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部分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其研究逐渐由粗疏走向精细。
20
2.展转系联法示例
《鄘风· 相鼠》一章:相鼠有皮,人而无儀。人而无儀,不死何为? 《召南· 羔羊》一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邶风· 北门》一章:……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鄘风· 君子偕老》一章: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 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王风· 兔爰》一章:有兔爰爰,雉罹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 生之后,逢此百罹。 《大雅· 既醉》四章: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儀。 通过系以上联,可以把“皮、儀、为、紽、蛇、何、珈、佗、 河、宜、罗、罹、嘉”归为一个韵部。
汉语中变成去声字。 入派四声:中古的入声字,到现代汉语中分别 归入阴平、阳平、上、去三声: 全浊归阳平, 次浊归去声,清声母无规律。
36
古今声调对应关系演变规律简表
中古 平声 上声 去声 今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中古
入声
37
五 几种常见的韵书
1《切韵》:隋代陆法言等编撰,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韵编排的韵书。写
音 韵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贾齐华
1
一 音韵概说
(一)什么叫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 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发音谓之声,收音谓之 韵,合声韵谓之音)
(二)音韵学的内容和分期
我国传统音韵学由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 部分组成。后来又有所谓北音学。
2
上古音 先秦两汉:
39
3.平水韵:或称诗韵,是中古诗人作诗
押韵的韵部系统,是唐宋律诗押韵的标准,
也是后人按照音序法编工具书所用的韵部。 共106韵。是间接地从《广韵》206韵归 并而来的。
40
对平水韵的不同认识
有人认为是指宋刘渊所著的《壬子 新刊礼部略》,该书按照《广韵》韵 目下所注独用、同用之例归并而成。 书分107韵,因刘渊是平水人而得名。 一说指金王文郁所著《平水新刊韵 略》,该书分106韵,亦据《广韵》 独用、同用归并而成。
扩大系联范围,能使同部的字更多,就会得到上古韵部系统。 21
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古音学家的分 各家古韵分部数量 部越来越精细。即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顾炎武 江 永 段玉裁 10部 13部 17部 江有诰 章炳麟 戴 23部 震 9类25部
孔广森
王念孙
18部
21部
黄
王
侃 11类28部
8
牙音 齿音 喉音
2.唐宋36字母 36个代表声母的汉字。是宋代人在唐末和尚 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 反映了唐宋之间的声母系统。或称为唐宋三十六 字母。 36字母是沟通古今声母的桥梁。
9
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帮 非 端 知 精 照 见 影 次清 全浊 次浊 滂 并 明 敷 奉 微 透 定 泥 彻 澄 娘 清 从 穿 床 溪 群 疑 喻 来 日 全清 全浊
27
写出以下各字的上古韵部,并说 明根据
易 蝶 识
终 乐 辑
寺 鲁 拯
忽 浣 炎
28
四、 上古汉语的声调
(一)上古声调研究的依据
上古汉语有声调,已成定论;但有几种调类,
尚无一致看法。人们研究上古声调,一般是以
中古声调为基础,如同人们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要以中古声母系统的三十六字母为参照一样。 从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来看诗经的押韵, 可以发现上古声调与中古有共同之处。
曾运乾: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爰—缓 云—魂 弋—代 易—惕 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 若—诺 任—恁 黄 侃:照二(庄组)归精组, 照三(章组)归端组。 王力先生吸收各家理论合理成分,考订上 古声母有32/33个,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结论。
16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 重唇 舌头 齿头 正齿 帮非 端知 滂敷 透彻 并奉 定澄 明微 泥娘 余喻四 心 邪 书审三 禅 山审二(俟)
心 生 书
邪 俟 禅
晓
匣云
11
4.字母的分类 (1)五音和七音 【五音】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七音】
音韵学家从发音部位 角度把字母分为五类
喉音 半舌音
