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弯曲的变分原理及有限元素法

薄板弯曲的变分原理及有限元素法
薄板弯曲的变分原理及有限元素法

第三章 薄板弯曲的变分原理及有限元素法

3.1 基本问题

基本认识:板作为承力的结构元件,主要通过弯曲起作用。如果垂直于板面的挠度与板的厚度相

比很小的话1<

w

,则由弯曲而引起的板中面的拉伸作用就可以忽略不及,这是所谓的小挠度问题,一般认为4.0

以下。 反之,H

w

越大,弯曲引起的中面拉伸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不能忽略不计,导致所谓大挠度

问题。

除板的弯曲变形之外,还伴随有剪切变形,剪切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剪切模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厚度/跨度(l H )之比,即横向剪切随l H 的增大而增大。通常把不考虑剪切作用(横向剪应变无穷大)的板理论叫做薄板理论,把考虑剪切作用的板理论叫做厚板理论。本章仅考虑小挠度薄板问题。

基本假设:取板的中面为xy 平面,取z 轴与y x ,轴垂直,设板的厚度为h ,可以是()y x ,的函数。 ① 变形假设:变形前垂直于中面的直线段在变形后没有伸缩,并且继续垂直变形后的中面。

由此得: ② 内力假设:板内应力的6个分量的大小不是同一量级,一般xy y x τσσ,,最大,yz xz ττ,约小

一个量级,而z σ又小一个量级;在静力学分析中,0=z σ。 控制方程(内力平衡方程及物理方程)

① 由弹性力学方法,对于均质材料构成的薄板,应力分量yz xz xy y x τττσσ,,,,可用5个内力

()()()()()y x Q y x Q y x M y x M y x M y x xy y x ,,,,,,,,,表示,即:

x x zM h 312=

σ y y zM h 312=σ xy xy

zM h 3

12=τ (矩定义为单位宽度上的矩) Note :上述的弯距及剪力代表单位宽度上的,而不是整个板侧面的。 ② 用内力表示的平衡方程:

0=+??+??p y

Q x Q y

x ()y x p p ,= 分布的横向载荷 在薄板理论中,内力y x Q Q ,不产生应变,因而也不做功,可在以后的分析中不计算它们,在上式中消去y x Q Q , 即得:

③ 几何关系: ④ 物理关系:(各向同性体)

点应力应变关系:??

???????????????????

?--=??

?

??

?????xy y x xy y x v v v v E εεετσσ2100010112

内力与应变关系:

注意: ()v E G +=12 ()

2

3

112v Eh D -=

⑤ 单位面积上的应变能及余应变能(密度)

应变能密度(曲率作为自变量)变分:

[]xy xy y y x x k M k M k M U δδδδ2++= ??

?

??????=

x w x k x (单位长度上转角的变化) ∴ x x k U

M ??=

y y k U M ??= xy

xy k U M ??=21(这也是一种物理关系) 代入关于内力矩的物理关系,有:

注意:上式中都是关于曲率的二次项,而且从物理上对于任意的曲率U >0,故U 称为正定的二次齐次函数。

余应变能密度:(可看作是内力矩的函数) 当板的变形由一种状态变到相邻的另一种状态时, V 的变分为: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把内力表示成变形的函数,从而构造和研究关于变形的泛函;在这里,我们把体系中的两类量都看成独立可变的,故有上式V δ,(上式中由于V 的表达式,变分的结果又可只认为只有内力矩变化)。这是一种认识观点,对于后面理解广义变分原理有利的。当然,还应当注意这两类变量之间存在着物理关系的约束。 由V δ的表达式可知: x x M V

k ??=

y y M V k ??= xy

xy M V k ??=2(研究其中一项时,让其它两项的变分为0) 代入内力矩关系,可知V 是xy y x M M M ,,的正定二次齐次函数。 ⑥ 用挠度表示的平衡关系:

把内力矩的物理关系及曲率的几何关系代入原平衡方程,即得:

p w D p y w y x w x w D =??

=???

? ????+???+??444224442 (双调和方程)

坐标旋转引起的变换

在研究板问题时,经常用到不同坐标系表示的包括法向导数等,因此在不同坐标系下,板弯

曲的基本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计算。 取两个不同的坐标系,如右图 ① 坐标变换关系: ② 函数的方向导数:

对于一个函数()()()[]ηξηξ,,,,y x F y x F = 由求导的链式规则:

同理:θθθθη22222

222

2cos sin cos 2sin y

F y x F x F F ??+???-??=?? ③ 只要将F 换成w 即得曲率在不同坐标系下的转轴公式。 ④ 弯、扭矩的转轴规律

应注意到y xy x M M M ,,是单位宽度上的矩,推导时要依据平衡关系。 由此得:

剪力的转轴规律符合矢量投影规律,即: 典型的边界条件 (如右图)

Ω:板在xy 平面上所占区域;

c :板的边界; n :边界外法线;

s :边界切线方向;s n ,符合右手定则

典型边界条件有三种:

① 固支边:如在1c 上,w w =,

n n

w

ψ=?? 这里,n w ψ,

为1c 上已知的关于弧长s 的函数。

② 简支边:如在2c 的部分边界上简支,则有:

n M w ,为2c 上已知的关于弧长的函数。

③ 自由边:在自由边上(指无位移限制)已知作用在边界上的力(即所谓的自然边界条件)。 从内力和内力矩角度看,边界上能反映出来的有n ns n Q M M ,,三个,但不能取:n n M M =,

ns ns M M =,n n Q Q =

因从做功角度讲,ns M 和n Q 并不完全独立,分析如下:

给自由边界3c 上的挠度有一变分w δ,则n ns Q M ,在w δ上所作的功为: 可见,ns M 相当于

s

M ns

??线分布载荷以及作用在自由边两端的集中载荷ns M ±。由于在自由边

两端总是有支持的,所以在该两端上的ns M 对板变形不产生影响,所以分析时略去不计。 ∴wds Q s

M U c n ns δδ???

?

