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体验数学
数学实践体验教学(3篇)
第1篇一、数学实践体验教学的定义数学实践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数学实践体验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实践体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体验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数学实践体验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三、数学实践体验教学的实施策略1. 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项目。
2.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应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 整合学科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
四、数学实践体验教学案例分享案例一:小学数学“测量长度”1. 实践项目: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2. 实施步骤:(1)教师讲解测量方法,如使用尺子、卷尺等。
(2)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测量教室的一个维度。
(3)学生合作完成测量任务,记录数据。
(4)教师组织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误差原因。
案例二:初中数学“设计校园地图”1. 实践项目:设计校园地图,标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位置。
2. 实施步骤:(1)教师讲解地图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设计校园地图的一部分。
(3)学生利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地说明了数学动手实践能力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乐于动手实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活动为主线,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趣味性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重新从数学的视角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主动结合自己数学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这样设计活动。
(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时间把红领巾系好?生:不到1分钟。
生:半分钟生:大约20分钟师:我们来比一比,好吗?系好以后要自己看一看用了多长时间,可以吗?(二)探究新知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绩?生:15秒生:10秒生:9秒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师;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生:因为“秒”比“分”要少。
生:因为用的时间很短.师:说的真好,计量最短的时间,常用“秒”这样的时间单位。
……以上的活动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玩游戏的实践活动形式呈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
在这种情景中最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玩中求学,在学中求乐的氛围中想,做,说,获取新知。
二、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新领域的过程,在探究中,学生的新奇,促使学生去触摸,去感受,去猜测,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论证,力求出现一个可能出现的结论。
重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
具在讲 台上演 示 ,然 后一 步一 步地 讲解计 算方法 , 而是转 变 教学 方式 ,改教 师之 “ 教 ”为 “ 导 ”,变 教师之 “ 教 具 ”为学生之 “ 学 具 ”,让 每个 学生准 备 一分 、一 角、一元 的三 种硬 币,并分 别量 出它们 的直径 , 引导学生 把 圆形 硬 币放 在刻 度尺 上各滚 动 周 ,观 察记 录周 长是 多少 ,启发 学生思 考:这三 种硬 币的周 长分 别是它 们 的直径 的多少倍 ? 由于学 生亲 自操作 ,感 受很深 ,都有 “ 圆 的周长 是它 的直 径的3 倍 多一 些 ”的认识 。在此 基础 上 ,引导学 生 自己阅读 课本 内容 ,概括 出 圆周率 约是 “ 3 . 1 4 ”这 个对应 值 。在整 个过程 中,教师之 为 “ 教 ”,不 在 全盘授 之 , 而在相机 引导 , 学生在一次 次的 自我发现 , 自我探索 中, 体现 了 “ 再发现 ”的过程 ,掌握了知识 , 内容 时,教师 没有采 用 传统 的教 学方法 ,即先 拿教 同时也掌握 了可贵 的 “ 发现 ”的方 法。
2 0 1 3 年第 3 期 总第 1 3 5 期
・课改在线 ・
重视 培养 动手操 作能 力 ,让 生经历体 验数学 赵
娟 河南省镇 平县教 师进修 学校
数学课 程标准 ( 2 0 1 1 年 版 )提 出:要 让学 生参 与知 识产生 、发展和 应用 的全 过程 。数学 教学 不是 把 现成 的结 论教给 学 生,而是 让学 生能够 做到 认真 听讲 、积 极 思考 、动 手 实践 、 自主探 索 、在 合 作交 流 中主 动探 索新 知。数 学教学 是数 学活 动 的教 学 , 要 引 导学生 自己寻 求知 识产 生 的起 因 ,探 索它 与其 他 事物的联系 , 在探 索过程中形成概念 、寻求规律 、 获 得 结论 。心理 学家皮 亚杰 又指 出: “ 活 动是 认识 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 让 学生在 动手操作 中 感知知识 , 亲身体验新知识 的产 生、 形成的探究过程 , 能有 效地调 动学 生多种 感 官参与 学习活 动 ,培 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 。 例如 ,在教学 “ 圆的周 长和 圆周率的含义 ”这一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数学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动手操作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究动手操作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它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1. 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实物、教具等具体物品向幼儿展示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状的积木、颜色球、算盘等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摸索、操纵等动手操作,感知形状、颜色、数量等数学概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让他们通过操作教具、布置物品等活动,锻炼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拼图、数学实验等,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发现和理解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幼儿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法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法可以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操作教具、参与数学活动等方式,幼儿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进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优秀案例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进展空间观念在小学时期,咱们应该注重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为,如此有助于进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尔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在现实空间,帮忙他们了解、探讨、把握空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宋君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在上学期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下面就动手操作,进展空间观念,谈谈咱们的一些粗浅熟悉和做法。
案例一:长方体的体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体积差不多)师:谁的体积大?(学生有各类猜想)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咱们就会比较出谁的体积大。
师:请同窗们拿出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你要摆成一个如何的长方体?(给学生留够充分的试探空间)师: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师:你是如何摆成长方体的?回忆一下适才你摆的进程。
谁来汇报?生1:我打算摆成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在摆的时候,我先摆了3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了两排,然后又摆了2层。
就摆成了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生2:我的方式和生1差不多,我一行摆了5个小正方体,摆了3行。
师:你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生2:长5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楚正确的表象就教学中让学生注意观看、动手操作,如此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在上面的片段中,咱们能够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时,不失机会地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在想象的基础上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表达交流,真正使思维、操作、表达有机结合,如此的试探是基于空间想象后的理性操作,如此充分重视直观感知,踊跃引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头至尾”地进行数学试探,增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数学是一门既有理性又有创造性的学科,通过数学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由于数学常常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它缺乏兴趣甚至畏惧。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种体验数学案例的活动是让学生设计数独游戏。
数独是一种经典的逻辑推理游戏,通过填入数字1-9使得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个九宫格内的数字都不重复。
通过设计数独游戏,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来确保每个数字的位置都符合游戏规则。
学生可以选取合适的难度级别,从简单的九宫格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和推理,这将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逻辑推理的理解。