后来从舌音齿 音分出半舌音 和半齿音
12
半齿音
(2)清音和浊音
从声母 发音方 法角度 的分类
全清
不送气
清音
声带不颤动 的辅音
根据气流 强度分类 次清 全浊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清 声 母
例
字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初安飞低 劈屋七帖 龙民齐云 杂局竹福 准海马语 铁笔雪塔
部分清声母、次浊声母
户坐在似 助爱至用 六作设月
33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清 声 母
例
字
平声 上声 去声
百度文库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24
注:冬部为战国时从侵部分出的韵部。
三十韵部的分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 如: 侯部 歌部
按韵尾 阳声韵:以鼻音 -m、-n、-ŋ收尾 分类 的。如:侵部、元部、东部
入声韵:以塞音 -p、-t、-g收尾的。
如:缉部、月部、屋部
注:阴声韵、阳声韵的名称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提出来的, 戴震在此基础上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
阳声韵
蒸部[əŋ] 冬部[uŋ] ■
之部[ə ] 幽部[u] 宵部[o] 侯部[] 鱼部[a] 支部[] 歌部[a] 脂部[] 微部[ə]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第七类 第八类 第九类 第十类 第十一类
东部[ŋ] 阳部[aŋ] 耕部[ŋ] 元部[a] 真部[ ] 文部[ə] 侵部[əm]■ ■ 谈部[am]
力 11类29/30部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章炳麟
22
(二)上古韵部系统
依王力先生的意见,上古的韵部在
《诗经》时代有11类29部;《楚
辞》时代,冬部从侵部独立出来,
故多出一部,成为11类30部。
23
阴声韵
第一类 第二类
■
入声韵
职部[ək ] 觉部[k] 药部[ok] 屋部[k ] 铎部[ak] 锡部[k] 月部[a] 质部[] 物部[ə] 缉部[əp] 叶部[ap]
精 清 从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溪 晓 群 疑 匣喻三 来 日
牙音 见 喉音 影 半舌音 半齿音
17
三 古代(上古)的韵部
(一)古韵研究概况
1.研究前奏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缺乏历史发展观,出现协句、叶音说
“协句” 萌生于南朝梁末沈重的《毛诗音义》,如为
求得与“音”“心”相谐和而强改“南”为乃林反。宋代
29
(二)关于上古声调系统的理论
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说,即认为上古只有平、上、 入三声。 江有诰:上古也有四声,只是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 黄 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
王 力:主张平、入二声又各分长短,即有长平、短
平、长入、短入二声。
30
(三) 古今声调的不同
上古声调: 调类多少有争议 中古声调: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4
1.有关上古的声母的学说
(1)钱大昕的学说 “古无轻唇”说:认为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 音 “帮滂并明”,没有轻唇音 “非敷奉 微”。 非—悲,奉—捧棒,芒,闻, 繁塔,吐蕃
“古无舌上”说:认为上古的舌音只有舌头 音 “端透定”,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者-都睹,周-凋调,竹-笃,真-颠填
15
(2)曾运乾、章炳麟、黄侃的学说
初安飞低 龙民齐云 准海马语
户坐在似 助爱至用
34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例 字
阴平 入声
劈屋七帖 杂局竹福 铁笔雪塔 六作设月
35
阳平 上声 去声
(二)中古四声向现代四声演变的规律
平分阴阳:中古平声不分阴阳,到近古分化, 清声母归阴平,浊声母归阳平。
浊上归去:中古浊音声母的上声字,在现代
41
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韵: 1.双声 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考察古代连绵词的双声或叠韵,用上古时期的 声母系统来判定,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2.叠韵 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 音和韵尾相同,介音未必同。
双声和叠韵,都以古代语音为判定标准
42
3.连绵词 (1)连绵词的特点 语音特点:多有双声叠韵关系 表意特点:整体性不可分拆性 书写形体特点:多样性
25
返回本章目录
(四)系联法的扩展
韵字系联: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用韵 归纳。 谐声系联:根据谐声偏旁补充用韵字有
限的空缺,从而构成更大的部类。
26
“同声必同部”理论