??+??=

3 由上分析,

n ns

Q s

M +??是与w δ相应的广义力,故自由边的边界条件应为: 在3c 上,n n M M =,

n n ns

q Q s

M =+??(与点应力的力边界条件相似) ()s q n 是已知作用在3c 上的线布载荷。

若在自由边界的某一点0s s =上有一集中载荷p ,那么有:

()()p s M s M ns ns =--+0000 p 表示单位宽度上的力。

若没有集中载荷,ns M 应是s 的连续函数,ns M 的跳跃量相应于集中载荷。 ﹡自由边界上有尖角的情况: -n 为A 点前面一段终点的法向量;

+n 为A 点后面一段起点的法向量。

命两个法向量与x 轴的夹角为+-θθ,。 在A 点前后的两个扭矩:

由于要求ns M 连续,即+

-=ns

ns M M 由此得:

当A 点尖角的两条边平行于y x ,轴,

0,90==-+θθ 故得: 0=xy M 3.2

最小势能原理

考虑如图的板受载系统:

1c 上:n n

w

w w ψ=??=,

2c 上:n n M M w w ==,

3c 上:q Q s

M M M n ns

n n =+??=, 整个系统的势能包括两部分:

C 2 3

① 板的应变能??Ω

=

∏Udxdy 2 U 为应变能密度,是曲率的二次函数;

② 外载荷(包括边界力)的势能: ds n

w

M wds q pwdxdy c c c n

??+--

=∏????

Ω

+3

3

2'

(一次泛函,固支边界位移变分为0) 令w 是问题的精确解,k w 是可能的挠度(在1c 上满足n n

w

w w ψ=??=,;在2c 上满足w w =) 最小势能原理指出:

与精确解w 相应的总势能()w ∏达到最小值,即小于任何其它可能位移k w 相应的总势能。 证明的过程与梁的步骤全同。 令:w w w w w w k k ?+=-=?,

w ?满足齐次的边界条件:?????

=?=???=?0

,

0,0,

21

w c n

w

w c 上上 与k w 相应的总势能

可以证明:()0,''=?∏w w ,且若w ?不是刚体运动,则()02>?∏w 。 因此有, ()()w w k ∏>∏

将最小势能原理写成变分形式:0=∏δ (留给同学自己完成)

()022322222=??--??

?

??-+??+???? ??-??-???-??-?????Ωds n w M M wds q Q s M wdxdy p y M y x M x M c n n c n ns y

xy x δδδ(这里是Galerken 虚功的形式)

?平衡方程: 022

2222=+??+???+??p y

M y x M x M y xy x

3c 上

q Q s

M n ns

=+?? 2c 上 n n M M = 3.3

最小余能原理

① 概说

余能原理是一个数学原理,并不对应物理上的保守势场中的能量守恒原理。它的着眼点是固定位移,看可能的力系统变化(这些力系统一定满足平衡关系和力边界条件,这是一种狭义理解

方式)。那么从此观点上看,显然只有满足位移协调关系的那一个力系才是精确解。

余能原理:在满足平衡关系的所有力系中,只有满足位移协调关系的那组力系,使系统余能取极值。如果这个系统是稳定的,则取最小值。 ② 数学证明:

考虑与上小节相同的一块薄板弯曲问题,命y x xy y x Q Q M M M w ,,,,,是问题的精确解;再取

s

y

s x s xy s y s x Q Q M M M ,,,,为一组可能的内力。 按要求可能的力系满足:

a . 平衡条件:??

???????

??=+??+??=-??+??=-??+??000p y Q x

Q Q y M x M Q y M x M s y

s x s

y s

y s xy s x s xy

s x b . 力边界条件:在2c 上:n s

n M M =

在3c 上:q Q s

M M M

s

n s

ns n s ns

=+??=,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分别给出精确解和可能的内力的余能大小。系统余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域内的余应变能2

Γ;另一部分是已知位移的部分边界上的余能1

Γ。 xy xy y y x x k M k M k M V 2++= (在线性应力应变关系下) 整个系统的总余能: ds M ds w Q s M Vdxdy n c n c c n ns ψ????

+??

?

??+??-=

Γ+Γ=ΓΩ

+1

212

1

(边界上已知力变分为0) 固定了某种位移形态,则自变函数即为{}

,,,,,M =y x xy y x Q Q M M M 与精确解相应的余能记为:()()()M M M 321,,ΓΓΓ;与可能内力相应的余能为:()()()

s s s M M M 321,,ΓΓΓ。

取:

x s

x x Q Q Q -=? y s

y y Q Q Q -=? (内力,而不是外载荷)

由于两套力系都满足平衡关系及力的边界条件,这些关系又都是线性的,所以,可能内力增量满足下列齐次方程和齐次边界条件: 在2c 上:0=?n M 在3c 上:0,

0=?+???=?n ns

n Q s

M M

上两套式子表明:与内力增量相应的外载荷为零。将系统余能细致给出表达式,有:

由功的互等定理,知上式等于零。 ()()()[]

dxdy M M d M d M d M y x y x ??Ω

??+?+?=

?Γ122

222112221 (大于零) 若0≠?M 则有:()

()M M s Γ≥Γ 此即最小余能原理。

余能原理的变分表达即:0=Γδ

由余能原理要求,可能内力必须满足平衡条件,所以y x M M δδ,及xy M δ不能独立变分(即任意变化),即是说,这种变分是条件变分(原理)。其二,可以想象,因为可能力系的变化要求满足平衡关系,所以变分的结果肯定是用力表达的变形协调关系。 3.4.2 9个位移参数的三角形部分协调元 1.三角形划分

每个节点的位移参数: y

w

x w w y x ??=??=ψψ,, 节点的位移列阵

T T T T

q q q ][32

1

=

2.面积坐标系 ① 面积坐标的定义:

i i A

A

ξ=(i = 1,2,3)

2

2

33

111223

3

111111x y x y x y x y x y x y ξ=

,其他两个类推。 ② 插值函数阶次与系数的基本概念

? 完备的单(多)项式; ? Pascal 图;

? 冗余坐标标架下的多项式 3.位移插值函数:

一般选择完备的单项式基,不完备的单项式基一般不能保证收敛性(特别是少常数项和1次项)。这里,选择全三次多项式(三次项是完备的,Note : 用节点参数计算三次多项式系数时少一个)

各基函数的形状:

i

j

ξ2

ξ1 ξ3

k

32110ξξξα

,称为一种内部自由度。 决定10α的办法:(Zenkiewicz )

)(9876542110ααααααα+++++=, (可满足收敛性要求) 非物理参数的挠度插值表达式:α?T w =,

物理参数变换:

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挠度及其导数应等于设定的值(待求参数),代入各节点的挠度及其导数,由此可得9个方程:

T yk xk k yj xj j yi xi i e w w w ][ψψψψψψ=q (节点位移参数列阵)

协调性分析:

○1 单元边上的挠度函数是一条三次曲线,需四个参数,现有6个参数(每个节点上的两个转角参数并不独立,独立的参数只有4个),完全可以由该边上选择相邻单元的共同一组位移参数决定,而无需第3个节点上的位移参数。故若两个三角形元素公用一条边,则在这条边上的挠度是连续的。

2 边上的法向斜率:二次曲线,需三个参数,但仅可知道两节点的n

w

??,故不能确定,要借助第三个节点的n

w

??。所以,单元的连接边上有硬折。 4.刚阵计算

1 计算曲率与扭率 公式:

T

w w w w

w y x w y w x w ]2[2

123123222322222

1

2222

22ξξξξξξξξξ???????????????=????

