙?走着走着,突然出现的小茅屋,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人惊喜呀!那小茅屋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善意。
你想想看,那屋里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这说明了啥?说明之前住过的人都很珍惜这里呀!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还有那哈尼小姑娘,多可爱呀!她就像一朵盛开的梨花,纯洁又美丽。
她给我们讲述了小茅屋的来历,原来呀,这背后还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呢!那些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过路人,修建了这小茅屋,后来又有人不断地来照料它。
这就像是一场爱心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永不停息。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善良的人们,他们不也是这样默默地传递着爱和温暖吗?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再看看那梨花,开得那么灿烂,那么洁白。
它们不就像是那些善良的心灵吗?在这驿路上绽放着光芒。
每次读到关于梨花的描写,我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那梨花的香气都飘进了心里。
故事里的人物虽然都很平凡,但他们的行为却那么伟大。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善举,却让人感动不已。
这就好像我们身边的那些普通人,也许他们做的事情不大,但却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温暖。
哎呀呀,这《驿路梨花》真的是太让人喜欢啦!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善良的力量。
读着读着,你就会觉得心里充满了阳光,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那驿路上的一朵梨花,散发着清香,给人带来希望。
总之,《驿路梨花》就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它的情节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让我们都像故事里的那些人一样,做一个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吧!。
彭荆风驿路梨花赏析
彭荆风驿路梨花赏析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超级美的诗,叫《驿路梨花》,是彭荆风老先生写的。
这首诗啊,简直就像是用文字画出来的一幅春天的水彩画,美得让人挪不开眼!2. 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春天扑面而来的感觉:"驿路梨花白雪飞"。
哇!你们能想象那个画面吗?一条小路上,梨花开得像雪一样白,随风飘舞,好像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的海洋!3. 接着诗人说:"晓风残月下天机"。
这句话简直太有意思了!早晨的风和快要落下去的月亮,好像在偷偷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秘密。
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个画面:月亮姐姐悄悄对着小风弟弟说:"嘘,别告诉别人哦,春天来了!"4. "香雾濛濛拂面归"这句话读起来就像是在唱歌一样。
梨花的香气像雾一样轻轻地飘过来,拂过脸庞。
我觉得,如果把这句诗变成一种味道,一定是清新又甜美的!5. 最后一句"却嫌春色晚凄凄"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叹口气。
诗人觉得春天来得太晚了,有点伤感。
但是你们想啊,如果春天一直都在,那还叫春天吗?反而是因为它来得晚,我们才会更珍惜它呀!6. 这首诗用的是七言绝句的形式,就像是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装满了春天的美好。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7. 彭荆风老先生真是太厉害了,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把春天的美,把人的情感,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站在那条开满梨花的小路上,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8. 你们注意到诗中的对比了吗?白雪般的梨花和深色的驿路,早晨的风和残月,香雾和面庞,还有美丽的春色和诗人略带伤感的心情。
这些对比让整首诗更加立体,更加有味道。
9. 我特别喜欢"香雾濛濛"这个词,它让我想起了妈妈做的蒸糕,软软的,香香的,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梨花的香气,是不是特别形象?10. 这首诗还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门口那条小路。
课文驿路梨花赏析作文
课文驿路梨花赏析作文先来说说这故事的情节吧,那可真是一波三折,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作者带着我们在那山间小路上一路走,一路遇见各种人和事,就跟解谜似的。
一会儿是瑶族老人,一会儿是哈尼小姑娘,每次都以为找到了“梨花主人”,结果又有新的转折,让人的好奇心一直被勾着,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大家共同的善举。
这种情节设置,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把我们的心思耍得团团转,却又让我们乐在其中。
再讲讲这文中的人物,那一个个都是活灵活现,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跟咱们打招呼。
瑶族老人的热情诚恳,哈尼小姑娘们的天真善良,还有“我”和老余的那种好奇与感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没有一个是模糊的脸谱化形象。
感觉作者就像是个超级画师,几笔下去,一个生动的人物就出现在眼前了。
还有那环境描写,简直绝了!山间的美景在作者笔下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洁白的梨花,清幽的山谷,让人心生向往。
这不仅是写景,更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美好、宁静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在这么美的地方,发生这么美的事,那是再自然不过啦。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文章里传递出的那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大家都在默默地为他人付出,不图回报,就像那驿路上的梨花,洁白无瑕,香气四溢。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互助,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就像被阳光照过一样,暖洋洋的。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
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驿路梨花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驿路梨花》课文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作者就是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富有新意的故事,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作品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也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儿的梨花,不仅实指梨花姑娘,而且泛指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梨花姑娘和其他一些人都是哀牢山的梨花,这梨花没有浓艳的色彩,雪白皎洁,散发着盎然的春意,梨花开放时,茂密繁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象征着一种利他的品质和精神,一种淳厚朴实的民风,也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驿路梨花课文赏析《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
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驿路梨花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驿路梨花》课文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
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
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
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
多好的梨花啊!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赏析一、整体把握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了全文。
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
第一个悬念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
第一次误会的消除又引出第二个悬念。
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瑶族老人的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
到此,是小说的第一个层次。
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到引出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的故事,是小说的第二个层次。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
瑶族老人也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
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第二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素养提升本课继续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学习的要求是根据确定的阅读重点,带着问题略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略读目标。
通过略读实践,培养略读能力。
本文是记叙性文本。
根据文体特征,“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就要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
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
略读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以跳过诸如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议论抒情等细节,用较快的速度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扫读一遍,粗知文本大意后,再用2到3分钟时间,略读与阅读重点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如:①文章的标题。
记叙文的标题常常表明记叙的线索、中心事件、主要人物,有时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本文标题,至少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等信息。
②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如本文中的“小茅屋”“主人家”“瑶族老人”“梨花”等。
进行略读训练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
开始训练时,可以把略读速度定为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三、问题探究怎样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作者笔下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断升华。
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
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小姑娘……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这里,作者写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受过帮助的'过路人,心生感激,尽力照料小茅屋。
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艺术特色标题和主题的独特性《驿路梨花》的标题具有美感,隽永悠长,有“一石三鸟”的效果。
“驿路”就是那个“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小路。
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文章,已经很少了。
作者重翻旧主题,表现出作者独出心裁的创作理念。
“梨花”不仅指大自然中的梨花,同时也象征着雷锋精神世代相传,寓意着哈尼族小姑娘。
作者通过对美好生活场景的描述,以及“梨花”等人物的描述,歌颂“雷锋精神”。
人物的精神美《驿路梨花》描述了小茅屋里的人物,特别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一种雷锋精神。
这个已经在崇山深处保留了十年之久的小茅屋里,充分体现了小说人物对其的照料,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小茅屋里的人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品质,更好地阐释了雷锋精神,表现小说人物的心灵美。
虽然在整篇小说中,“梨花”这个主人公没有出现,但是到处都有梨花助人为乐的故事。
文中那些景物的描述,其实也是为了烘托梨花的精神品质。
比如在小说开头:“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作者通过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