段玉裁提出“同声者必同部”的观点,即声符 相同的字,古代往往同属于同一个韵部。汉字中形 声字占80%左右,这样,根据声符就可以把先秦出 现的字都分别归属到古韵各部之中。由于造字时代 早于诗经时代,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同声符的字 也有个别归部不同的情况。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说” 指的
是为了求得和谐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 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主观随意的强改字音,使得字
的读音失去客观标准。
18
第二阶段: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明人陈第首先打出批判“叶音说”的旗帜,第一个提
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
现代声调: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31
中古四声的读音
入 声 短 促 急 收 藏 去 声 分 明 哀 远 道
上 声 高 呼 猛 烈 强
平 声 平 道 莫 低 昂
明 释 真 空 《 玉 钥 匙 歌 诀 》
(唐释处忠 《元和韵谱》)
32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四)古今声调对应关系
子 喜 此 众 夜 报 日 口 久 东 笙 齐 难 方 歌 欢 明, 亮。 颂 太 平。 唱。
7
(二) 30字母和36字母
1.守温30字母
唇音 舌音 不芳并明 端透定泥 知彻澄日 见溪群来疑 精清从 审穿禅照 心邪晓 匣喻影 唐释守温最早创制30 字母。后来有人调整 30 字母的排列顺序,增加 “非、敷、奉、微、娘、 床” 6个字母,形成通行 的三十六字母。
必至”的古今语音不同说。被称为古音学的开路先锋。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随字注明古音读,是
他古音学说的实践。
19
第三阶段:出现古韵研究的奠基人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 发下,最早开始对古韵进行科学研究。他用 展转系联法分析归纳《诗经》《楚辞》的韵 部,把古韵分为十部。
从顾氏开始,古韵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
送气
浊音
声带颤动 的辅音
塞音、擦音、 塞擦音
根据浊化 程度分类
次浊
鼻音、边音、 半元音
13
(三)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成绩也不 如上古韵部的研究,清代钱大昕上古声母研 究的第一人。过去在这方面有所发现的古音 学家除钱大昕外,还有章炳麟、黄侃、曾运 乾等。他们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根据文字 训诂古读方音等材料,考订某些字母的分化 与合并情况,提出了相关理论学说。
重唇音 轻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齿头音 正齿音 牙 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心 审
邪 禅
晓
匣
10
3.中古的声母(《切韵》系)
全清 帮非 端 知 精 庄 章 见 影 次清 全浊 次浊 滂敷 并奉 明微 透 定 泥 彻 澄 娘 清 从 初 崇 昌 船 溪 群 疑 以 来 日 全清 全浊
重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齿头音 正齿音 牙 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作目的在于沟通古今方言,以作为文
人审音辨韵的标准,分193韵。原书
已佚,其音系保存在《广韵》中。
38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为北宋陈彭年等人奉诏在《切韵》 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是中国历史上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中古音韵学 重要的研究资料,也是研究上古音 的基础。全书分206韵,按韵收字, 每字下解释其意义。
4
韵图的形式
5
(三)学习音韵知识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各时期诗歌韵文的韵律 2.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工具书 3.有助于正确认识双声叠韵古音通假现象 4.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的基础
6
二 古代的声母
(一)字母、声纽、纽和声类
字母是用来代表声母的汉字,或称为声 纽、纽。构成声母系统的类叫声类。
太 平 歌(王力)
《诗经》音系
古音学 今音学 等韵学 北音学
3
魏晋 — 宋:中古音
《切韵》音系
( 声 韵 韵 学 ) 学
音
元明清:
近古音
《中原音韵》音系
古音学:研究上古音的语音系统和演变规律,以《诗经》 《楚辞》等韵文为研究材料。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的语音系统和演变规律,以代表切韵 音系的《广韵》为研究材料。 等韵学:通过韵图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发音方 法的科学,叫做等韵学。(韵图的形式见下祯) 北音学:以元周德清的反映北曲语音系统的《中原音韵》 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有人主张称为北音学。