?

????

????????????????Ω(具体计算Ω!)

再对α?

T

w =求偏导,有:

② 单元弯曲应变能及刚阵计算:

????

??????-=γγγ

1000101d D , )

1(1223γ-=Eh d ③ 等效载荷列阵计算

ξi

ξi 2ξj

ξi ξj ξk

x y x 2 xy y 2 x 3 x 2y x y 2

y 3 ??-

=e

dxdy pw e Ω

∏1

(p 是分布载荷)

④ 单位刚阵/载荷列阵集合

⑤ 计算刚度方程(先置入边界条件)

K q = F

3.4.3 12个位移参数的矩形部分协调元 1.矩形域中的无量纲坐标

ηξb y a ==, 坐标变换方法2:)1(2

),1(2

,12,12ηξηξ+=

+=

-=

-=b

y a

x b

y a

x 现用1f 映射: 定义导数算子关系:

η

ξ??=????=??b y a x 1,1 2.12个位移参数的矩形部分协调元

1 单元划分:若干个有限的矩形单元(如上图)每个角点3个位移参数 y x θθ,定义与常规转角的定义不同,可看作广义转角位移,主要为计算方便。

2 位移选择 3

1231131029283726524321ξηαηξαηαξηαηξαξαηαξηαξαηαξαα+++++++++++=w 注意:这个插值式包含了完全的三次多项式,而四次项只适当地选用了两项。选择这样的多项式

是关于坐标对称的,因此,能够保证关于对称轴LL ,MM 对称或反对称的四种变形都能用3个自由度来描述(关于LL , MM 都是对称的;关于LL 对称,关于MM 反对称;关于LL 反对称,关于MM 对称;关于都是反对称的四种变形)。 协调性分析:

* 在每条边上,w 是三次函数(x 或y ), 恰好4个参数(因为是直角),w 连续。 * 在每条边上,

η??w 是x 和y 的二次多项式(如1=η的边)。在两端点上只有两个参数与η

?w 有关,不能确定,需要其它边上的参数,故而

η

??w

不协调。 ○

3 挠度函数与节点自由度的关系: P 278 (17.4式) L

1

2

Homework : 用矩阵形式推导出矩形板单元的刚度矩阵计算式及等效的载荷列阵。

5 2

∏ P276, 16.4式,转角代数式P279,17.6式 ○

6 刚阵 P280 3、16个位移参数的矩形过分协调元素分析

仍以12个参数的单元矩形ABCD 为例,取局部坐标x , y 和局部无量纲坐标ξ ,η。对于每一个节点赋予四个位移参数:

这样,每一个矩形共有16个位移参数,挠度w 用一个包含16个未知数的多项式进行插值:

∑∑===303

m n n m mn w ηξα (对两个坐标变量都是完全的三次多项式)

上述插值方法,能够保证在每条公用边上,w 及

n

w

??的连续性,因为在每条边上(如ξ=0),w 是三次曲线,完全可以由两点的w 和θ 所决定(如A 、D 两点的w 和θy );同理,关于转角也是三次函数(如ξ=0边上的

ξ??w ),同样可以由A 、D 两点的ξ??w 和???

?

??????ξηw 所决定。故这种单元保证了挠度和转角的连续性。但过分协调了,因为此位移函数还导致了公共节点上ξ

η???w

2的连续

性,从单元的能量积分角度而言,这种连续性是不必要的。 3.4.4 建立协调元素的方法

1. 二次分片插入法

2. 条件极值法

仍以9 在这个由9法向斜率并不连续,且有一

个任意的自由度。。关于每条边上的斜联立这个条件求解系统能量的极值,就成为一个有条件的函数极值问题。可以用Lagrange 乘子

法进行计算,但一般说,这种计算有一个大的问题:求解的方程组不再保持对称性,使求解复杂起来。

4曲率与节点自由度的关系 P 278-279, 17.5式

有限元变分原理

1有限元变分原理 有限元是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在数学上属于变分法范畴,是古典的 Ritz-Galerkin方法与分片多项式插值的结合。古典的Ritz-Galerkin方法的试函 数是求解域内的连续函数,有限元法的试函数是分片多项式。作为变分法的试函 数产生了很大区别:古典的Ritz-Galerkin方法的试函数要求域内的连续或平方 可积且满足位移边界条件,试函数定义在泛函分析的Hilbert空间,或称为内积 空间。有限元法的试函数要求在单元域内连续或平方可积,且不用考虑位移边界 条件,因为有限元是以节点位移参数为未知数,可以直接代入位移边界条件,但 是单元间出现了连续性条件,即所谓的平面和三维弹性问题的C0连续,和薄板 问题的C1连续等,相对古典的Ritz-Galerkin方法的试函数是一种广义函数。有 限元试函数定义在泛函分析的Sobolev空间,或称为广义导数空间。 2 分片检验 2.1分片检验 长期以来在有限元收敛理论中的分片检验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一个疑难症。分片检验所以倍受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可以用于检验单元的收敛性还可以用于构造收敛单元,而且十分方便。分片检验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里程。第一,1965年Irons提出了不协调元的分片检验条件(Patch Test) [1,2],这是一个通过数值计算检验单元的收敛性的方法,可以通过对一小片有限元问题的数值计算检验单元的收敛性,也是有限元法中最实用的检验单元收敛性的方法,但是,作为一种数值检验的方法,在数学和力学原理上的提法都不够严密,而有限元的单元收敛性又是不能回避的问题。鉴于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人们一直对其开展系列的理论研究工作。1972年Strang首先给出分片检验的数学描述[3],后来,这个条件被解释成对一个单元的约束条件,称之为单体条件[4],这个条件使用很方便,可以做为单体的约束条件构造单元函数,但是,对这个分片检验一直缺少严格的数学证明。第二,1980年Stummel 基于严格的数学理论,建立了不协调元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广义分片检验[5],并且,通过举反例证明Irons的分片检验即不充分也不必要[6]。这个严格的理论是整体条件,而非单体条件,应用很困难,只限于用于少量单元的检验,而且需要有相当的泛函分析基础,对于大多数单元无法得到应用,更是无法用于指导构造不协调元,因此深入研究实用的不协调元收敛性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此间,还推出了一些实用的充分条件,例如,F-E-M检验[7] 和IPT 检验[8]等,1995年建立了C0类非协调元收敛准则—强分片检验(SPT) [9],1997年基于加权Sobolev 空间理论,建立了轴对称非协调元收敛准则—强分片检验(ASPT) [10]。但是,数学的严格理论(例如,广义分片检验)难以在力学中应用,实用的力学准则(例如,分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第一章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1.1 关于变分原理与变分法(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守恒法则) 一、 大自然总是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似乎存在着各种安排原理: 昼/夜,日/月,阴/阳,静止/运动 等矛盾/统一的协调体; 对静止事物:平衡体的最小能量原理,对称/相似原理; 对运动事物:能量守恒,动量(矩)守恒,熵增原理等。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获称最小作用原理。 Examples : ① 光线最短路径传播; ②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中也是光传播最短路径(Heron ); ③ CB AC EB AE +>+ Summary : 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二、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 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数学上的泛函定义 定义:数学空间(集合)上的元素(定义域)与一个实数域间(值域)间 的(映射)关系 特征描述法:{ J :R x R D X ∈=→?r J )(|} Examples : ① 矩阵范数:线性算子(矩阵)空间数域 ‖A ‖1 = ∑=n i ij j a 1 max ;∑=∞=n j ij i a A 1max ;21 )(11 2 2∑∑===n j n i ij a A ② 函数的积分: 函数空间数域

