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纳米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14.1概述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纳米粒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纳米载药系统能使许多药物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特征发生较大或根本性变化,从而使其临床使用价值大大提高[1]。近年来,纳米技术正广泛用于改善药物的释药性能和药动学特征、提高治疗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等。纳米制剂已成为解决药物制剂难题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纳米药物的研究开发中,纳米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倍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纳米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有效性研究方面,集中于提高难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抗肿瘤药物的组织靶向性、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分布、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表达效率等研究。安全性评价方面主要研究纳米药物降低药物的全身性毒性、纳米载药系统的细胞毒性评价、纳米脑靶向药物对血脑屏障的影响等。但至今纳米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面的技术性规范尚未建立。

对纳米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应遵循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应结合纳米粒的生物学特性,有针对性增加相关性研究,如纳米药物在用药局部的致炎性、纳米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细胞毒性、吸入性纳米药物在肺部的沉积、纳米粒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纳米粒对各种屏障系统的损伤等。纳米药物的脑组织分布及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纳米药物的致突变性、纳米药物对靶向组织的致癌性也应认真考虑。

14.2纳米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评价

14.2.1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规律的科学。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规律的研究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由此可得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力学参数。系统的药物动力学包括机体对受试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的研究。随着药物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包括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及药物代谢物的动力学等。内源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技术产品药物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等也已引起重视。药物动力学研究常用方法是整体动物实验,离体实验方法如透皮吸收、细胞培养方法如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单层小肠吸收模型等常用于评价药物的经皮或经肠道吸收情况。

药物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制及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药和新制剂研制的基本内容。目的在于认识药物进入体内后的转运、药物从体内排出的形式与速度、不同剂量下变

化的异同等规律。系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提供药物多方面的信息,为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其实用价值包括:①利用药物消除半衰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②通过生物利用度研究进行药物等效性评价;③通过药物的组织分布研究分析药物作用的靶向性;④通过药物代谢研究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⑤通过比较药物动力学研究使不同用药人群用药群体化;⑥通过疾病状态药物动力学调整用药方案;⑦通过多剂量药物动力学研究评价药物的蓄积作用;⑧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指导新药的定向修饰;⑨通过排泄实验分析药物的消除情况。

药物动力学包括非临床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较广泛,并可为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大量信息。以下主要介绍非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 药物动力学研究总体要求

①药物:试验样品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并与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所用样品一致。应全面了解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按其理化特性的要求保存试验样品。②动物:通常应选择啮齿类(大鼠)和非啮齿类动物(犬)进行实验,雌雄动物各半。不宜选用草食动物进行吸收实验。应考察不同年龄和不同生理状态动物的差别。③剂量:应进行不同剂量的药动学研究,以考察吸收和消除过程是否为一级动力学过程。一般设3个剂量组,高剂量接近最大耐受量,低剂量接近最低有效剂量。④给药途径:一般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水溶性药物还应进行静脉给药途径研究。

2 生物样品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药物分析方法发展迅速,除常用的微生物法、色谱法、放射性标记法外,色谱-质谱联用、免疫学方法也已较广泛应用。在建立方法后应按要求进行特异性、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稳定性等研究。

分析方法应建立测定的标准曲线,并确定最低定量限(LOQ)和线性范围。标准曲线应覆盖样品可能的浓度范围,系列浓度包括5~8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并另设不含药物的空白样品。特异性是样品中存在干扰成分(主要是生物样品中内源性物质)情况下,分析方法是否能准确、专一测定药物及其代谢物。一般用样品的制样方法进行提取,测定其色谱和光谱行为,并与分析物溶剂进行比较,以确实有无干扰。准确度指测得的生物样品浓度与真实浓度的接近程度,一般用药物回收率表示。应在标准曲线的范围内选择低、中、高3个浓度,每个浓度至少测定5次。应注意考察最低定量限附近的回收率。通常认为回收率应达至70%以上。精确度是指同一样品多次测定的结果符合程度,用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可细分为日内精

确度和日间精确度。日内应选择3个浓度,重复测定5次。日间应在不同时间测定5次以上。稳定性是考察样品在采取、制样、贮备、测定过程中的稳定情况,以确定适宜的相关条件和注意事项。生物样品通常在-20℃保存,不宜反复冻融,测定时适当避光,测定时放置时间不超过24h。

3 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常称为药-时曲线,是计算血药动力学参数的基础。实验动物一般雌雄各半,每个采样点不少于5个数据,尽可能得到每个动物的完整药时曲线。采样点分布一般包括吸收相2~3个点,平衡相至少3个点,消除相4~6个点。采样持续时间为3~5个消除半衰期或血药浓度降至峰浓度的1/10~1/20。所得药动学参数血管内给药包括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平均滞留时间(MRT)等,血管外还应包括达峰时间(T max)和峰浓度(C max)。

吸收: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研究药物的吸收部位和吸程度,并应考察食物对吸收的影响。口服给药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少数药物亦可能在胃部吸收,局部给药在用药部位吸收。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程度和速度,根据参比药物用药途径不同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药物血管外给药与血管内给药的比较称为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间的比较则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

分布:应有针对性地对药物的效应部位及毒性靶组织进行药物浓度检测。测定多个采样点的分布情况,通常在血药峰浓度时设1个采样点,在消除相再设1~2个采样点。通过测定脑脊液和乳汁中药物浓度,以考察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血乳屏障情况。应特别注意监测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的器官和组织中药物浓度变化情况。

代谢:创新药物应进行代谢类型、代谢途径和代谢物确证的研究。还应进行药物对药物代谢酶影响的研究,观察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诱导或抑制作用,以便分析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可根据药物结构,分析可能出现的代谢物。也可通过体内代谢物检测,推断药物的代谢途径。

排泄:通过对尿液和粪便中药物和代谢物的回收测定,分析药物从体内排泄的主要途径。当药物代谢物情况不明确时,可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测定药物和代谢物总体排泄情况。用尿液、粪便中药物回收的总量计算出尿液和粪便中药物排泄率。当胆汁药物浓度较高时,应分析是否存在药物肝肠循环过程。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常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也可采用凝胶过滤、超过滤、分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