20
2.展转系联法示例
《鄘风· 相鼠》一章:相鼠有皮,人而无儀。人而无儀,不死何为? 《召南· 羔羊》一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邶风· 北门》一章:……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鄘风· 君子偕老》一章: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 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王风· 兔爰》一章:有兔爰爰,雉罹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 生之后,逢此百罹。 《大雅· 既醉》四章: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儀。 通过系以上联,可以把“皮、儀、为、紽、蛇、何、珈、佗、 河、宜、罗、罹、嘉”归为一个韵部。
汉语中变成去声字。 入派四声:中古的入声字,到现代汉语中分别 归入阴平、阳平、上、去三声: 全浊归阳平, 次浊归去声,清声母无规律。
36
古今声调对应关系演变规律简表
中古 平声 上声 去声 今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中古
入声
37
五 几种常见的韵书
1《切韵》:隋代陆法言等编撰,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韵编排的韵书。写
音 韵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贾齐华
1
一 音韵概说
(一)什么叫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 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发音谓之声,收音谓之 韵,合声韵谓之音)
(二)音韵学的内容和分期
我国传统音韵学由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 部分组成。后来又有所谓北音学。
2
上古音 先秦两汉:
39
3.平水韵:或称诗韵,是中古诗人作诗
押韵的韵部系统,是唐宋律诗押韵的标准,
也是后人按照音序法编工具书所用的韵部。 共106韵。是间接地从《广韵》206韵归 并而来的。
40
对平水韵的不同认识
有人认为是指宋刘渊所著的《壬子 新刊礼部略》,该书按照《广韵》韵 目下所注独用、同用之例归并而成。 书分107韵,因刘渊是平水人而得名。 一说指金王文郁所著《平水新刊韵 略》,该书分106韵,亦据《广韵》 独用、同用归并而成。
扩大系联范围,能使同部的字更多,就会得到上古韵部系统。 21
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古音学家的分 各家古韵分部数量 部越来越精细。即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顾炎武 江 永 段玉裁 10部 13部 17部 江有诰 章炳麟 戴 23部 震 9类25部
孔广森
王念孙
18部
21部
黄
王
侃 11类28部
8
牙音 齿音 喉音
2.唐宋36字母 36个代表声母的汉字。是宋代人在唐末和尚 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 反映了唐宋之间的声母系统。或称为唐宋三十六 字母。 36字母是沟通古今声母的桥梁。
9
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帮 非 端 知 精 照 见 影 次清 全浊 次浊 滂 并 明 敷 奉 微 透 定 泥 彻 澄 娘 清 从 穿 床 溪 群 疑 喻 来 日 全清 全浊
27
写出以下各字的上古韵部,并说 明根据
易 蝶 识
终 乐 辑
寺 鲁 拯
忽 浣 炎
28
四、 上古汉语的声调
(一)上古声调研究的依据
上古汉语有声调,已成定论;但有几种调类,
尚无一致看法。人们研究上古声调,一般是以
中古声调为基础,如同人们研究上古声母系统
要以中古声母系统的三十六字母为参照一样。 从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来看诗经的押韵, 可以发现上古声调与中古有共同之处。
曾运乾: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爰—缓 云—魂 弋—代 易—惕 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 若—诺 任—恁 黄 侃:照二(庄组)归精组, 照三(章组)归端组。 王力先生吸收各家理论合理成分,考订上 古声母有32/33个,是目前影响最大的结论。
16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 重唇 舌头 齿头 正齿 帮非 端知 滂敷 透彻 并奉 定澄 明微 泥娘 余喻四 心 邪 书审三 禅 山审二(俟)
心 生 书
邪 俟 禅
晓
匣云
11
4.字母的分类 (1)五音和七音 【五音】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七音】
音韵学家从发音部位 角度把字母分为五类
喉音 半舌音
后来从舌音齿 音分出半舌音 和半齿音
12
半齿音
(2)清音和浊音
从声母 发音方 法角度 的分类
全清
不送气
清音
声带不颤动 的辅音
