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名著阅读(复习策略+考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
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
专题九名著阅读
复习策略
一,了解文章类型。
名著就是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
二,抓住阅读关键。
第一,粗读文章,把握情节。
在阅读名著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基本情节,如开始、发展、高潮、结束。
名著的情节线索往往不是单一的,随着情节的深入,完整的情节会呈现在读者面眼前,因此我们除了把握好基本情节,还要留意作者设置了一些线索。
第二,细读文章,把握形象。
在大致了解名著情节后,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
人物相关的字词句,都是需要我们留意的。
而在围绕着人物展开的情节中,作者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环境描写方法等都是我们阅读的重点,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分析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第三,品味文章,把握意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作者重点描写的事情与人物,细细品读重点语句,分析作者写某事或塑造某个人物是持怎样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作品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借作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三,把握常考重点。
第一,常考题型之情节分析。
1.概括选文讲了什么事情。
2.某个句子或情节有什么作用?
3.读完选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解决技巧:
1.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粗读选文,了解故事的“六要素”。
2.句子或情节的作用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名著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为后文的某情节做铺垫;第二,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3.问感受或收获的题目,我们需要结合原文内容作答,同时还要清楚该作品的中心思想,感受不宜偏离中心思想。
第二,常见题型之角色分析。
1.你觉得某个角色是怎样的人?
2.某个角色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
3.角色的行为反映出他怎样的特点?
解决技巧:
1.回答这类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原文中的具体情节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
2.角色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体现角色的某种特点,二是顺应情节的发展。
3.回答这类问题,我们需要先回到原文,找到角色的行为,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常考题型之知识积累。
1.选文出自哪本名著,作者是哪个朝代或哪个国家的人?
解决技巧:
1.这类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需要我们阅读统编教材推荐的名著,并对其他重要名著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梳理
《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鲁迅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
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所写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恶嘴脸,并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作品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填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主要内容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地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对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