D ?=?n b a n f dx x f J )( Note : 泛函的自变量是集合中的元素(定义域);值域是实数域。 Discussion : ① 判定下列那些是泛函: )(max x f f b x a <<=; x y x f ??) ,(; 3x+5y=2; ?+∞∞-=-)()()(00x f dx x f x x δ ② 试举另一泛函例子。 物理问题中的泛函举例 ① 弹性地基梁的系统势能 i. 梁的弯曲应变能: ?=∏l b dx dx w d EJ 02 22)(21 ii. 弹性地基贮存的能量: dx kw l f ?=∏0 221 iii. 外力位能: ?-=∏l l qwdx 0 iv. 系统总的势能: 00 0;})({2 2122202 1===-+=∏?dx dw w x dx qw kw dx w d EJ l 泛函的提法:有一种梁的挠度函数(与载荷无关),就会有一个对应的系 统势能。 泛函驻值提法:在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所有挠度函数中,找一个w (x ),使 系统势能泛函取最小值。 ② 最速降线问题 问题:已知空间两点A 和B ,A 高于B ,要求在两点间连接一条曲线,使 得有重物从A 沿此曲线自由下滑时,从A 到B 所需时间最短(忽略摩擦力)。 作法: i. 通过A 和B 作一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取坐标系如图。B 点坐标(a , b ),设曲线为y = y (x ),并已知:x = 0,y = 0;x = a ,y = b ii. 建立泛函: x

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关于弯曲余量和展开长度 弯曲余量是一种用来计算构建特定半径和角度折弯所需的平整钣金件展开长度的方法。计算考虑了钣金件厚度、折弯半径、折弯角度及其它材料属性(如Y 和K 因子)。 展开长度计算还对折弯区域中的拉伸进行了补偿。当折弯或成形钣金件时,中性折弯轴外的材料通常受拉伸,中性折弯轴内侧的材料受压缩。通过建立适当的材料说明和精确计算展开长度的公式,可自动考虑此材料特性。 精确的展开长度计算可用来在实体模型中捕捉设计意图,还可开发出制造商在制造实际产品时可使用的精确展平模型。养成先确定如何计算展开长度的习惯。 使用以下方法之一来在设计中计算展开长度: 1.系统缺省方程(System default equation) - 只用Y 或K 因子计算展开长度。 2.提供的折弯表(Provided bend table) - 用预定义的、标准折弯表计算展开长度。 3.定制的折弯表(Customized bend table) - 用在Pro/Table 中定制的折弯表计算展 开长度。 如果未将定制的折弯表指定给零件,则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展开长度: 注意:如果展开长度计算不准确,可直接修改该值或将唯一的折弯表指定到设计中,从而覆盖该值 关于Y 和K 因子 Y 和K 因子是由钣金件材料的中性折弯线(相对于厚度而言)的位置所定义的零件常数。中性折弯线位置基于在设计中所用的钣金件材料类型的数字参照。数字参照范围从0到1。如果引用Y 和K 因子,数字参照可以是负数,数字越小代表材料越软。在设计中,Y 和K 因子是计算展开长度(在制作特定半径和角度的折弯时需要的平整钣金件长度)所必需的元素。但是,中性线的长度等于展开长度。 K 因子是从中性折弯直线到内部折弯半径的距离与材料厚度之间的比例。K 因子的计算公式为k 因子= δ/T。 使用K 因子确定Y 因子。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与应用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与应用 班级机械2081 姓名方志平 指导老师钟相强 摘要:有限元法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 关键词:有限元法;变分原理;加权余量法;函数。 Abstract: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based on the variational principle and the weighted residual method, the basic idea is to solve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s divided into a finite number of non-overlapping units, each unit, select some appropriate function for solving the interpolation node points as , the differential variables rewritten or its derivative by the variable value of the selected node interpolation functions consisting of linear expressions, by means of variational principle or weighted residual method, the discret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 solve. Different forms of weight functions and interpolation functions, it constitutes a different finite element method. Keywords:Finite element method; variational principle; weighted residual method; function。 引言 有限元方法最早应用于结构力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用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在河道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对于权函数,伽辽金(Galerkin)法是将权函数取为逼近函数中的基函数;最小二乘法是令权函数等于余量本身,而内积的极小值则为对代求系数的平方误差最小;在配置法中,先在计

折弯展开计算标准[详]

一.产品展开计算标准 一.目的 统一公司部标准,使产品展开快速标准,使公司部产品制作,测量标准统一. 二.适用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薄板的展开计算. 三.展开计算原理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层受到压应力,理论上外层之间有一既不受拉也不受压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为一假想层,在弯曲过程中中性层被假想为与弯曲前状态保持一致,即长度始终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侧的距离用A表示。(图1) 折弯方法的确定 折弯方法有单发冲床模具折弯和折弯机模具折弯两种方法. 单发冲床模具折弯的方式及精度是由模具来实现的.因此只要做出合格的模具,就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折弯产品.而采用折弯机折弯不仅需要选用合适的折弯模,还必须调试折弯参数.因此,如采用折弯机折弯,计算展开尺寸时就必须考虑折弯机的折弯方法. 1.一次一道弯.此种折弯由普通通用折弯模来完成.包括折直角,钝角和锐角.(如图2) 2. 一次折两道弯--------压锻差.此种折弯由专用特殊模来完成,但折弯难度比普通折弯大.(如图3)

3. 压死边.此种折弯也须用特殊模来完成.(如图4) 4.大R圆弧折弯。些种折弯如R在一定围,可用专用R模压成形,如R值过大,则须用小R模多次压制成形。 (如图5) 图5 这四种折弯的展开计算是不同的。因此在看图时,要根据零件的折弯尺寸来确定使用何种折弯方法。一般使用的NC数控折弯设备都是日本AMADA(天田)公司所生产的。其折弯机所配套的普通通用折弯模具V形槽宽度通常为适用该折弯模的板厚的5-6倍.如采用一次折一道弯的方法,必须考虑到折弯模的V形槽的宽度W1及V形槽一边到模具外侧的宽度L1。如图6: 折弯高度H的经验值根据产品形状有如下三种(以90度为例,钝角和锐角与直角相近相似):1.简单的90度单边折弯。(如图7) 如图7,此种折弯只需考虑下模V形槽中心到折弯机定位挡块的距离即可确定.通常H值为H≥3.5 T+R (R 在1mm 以下) 2.U形折弯.