另一个体验数学案例的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比赛。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实际问题,然后通过研究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赛的过程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将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除了数独游戏和数学建模比赛,还有许多其他的体验数学案例的活动。
例如,可以邀请数学家或数学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与学生分享数学的历史、发展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听讲座、参与讨论和进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
此外,还可以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和数学科普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创造性。
通过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案例,学生将有机会将数学应用于实践中,提高数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创造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设计具体可行性的实验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纸板和量角器自己制作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边长和角度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测量、制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在教学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磁片,让学生亲自操纵磁片进行拼贴以感受面积的大小。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分数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比如整块巧克力、水果等,自己切分成若干份,然后比较大小,分析比较他们的切分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游戏进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图形时,老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搭积木的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各种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注重实际情境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体验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动手操作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至关重要。
一、动手操作的重要性1.1 激发学习兴趣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事物和新概念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而通过动手操作,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具和教材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使用中产生兴趣和快乐,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1.2 培养动手能力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它是幼儿自主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
通过动手操作,幼儿们可以锻炼手部肌肉,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而在数学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具和教材可以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1.3 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幼儿们更直观地感受、观察、比较事物,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数学教育中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概念,比如通过积木搭建、拼图游戏等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2.1 数学教具和教材在幼儿数学教育中,适当的数学教具和教材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
使用各种颜色的积木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中的加减乘除,通过图形拼图游戏可以让幼儿感受几何图形的特点,通过计数贴画可以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等,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的有效途径。
2.2 游戏活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趣味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数学拼图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数学绕口令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数学绘画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等,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教案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平面几何图形的特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几何图形的定义及特点2.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3. 动手实践:制作平面几何图形模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几何图形的定义及特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2. 难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利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平面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 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平面几何图形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讲解性质:教师讲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性质的正确性。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制作平面几何图形模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平面几何图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班数学送水果教案6篇
中班数学送水果教案6篇中班数学送水果教案1一、活动目标:1、能在情境中动手操作,体验数学;2、能将物体依据颜色和外形分类并对应放置;3、感受数学的乐趣,宠爱数学。
二、活动预备:三种不同颜色的水果挂饰,有掏空外形的小路,信封,不同颜色房顶的小房子四所,每所房子里面有四扇不同外形的的窗户。
三、活动过程:(一) 设置情境按颜色分组排队——幼儿依据自己所带水果的颜色进展分组排队(在幼儿的座椅下面藏了不同颜色的水果挂饰)师:今日水果宝宝们来到了我们教室,要请我们小朋友帮帮助,原来啊,他们今日出来漫步,找不到家了,想请小朋友们送他们回家,小朋友愿不情愿啊?师:走之前啊,教师要把小朋友分成3组,怎么分呢?教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了,请小朋友们从自己的座位底下拿出水果宝宝,看看你拿到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颜色的。
(挑几个小朋友说一下,黄色的梨,红色的苹果,绿色的西瓜)师:那我们现在看看地上有三个点,是什么颜色的?(红,黄,蓝)师:小朋友思索一下怎么分组呢?(幼儿通过争论知道水果挂饰是什么颜色就到什么颜色的点后面)(小朋友到自己的组,教师检查有没有错误)(二)按外形讲物体对应放置——将被抠出图形的三条小路修补好来到小路前发觉路坏了(小路分成三段,三段的颜色是红黄绿和分组的颜色照应。
分段都有四个图形的镂空,让小朋友填补)师:小朋友们看,小路被破坏了,小朋友们能帮忙修好吗?小朋友们看看这路上哪些图形没有了啊?(让小朋友们观看说出图形)师:好,现在我们就帮它补上吧,每一组小朋友补一段。
小朋友们要找到和自己组一样颜色的哪一段小路边去修。
(图形都在小路的边上,让小朋友自己修。
这里的图形不是一下子就能对应放进去的,而是被分割的图形,比方一个圆,已经被分割成了两个半圆,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合作着拼起来。
)教师最终观看对不对师:恩,小朋友真能干,我们现在踏着小路动身吧。
(三)按外形和颜色两种特征讲物体对应放置——按水果宝宝所住房子的房顶颜色和窗户的外形两种特征将水果送回家(框里有画着水果,并且标志水果住址的信息的信封。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数学课堂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种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而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数学工具和材料,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尺子和直尺建立一个三角形,通过调整三条边的长度和角度,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各种性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动手操作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
而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数学工具和材料,他们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纸张剪裁成不同形状,然后计算它们的面积,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定义和定理,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运用。
而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数学工具和材料,他们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本质,理解它们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纸片剪裂成不同等分,然后通过对比和比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大小和运算规则。