根据气流 强度分类 次清 全浊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清 声 母
例
字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初安飞低 劈屋七帖 龙民齐云 杂局竹福 准海马语 铁笔雪塔
部分清声母、次浊声母
户坐在似 助爱至用 六作设月
33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清 声 母
例
字
平声 上声 去声
百度文库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24
注:冬部为战国时从侵部分出的韵部。
三十韵部的分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 如: 侯部 歌部
按韵尾 阳声韵:以鼻音 -m、-n、-ŋ收尾 分类 的。如:侵部、元部、东部
入声韵:以塞音 -p、-t、-g收尾的。
如:缉部、月部、屋部
注:阴声韵、阳声韵的名称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提出来的, 戴震在此基础上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
阳声韵
蒸部[əŋ] 冬部[uŋ] ■
之部[ə ] 幽部[u] 宵部[o] 侯部[] 鱼部[a] 支部[] 歌部[a] 脂部[] 微部[ə]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第七类 第八类 第九类 第十类 第十一类
东部[ŋ] 阳部[aŋ] 耕部[ŋ] 元部[a] 真部[ ] 文部[ə] 侵部[əm]■ ■ 谈部[am]
力 11类29/30部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
章炳麟
22
(二)上古韵部系统
依王力先生的意见,上古的韵部在
《诗经》时代有11类29部;《楚
辞》时代,冬部从侵部独立出来,
故多出一部,成为11类30部。
23
阴声韵
第一类 第二类
■
入声韵
职部[ək ] 觉部[k] 药部[ok] 屋部[k ] 铎部[ak] 锡部[k] 月部[a] 质部[] 物部[ə] 缉部[əp] 叶部[ap]
精 清 从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溪 晓 群 疑 匣喻三 来 日
牙音 见 喉音 影 半舌音 半齿音
17
三 古代(上古)的韵部
(一)古韵研究概况
1.研究前奏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缺乏历史发展观,出现协句、叶音说
“协句” 萌生于南朝梁末沈重的《毛诗音义》,如为
求得与“音”“心”相谐和而强改“南”为乃林反。宋代
29
(二)关于上古声调系统的理论
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说,即认为上古只有平、上、 入三声。 江有诰:上古也有四声,只是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 黄 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
王 力:主张平、入二声又各分长短,即有长平、短
平、长入、短入二声。
30
(三) 古今声调的不同
上古声调: 调类多少有争议 中古声调: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14
1.有关上古的声母的学说
(1)钱大昕的学说 “古无轻唇”说:认为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 音 “帮滂并明”,没有轻唇音 “非敷奉 微”。 非—悲,奉—捧棒,芒,闻, 繁塔,吐蕃
“古无舌上”说:认为上古的舌音只有舌头 音 “端透定”,没有舌上音“知彻澄”。 者-都睹,周-凋调,竹-笃,真-颠填
15
(2)曾运乾、章炳麟、黄侃的学说
初安飞低 龙民齐云 准海马语
户坐在似 助爱至用
34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关系 中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例 字
阴平 入声
劈屋七帖 杂局竹福 铁笔雪塔 六作设月
35
阳平 上声 去声
(二)中古四声向现代四声演变的规律
平分阴阳:中古平声不分阴阳,到近古分化, 清声母归阴平,浊声母归阳平。
浊上归去:中古浊音声母的上声字,在现代
41
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叠韵: 1.双声 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考察古代连绵词的双声或叠韵,用上古时期的 声母系统来判定,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2.叠韵 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 音和韵尾相同,介音未必同。
双声和叠韵,都以古代语音为判定标准
42
3.连绵词 (1)连绵词的特点 语音特点:多有双声叠韵关系 表意特点:整体性不可分拆性 书写形体特点:多样性
25
返回本章目录
(四)系联法的扩展
韵字系联: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用韵 归纳。 谐声系联:根据谐声偏旁补充用韵字有
限的空缺,从而构成更大的部类。
26
“同声必同部”理论