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从变分法出发,简述了变分原理的建立和发展;并就变分原理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予以列举,为变分原理的初学者作以引导。 [关键字] 变分法;变分原理;发展历程;应用。 引言 变分原理愈来愈引起重视。固体力学变分原理的发展最为成熟,流体力学变分原理近年来也获得突破, 电磁学、传热学等领域变分原理在不断应用和发展。这是因为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结合起来使古典的变分原理焕发青春[1]。本文就变分原理的发展历程和变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予以概括, 以形成一个了解变分原理的脉络,为更好的应用变分原理打下基础。 1.变分原理发展简史 年份历史事件 1696年约翰·伯努利提出最速曲线问题开始出现 1733年欧拉首先详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 他的《变分原理》(Elementa Calculi Variationum)寄予了这门科学这个名字。 1786年拉格朗日确定了变分法, 但在对极大和极小的区别不完全令人满意。 1810~1831年Vincenzo Brunacci, Carl Friedrich Gauss, Simeon Poisson,Mikhail Ostrogradsky和Carl Jacobi对于这两者的区别都曾做出过贡献。 1842年柯西Cauchy浓缩和修改了变分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理论。 1849~1885年Strauch, Jellett, Otto Hesse, Alfred Clebsch和Carll写了一些其他有价值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1872年Weierstrass系统建立了实分析和复分析的基础,基本上完成了分析的算术化。他关于这个理论的著名教材是划时代的, 并且他可能是第一个将变分法置于一个稳固而不容置疑的基础上的。 1900年希尔伯特(Hilbert)发表的第20和23个数学问题促进了变分思想更深远的发展。 20世纪初David Hilbert, Emmy Noether, Leonida Tonelli, Henri Lebesgue和Jacques Hadamard 等人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Marston Morse 将变分法应用在Morse理论中。

变分原理及变分法

第一章 变分原理与变分法 1.1 关于变分原理与变分法(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守恒法则) 一、 大自然总是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安排一切,似乎存在着各种安排原理: 昼/夜,日/月,阴/阳,静止/运动 等矛盾/统一的协调体; 对静止事物:平衡体的最小能量原理,对称/相似原理; 对运动事物:能量守恒,动量(矩)守恒,熵增原理等。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获称最小作用原理。 Examples : ① 光线最短路径传播; ②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中也是光传播最短路径(Heron ); ③ CB AC EB AE +>+ Summary : 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二、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 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数学上的泛函定义 定义:数学空间(集合)上的元素(定义域)与一个实数域间(值域)间 的(映射)关系 特征描述法:{ J :R x R D X ∈=→?r J )(|} Examples : ① 矩阵数:线性算子(矩阵)空间 ‖A ‖1 = ∑=n i ij j a 1 max ;∑=∞=n j ij i a A 1 max ;21 )(11 2 2 ∑∑===n j n i ij a A

② 函数的积分: 函数空间 数域 D ?=?n b a n f dx x f J )( Note : 泛函的自变量是集合中的元素(定义域);值域是实数域。 Discussion : ① 判定下列那些是泛函: )(max x f f b x a <<=; x y x f ??) ,(; 3x+5y=2; ?+∞∞-=-)()()(00x f dx x f x x δ ② 试举另一泛函例子。 物理问题中的泛函举例 ① 弹性地基梁的系统势能 i. 梁的弯曲应变能: ?=∏l b dx dx w d EJ 02 22)(21 ii. 弹性地基贮存的能量: dx kw l f ?= ∏02 2 1 iii. 外力位能: ?-=∏l l qwdx 0 iv. 系统总的势能: 00 0;})({221222 021 ===-+=∏?dx dw w x dx qw kw dx w d EJ l 泛函的提法:有一种梁的挠度函数(与载荷无关),就会有一个对应的系 统势能。 泛函驻值提法:在满足位移边界条件的所有挠度函数中,找一个w (x ),使系 统势能泛函取最小值。 ② 最速降线问题 问题:已知空间两点A 和B,A 高于B ,要求在两点间连接一条曲线,使得 有重物从A 沿此曲线自由下滑时,从A 到B 所需时间最短(忽略摩擦力)。 作法: i. 通过A 和B 作一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取坐标系如图。B 点坐标(a , b ),设曲线为y = y (x ),并已知:x = 0,y = 0;x = a ,y = b ii. 建立泛函: x

折弯计算公式

买两本书,一本是钣金手册,桔黄色皮的,很厚,另外一本是冷加工手册,绿色封面的,薄一些。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3.1416*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1.0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1.0X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0.5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0.48~0.5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0.45~0.48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0.25(对于塑 性更大的材料可减至0.125).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1.6x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1.6r+0.5t)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里 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1.75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1.85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钣金展开图计算方法 一般铁板0.5—4MM之内的都是A+B-1.6T。(A,B代表的是折弯的长度,T 就是板厚) 例如用2.5mm的铁板折180mm*180mm的直角,那么你下的料长就是 180mm+180mm再减去2.5mm*1.6也就是4mm就好了,也就是356mm 钣金展开图的计算是要用一个系数来计算的,这个系数一般都用1.645! 计算方法是工件的外形尺寸相加,再减去1.645*板厚*弯的个数, 例如,折一个40*60的槽钢用板厚3的冷板折,那么计算方法就是40+40+60(外形尺寸相加)—1.645(系数)*3(板厚)*2(弯的个数)=130.13(下料尺寸) 一般6毫米之内都是这样计算的了 展开的计算法 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 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 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 展开的基本公式: 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0.3时, K=0≤T'1. 当0 2. 对于铁材:(如GI,SGCC,SECC,CRS,SPTE, SUS等) 1.5时, K=0.4T'T'a. 当0.3 2.5时, K=0.35T'T≤b. 当1.5 2.5时, K=0.3T/c. 当T 3. 对于其它有色金属材料如AL,CU: 0.3时,?当T K=0.5T 2.0时, 按R=0处理.≤注: R 一般折弯(R≠0 θ=90°) L=A+B+K K值取中性层弧长 1.5 时'1. 当T λ=0.5T 1.5时/ 2. 当T λ=0.4T