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教案课堂前准备在开展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一些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想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运用培养什么样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认知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括的数学结论,更应该注重更高层次的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这里所说的动作就是动手,提到动手操作,多数人都以为那是自然课的专利,在数学课中动动脑子,动动笔就足够了,其实不仅如此,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不仅需要上述的学习工作还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如果在运用过程中师生配合默契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看来,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参与到指定的数学活动,通过动手、观察、推理、总结等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变化规律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简要谈一下我自己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我很赞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要让学生很快地接受新的事物或是知识,他们的思维一定要保持活跃。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生活中的事物引发儿童思考,就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会,去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的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和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因为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就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很多小学生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提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习数学时总是力不从心,感到索然无味,最后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上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
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
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
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及心得略述5篇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及心得略述5篇篇1一、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
其中,数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享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经历及心得体会。
1. 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例如,在教授面积单位换算时,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实际测量不同物体的面积,从而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2. 实验教学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数学实验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购物场景的实验,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3. 注重实验过程的引导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的引导,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究图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通过拼接、折叠等操作,自主发现图形的特点。
4. 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报告、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依据。
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实验中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
3. 加强师生互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至关重要。
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反馈,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这种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数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归纳。
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
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作者:田纪欣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9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实践操作,经历数学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开放学生的大脑,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
二、巧设实践,体验数学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中,要突出实践,让学生自己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
在《找规律》这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明白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规律,“看一看”让学生通过观察全面准确地说一说发现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展示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发现自己喜爱的动物中也有规律;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真正做到在享受中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悟数学规律之美。
三、练习实践,感悟数学生活即教育,数学的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教师要努力寻找生活和数学的结合点。
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智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幼儿数学素养。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2. 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形、空间等。
3.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5.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方法1. 游戏化教学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数游戏”、“拼图游戏”、“形状匹配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2. 生活化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用餐时,可以让幼儿学习数数、比较大小;在户外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观察天空中的云朵、树木的数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3. 操作化教学操作化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数学教具,如数字卡片、几何图形、量杯等,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
4.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同时,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5. 创新化教学创新化教学是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一:数数游戏活动目标:让幼儿学会数数,培养他们的数感。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玩具动物、音乐。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阶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和定理的表达方式常常给学生带来困扰和抵触情绪,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用感官去感受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纸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的学科,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和策略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动手操作环节。
在布置任务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实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设计解题步骤和操作流程。
2.提供实物模型和教具。
实物模型和教具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工具。
例如,利用平面模型和立体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的概念和定理。
利用计算器和几何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动手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图表、实时操作等教学工具,通过呈现直观的图像、视频和动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设计有趣的数学实物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纸板立体图形、使用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数学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
2、体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数学运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锻炼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外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活动、时间计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要求,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注重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几何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二 、 善 用 操 作——“ 创 造”计算公式
一
如在 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 二册 “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 时, 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一个 圆 柱体 ( 按课本后 的插页 的大小进行
制作 )再让学生将制作好的圆柱体 , 的侧 面剪开 ,接着让学生观察图形 前后 的变化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 记
录. , 于是 学生 发现 了圆柱 的侧 面展 开后 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 ,并且 知 道 长方形 的宽 相 当于 圆柱 的高 , 长 方形 的长相 当于 圆柱 的底面周 长 , 圆柱 的侧面积就是展开后长方形 的
一Hale Waihona Puke 学 生测量 出圆的半径 、 直径 、 周 长后 , 计算 出直径与半径 、 周长 与直 径的倍数关系 , 然后归纳 、 猜想.