段玉裁提出“同声者必同部”的观点,即声符 相同的字,古代往往同属于同一个韵部。汉字中形 声字占80%左右,这样,根据声符就可以把先秦出 现的字都分别归属到古韵各部之中。由于造字时代 早于诗经时代,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同声符的字 也有个别归部不同的情况。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说” 指的
是为了求得和谐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 不懂得古韵是发展变化的, 主观随意的强改字音,使得字
的读音失去客观标准。
18
第二阶段: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明人陈第首先打出批判“叶音说”的旗帜,第一个提
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
现代声调: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31
中古四声的读音
入 声 短 促 急 收 藏 去 声 分 明 哀 远 道
上 声 高 呼 猛 烈 强
平 声 平 道 莫 低 昂
明 释 真 空 《 玉 钥 匙 歌 诀 》
(唐释处忠 《元和韵谱》)
32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四)古今声调对应关系
子 喜 此 众 夜 报 日 口 久 东 笙 齐 难 方 歌 欢 明, 亮。 颂 太 平。 唱。
7
(二) 30字母和36字母
1.守温30字母
唇音 舌音 不芳并明 端透定泥 知彻澄日 见溪群来疑 精清从 审穿禅照 心邪晓 匣喻影 唐释守温最早创制30 字母。后来有人调整 30 字母的排列顺序,增加 “非、敷、奉、微、娘、 床” 6个字母,形成通行 的三十六字母。
必至”的古今语音不同说。被称为古音学的开路先锋。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随字注明古音读,是
他古音学说的实践。
19
第三阶段:出现古韵研究的奠基人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 发下,最早开始对古韵进行科学研究。他用 展转系联法分析归纳《诗经》《楚辞》的韵 部,把古韵分为十部。
从顾氏开始,古韵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
送气
浊音
声带颤动 的辅音
塞音、擦音、 塞擦音
根据浊化 程度分类
次浊
鼻音、边音、 半元音
13
(三)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成绩也不 如上古韵部的研究,清代钱大昕上古声母研 究的第一人。过去在这方面有所发现的古音 学家除钱大昕外,还有章炳麟、黄侃、曾运 乾等。他们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根据文字 训诂古读方音等材料,考订某些字母的分化 与合并情况,提出了相关理论学说。
重唇音 轻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齿头音 正齿音 牙 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心 审
邪 禅
晓
匣
10
3.中古的声母(《切韵》系)
全清 帮非 端 知 精 庄 章 见 影 次清 全浊 次浊 滂敷 并奉 明微 透 定 泥 彻 澄 娘 清 从 初 崇 昌 船 溪 群 疑 以 来 日 全清 全浊
重唇音 舌头音 舌上音 齿头音 正齿音 牙 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作目的在于沟通古今方言,以作为文
人审音辨韵的标准,分193韵。原书
已佚,其音系保存在《广韵》中。
38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为北宋陈彭年等人奉诏在《切韵》 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是中国历史上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中古音韵学 重要的研究资料,也是研究上古音 的基础。全书分206韵,按韵收字, 每字下解释其意义。
4
韵图的形式
5
(三)学习音韵知识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各时期诗歌韵文的韵律 2.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工具书 3.有助于正确认识双声叠韵古音通假现象 4.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的基础
6
二 古代的声母
(一)字母、声纽、纽和声类
字母是用来代表声母的汉字,或称为声 纽、纽。构成声母系统的类叫声类。
太 平 歌(王力)
《诗经》音系
古音学 今音学 等韵学 北音学
3
魏晋 — 宋:中古音
《切韵》音系
( 声 韵 韵 学 ) 学
音
元明清:
近古音
《中原音韵》音系
古音学:研究上古音的语音系统和演变规律,以《诗经》 《楚辞》等韵文为研究材料。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的语音系统和演变规律,以代表切韵 音系的《广韵》为研究材料。 等韵学:通过韵图分析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发音方 法的科学,叫做等韵学。(韵图的形式见下祯) 北音学:以元周德清的反映北曲语音系统的《中原音韵》 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年来,有人主张称为北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