一般有限元原理

一般有限元原理 一、基本理论 有限元单元法是数值计算方法中发展较早、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利用有限元法,可以解决经典的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或无法求解的许多实际问题。其优点是部分地考虑边坡岩土体的非均质、不连续的介质特征,考虑岩土体的应力应变特征,可以避免将坡体视为刚体,过于简化边界条件的缺点,能够接近实际从应力应变的角度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对了解边坡的应力分布及应变位移变化很有利。 有限单元法实质是变分法的一种特殊的有效形式,其基本思想是:把连续体离散化为一系列的连接单元,每个单元内可以任意指定各种不同的力学形态,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模拟地质体的实际情况,特殊的节理元,可以有效地模拟岩土体中的结构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岩土体材料应采用非线形模型,其中包括岩体弹塑性、蠕变、不抗拉特性以及结构面性质的影响。下面简要叙述有限元法的求解过程和原理。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1.有限单元法的实施步骤 有限元的重要步骤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步: (1)建立离散化的计算模型,包括以一定型式的单元进行离散化,按照求解问题的具体条件确定荷载及边界条件; (2)建立单元的刚度矩阵; (3)由单元刚度矩阵组集总体刚度矩阵,并建立系统的整体方程组; (4)引入边界条件,解方程组,求得节点位移; (5)求各单元的应变、应力及主应力。 2位移模式与单元类型 在一般的有限单元法问题中,我们常以位移作为未知数,称为位移法。为保证解的收敛性,要求位移模式必须满足以下三条: (1)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刚体位移。即当节点位移是由某个刚体位移所引起时,弹性体内不会有应变。 (2)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常应变,即与位置坐标无关的那部分应变。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

K因子计算方法: K系数是指钣金内边缘之间的距离与钣金厚度之间的比率。通常,金属薄板的外层会受到拉应力的拉伸,而内层会因压应力而缩短。在内层和外层之间有一个纤维层,称为中间层。根据中性层的定义,弯曲部分的毛坯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因为在弯曲过程中坯料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变形大时中性层将向内移动,这就是为什么不能仅使用横截面的中性层来计算展开长度的原因。如果中性层的位置用P表示(见图1),则可以表示为 其中R为内弯曲半径/ mm;t为材料厚度/ mm;K是中性层位移系数。 图1中性层位置 钣金弯曲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根据中性层展开的原理,毛坯的总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直线部分和弧形部分的长度之和。弯曲部分

图2钣金弯曲图 其中,l是零件的总展开长度/ mm;α是弯曲中心角/(°);L1和L2分别是超出弯曲部分的起点和终点的部分的直线端长度/ mm。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确切的弯曲展开长度。可以看出,只要确定参数k,就可以计算出l,并且参数K取决于钣金厚度T和内部弯曲角度R。通常,当R / T为0.1、0.25、0.5时,1、2、3、4、5,≥6,相应的K因子分别为0.23、0.31、0.37、0.41、0.45、0.46、0.47、0.48、0.5-通用零件的R / T值均在1,因此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计算出的钣金弯曲的展开长度仍然非常准确。对于R / T≥6的情况,金属板在弯曲时不会再次变形,因此中性层等于中心层,并且K因子相应地变为0.5。计算相对容易。唯一的影响是弯曲过程中的回弹问题。这种繁琐的计算最适合计算机完成。下面的三维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NX,Pro / E,CATIA等也引入了钣金模块,并且K系数已成为这些软件的首选参数,K系数的合理选择大大地减少了流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

(完整版)弹性力学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

第十一章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知识点 静力可能的应力 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功的互等定理 弹性体的总势能 虚应力 应变余能函数 应力变分方程 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解法扭转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有限元原理与变分原理有限元原理的基本概念有限元整体分析几何可能的位移 虚位移 虚功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 瑞利-里茨(Rayleigh-Ritz)法 伽辽金(Гапёркин)法 最小余能原理 平面问题最小余能近似解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基于最小余能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有限元单元分析 一、内容介绍 由于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求解在数学上的困难,因此对于弹性力学问题,只能采用半逆解方法得到个别问题解答。一般问题的求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开发弹性力学的数值或者近似解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变分原理就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近似解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把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的定解问题,转换为求解泛函的极值或者驻值问题,这样就将基本方程由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转换为线性代数方程组。变分原理不仅是弹性力学近似解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数值计算方法,例如有限元方法等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系统地介绍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并且应用变分原理求解弹

性力学问题。最后,将介绍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概念。 本章内容要求学习变分法数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没有学过上述课程,请学习附录3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二、重点 1、几何可能的位移和静力可能的应力; 2、弹性体的虚功原理; 3、 最小势能原理及其应用;4、最小余能原理及其应用;5、有限元原理 的基本概念。 §11.1 弹性变形体的功能原理 学习思路: 本节讨论弹性体的功能原理。能量原理为弹性力学开拓了新的求解思路,使得基本方程由数学上求解困难的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而功能关系是能量原理的基础。 首先建立静力可能的应力和几何可能的位移概念;静力可能的应力 和几何可能的位移可以是同一弹性体中的两种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二者彼此独立而且无任何关系。 建立弹性体的功能关系。功能关系可以描述为:对于弹性体,外力在任意一组几何可能的位移上所做的功,等于任意一组静力可能的应力在与上述几何可能的位移对应的应变分量上所做的功。 学习要点: 1、静力可能的应力; 2、几何可能的位移; 3、弹性体的功能关系; 4、真实应力和位移分量表达的功能关系。 1、静力可能的应力 假设弹性变形体的体积为V,包围此体积的表面积为S。表面积为S可以分为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表面积的位移给定,称为S u;另外一部分是表面积的面力给定,称为Sσ 。如图所示