师: 通过计算 ,同学们对直径 与半径 的关 系有什么发现? 生 1 计 算后 ,我发现 ,圆的 : 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 师: ( 手上举起大小不一 的两 个圆) ,这个 圆的直径等 于另一个 圆的半径 的两倍? 生2 :应 该 说 ,在 同 一个 圆 中 ,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 .
一
面积 = ( 长 圆柱 的底 面周长 ) 以宽 乘 ( 圆柱 的高 ) ,对公式的理解 以及运
用就水到渠成 , 对下一个 问题“ 圆柱
四 、 巧 用 操 作 — — 当 一 回 “ 科学 家”
在教学中 , 的教师就能巧用 有 操作 , 让小朋 友们 当一 回“ 学家 ” 科 下面是一位教师 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 给每个小组 发几张 卡片 , 卡 片上分别 有半 径为 05厘米 、1 . 厘 米 、1 . 5厘米 、2厘 米 、25厘 . 米 、3 米等 的圆 ,让 学生 挑选其 厘 中的三个 圆进行实 验 . 让每 个 接着 小组分好工 ,一部分学生测量 ,一 部分学生记 录 ,最后 由小组的全部 成员一起计算完成统计表的后 两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操作体验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5-01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新课程标准》体会最多的还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讲多次,不如学生亲自做一下、体验一下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让学生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快乐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下面结合“圆柱”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是如何体现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的。
一、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夸美纽斯指出:“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以前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都是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的圆柱,在课上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再做一个圆柱。
而本次教圆柱的认识时,我想可不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圆柱呢?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经理、去体验、去感悟,这不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吗!于是我在讲此课之前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做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制作的过程写下来,第二天上课,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讲解,而是首先让学生说出昨晚在家做圆柱体时所遇到的困难,再讨论解决的办法,这样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在交流探索中,发
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二、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本质,形成正确概念。
记得美国华盛顿某实验室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这样,只有自己动手做了以后,他才真正地理解。
第二天上课,我刚走进教室,就有同学在说:“圆柱好难做呀,圆柱的两个盖不是大就是小,真麻烦!”“要量好尺寸做,你以为是随便做两个盖啊!”另一个学生说得振振有词。
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在课上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做圆柱的过程。
学生讨论的非常积极、主动、热烈,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是这样说的:
甲组:我们是这样做的,我先剪了一个长方形,做了一个筒,接下来我该剪两个圆了,但是我剪了很多圆,都不合适,不是大就是小。
可把我气坏了。
然而我又想,这里面准有一定的奥秘。
经过我的研究思考与我们小组的研究讨论,我知道了,这个圆的周长应当等于长方形的长。
乙组:我还有一个补充,剪下来的两个圆应该是完全一样的。
丙组:我是这样做的,我先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圆作圆柱的底。
但是在剪长方形的时候,遇到了和甲组一样的难题,长方形的长不是长了就是短了,后来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也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应该等于圆的周长。
丁组:我发现了我们做出来的圆柱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
这时我又反问一句:那圆柱的高矮粗细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丁组:圆柱的高矮由长方形的高来决定,圆柱的粗细由长方形的长来决定。
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圆柱的特征。
就这样,这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柱的特征,真正让学生在“做”中经历了数学学习过程。
传统的“圆柱的认识”的教学,都是先搜集生活中的圆柱,课上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再做一个圆柱。
学生是在已有知识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而并没有真正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样用书本的结果代替学生的思维,数学知识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摒弃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
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参与就有隔靴骚痒之感,体验不深刻,而无益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情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个性品质的主动发展。
本堂课的教学则是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和理解了圆柱的特征,真正经历了一个以动手实践活动为主,由实践活动到理性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学会”的任务,从学生参与活动的那种积极性可以得知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和记忆会很深刻。
在整个教学中,以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团结协作。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实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
数学。
三、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节课过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不是单单为教会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