变分原理

变分原理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静止(相对稳定状态)事物中的一个普遍适应的数学定律,或称最小作用原理。 例如:实际上光的传播遵循最小能量原理: 在静力学中的稳定平衡本质上是势能最小的原理。 一、举一个例子(泛函) 变分法是自然界变分原理的数学规划方法(求解约束方程系统极值的数学方法),是计算泛函驻值的数学理论。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需要放宽解的条件。因此,引入弱解以及边值问题的弱的形式即变分形式。在讨论二阶椭圆边值问题时的Lax-Milgram 定理。 Poisson 方程的Neumann 问题 设Ω是单连通域,考察Poisson 方程的Neumann 问题 (N) ??? ? ??? =??=?-Γ,g n u f u u ,在Ω内,,使得求函数 这里)(),(2/12Γ∈Ω∈-H g L f ,且满足 01 ,=+Γ Ω ? g f d x 其中的对偶积表示)()(,2/12/1Γ?Γ??-ΓH H . 问题(N )的解,虽然是不唯一的,但是,若把问题(N )局限于商空间)(V 1Ω=H 内求解,且赋予商范数 ΩΩ∈Ω=,1) (/)(1 1i n f ?v v H v R H ,V v ∈? 可以得到唯一解。实际上,由定理5.8推出R H v /)(1?Ω等价于半范Ω→,1?v v . 定义双线性泛函R V V →?: V v u v v u u v u v u B ∈∈∈???=?,?,?,?),,()?,?( 和线性泛函 V v v v u g fdx v l ∈∈?+→Γ Ω??,?,,?:. 其右端与v v ?∈无关。因此v ?中的元素仅仅相差一个任意常数,同时,可以判定'V l ∈,实际上 ,,2/1,2/1,0,0)?(ΓΓ -Ω Ω +≤v g v f v l

(完整版)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有限元法吸取了有限差分法中的离散处理内核,又继承了变分计算中选择试探函数并对区域积分的合理方法。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是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因此这里首先介绍加权余量法和变分原理。 2.1等效积分形式与加权余量法 加权余量法的原理是基于微分方程等效积分的提法,同时它也是求解线性和非线性微分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有限元分析中,加权余量法可以被用于建立有限元方程,但加权余量法本身又是一种独立的数值求解方法。 2.1.1 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工程或物理学中的许多问题,通常是以未知场函数应满足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形式提出来的,可以一般地表示为未知函数u 应满足微分方程组 12()()()0A A A ?? ?== ? ??? u u u M (在Ω内) (2-1) 域Ω可以是体积域、面积域等,如图2-1所示。同时未知函数u 还应满足边界条件 12()()()0B B B ?? ?== ? ??? u u u M (在Γ内) (2-2) 要求解的未知函数u 可以是标量场(例如压力或温度),也可以是几个变量组成的向量场(例如位移、应变、应力等)。A ,B 是表示对于独立变量(例如空间坐标、时间坐标等)的微分算子。微分方程数目应和未知场函数的数目相对应,因此,上述微分方程可以是单个的方程,也可以是一组方程。所以在以上两式中采用了矩阵形式。 以二维稳态的热传导方程为例,其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如下: ()()()0A k k q x x y y φφφ????=++=???? (在Ω内) (2-3)

0()0q B k q n φφφφφ?-=Γ?=??-=Γ???(在上)(在上) (2-4) 这里φ表示温度(在渗流问题中对应压力);k 是流度或热传导系数(在渗流问题中对应流度/K μ);φ和q 是边界上温度和热流的给定值(在渗流问题中分别对应边界上的压力和边界上的流速);n 是有关边界Γ的外法线方向;q 是源密度(在渗流问题中对应井的产量)。 在上述问题中,若k 和q 只是空间位置的函数时,问题是线性的。若k 和q 是φ及其导数的函数时,问题则是非线性的。 由于微分方程组(2-1)在域Ω中每一点都必须为零,因此就有 1122()(()())0u d v A u v A u d ΩΩ Ω≡++Ω≡? ?T V A L (2-5) 其中 12v V v ?? ?= ? ??? M (2-6) 其中V 是函数向量,它是一组和微分方程个数相等的任意函数。 式(2-5)是与微分方程组(2-1)完全等效的积分形式。我们可以说,若积分方程对于任意的V 都能成立,则微分方程(2-1)必然在域内任一点都得到满足。同理,假如边界条件(2-2)亦同时在边界上每一点都得到满足,对于一组任意函数,下式应当成立 1122 ()(()())0u d v B u v B u d ΓΓΓ≡++Γ≡??VB L 因此积分形式 ()()0u d u d ΓΓ Ω+Γ=??T T V A V B 对于所有的V 和V 都成立是等效于满足微分方程(2-1)和边界条件(2-2)。我们把(2-7)式称为微分方程的等效积分形式。 2.1.2等效积分的“弱”形式 在一般情况下,对(2-7)式进行分部积分得到另一种形式: ()()()()0T T v d v d ΩΓ Ω+Γ=??C D u E F u (2-8) 其中C ,D ,E ,F 是微分算子,它们中所包含的导数的阶数较(2-7)式的低,这样对函数u 只需要求较低阶的连续性就可以了。在(2-8)式中降低连续性要求是以提高V 和V 的连续性要求为代价的,由于原来对V 和V (在(2-7)式中)并无连续性要求,但是适当提高对其连续性的要求并不困难,因为它们是可以选择的已知函数。这种降低对函数u 连续性要求的作法在近似计算中,尤其是在有限单元法中是十分重要的。(2-8)式称为微分方程

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1.有限元计算原理与方法 有限元是将一个连续体结构离散成有限个单元体,这些单元体在节点处相互铰结,把荷载简化到节点上,计算在外荷载作用下各节点的位移,进而计算各单元的应力和应变。用离散体的解答近似代替原连续体解答,当单元划分得足够密时,它与真实解是接近的。 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有限元单元法的基本过程如下: 1.1.1.连续体的离散化 首先从几何上将分析的工程结构对象离散化为一系列有限个单元组成,相邻单元之间利用单元的节点相互连接 而成为一个整体。单元可采用各种类 型,对于三维有限元分析,可采用四 面 体单元、五西体单元和六面体 单元等。在Plaxis 3D Foundation 程序中,土体和桩体主要采用包 含6个高斯点的15节点二次楔 形体单元,该单元由水平面为6 节点的三角形单元和竖直面为四 边形8节点组成的,其局部坐标 下的节点和应力点分布见图3.1,图3.1 15节点楔形体单元节点和应力点分布界面单元采用包含9个高斯点的 8个成对节点四边形单元。 在可能出现应力集中或应力梯度较大的地方,应适当将单元划分得密集些;

若连续体只在有限个点上被约束,则应把约束点也取为节点:若有面约束,则应 把面约束简化到节点上去,以便对单元组合体施加位移边界条件,进行约束处理; 若连续介质体受有集中力和分布荷载,除把集中力作用点取为节点外,应把分布 荷载等效地移置到有关节点上去。 最后,还应建立一个适合所有单元的总体坐标系。 由此看来,有限单元法中的结构已不是原有的物体或结构物,而是同样材料 的由众多单元以一定方式连接成的离散物体。因此,用有限元法计算获得的结果 只是近似的,单元划分越细且又合理,计算结果精度就越高。与位移不同,应力 和应变是在Gauss 积分点(或应力点)而不是在节点上计算的,而桩的内力则可通 过对桩截面进行积分褥到。 1.1. 2. 单元位移插值函数的选取 在有限元法中,将连续体划分成许多单元,取每个单元的若干节点的位移 作为未知量,即{}[u ,v ,w ,...]e T i i i δ=,单元体内任一点的位移为{}[,,]T f u v w =。 引入位移函数N (x,y,z )表示场变量在单元内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规律,以便用 场变量在节点上的值来描述单元内任一点的场变量。因此在单元内建立的位移模 式为: {}[]{}e f N δ= (3-1) 其中:12315[][,,......]N IN IN IN IN =,I 为单位矩阵。 按等参元的特性,局部坐标(,,)ξηζ到整体坐标,,x y z ()的坐标转换也采用 与位移插值类似的表达式。经过坐标变化后子单元与母单元(局部坐标下的规则 单元)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不管内部单元或边界附近的单元均可选择相同的 位移函数,则为它们建立单元特性矩阵的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对于15节点楔 形体单元体内各点位移在整体坐标系,,x y z ()下一般取:

折弯计算公式

如果是简单的直角折弯,一般来说,算料的时候,数一下有多少个弯就行了,每个弯减一个板厚。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可者90度,R为弯曲半径 展开尺寸是把每段相加,在减去你每道弯有1,8倍 SECC,SPCC和如果折弯数连续有4折以上的建议你先试样。折弯件上面折边如果要开孔,一般将它们画出来,找到延长线(按照中线),按几何法计算: L=外形长-2*R/tan(α/2)+α/180**R ;其中,α为30度或90度,R为弯曲半径;如你折的是的板子,折弯件的宽度加高度再减折弯的刀数。 理论计算法:1,圆角很小(R<δ)的弯曲件展开法。 L=L1+L2+Kδ ,式中K——介于~之间,软料取下限,硬料取上限。多角弯曲时:L=L1+L2+.......+Ln+K1δ(n-1), 式中 L1,L2.....Ln——各直边的内线长度(毫米),n——直边的数量。K1——在双角弯曲时,介于~之间;在多角弯曲时为(对于塑性更大的材料可 减至). 如何算折弯尺寸 现在经常要算一些板金及铁线的下料,但碰到折弯的地方,算出来总会差1—2mm(一般用厚度来减),如果碰上角度问题,那就差更远了。哪位师傅能帮忙讲解一下如何算?越详细越好! 我也有个折弯公式,但不会用。BA=P(R+KT)A/180 算你问对人了。我发明的一个最简单公式: L=k*+ 其中:L----圆弧部分的展开长度;mm k----圆心角除以直角的值; r----工件园角的内半径;mm t----工件板厚;mm 计算板金下料时经常总是相差1-2mm,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 1、可能你在计算长度时,不是用中性层来计算,因为板材在折弯时, 里层组织受压,外层组织受拉,一定要用中性层来计算。 2、你可能没有考虑折弯时的变薄系数,系数可以《板金下料手册》中 查到。 建议去买一本《板金下料手册》来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直角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 角度展开公司:0,28*1,57*t(料厚)*角度/90度 反折平:1,5t(料厚) 以上为五金模具设计经验值。希望能帮上你 Q235B材料的话一般是用材料厚度的至2倍,要求不高的话就用2倍计算,要求高的话那就要看下模大小,还有材料的拉申度的,这个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试了,不同批次的材料都不一样的,有时就是同一张钢板上剪下来的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做过一批出口产品,414的材料4.75mm,在折四次的情况下公差要在50丝之内,我用的是倍,下模36,供参考。 折弯一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两个材料厚度再加一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二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三个材料厚度再加两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折弯三次的:外型尺寸相加减去四个材料厚度再加三个材料厚度X折弯系数。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区别

有限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的主要区别 有限差分方法(FDM)是计算机数值模拟最早采用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将求解域划分为差分网格,用有限个网格节点代替连续的求解域。有限差分法以Taylor级数展开等方法,把控制方程中的导数用网格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差商代替进行离散,从而建立以网格节点上的值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组。该方法是一种直接将微分问题变为代数问题的近似数值解法,数学概念直观,表达简单,是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数值方法。对于有限差分格式,从格式的精度来划分,有一阶格式、二阶格式和高阶格式。从差分的空间形式来考虑,可分为中心格式和逆风格式。考虑时间因子的影响,差分格式还可以分为显格式、隐格式、显隐交替格式等。目前常见的差分格式,主要是上述几种形式的组合,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差分格式。差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结构网格,网格的步长一般根据实际地形的情况和柯朗稳定条件来决定。构造差分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其基本的差分表达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阶向前差分、一阶向后差分、一阶中心差分和二阶中心差分等,其中前两种格式为一阶计算精度,后两种格式为二阶计算精度。通过对时间和空间这几种不同差分格式的组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差分计算格式。有限元方法的基础是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最早应用于结构力学,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用于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在河道数值模拟中,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对于权函数,伽辽金(Galerkin)法是将权函数取为逼近函数中的基函数;最小二乘法是令权函数等于余量本身,而内积的极小值则为对代求系数的平方误差最小;在配置法中,先在计算域内选取N个配置点。令近似解在选定的N个配置点上严格满足微分方程,即在配置点上令方程余量为0。插值函数一般由不同次幂的多项式组成,但也有采用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组成的乘积表示,但最常用的多项式插值函数。有限元插值函数分为两大类,一类只要求插值多项式本身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拉格朗日(Lagrange)多项式插值;另一种不仅要求插值多项式本身,还要求它的导数值在插值点取已知值,称为哈密特(Hermite)多项式插值。单元坐标有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和无因次自然坐标,有对称和不对称等。常采用的无因次坐标是一种局部坐标系,它的定义取决于单元的几何形状,一维看作长度比,二维看作面积比,三维看作体积比。在二维有限元中,三角形单元应用的最早,近来四边形等参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对于二维三角形和四边形电源单元,常采用的插值函数为有La grange插值直角坐标系中的线性插值函数及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面积坐标系中的线性插值函数、二阶或更高阶插值函数等。对于有限元方法,其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可归纳为(1)建立积分方程,根据变分原理或方程余量与权函数正交化原理,建立与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等价的积分表达式,这是有限元法的出发点。(2)区域单元剖分,根据求解区域的形状及实际问题的物理特点,将区域剖分为若干相互连接、不重叠的单元。区域单元划分是采用有限元方法的前期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量比较大,除了给计算单元和节点进行编号和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表示节点的位置坐标,同时还需要列出自然边界和本质边界的节点序号和相应的边界值。(3)确定单元基函数,根据单元中节点数目及对近似解精度的要求,选择满足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